- 相关推荐
文言文《捕蛇者说》考点梳理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捕蛇者说》考点梳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捕蛇者说》考点梳理
(一)通假字
非死则徙尔。(“尔”同“耳”,罢了。)
(二)古今异义
1、向吾不为斯役:古:假使;今:方向。
2、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生病。
3、以尽吾齿:古:岁月;今:牙齿。
4、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古:可以用来;今:能够。
5、去死肌:古:去除今:到……地方。
6、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到处今:常常。
7、汪然出涕曰: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今:水深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其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助词,无义,不译
当其租入。他们的
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而不纳税的事
视其缶。那个
若
言之,貌若甚戚者。好像
若毒之乎?代词,你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
已
可以已大风。治愈
则久已病矣。已经
以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介词,凭借、依据
以啮人,无御之者。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连词,表目的关系,用来
于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环境。译为“在”。
积于今六十岁矣。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到”。
余将告于莅事者。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所及的对象。译为“向”、“对”。
苛政猛于虎也。用于形容词后,介绍出比较的对象,译为“比”。
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语气词兼代词的作用,指捕蛇这个差事。
时而献焉。代词,指蛇。
虽鸡狗不得宁焉。语气助词。
(四)词类活用
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干肉,名词活用成动词,晾成干肉。)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何如:如何,怎么样。)
省略句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省略介词“于”,甚是蛇:甚于是蛇。)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宾语前置:则何如(则如何)
倒装句:余将告于莅事者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1)苛政猛于虎——苛政:残暴地统治。政:政治。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还要凶恶暴虐。
(2)鸡犬不宁——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是指没有办法平静。
(3)十室九空——室:人家。十家有九家一无所有。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七)课文理解
1、“太医以王命聚之”的原因是: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疠,去死肌。
2、“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当其租入。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期望最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的句子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文章第一段,第二至四段,第五段分别记述了什么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了永州蛇的特点和人们争相捕蛇的原因。第二至四段:蒋氏自述了祖孙三代捕蛇生活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第五段:点明主旨,发出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慨叹。
6、第一段围绕着哪一个字展开,为什么强调这一点?这一点是怎么体现的?
异。所以强调这一点,是为“争奔走焉”做铺垫,以突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这一主旨。
体现:黑质而白章(颜色);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毒性);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药用)。
7、请你指出第一段列举的矛盾现象,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与“永之人争奔走焉”是矛盾的,作者所以这样写,就是用衬托的方法,暗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
8、请你说说为什么“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一句在本文中的作用。
当其租入。结构上承上启下,总说了永州人对毒蛇的态度,引出后文写争相捕蛇;内容上写出了捕蛇的好处,暗示了赋敛之毒甚于蛇毒这一主旨。
9、蒋氏在诉说“专其利”时,为什么“貌若甚戚者”?
这个“利”是九死一生换来的,在得到这个利的过程中,充满了危险和痛苦,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个“利”隐含着蒋氏无限的辛酸和悲苦。
10、作者把“役之不幸”和“赋之不幸”作对比,意在突出什么?
赋敛之毒甚于蛇毒,暗写了苛政猛于虎
11、“悍吏”的“悍”表现在什么地方?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12、语句“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用来形容什么?
鸡犬不宁悍吏骚扰欺压百姓严重
13、请你具体说说蒋氏和乡邻之间的什么情况进行了对比?
①生存状况的对比:以捕蛇独存非死即徙
②心理负担的对比:弛然而卧鸡犬不宁
③冒死的次数对比:一岁之死者二旦旦有是
④死亡时间的对比:后死先亡
14、蒋氏的两次“戚”,各为了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加以简要回答。
蒋氏的第一次“戚”,为自己所“专其利”工作的艰险而忧伤;第二次“戚”,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捕蛇专利恢复纳税而忧伤。作者的第一次“悲”,为蒋氏一家的不幸遭遇而悲伤(为个人);第二次“悲”,为广大人民受到的赋敛之毒而伤悲(为社会)。
15、蒋氏是否真的不怨恨捕蛇这件事?
不是的。不是的。对蒋氏来说,是避重就轻的无奈之举,反衬赋敛之毒甚于蛇。带有讽刺意义。
16、作者写蒋氏沉痛的控诉意义何在?
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世广大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17、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概括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有力地提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毒者”的主旨;
形式上,引出了作者由疑到信的思想认识过程,使结论的提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苛酷的政治无比愤慨之情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8、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的?
交代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表达了对广大人民悲惨生活的关切和同情,但又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寄希望封建统治者对暴政的改革上,但这又是极不现实的。统治者面对连绵不断的战乱,为了维护政权,只能千方百计加重赋税,哪里还会管人民的死活。
19、说说通过记述蒋氏的故事提示了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课文通过记述蒋氏的故事提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敢于直陈时弊、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
【文言文《捕蛇者说》考点梳理】相关文章:
文言文《捕蛇者说》鉴赏03-10
《捕蛇者说》文言文阅读03-30
《捕蛇者说》文言文常识大全03-21
文言文《捕蛇者说》评课08-12
文言文《捕蛇者说》教学反思精选08-09
捕蛇者说赏析08-17
柳宗元捕蛇者说03-13
文言文《捕蛇者说》评课稿08-11
《捕蛇者说》文言文相关阅读题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