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言文
在平时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文言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文言文1
文言文阅读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③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1、简介孔子(不超过3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字的含义。
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罔:_____________________
殆:_____________________
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第一则语句给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2、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3、先生迷惑不解 危险 “呢”表反问
4、(1)孔文先生凭什么被称作“文”呢?
(2)聪明而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意对即可)
5、“略”。
《论语》文言文2
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为己仁,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项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自己”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不亦说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死而后已:( )
2、翻译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孔子对弟子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愉快;真诚,诚实;反省;停止。
2、(1)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了。
3、告诫弟子,只有不断磨励自己,丰富自己,才能得起时间和困难的考验。
(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3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
《论语》十则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⑹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⑻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⑼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⑽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_
⑵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
⑶是知也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意思。
择其善者而( )从之
学而( )时习之
温故而( )知新
学而( )不思则罔
3、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按时)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
B、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C、不亦说乎(也,也是) 死而后已(已经)
D、其恕乎(大概,也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啊)
4、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⑴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方法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写出课文中谈学习态度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课文中谈个人修养的'两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说同“悦”,高兴。 ⑵女同“汝”,你。 ⑶知同“智”,聪明。
2、表目的,来;表顺接,并且;表顺接,然后;表转折,但是
3、A
4、⑴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⑶吾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文言文4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文言文5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学而不思则罔 罔:( )
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是知也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见不贤而内自省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请从选段中写出2个至今沿用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学了选文第②则之后有何感悟?请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迷惑 ;
刚强,勇毅 ;
通“智”,聪明,智慧
2、(1)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碰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A
4、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
5、感悟应扣住学习要谦虚好学,实事求是来谈。(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6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2.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二、原文
1.子(1)曰(2): “学而时(3)习(4)之,不亦说(5)乎?有朋(6)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人不知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2.子曰:“温故(10)而知(11)新,可以为(12)师矣(13)。”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4),思而不学则殆(15)。”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16)而好(17)学,不耻(18)下问,是以(19)谓之‘文’也。”
5.子曰:“默(20)而识(21)之,学而不厌(22),诲(23)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4)?”
6.子曰:“三(25)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26)善者而从(27)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曾子曰:“吾日三省(28)吾身(29)--为人谋(30)而不忠(31)乎?与朋友交(32)而不信(33)乎?传(34)不习乎?”
8.子曰:“见贤(35)思齐(36)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子贡问曰:“有一言(37)而可以终身行(38)之者乎?”曰:“其(39)恕(40)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41),任重而道远。”
1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42)得之,不处(43)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44)也。”
1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45),不成人之恶(46)。小人反是。”
14.子曰:“富而(47)可求(48)也,虽执鞭之士(49),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50)为(51)乐之至于斯也。”
16.(点)曰:“莫(52)春者,春服(53)既成,冠者(54)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55)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56)点也!”
三、注释
(1)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2) 曰:说。
(3) 时:时常,常常。(4) 习:温习,复习。(5) 说:通“悦”,愉快,高兴。
(6) 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7)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8) 愠:怨恨,心里不满。(9) 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10)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11)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12) 为:做。(13) 矣:相当于“了”。
(14) 罔:通“惘”,迷惑不解。(15) 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16) 敏:聪明。(17) 好:爱好,喜欢。(18) 耻:认为可耻。
(19) 是以:因此。(20) 默:暗暗,私下。(21) 识:记,记住。
(22) 厌:满足。(23) 诲:诱导,教导。(24) 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25) 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几”)。(26) 其:他们,他们的。
(27) 从:采纳,听从。(28) 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29) 身:自己。
(30) 谋:谋划,商量办法。(31) 忠:诚心诚意。(32) 交:交往。
(33) 信:诚实。(34)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35) 贤:指德、行优秀的人,贤人。
(36) 齐:看齐。(37) 一言:这里指一个字。(38) 行:遵守,奉行。
(39) 其:大约。在这里是表推断的语气词。(40)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41) 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42) 道:方法。
(43) 处:据有,取。(44) 去:背离,抛弃。(45) 美:好的。
(46) 恶:坏的,不好的。(47) 而:如果,表假设。(48) 求:求得,追求。
(49) 执鞭之士:这里意为低微的官职。(50) 图:料想。(51) 为:作,这里指欣赏。
(52) 莫:通“暮”。(53) 春服:春天穿的单夹衣服。(54) 冠者:成年人。
(55) 咏:歌唱。(56) 与:赞赏。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4.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低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5.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6.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7.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8.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9.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10.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11.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拥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之道。”
12.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13.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14.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15.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16.(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五、内容
1~3论述了学习方法,4~6论述了学习态度。
1.提出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3.要辩证地看待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
4.要谦虚好学。
5.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表明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的句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哪一句话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9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道德修养,多自省,讲恕道。
7.做人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8.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与落后的态度。
9.(孔子回答子贡问题)。
孔子认为有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终生遵守的准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14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追求、抱负,对富贵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
10.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11.孔子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但要“以其道得之”。
12.表述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人应该把行为端方和勇于实践放在第一位(孔子认为言与行的关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孔子主张“成人之美”。
14.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孔子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孔子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15~16告诉我们: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15.表述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要求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爱好、才能。
16.提倡人的自然常态,人要和大自然亲近。
《论语》文言文7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课文下面注释: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习:
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附加练习
1、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是。
③讲学习态度的句子依次是
④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依次是
2、写出出自选文的六个成语,并任选其中三个造句或写话。
成语:
造句或写话:__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案:
1、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论语》文言文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诲女知之乎 思而不学则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
【小题4】 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劝诫美国政府。(1分)
【小题5】请你任意写出两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答案
【小题1】(1)通智,聪明的,智慧的(注明为通假字,否则不得分)
(2) 旧的知识。 (3)教导 (4)有害。
【小题2】译文略 (注意 三人 以为已不亦等词的准确翻译)
【小题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小题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5】温故知新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论语》文言文9
述而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参考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乎。”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论语》文言文10
《论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童趣》
②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数十,驱之别院。
1.解 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
②鞭数十__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观之,兴正浓
D.鞭数十,驱之别院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三句中任选二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经历,加上你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来谈一谈你的认识。(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②用鞭子打
2.B
3.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③ 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都被它吞了进去。
4.“略”。(言之成理即可)
《论语》文言文1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2)冉求曰:“非不说②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③画④。” (《论语·雍也篇第六》)
【注】 ①尚:超过。②说:同“悦”。③女:同“汝”,即“你”。 ④画:画线为界,止而不进。
你认为这两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孔子认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孔子认为为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自觉性和由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附【译文】
(1)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的`人,也没有见过讨厌不仁的人。喜欢仁的人,是受人崇敬无法超越的;讨厌不仁的人,实行仁德的时候,是不会让不仁的人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的。有谁能够用一天的时间把力量花在仁上的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人。大概有这种人吧,只是我没有见过。”
(2)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的学说,而是我的能力有限。”
孔子说:“如果能力不够的话,那么到半路走不动了才停止前进,现在是你自己画线为界,止而不前啊!”
《论语》文言文12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 。(《论语· 公冶长》 )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 离娄上》)
【注】①是用:因此。希:同稀少,少。
(1)结合语段①②,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孔子远怨的方法。(3分)
答:
(2)请简要分析儒家反求诸己的修养观。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9分)
答:
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
(1)严以律己(2)宽以待人(3)不计教过去的'仇怨(每点1分)
(2) 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1分)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2分)联系现实(4分):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每个人都应加强自我反思,多问问自己的良心。
(它与反躬自问(省)、严于律己、闭门思过等含义相近。)
【译文】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的)怨恨因此就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而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
《论语》文言文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小题1:根据上述内容,概括“仁”跟“礼乐”“志”的关系。(2分)
答:
小题2:朱熹引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志有大小之分,请对三人的“志”作简要评析。(3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仁”是“礼乐”的内核(本质),“志”是“仁”的外在表现(体现)。
小题2:子路愿将车马轻裘与朋友共享,轻财重义,有爱人之心,表现了对仁的追求;颜渊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其境界是子路无法相比的;孔子要让老人安逸,对朋友信任,关心年轻人,以人为本,心怀天下,境界最高。
《论语》文言文14
①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
(1)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3分)
孔子认为人能真诚反省自己的过错并自责,是很不容易达到的。(1分)他提出人应当养成反躬自省的习惯,看见贤德的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从内心自我省察,(1分)这是提高道德修养的至要渠道(1分)。
(2)如何理解孟子的“反求诸己”?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3分)
孟子的“反求诸己”是反省自己做得好不好的意思。(1分)他把外界的反应,当作是自我反省的参照,认为任何行为只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反省自己的用心、行为是否有不足之处,(1分)能这样做,立身行事就会端正,天下人就乐于来亲近了。(1分)
译文:
①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过一个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在内心自我责备的人啊!”②孔子说:“看见贤人,应当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自己反省(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
③孟子说:“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亲近,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仁爱;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明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别人回应,就要反过来问自己是否够恭敬。凡是所做的事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他。”
《论语》文言文15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政》)
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③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⑦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其恕乎()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谈内容基本相同的是哪一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把上文的`七则《论语》按所讲内容分别填入横线的对应处。(只填序号)
求知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修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谈谈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看齐 相同
(2)刚强,勇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3)大概、也许
2、D
3、见贤思齐焉,见不暴风骤雨而内自省也
4、求知态度:②③④
学习方法:①
个人修养:⑤⑥⑦
5、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6、只有在意外变故、突然灾难面前,才能看出君子的操守。
(意对即可)
【《论语》文言文】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论语》04-05
文言文《论语》引申经典成语04-14
论语小升初文言文翻译03-31
论语八则文言文翻译11-04
文言文论语十则03-20
论语文言文翻译11-04
论语七则文言文翻译04-01
论语十二则文言文翻译04-01
论语一则文言文翻译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