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常用的疑问代词有三类:问人,问事物,问处所。
1、问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孰”字的用法:
A, 与“谁”相同,如:
孰为夫子?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B, 表示“哪一个”,常用在选择问句中。如:
吾与徐公孰美?
天下之害孰为大?
C, 孰常与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疑问。
吾孰与徐公美?
我孰与皇帝贤?
“孰与”有时不表示比较,而是表示反问,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2、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常用的有“何、胡、曷、奚”,一般不问人。可以释成“什么”,也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
3、问处所的疑问代词,有“安、恶、焉”等,表示“在哪里”。
且焉置土石?
王攻楚将恶出兵?
也可以表示反问: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文言文疑问代词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全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指人的。有“谁、孰”。a“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有“安、恶、焉”。a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追答:
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a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b“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d“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而、乃”一般只作定语。
(3)第三人称,a“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二、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三、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在文言文中,代人的疑问代词往往用“谁”、“孰”来表示。例如:
①陛下虽贤,谁与领此?(贾谊:《治安策》)
陛下虽然贤明,(可是)谁敢参与理会这些事呢?
②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史记·项羽本纪》)
张良说:“谁替您出的这个主意?”
③吾与城北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
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较,谁长得漂亮?
④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谁”与“孰”两字的用法相同,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疑问句中,如果疑问代词“谁”和“孰”作宾语,可以提到动词的前面去。如:“吾谁欺?”(《论语·子罕》)中,“谁”是“欺”的宾语,倒装在动词“欺”之前,把“吾欺谁”变成“吾谁欺”了。不过,“孰”字作主语的情况比较多,也应该注意到。
代事物的疑问代词
文言文中,代物的疑问代词往往用“何” “曷”“安”“奚”“恶”“胡”“孰”等表示。
“何”、“曷”
这两个代词不能代人,一般代事物的情况多,代处所的情况少。在句子中作宾语时译作“什么”、“哪里”;作状语时译作“为什么”、“怎么”;作定语时,译作“什么”;作谓语时,译作“为什么”。例如:
①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楚王说:“(绑着的)是做什么的人?”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又说:“(他)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东西的罪。”
②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张仪陈轸列传》)
陈轸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
③然而天下少安,何也?(贾谊:《治安策》)
然而天下稍微安定些,是什么(原因)呢?
例①中的两个疑问代词“何”,分别用在动词“为”和“坐”的前面,作前置的宾语,两个“何”都代事物,译作“什么”。例②中的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归”的宾语,代处所。例③中的“何”作谓语,可译作“是什么原因”,或“为什么”。
④曷谓乎威强乎汤武?(《荀子·强国》)
为什么说(秦国的)威势比汤武还要强呢?
⑤天曷不降威?(《尚书·西伯戡黎》)
上天为什么不降威?
例④中的疑问代词“曷”用在动词“谓”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例⑤中的“曷”用在动词“降”之前作状语,也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曷”用起来与“何”相同。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吃肉的人(指有权势者)商量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这件事呢?
⑦如知其非义,斯速巳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如果知道偷鸡是不义的事情,就该快快停止了,为什么要等到来年(才停止)呢?
上述两例中的“何”字,分别用在动词“间”和“待”之前作状语。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
⑧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
我有什么力量?
这个“何”用在名词“力”的前面作定语,在这里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⑨何古之法?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效法哪个古代?遵循什么礼?
这句中的两个疑问代词“何”,分别放在名词“古”和“礼”之前作定语,根据上下文意可译作“哪个”和“什么”。
“胡”
疑问代词“胡”一般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怎么”,倒装在介词前作宾语可译作“什么”。例如:
①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汉书·贾谊传》)
为什么不对淮南王、济北王实行仁义宽厚呢?是形势不允许啊。
②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墨子说:“既然这样,怎么不停止呢?”
例①中的疑问代词“胡”用在动词“用”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例②中的“胡”用在动词“已(停止)”的前面,作状语,可译作“怎么”。
③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唉!你们这些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呢?
“胡”倒装在介词“为”的前面,作宾语(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提前)。
“安”
疑问代词“安”在文言文中多半用来代处所,也有代事物的情况,在句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例如: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您怎么与项伯有老交情?
②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晁错:《论贵粟疏》)
肚子饿了得不到饭吃,身上冷了没有穿的,虽然是慈母也不能保护他的儿子,君主又怎么能凭这个(饥寒)获得百姓的拥护呢?
这两句中的疑问代词“安”,分别放在动词“有”和动词性词组“能……有”的前面作状语,可译作“怎么”。
③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在哪里?
④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皮肤不存在了,(皮上的)毛将长在什么地方?
例③④中的疑问代词“安”,分别倒装在动词“在”和“傅”的前面,作宾语。可译作“哪里”或“什么地方”,“安”代处所。
“奚”
疑问代词“奚”,一般代事物或处所,在句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宾语。作状语时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例如:
①奚待不欺之士?(《韩非子·五蠹》)
怎么能等待不欺骗主人的人呢?
②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君最厚爱,奚遽不乱?(同上)
父母对子女都表现出亲爱来,可未必能把他们管理好;君主对人民纵然爱得深厚,又怎么就(保证)不乱呢?
这两句中的疑问代词“奚”,分别放在动词“待”和形容词“乱”之前作状语,都可译为“怎么”。
“奚”作宾语,可以倒装在动词前面。可译作“什么”、“哪里”。例如:
①问臧奚事,则挟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问臧干什么了,(臧)挟着书本读书了;问谷干什么了,(谷)博赌玩耍去了。
②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卫国君主等着您去处理政事,您准备先干什么?
例①中的“奚”倒装在“事”的前面作宾语,可译作“什么”。例②中的“奚”倒装在动词“先(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之前,作宾语,也可译作“什么”。
“恶”
疑问代词“恶(wū)”作状语时与“何”字的用法相同,可译为“怎么”或“为什么”。例如:
①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史记·鲁仲连传》)
您又怎么能使秦王烹醢梁王呢?
②文学曰:“……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盐铁论·本议》)
文学(儒生)说:“……贤明的君主实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怎么用得着军费呢?”
上述两例中的疑问代词“恶”,分别用在动词性词组“能使”和“用”之前作状语,可译为“怎么”或“为什么”。“恶”在这两句中都代事物。
③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居住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仁便是;行走的路在什么地方?义便是。
这句中的两个“恶”分别用在两个动词“在”的前面,作宾语(倒置在动词之前),代处所,可以译为“什么地方”或“哪里”。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相关文章: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03-09
语文中代词有哪些?11-11
文言文中的成语解释12-05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03-01
或在文言文中的翻译01-19
然后在文言文中的翻译02-26
文言文中且的用法10-07
文言文中斯的用法05-20
文言文中安的用法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