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言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25 21:35:44 敏冰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学反思28篇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教学反思28篇

  文言文教学反思 1

  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研究两个“课标”,了解衔接工作的任务

  初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找出其中的差异,明确各自要求,熟悉各自特点。

  从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 。

  二、熟悉两种教材,明确衔接工作的重点

  种种迹象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感到不适应。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衔接不自然的情况,不少学生甚至出现了无法跟班学习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高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竟没有学或学的不扎实。比如,文言文教学,初中阶段“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高中阶段则“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所说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初中阶段就基本没有系统学习,更不要说“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了。 所以,只有对初高中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的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分布点和差异性,从而初中教学才能做到“顾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做到学习自然衔接。

  三、加强知识技能上的衔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培养良好的文面意识

  书写规范,不写错字,不规范的字,强化基本功。

  写字对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也是提高中考、高考成绩的重要手段。字写不好,在中考和高考中就会失分,这是非智力因素失分,就会给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留下遗患,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强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般将语法和修辞等知识列入附录。虽然教学要求是要教学,但由于近几年我们地区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高中语文则强调语法知识,特别是学习文言文时,语法知识的残缺成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障碍。

  对中考不再涉及相关的语法知识 ,比如词语分类、短语结构、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应该予以强化。

  3、掌握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

  对文言文中的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初中阶段要让学生予以了解,为高中阶段熟练运用打下基础。

  4、扩大阅读量。多读书,多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为了衔接初高中语文阅读,在学生初中阶段要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熟读、背诵那些百读不厌,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诗文,这样在初高中语文阅读的衔接上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5、培养品读能力。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即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线索,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悬念释念等的赏析,又如体味文章内涵、赏析语言、欣赏文章美点等等。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教学反思 2

  《学弈》讲了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是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学文时,我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谈体会,比如:你上课时是什么学习状态?从他们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文句工整,他们辩论的言之有理。两小儿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可贵的是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罢《学弈》、《两小儿辩日》二篇文言文,强烈蹦出一个认识: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能说的能力。

  读是基础。让学生一读,读准字音,单个读,纠正后再读,指名读,齐读;二读,读出停顿,学生尝试读,师范读,指名读,交流读,划出节奏来读,指名读,齐读;三读,读出味道来,读出意思来。

  读是提高。在学生读到第三步时,让学生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说意思交流中领悟文言文的感情。《学弈》一课就有学生说出弈秋没有理解学生,没有懂学生,那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让他去学射箭好了,因为他对学下棋不感兴趣,而对射箭特有兴趣。鼓励学生说居然说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来。是啊,童言是率真的,无畏的,有想象力的。培养学生会读能说是多么重要的!

  开学的第一天讲授了《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则“学奕,从整节课来看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想法,具体反思如下:

  一、导入课程直截了当。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所以我采取了从古代思想家入手,回忆相关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同时也对与课文相关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课堂设计紧紧有条。在头一天的集体备课中大家讨论了“如何在我们的课堂当中进行分层教学,在整个课程中,我想到了在练习环节进行分层教学,但是后来生成的效果不好,总是感觉自己的'课程推不动,也感觉孩子们对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整顿,所以现在自己应该思考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211”教学或者说两个同时进行。本节课除了这一环节不理想之外,其余的环节感觉比较好。

  三、作业布置讲究实效。对于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课后的功夫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我采用了分层的办法,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总之,今天的这一节文言文课上的比较顺利,不足之处在后面的课程中进行设计和改正。

  周二的课程讲授了《文言文两则》的后一则“两小儿辩日。由于学生先前接触过文言文,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第二则的文言文进行的很顺利,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对于两个孩子辩日的过程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五年教学历程,从刚刚接受这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就对孩子们的朗读感悟这一方面重视的不够,导致现在孩子们的羞涩,这也许还可能与孩子们长大了有关系。总之,我会在今后自己的课程中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

  文言文教学反思 3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近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三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虚词,以例句探讨,主要是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辨析词性,做到词不离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归纳积累,联系所学过的文章,举例比较,拓展分析,可以说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其次,是阅读,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表述要流畅,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最后,考点基础达标练习,有学生自主独立的完成自我查评,自我总结。

  反思这些复习课,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言文的专题复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夯实基础,积累拓展,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注重文本,夯实基础。不难看出要凸显这个问题,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指导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我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法,做到词不离句,联系学过的内容来比较拓展,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其次,分析归纳,迁移运用。即在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大量的语料、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基础上来延伸和拓展。最后,文言文的综合训练,我认为应该要适当让学生读文本,加强理解,学会归纳,筛选信息,比较判断,多练多总结,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以此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 4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是: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以诵读为基础,要注重审美鉴赏。在这一节课里,我兼顾到了这三方面。

  一、从教学上看

  1.课堂引入巧妙有效:由学生平时对“闲”的理解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苏轼“闲”的特殊心境。

  2.课堂导学详细,目标明确,层次也较清楚。

  3.注重教学整合度,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比较综合。

  4.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

  5.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学会感悟与反思。

  二、从学习上看

  1.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活动真实有效。

  2.学生的合作学习比较深入,能积极探究共同的问题。

  3.学生对“月”文化很感兴趣,积累较丰富,能有自己的感悟。

  4.掌握了本文字词知识,学习并体会到情景交融写法的作用。

  三、从不足上看

  1.课堂容量较大,有个别知识点给学生的时间过少。

  2.对写景的欣赏,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启发得不够。

  3.品味“闲人”、“闲景”、“闲情”,可以放得更开一些,让学生结合个人的理解,自由去感悟,能自圆其说即可。

  4.有些问题的设计,思维梯度显得不明显,造成好生“吃不饱”。

  5.朗读指导不到位,主要是在节奏的把握上不够细化。

  “得失寸心知。”好的方面可以继续发扬,不足之处宜尽快改进。

  文言文教学反思 5

  学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我却对学生说,文言文的选择题,是可以拿满分的。因为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有翻译语段,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我是这样为学生进行复习的:

  一,复习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因为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课本,只有先把课文里的所有文言现象弄懂记牢,才能在考场上胸有成竹;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在考场上触类旁通。

  二,总结归纳120个常用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通过练习、测试的方式达到增强记忆的目的。总结完用法以后,再总结推测实词和虚词意义的方法,当然,首先要讲一点现代汉语的知识垫底。

  三,复习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时,先由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讲起,力求找出规律,总结方法。因为复习时强调找规律,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掌握得还比较好。

  四,通过做翻译题分析文言翻译的.方法。

  五,上一节课古代文化常识课。总结归纳古文中表时间、官位升迁的词,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礼仪制度方面的知识。这是为下一步的文言文整体阅读做准备。

  六,进行文言文整体阅读训练。

  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文体阅读的意识。一般来讲,全国高考这些年考的文言文都是人物传记,这就应该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对这个人物如何评价,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第二个问题,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做了几件事,到了哪几个地方,做官,做事。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

  其次,教给学生解题的一些经验。因为考卷上常常是文题互释,就是文章和题目有时候是相互解说的。比如文言文的最后一个选择题。这一题常常是内容的阐释题,如果题干说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那就意味着有三项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这三项对考生来讲是变相的翻译,变相的解释。我建议考生文言文阅读稍弱的同学,读文之前先把这一题看一下,就知道全文大概的内容,或者人物有怎样的品质等等。这样在具体读文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这样经过一轮复习以后,学生大部分能在选择题上拿高分,但文言文翻译题还需要多加练习。

  文言文教学反思 6

  文言文经历几千年的淘洗,依然绽放着迷人的光芒,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从教学现状来看,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古文课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费劲口舌大讲特讲时,台下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云,甚至昏昏欲睡。文言文教学的这种高投入、低产出已是教者所共识。

  对此特级教师钱梦龙亦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选择,见“言”重“言”而忽视“文”,漠视“文”的课堂比比皆是。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文言文教学应在上述的基础上还得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预习法

  文言学习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实词、虚词、活用、通假、特殊句式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提前根据参考资料归类,实现“知其然”。老师在上课时,根据学生理解难点,有重点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课前务必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答不上或答不全面的就在难点所在。

  (二)诵读法

  俞平伯曾指出:“古人作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所以,文言的理解,应以诵读为基础。

  诵读不同于简单的背诵,诵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没有感情的诵读肯定是不成功的。

  怎么有感情地诵读呢?我常建议学生用角色代入法。把自己化身为文中角色或把自己想象为作者,还原写作情境,揣测当时的人物心理,读出括哀、 乐、 喜、 怒、敬等多种情感,从而体会人物的性格与思想。

  (三)串讲法

  串讲是教师按照文章的顺序,逐字逐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加以讲解, 并贯串上下文,疏通文意的一种教学方法。“串” 指的是连接、贯穿的意思,串讲的本质是把文章的上下连起来,将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连成一体,而不是孤立地讲。 教师一方面通过对语言的分析, 让学生领悟文章思想内容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推敲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 上下相连, 一气呵成,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当然,对于单调的“串讲”,学生是最为腻烦的,所以,一般来说,学生能理解的语词就不讲、少讲,学生被难倒的'地方可以多讲,常考试的重点实词、虚词可以多用例句、例题来边练边讲。

  (四)课后检测法

  课后要通过检测,来了解是这堂课是否有效。检测形式、内容多样,根据该堂课的教学重点来确定。比如,这堂课的要点是对特殊句式的理解与翻译,那么除了列出本课的所有特殊句式供学生检测,还可以延伸拓展一些课外、考题上的同类型句式,让学生学得牢靠、练得顺手。

  (五)拓展阅读法

  用课外阅读来加强学生做文言文学习的信心,经常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课外阅读。所选的篇目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是课文里学过的,学生一看,咦,我也可以自己看文言文,而且还能准确判定里面的知识点,信心就渐渐加强了。

  以上几点教师如果能长抓不懈,学生能持之以恒,文言文的教学难关会有所突破。当然,教无定法,在教学这座大观园里,教学者只要细心观察,用心搜索,相信每一个教师都会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最美的那一朵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魅力,切实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 7

  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其博大精深昭示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与灿烂。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其重要作用与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在教学《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我以为应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经历对照注释理解、朗读、背诵、感悟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

  1、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反复朗读读准读熟: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借助注音读准生字;教师也应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及时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读音,并能通过反复朗读读熟课文、正确断句。

  3、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待别是对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二、熟读成诵感悟道理

  在学生熟读成诵、完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感悟、思考、分析、讨论如下问题:

  1、两个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人表现有何不同,结果怎样?

  2、《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后有何体会?

  经过师生平等互动,个体感悟思考、集体分析讨论,达到共识:两个学下围棋的人在主观条件(智慧一样)和客观条件(一起向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弈秋学习)相同的情况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一心两用。《学弈》告诉我们,在学习条件一样的情况下,学习态度的专心与否决定着学习结果的好坏,因此,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同时也应认识到,如果弈秋能对一心两用的人严加管教,那么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总之,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既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也有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 8

  这堂课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作些改变:

  ①少了课文串译这个环节,但课前通过发放字词注释、翻译等资料,学生早自习自读,班级讨论,总体感知课文依然存在,而且文中重点词句也都能一一突破。

  ②在学生动手表演之后,让表演者谈感想,这样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文中所要揭示的道理。

  ③以设计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谈谈从文中学到的道理,围绕中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果然是丰富多彩的。

  ④板书设计突出中心,对联形式展示文章中心内容既全面又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堂课可以说是是在常见中阐发异见,是旧说中翻出新意,在平常处见到奇崛。因为“熟能生巧”的道理太通俗太明了。自以为层层深入的哲理分析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了,只不过学生毕竟是学生,他没有选择的自由,他必须听从老师的教导和指令,把熟悉当作陌生,把浅显当高深,努力配合。但是,这之前,我曾对自己做的这一切深信不疑,现在就按着过去的思路,作一些检视。

  从课后的`教师评议来看,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浅显的文段,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学设计是科学的,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各有目标,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发散性、流畅性都得到了训练;教学内容的重组是合理的,课内截取了两件事、四个词、五个句子,落实目标,不蔓不枝,课外精选了两个文段,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借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流畅性。但本人对这次公开教学并不满意,自觉学生参与的面并不广,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比如要求想见“睨”、“颔”、“忿”、“笑”这四个词代表的人物的心理话动时,让学生以卖油翁或是陈尧咨的口吻说出来(带表演性质),学生却只是分析其心理活动(不能身临其境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在我的多次提醒点拨下,学生的回答才基本上扣住了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景。如“睨”的心理:“射箭的道理和我沥油不是一样吗?才十发九中嘛,又没有百发百中”。 以设计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谈谈从文中(包括课外选段和故事)学到的道理,围绕中心,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目标也根本没有达到。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四个,一是已进高三,同学不爱开口,加上有很多教师听课,其中有老老师,学生有点心理压力;二是我本身可能也有心理压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待加强,引导和点拨缺乏行云流水之态;三是教学目标定位可能在学生的“兴趣盲点”上,对于《卖油翁》这类“小儿科”的文章,以为太容易,学生兴趣不大,但对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缺乏了解,要讲出“熟能生巧”里这么多的道理,心理和认知的准备不足,所以又显得太难;四是教案编制太重预设,目标、环节、问题,丝丝入扣,环环紧逼,缺乏张弛四个原因中,可能后两个是主要的而且后两个给我们的启示更大,达成教学目标和保护学生思想自由空间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教学定位如何选准兴趣点,避开盲点?值得好好探索。是常态的课堂更容易逼近教学的真实,还是这样上课精简却容量大于现代语文课堂更有利?

  文言文教学反思 9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中尝试着进行了情景教学。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时间,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

  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才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通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言文教学反思 10

  《伤仲永》这一课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应该更注重抓住基础,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试卷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我们的学生系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还很短,缺乏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文言文成为他们的弱点。在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关键字词句的`积累上,比如:隶、书具、书、稍稍、或、谒、然等词语。另外,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之”、“于”等常用词语要指导学生进行积累。诵读也是学习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读准、读好一篇文言文对理解这篇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我会进行范读和领读,并让学生们进行两两互读和齐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帮助他们熟悉课文。这样,通过教学一方面抓住了基础,另一面通过积累培养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这堂课也有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一堂课下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对“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这类稍有难度的句子不能教为通顺的翻译出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文言文教学反思 11

  这节文言文教学课,我注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程之中,时时处处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动起来。

  1、设计独具匠心:

  教学时我抓住了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把“读”的活动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从范读到自由练读,再到深情诵读,使学生逐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

  2、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能尊重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由理解,张扬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加倍爱护,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3、贴近学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平等中首席的身份引导学生在学古文的时候,明理巧妙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自悟自得,从中深受教益。

  4、不足之处:

  在解释每句话的意思时,对助词“之”的讲解尺度把握不很准确,讲得稍深,部分学生掌握不好。

  文言文教学反思 12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单元教学安排存在规律性:第一单元是新闻,第二单元和地四单元是散文,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是文言文教学,第五单元是说明文。文言文的学习历来是初中生的一大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一是因为文言文自身因素,文言文与当下的用语和语言习惯有所差异,所幸教材上选的文言文较浅显易懂,文章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当代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意识。二是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畏惧,这种畏惧心理导致他们看到文言文就害怕,一害怕就失去信心,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针对这一现象和结合班级学生具体情况,我对文言文教学作出以下几点归纳:

  一、重朗读。

  引导、鼓励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增加对文章的熟悉程度,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我会提前要求学生预习,预习做到:读熟课文、借助资料书了解作者和作品、翻译全文。只有学生提前去预习了,熟读课文了,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上课也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如果学生对课本不熟悉,上课就容易听不懂而走神甚至失去信心。

  二、突破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难关。

  翻译重点字词和语句是文言文考试的一大考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在教学文言文之前,我会先熟读教材,借助教参,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将文中出现的重难点字词作归纳,用于课堂预习检测,便于加深学生记忆。重点语句要请多名学生反复翻译。并在课后进行翻译训练。翻译文言文时,可在班上进行翻译比赛,点名生翻译,小组合作翻译,师生齐翻译等等形式,都能在课堂上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归纳。

  本学期的文言文较多,因此各类知识点也是多而杂乱。为此我在班上作示范,以一篇文章为例:归纳本文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重点虚词……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笔记本作记录,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学完整本书,我会要求学生将整本书中文言文里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重点等归纳出来。用于早读和期末复习。

  四、文本内容探究。

  文言文的内容相对现代文较简单、浅显。因此在教学时以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容为主,教师指导讲解为辅。我会针对文章内容设计问题,课堂上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探究文本内容和思想感情或是主旨。

  文言文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方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学懂、掌握,体会领悟中华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只有结合具体学情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教学相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校教学贡献自己微博的力量。

  文言文教学反思 13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查字典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使学生知道“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古文中很常见”。在悟情环节,指导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够读好古文”。

  4、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由于前文铺垫做得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不吐不快的状态,写话练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处

  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再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揭题激趣,接着初读感知,体会韵味: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文言文教学反思 14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中包括两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伯牙鼓琴》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的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2、以学生为主,自读课文。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3、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小组读、男女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4、复述故事,悟出文章所给我们的.启示。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复述文中的两个故事,然后问他们:故事给了你们什么启示?进一步启发引导得出:《伯牙鼓琴》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书戴嵩画牛》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中,严格遵守这一点,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地自学课文,翻译文章的内容,弄懂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其次,在充分弄懂文中意思的基础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朗读形式,感悟文言文中语言的精炼和文中所给我们的启示。

  三、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板书还是粗糙,不能完美地展示文中的细节部分。对于一些重点易考的字词没有通过板书体现出来,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板书的设计。一节课下来,要让学生通过板书既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又能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使板书成为课堂一个精彩的部分。

  文言文教学反思 15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掌握古汉语字词的解释,然后再无其他,甚至到了大学,选择中文系,学习古代汉语这门学科的时候,我仍旧认为掌握字词解释就万事大吉了,记一次文言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然而,在我准备完《狼》这一篇古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我意识到文言文的学习不应该仅限于字词解释。那么,文言文的学习和学习语文是有所脱离的。那么问题又回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我想语文的学习一方面是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而另一方面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从而从精神上架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上就要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由此,回到文言文教学,我为我之前的认知感到愧疚。身为中文人,却抱着如此狭隘的想法。

  在这次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单纯地讲授是不行的,学生只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不懂思考,如此机械地吸收知识,效果自然是不好的,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事实也的确如此。

  因此,在梳理文章内容时,我由最开始的详细地分析讲解到一半交给他们。所以,我在一开始会让他们在预习时就只在课本注解的帮助下自行翻译,自行了解文章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在整个过程中,参考书是禁止的。所以所以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来翻译句子,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可以翻译出大概的'意思,只有一些细节问题,那么对于这些细节问题,我觉得不能那么快就替他们解答,我更希望他们能对这些细节引起重视,能够通过思考来收获这个答案。经过这么一个过程,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以我的观察,我觉得他们学习的效果要比之前好很多。

  在掌握基本内容及基本注释之后,就要进入文本之上、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对于这个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传达,达到效果。所以在这里容易被忽略,容易被略过。因此,许多人在文言文的教学上只重视字词解释,而忽略了文言文中文化的传承。也因为这点,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味,甚至看到文言文就感到痛苦,这都是源自于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时候,忽略了中华文化的传递。那么,在我自己看来,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挖掘,从这篇文本联系其他文本,从而传达中华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许,我在这方面还不成熟,但是我觉得人都是从无到有,而吾将上下求索,终有一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言文教学反思 16

  两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要自然、有机、有效。不是靠教师分析课文就能够达成的,而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文本,逐步达成目标。我想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两纲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目标就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吧!

  《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的责难的故事,很适合起始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也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课文,教师要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所以我从学生的整体感悟出发,以诵读和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的意思,争取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当堂成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并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做出个性化的评价,开拓课文的人文价值。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导入部分即从文眼“期”入手,让学生为“期”组词,从现代意义推出古文中的原意,古今融合的方式一上来就抓住学生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语言的传承性的特点。

  作为预备年级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设计中特别注重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第一环节让学生自己读句读,一方面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使课堂气氛活跃,另一方面又在比较、纠正的过程中补充省略,疏通文意,可谓一举两得。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关健的实词含义,注重对实词的认知和积累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当然任何课堂教学都未必能尽如人意,总有一些意外令老师措手不及,这就是我们经常探讨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产生冲突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如此次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出课文标题为什么是“陈太丘与友期”而不是“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问题提得相当好,也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但这却不是我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因为没有充分准备,不能及时回答,就由学生一味讨论下去,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丧失了课堂的主动性,也影响了其它教学环节的落实。

  经过了课后的评课以及认真的反思,我觉得其实这时我可以先把问题放一放,先进行下面的环节,给自己和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像学生提出“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等传统词汇,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我应抓住机会把一些传统文化的常识与学生交流,即使没有准备也可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觉得了解中华文化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

  教学设计与课堂的生成将是永远生动而多元的问题,它表现出任课教师的学科功底和教学智慧,相信经过我们语文组老师的交流、讨论,把自己经验共享,让智慧的火花互相碰撞,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取得更快的进步!

  文言文教学反思 17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认为枯燥乏味。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干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怎样才干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呢?.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教学文言文就更应当如此,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特殊适合朗读。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殊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止句不当,涌现了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重视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读音不同的字词,教师要指出,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稍慢,停顿时要音断气不断。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甚至要带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情势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把课文读精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难懂”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困难。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教师当强调并激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因此,教师在领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完课文后要激励学生熟读成诵,这些古代的文学精华会使人一生受用。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

  文言文教学反思 18

  《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学生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作为《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第一课,我就以此为目标努力追求了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学习五段选文,掌握文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概说》及《孔子生平》落实知识目标,对照课下注解,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叙述故事,落实能力目标。整节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提问、质疑、探究、合作,让学生认真学、敢于说,把课堂还原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平台,落实德育目标。孔子生活的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无道。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该何去何从?是像“长沮”、“桀溺”“荷丈人”那样悲观厌世,带着无奈归隐山林,然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潇洒自足;还是像某些清谈家那样选择无为?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毅然决然的怀着无人悲悯的仁爱之心,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提出“恢复礼治”、“变革社会”、“匡扶天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困厄而不屈;遭讥讽而不辍;知其不可而为之。学生讨论热烈,有赞成孔子这种精神的,也有倾向归隐的,颇有“百家争鸣”的气势,达到了我教学设计时期待的小精彩。

  3、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孔子。播放电影《孔子》片段,走近孔子,进一步体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以及他那悲剧性的执著。特别是周游列国时,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吃,颜回等弟子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面对一晚马肉汤弟子们依然谦恭地礼让,孔子也依然不停地给大家讲学、唱歌、弹琴,固执坚定的面对困难,不言放弃。从学生观看影片时表情和唏嘘声,我就知道我要的效果达到了。然后顺理成章让学生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为孔子写颁奖词。

  4、切实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本节课的设计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着手,既注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注重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但教完本课后仍然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1、在落实情感目标时,就有学生提出,孔子的勇于担当看起来很美,但是在当今这样的社会却很傻。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是我在设计本课时所没有想到的,因而在学生辩论后的总结略显苍白。

  2、对五段选文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所忽略。其实选文人物富有个性特色的动作和行为,细腻而传神。比如,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然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为何躲避,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蜻蜓点水罢了。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不管我怎么设计,都会有一些瑕疵,或许因为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深的追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为契机,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扎实细致落实目标,实实在在教学,认认真真做事。

  文言文教学反思 19

  一直以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读文,直到读熟,大部分学生能背。第二步,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词的理解意思,再把整句的意思总结出来。第三步,总结全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四步,让学生谈谈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这样一字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的翻译交给学生,总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能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遗留什么疑惑。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根据教参的建议从多方面构思,最后决定抛弃串讲的方法,采用学校推行的先学后导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学生自我感觉也较良好。 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自行完成了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改变了单一的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且有的小组学生自己设问,自己指名叫同学回答问题,学生对此很有兴趣,积极性很高,当然效果也不错。

  2.在全部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后,我当堂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了反馈,提出了一些字词句让学生回答怎样理解,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修正理解。这样当堂检测,让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纠正,效果明显。

  3.把教师传统的串讲变成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既能让学生主动熟悉课文,又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节课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串讲,而是在学生基本理解了重点词句后让学生对课文的故事情节进行复述,对于不足的地方我也没有提示,而是让学生来补充,有的学生做得相当不错。这样不是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吗?

  当然,一节课下来,总是有得必有失的。这节课的不足在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在课堂上不能主动从容地质疑讨论,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另外由于这种放开学习我使用得不多,学生在说的时候比较紧张,有点拘谨,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继续提高。

  文言文教学反思 20

  今天上午我们在步进博士的指导下,“梦飞翔”小组进行了研修班的第一次文言文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中全体成员各自谈了自己对《黠鼠赋》的教学设想:学情估量、目标设置、策略选择,按照王荣生教授的教导,“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定起点,定终点。设置台阶,确定落点。一上午下来,组内讨论热烈,其乐融融。

  反思我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第三课时巩固练习(外加一张试卷),长期处于“文”“言”分离状态,却“自我感觉良好”,这样教下来,基础夯实得牢,学生也能考得高分,哪里还管它什么“言文统一”,哪里还管它什么“文言味”。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还因此得到同行们的肯定,领导们的赞扬。

  不胜惭愧。来到了华师大,才真正的`感到自己的渺小。担心自己回去不知道该怎样上文言文课了。知识的吐故纳新需要一个过程,而教学却是一天也不能落下的。聆听专家、学者,语文教育大师们的教导,唤醒了我沉睡了的思想意识。觉察到自己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行动总是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做出的。

  要转变,得花多少时间,费多大的劲呀!长期的“行为定势”是不会在短期内纠正过来的,但我有信心。在这里,只想说:文言文教学,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文言文教学反思 21

  《先秦诸子选读》为高中语文选修课,不是单纯知识型课程,而是通过一些诸子大家的经典选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从中汲取智慧,思索人生,快乐生存。而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又不是单纯的乐,而是忧乐结合,忧之后的乐,那才真的是乐其乐。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通过讨论探究,结合实际,尤其是我国国情和学生自己成长历程,在展示中,让学生具体深刻理解“与民同乐”的精髓,真正快乐而有责任的`搞好学业,立志求索,完成使命!

  由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交流展示积极主动,有些学生古文化基础好,课堂也有精彩的生成,比如有些学生认为与民同乐也表现孟子的审美意识,及共同美感,那是一种和谐生存理念,认识也许不全面,但至少结合文本进行了一定探究,这种钻研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由此我想,语文的文化论著类选修课一定要激发、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并发扬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文化寻根的心境敬畏、崇尚先秦经典,继而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深度和高度,建立一种信念,涵养德性,汲取智慧,使学生学会生存,规划自己的美丽人生,快乐向上,承担责任。

  当然,由于是选修课,学生文言文基础有差异,在品读时,对选文的文言知识点不能忽略,以此加强学生文言文阅读、分析的基本功。

  以学定教,先学后导的教学理念使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双主作用更突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加大课堂容量,这使孟子的思想精华得以充分体现。今后还应该在如何使课堂各环节有效上想办法,多思索,进一步提高效率,提升素养。

  文言文教学反思 22

  《出师表》这篇文章字字珠玑,句句真情,文中诸葛亮的忠心可鉴,被赞为“世间一表真名世,千百谁堪伯仲间”。文章如此优美,我要求学生不但会背课文,字词和翻译都要求背,而且每个学生都要求与我背诵。学生与我背诵时,结果有很多学生读字认半边,如“诹”读“取”,“陟”读“涉”,由于课文长,字词多,学生的正确率不高。事后我想,这读错音的原因到底何在?是学生没有养成遇到生字就查字典的好习惯,还是我的字词教学不到位?字词解释为什么错误率这么高?我扪心自问,文言教学中,只是领学生读课文,注意句读,字词教学只是字字落实,我讲,学生记和背诵。而导致我对文言字词教学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原因是“中考”这根指挥棒,因为在我市的中考中,文言字词只考常用字的解释,读音不在考查范围内。文言字词教学应不应该重视?是否只要求背就可以?字词是砖瓦,而文章是一座房子,学生没有足够的砖瓦,又如何能砌成房子?现在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7—9年级第四阶段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如果文言字词都不了解又怎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呢?因此,文言字词教学不可忽视,但不能一个“背”字就了得。那么在文言文中如何加强字词教学?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预习中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

  字词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我们可以在预习时将字词的正字正音作为重点解决的问题。我们教给学生预习课文时,可采用圈一圈,读一读,辨一辨,释一释的方法,借助于手中的工具书,查查字的读音,看一看它的词义,自己再找一些形似字加以辨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知道哪些是生字,再通过手中的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这样学生自己不但做到了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且还养成了利用手中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能力,时刻让他们记住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了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常用字词教学

  教师的教学千万不可只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你考什么,我教什么,我们的教学应以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为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核心,以学生、文本为本,而字词的掌握,词汇量的丰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字词教学,当然,我们在进行字词教学的时候,必须把握对字词分层次要求的原则,即常见常用的,务必重锤敲打,时时提醒,偶尔出现使用的字词则不必强化,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常用字词强化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形似辨析。中国汉字构字中,有95%以上是形声字,我们可以通过形部来了解词,通过声部来掌握读音。同一个形部的意思,大致相似,如“讠”部与言语有关,“贝”部与钱财有关,等等,依据声部我们也可以掌握读音,但应该注意同一个声部读音完全相同,它可能只是读音相似,这一点学生一定要区分清楚。还可以根据汉字的表意特征,在文言字词教学中适当作点形训。让学生从了解词义的由来中提高认知的兴趣,求得加深印象的效果。如“比”字。其字形为两个人紧挨着并列。学生一看便能猜出“靠近,并列”的意思。而“比较”这个义项,是后来从中引申出来的。掌握了这些,学生在读到“天涯若比邻”与“其两膝相比者”语句时,就不会犯以今论古的错误了。“即”、“既”混淆在学生中是个常见的问题,若从字源上解决就比较彻底。甲骨文中“即”的字形左边是一个“豆”,上面堆满了食物、右边一个人跪着、面对食物,是行将就食的形象,从而表示“靠近”等意思。而“既”字左边相同,右边的那个人虽然也跪着,但头已向后扭去,表示就餐已完,由此可以看出“已经”的意思。作了这样的分析后,学生一般就不会弄错了。

  二是归纳整理。同一个文言词语,意思不是完全相同,我们通过强化后,可以增加学生的用词量,可以通过归纳整理法、知识联想等方法,一让学生强化词汇,二可以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对照比较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准确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如对照归纳法,可以采用一词多义、一词一义、多词一义字词,进行归纳整理。如《桃花源记》中,我采取了一词多义、多词一义、一词一义等归纳整理法,加强学生的常用词的识记:

  一词多义归纳整理:

  上面的归纳法仅是在同一课中进行的,我们还可以就一个字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如《赵普》这篇课文中“以”的用法只有两种,一是作介词用“拿”,二是相当于连词“而”,我课后布置学生将你所学过的“以”的用法进行归纳,并举实例,学生归纳整理为:

  1:凭、靠,例:何以战;

  2:来,用来:以先帝遗德;

  3: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4:以致,以伤先帝之明,5:通“已”已经:因以怪之矣。

  这种常用词归纳整理,是对文言文本的“二度开发”,将会使学生在获得文言积累的同时,真切地感觉到进行归纳整理的必要性,从而有可能将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这种方法自觉地推广到平时的阅读与学习过程中去,真正形成迁移的能力。

  三、温故知新

  虚词也好,实词也好,许多学生通常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讲新课时,我总是启发引导学生联系旧课已学过的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学生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词尾,即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后面,作构词的辅助成分,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我讲到《醉翁亭记》中的“翼然”,联系到《黔之驴》中的“庞然”、《愚公移山》中的“杂然”、《捕蛇者说》中的“汪然”;这样,学生对“然”作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又如,我讲到《论语八则》中的“学不可以已乎”时,让学生温习了《曹刿论战》中的.“可以一战”、《捕蛇者说》中的“可以已大风”,从而使学生明确“可以”是两个词,其中的“可”相当于能愿动词“能够”,“以”相当于介词“把、拿、用、凭”等,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截然不同。总之,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同学们对文言文的感性知识越学越具体,对词汇的积累越学越丰富,越学越实在,因而越学越深刻,越学越有兴趣。

  四、在教学评价中注意考查文言字词方式

  我们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不能只顾考查学生这一课的常用词掌握的程度,如何来对学生进行量化和客观化的评价,更应注意重在学习文言词语的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掌握多少,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多大,要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另外,还要对学生考查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在学习文言词语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对学生一点微小的进步,哪怕是一次大胆的举手,一次小的知识迁移,都应以鼓励和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如我在教《桃花源记》时,讲到“渔人甚异之”时,对于“异”这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我请学生举类似用法的例子,学生举了《小石潭记》中的“心乐之”的“乐”,阅读课外文言文;如阅读“被衣”时,学生能知道“被”是通假字,因为“被坚执锐”中的“被”通“披”,我给予了很大的鼓励,结果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评价的方式很重要。

  文言文教学反思 23

  文言文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题。每当笔者站在讲台上,就会感觉到阵阵“寂寞”袭来,而学生也正窒息于这样的“寂寞”中。柏拉图在谈论教育时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教师必须尝试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才能使我们“寂寞”的文言文教学不再寂寞。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开始尝试用“情”――语文课堂的灵魂,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

  一、批文入情,情由心生

  “缀文成功者情动而辞发,观文着批文以入情。”一篇优秀的文言文必定是一篇充盈作者诚挚情感的作品。在教学中,笔者通过特定环节,先激发学生心中的某种“情感”,再选择恰当的时机与文本结合,让学生带着一份惊奇和渴望进入文言文的学习中。

  如在教学《报任安书》前,笔者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司马迁”为题,去体会司马迁的人生际遇:身受奇耻大辱、被友误解、苟活于世、为著奇书。然后,再让他们细细品味此时内心深处会产生怎样复杂的情感。

  就在学生入情已深的时候,笔者趁机导入:“司马迁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以血肉之躯与人生的阴霾抗争,胸怀壮志……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阴霾,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人生的`阴霾吞噬,而司马迁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风向标。你想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报任安书》……”

  时代在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在变化,但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不会变。教师应该利用文言文去点燃他们向往美好情感的热情之火,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文言文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以情促动,以动润情

  在文言文字词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如在《陈情表》这篇文言文字词知识点的教学中,伴着《琵琶语》悠扬的乐声,笔者说道:“传世文章,必以情见长,以辞为辅,情辞相宜,才见品性。《陈情表》堪称至情至诚的经典美文,世称‘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到底是用怎样的文辞汇聚出如此感天地、泣鬼神的至孝情感?文中的字、词、句又是怎样传递作者的缕缕情感?面对这些疑问,你们否能自己找到答案?”

  看着讲台下一个个惊奇而又兴奋的眼神,笔者趁机把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主进行文言文字、词知识点的梳理、分析和整理;然后,笔者建议学生紧紧围绕“情”字来剖析李密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技巧;最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将本组整理的文言文字、词知识点讲解给全班同学。

  这样的文言文课堂使师生“同呼吸、共命运”,双方共同走进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激情洒满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三、倾入生命,情溢课堂

  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还没有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可能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文言文课堂需要教师倾注所有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师生共同收获文言文课堂的快乐。

  饱满的情感来源于教师独特的语言美,文言文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仿佛能“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饱满的情感还来源于教师对语文生命意识的感悟,文言文中蕴含的生命气息足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劝学》《师说》洋溢着生命不止、学习不息的生命律动;《项脊轩志》《陈情表》荡漾着动颤天地、温如春阳的生命温存;《报任安书》《苏武传》书写着穿越时空、屹立华夏的生命巨响……当这一切由教师心田传入学生的心灵天地,必将奏响文言文课堂最激越的华章。饱满的情感还需要教师具有大胆的开拓精神,当教师的思想以跋涉开拓的身姿融入文言文的教学研究,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生生不息的饱满情感。当教师饱满的情感洋溢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也将熊熊燃起。

  笔者坚信,只要师生共同倾注热情,就能点燃文言文课堂的激情,重现文言文课堂的情感魅力。到那时,文言文课堂又怎么会“寂寞”呢?

  文言文教学反思 24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积累,现在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赵普》是一篇文笔凝练、叙事简洁的文言文,文章围绕“以天下事为己任”这一中心,精选了赵普一生中的两件事-----刻苦读书、奏荐人才,来展示赵普好学上进,忠言直谏,刚正不阿的秉性。教学过程中,首先激趣导入,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盛世王朝,都有敢于以死直谏的忠臣,他们是智慧的.象征,更是正义的化身。如比干,魏征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了进步。

  今天我们将要结识的是一位敢于冒死举荐人才的忠臣,他就是赵普。出示教学目标, 接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和句读,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你读我听,相互纠正读音和节奏,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字正腔圆。然后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我先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知识,直译意译相结合,做到字字落实。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翻译课文,力求文字通顺。发现问题,同桌之间沟通解决。教师巡视,及时答疑解惑。最后全班交流,纠错,力求准确。

  欣赏品析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赵普读书的事和冒死举荐人才的事。但是,学生自主研读少,合作探究多。本节课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力求从文章中读出自我,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学生在讨论中迷失了自我,独立思考的实践较少。而且,因学生对赵普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学前,还应该从课外找些资料,最好是简短的文言文,印发给学生,做个补充,或许会比单一的就这篇课文了解一个人物要丰富得多。

  尤其文中提到他“多忌克”,若能找到这方面的材料,相信学生会感兴趣,而且如果是文言文的话,还能继续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精心的备课,设计更科学实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更好的学习。

  文言文教学反思 25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本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响。一开始,我安排了听写的内容,共听写了6个成语。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默词语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渐被淘汰出课堂,纠其原因不外乎缺乏对传统训练项目的开掘和创新。《将相和》是篇长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这样默词语──

  “请大家打开本子,我们根据意思说写词语。同桌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1、“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理屈词穷。”

  2、“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

  3、“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是“无价之宝”。“谁能根据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造一个句子?”“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秦王千方百计想得到它。”……

  学生来劲了,听得非常专注。词语默好,1分钟。看来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文言文教学反思 26

  《守株待兔》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丢掉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是寓言故事的特点。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读为本,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悟出小故事中的大道理,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字词教学仍然是低段教学中的重点,但本则故事简短,所要认识的字词不多。我主要采用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结合的方法。如在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学习“守”字,“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寸字。看着这个小房子,守着这方寸之地,就是“守”。由此来理解“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句子,从而懂得“株”就是指“树桩”的意思。再比如“窜”字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小篆中了解“窜”字最初的意思:“老鼠飞快地钻进地洞里。”从而理解飞快地、慌乱地、急速而没有目的地跑就是“窜”字的意思,形象易于理解。

  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也是让学生从读中来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说,在说的同时,不忘记对写话的训练。教学时我是采用对比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中有“整天”和没有“整天”的不同,在读中体会种田人从白天到黑夜、从早上到晚上地等在那里,并通过老师地引读让学生体会当别人辛勤劳动时,种田人却无动于衷地等待着,白白地等着他的庄稼枯死。

  早上,种田人乐滋滋地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他心里想:要是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可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

  同时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此时,你路过种田人的身旁,看到他那样,你想对他说什么?

  我想对他说:这时的你,又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从种田人的身上联系到自身,使学生明白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的道理。这样老师就能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了。

  在提倡大量阅读、海量阅读的今天,一本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学习的需求,老师应该为孩子们选择读本,充实课堂,丰富知识。因此,我在最后把小古文《守株待兔》补充进课堂。想以此让孩子们接触到小古文,感受我们中国文化的精妙,喜欢上我们中国小古文。但由于自己在课堂上的取舍不当,总是什么也舍不得,所以时间不够。这也是我以后在备课时要加以用心的地方。

  文言文教学反思 27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觉得学习文言文就是掌握古汉语字词的解释,然后再无其他,甚至到了大学,选择中文系,学习古代汉语这门学科的时候,我仍旧认为掌握字词解释就万事大吉了,记一次文言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然而,在我准备完《狼》这一篇古文的教学设计之后,我意识到文言文的学习不应该仅限于字词解释。那么,文言文的学习和学习语文是有所脱离的。那么问题又回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我想语文的学习一方面是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而另一方面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从而从精神上架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上就要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由此,回到文言文教学,我为我之前的'认知感到愧疚。身为中文人,却抱着如此狭隘的想法。

  在这次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单纯地讲授是不行的,学生只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不懂思考,如此机械地吸收知识,效果自然是不好的,教学反思《记一次文言文教学的课后反思》。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事实也的确如此。

  因此,在梳理文章内容时,我由最开始的详细地分析讲解到一半交给他们。所以,我在一开始会让他们在预习时就只在课本注解的帮助下自行翻译,自行了解文章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在整个过程中,参考书是禁止的。所以所以在课堂上,我会让学生来翻译句子,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可以翻译出大概的意思,只有一些细节问题,那么对于这些细节问题,我觉得不能那么快就替他们解答,我更希望他们能对这些细节引起重视,能够通过思考来收获这个答案。经过这么一个过程,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以我的观察,我觉得他们学习的效果要比之前好很多。

  在掌握基本内容及基本注释之后,就要进入文本之上、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对于这个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要真正传达,达到效果。所以在这里容易被忽略,容易被略过。因此,许多人在文言文的教学上只重视字词解释,而忽略了文言文中文化的传承。也因为这点,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味,甚至看到文言文就感到痛苦,这都是源自于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时候,忽略了中华文化的传递。那么,在我自己看来,我们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挖掘,从这篇文本联系其他文本,从而传达中华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许,我在这方面还不成熟,但是我觉得人都是从无到有,而吾将上下求索,终有一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文言文教学反思 28

  《项脊轩志》乃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优美散文,作者“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文章以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其朴素悲凄之亲情感动人心,因而成为经久不变的必选篇目载入语文教材。本节课是《项脊轩志》的第二课时,为了让自己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特做如下反思:

  本节课围绕第三段文字,展开对悲之情的鉴赏,课堂以“一间陋屋,三世变迁。两种感情,四个女人”与“借一间旧屋做线,记人叙事抒情。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两幅对联绾结前后,并在前后配上《空山鸟语》与《雨夜梧桐》凄清音乐。鉴赏旨在让学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鸣悲,从而情不自禁伴随音乐进入悲之境。

  于是课堂开始我以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引语,以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感悟鉴赏情,接着我紧扣上一节的朗读、整体感知,之后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忆”一句引导学生总结可悲之事,学生回答后,我出示投影,明确文章鉴赏区域及鉴赏重难点。之后进入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扣第三段文字围绕人事之悲先由学生各抒已见谈对悲的感悟,再针对地提出四个大问题,逐层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变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我耐心细心地引导并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论世解读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后让学生又绕开人事,寻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结语妙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已步入散文情境,并玩味赏析了情之悲。在意犹未尽之时,我出示了绾结文章的后一幅对联,并安排了课后作业——围绕喜之景写一幅读书对联,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衬悲之情。整堂课较好达到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优点:

  这堂课目标重点明确突出,分析鉴赏透彻。更有所得的是教学中的方法改进与思想收获:我重视学生自主感悟悲情,让他们学会从叙事中领悟情,从景语中感知情,学会鉴赏散文的情感;教学中我重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点拨,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鉴赏散文的悲情;鉴赏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亲情之悲及作者的隐痛,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是很深入;方法点拨还不是很明显;教态还不够完善,应再抬头挺胸;教学过程应关注全体,而不是仅提问眼前的局部学生;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还可更明确。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思中求进,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美感熏陶的同时加强方法的培养,对一些语文悟性不够强的学生还应个别引导。

【文言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反思02-24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阅读教学反思11-13

文言文司马光教学反思07-09

高三语文组文言文教学反思05-21

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精选10篇)06-14

文言文精卫填海教学反思(通用10篇)10-31

文言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精选13篇)03-26

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07-24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精选10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