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石潭记》翻译与赏析

时间:2025-01-23 15:10:53 晓丽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石潭记》翻译与赏析

  上学期间,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翻译与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记》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 通: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 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注释

  [1]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篁竹:竹林。

  [3]如鸣佩 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5]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8]翠蔓:碧绿的茎蔓。

  [9]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1]皆若空游无所依:(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悄怆,忧伤的样子。

  [19]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清,凄清。

  [20]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1]龚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随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24]卷石底以出;以,而。

  赏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变焦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 “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的出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堪称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潭。真乃是曲径通幽,景象确实不凡。这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第二段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作者娴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先写外景环境,后写内心感受,写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特异的境界。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者相乐”。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察其微,状其貌,传其神。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散文。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予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以下是柳宗元人物简介,请考生学习。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七年任蓝田县尉,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二十一年正月,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积极协同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时为礼部员外郎。改革触犯了保守官僚、宦官、藩镇的利益,遭到反对,不到八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九月,王叔文等革新人物受到迫害,柳宗元始贬为邵州剌史,十一月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才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出为柳州刺史。他在柳州颇有政绩,四年后死在那里。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和韩愈尊儒学、力斥佛、老不同,他尊儒学(最看重《春秋》,主张取圣人大中之道以为理),却统合佛、道之长而弃其短,并认为韩愈辟佛是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送僧浩初序》)。他能从势的发展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进化,能从安民的角度来谈论吏治之道,这些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比较完备,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认为文章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内容,要能为时所用。他讲文者以明道,并要以辅时及物为道,且一再中言: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二是主张文章的内容、形式要统一起来,二者不能有所偏废。他既反对无乎内而饰乎外,也反对有乎内而不饰乎外。三是强调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他说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又讲作文切不町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此外,他对古代文化遗产并不一概否定,而是主张参用其长,既吸收可取的思想资料,也利用各种文体(包括骈文、辞赋)的艺术形式。柳宗元这些观点对当列的青年习作者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虽不像韩愈那样公开和一些青年建立师生关系,但受他指教的人却相当多。他在长安,每日登门求教者几十人,到了南方,不少人还从千里以外到永州向他求教。柳宗元热心帮助他们,或口讲指画,或用函授方法解决疑难,大大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当然,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他创作的许多优秀的古文。这些优秀作品大都产生在他被贬以后。原因是长期谪居南方,使他对社会弊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形同囚犯的忧患生活使得他悲愤填胸,抑郁难平。再加上他这时有意识地研究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便使他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总的看,柳文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而又言畅而意美,显出俊杰廉悍、词气峻厉或幽郁隐微、峭丽精洁的审美特征。韩愈说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即含蓄不露,见《诗人玉屑》引《漫斋语录》),刘熙载言柳文如奇峰异嶂,层见叠出,都说明它们具有内、外兼善的特点。他的论说文雄辩滔滔,凌厉峭折,大小政论无不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他的传记文善于刻划人物性格,有的是学习《史记》、《汉书》中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有的则是自有创造。比如他的《梓人传》、《宋清传》,明显地吸取了唐传奇的特点,但又不是纯传奇。作者善于借立传来阐发道理。柳宗元是第一个使寓言成为独立文学形式的作家。他的寓言多以人、禽兽、草木的小故事为题材,有的反映作者的政治见解,有的宣扬人生哲理,寓意深远。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对古代散文最出色的贡献,它们不但再现了南方自然山水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感情的微妙变化。这种借写被遗弃的山水以吐胸中之气的做法,把古代山水游记的写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柳文中还有不少骚赋,它们从风格到体制都受到屈赋的影响,在唐人中是不多见的。总之,柳文众体兼备,无论记山水、状人物、谈文章、议论政事、阐述哲理,皆能形容尽致,辩析入微,真是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柳宗元有诗一百四十余首。其诗雅淡味深,和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并称。苏轼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评韩柳诗》)。又说诗到李、杜以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称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予思诗集后》)。

  刘禹锡曾为柳宗元编《河东先生集》三十卷,原奉已佚,现存宋人辑本多种。今人吴文治等参校众本,编有《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两卷,另有外集补遗一卷。

【《小石潭记》翻译与赏析】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古诗原文翻译赏析09-05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03-28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02-09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注释02-02

《小石潭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0-26

小石潭记说课稿04-24

《小石潭记》改写10-23

小石潭记说课稿09-25

8年级小石潭记课文翻译12-03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