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和注释

时间:2024-08-13 14:10:37 禧雯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和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和注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词句注释

  ⑴天时:一般指时令、气候,但这里偏指时日干支、阴阳五行、孤虚旺相之类是否对作战有利。如:比得上。地利:指城高池深、山川险要等对攻守有利的地理形势。

  ⑵人和:指内部团结一心及人心所向等。

  ⑶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⑷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

  ⑸环:围。

  ⑹池:护城河。

  ⑺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⑻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⑼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巩固。

  ⑾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⑿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⒀至:极点。

  ⒁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

  ⒂君子:指推行仁政的明君。有不战:意指不应或不必用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时就不用战争。

  白话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整体赏析

  这是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第二段,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与“地利”的轻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且运用大量排比,增强语势,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其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清论证思路,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难点: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历史上,对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烈、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敌人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比、对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句子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抓住具体文句去分析与体会,理清字词含义,以学生活动为主)。

  五、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尝试着依照板书背诵课文

  六、问题探究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和注释】相关文章:

咏柳译文和注释03-02

江雪注释和译文11-11

文言文《木兰诗》译文及注释木兰诗的注释和译文04-13

月夜忆舍弟译文和注释09-08

赠刘景文译文和注释09-15

望天门山的译文和注释11-08

古朗月行译文和注释03-30

《清明》译文与注释04-04

《登楼》注释、译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