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杂曲》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杂曲》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2卷第3首。
【原文】
杂曲
作者:唐·李益
妾本蚕家女,不识贵门仪。
藁砧持玉斧,交结五陵儿。
十日或一见,九日在路岐。
人生此夫婿,富贵欲何为。
杨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
妇人贵结发,宁有再嫁资。
嫁女莫望高,女心愿所宜。
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
蓝叶郁重重,蓝花若榴色。
少妇归少年,华光自相得。
谁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
有义即夫婿,无义还他人。
爱如寒炉火,弃若秋风扇。
山岳起面前,相看不相见。
丈夫非小儿,何用强相知。
不见朝生菌,易成还易衰。
征客欲临路,居人还出门。
北风河梁上,四野愁云繁。
岂不恋我家,夫婿多感恩。
前程有日月,勋绩在河源。
少妇马前立,请君听一言。
春至草亦生,谁能无别情。
殷勤展心素,见新莫忘故。
遥望孟门山,殷勤报君子。
既为随阳雁,勿学西流水。
尝闻生别离,悲莫悲于此。
同器不同荣,堂下即千里。
与君贫贱交,何异萍上水。
托身天使然,同生复同死。
【注释】
1、贵门:指富贵之家。仪:礼仪。
2、藁砧(ɡǎo zhēn):妇女称丈夫的隐语。持玉斧:指任宫廷侍卫。玉斧,玉制之斧,朝会时所用仪仗。
3、五陵儿:指长安豪富子弟。
4、结发:指元配婚姻。《文选·苏武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李善注:“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5、资:依据,凭借。此指情理。
6、蓝花:指蓼蓝,秋季开红花。
7、归:嫁给。
8、秋风扇:用班婕妤《怨诗》意。
9、相知:相爱。《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
10、朝生菌: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比喻极短促的生命。《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1、征客:远行者。指蚕家女之夫。
12、居人:居家者,指蚕家女。出门:谓相送。
13、河梁:桥。《文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14、感恩:指感念皇帝的知遇之恩。
15、日月:指期限。
16、河源:黄河的源头。泛指西北极远之地。
17、心素:心事。素,通“愫”。
18、孟门山:在今河南辉县西,太行山之东。
19、西流水:以水向西流喻指不合常情之事。我国河流大都东流入海,故视西流水为反常。
20、生别离:《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21、同器:使用共同的.器具,此指共同生活。不同荣:谓夫荣妻苦。
22、堂下:即下堂。指妻子为丈夫所休或夫妻离异。
23、贫贱交:《后汉书·宋弘传》:“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4、萍上水:晋张华《明月篇》:“浮萍本无根,非水将何依。”
25、“托身”句:《仪礼·丧礼》:“夫者,妻之天也。”
26、“同生”句:晋杨方《合欢诗》其二:“生有同室好,死成并棺眠。”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杂曲》(作者:李益)唐诗赏析,
【繁体对照】
卷282_3【雜曲】李益
妾本蠶家女,不識貴門儀。
藁砧持玉斧,交結五陵兒。
十日或壹見,九日在路岐。
人生此夫婿,富貴欲何爲。
楊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
婦人貴結發,甯有再嫁資。
嫁女莫望高,女心願所宜。
甯從賤相守,不願貴相離。
藍葉郁重重,藍花若榴色。
少婦歸少年,華光自相得。
誰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
有義即夫婿,無義還他人。
愛如寒爐火,棄若秋風扇。
山嶽起面前,相看不相見。
丈夫非小兒,何用強相知。
不見朝生菌,易成還易衰。
征客欲臨路,居人還出門。
北風河梁上,四野愁雲繁。
豈不戀我家,夫婿多感恩。
前程有日月,勳績在河源。
少婦馬前立,請君聽壹言。
春至草亦生,誰能無別情。
殷勤展心素,見新莫忘故。
遙望孟門山,殷勤報君子。
既爲隨陽雁,勿學西流水。
嘗聞生別離,悲莫悲于此。
同器不同榮,堂下即千裏。
與君貧賤交,何異萍上水。
托身天使然,同生複同死。
【李益《杂曲》唐诗原文及注释】相关文章:
李益《月下喜邢校书至自洛》唐诗原文及注释07-02
《鹧鸪词》李益唐诗原文鉴赏07-12
李益城西竹园送裴佶王达唐诗及注释06-26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08-05
《风》唐诗原文及注释07-04
《菊》唐诗原文及注释07-01
《泪》唐诗原文及注释07-01
《早朝》唐诗原文及注释11-10
《曲池》唐诗原文及注释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