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10-13 14:59:32 晶敏 宋词精选 我要投稿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1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小径”两句:写春末夏初景色。红稀:花儿稀少。绿遍:遍地绿草。阴阴见(xian现):暗暗显露出来。见:同现。②蒙蒙:原用以形容微雨。《诗·豳风·东山》:“我来自东,其雨蒙蒙。”这里形容杨花纷飞的样子。③游丝:指蜘蛛、青虫之类所吐的丝,飘荡在空中,故称游丝。

  【译文】

  稀疏的残红点缀着幽静的小路,萋萋芳草将辽阔的原野绿透。远处绿树的`浓荫中,隐隐现出一角高楼。和煦的春风不懂得禁住杨花,蒙蒙飞絮,直往行人脸上乱扑,似乎要把春天匆匆带走。茂密的翠叶深处,隐约传来几声黄莺的啁啾,珠帘外,燕儿双双在轻盈地飞舞。室内的炉香袅袅上升,静静地把空中飘荡的游丝追逐。从酒后的醉梦中醒来,浓郁的愁思仍沉重地萦绕心头。斜阳的余辉无声地照在深幽的庭院,心中更感到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

  【集评】

  明·沈际飞:“景物不殊,运掉能离奇天矫。结‘深深’妙,换不得实字。”(《草堂诗余正集》卷二)

  清·沈谦:“‘夕阳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更自神到。”(《填词杂说》)

  清·李调元:“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能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翻复用之,名尽其致。”(《雨村词话》卷二)

  清·张惠言:“此词亦有所兴,其欧公《蝶恋花》之流乎。”(《词选》)

  清·黄苏:“首三句言花稀而叶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也。‘高台’指帝阍。‘东风’二句,言小人如杨花之轻薄,易动摇君心也。‘翠叶’二句,喻事多阻隔。‘炉香’句,喻己心郁纡也。‘斜阳却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难照此渊衷也。臣心与闺意双关,写去细思,自得之耳。”(《蓼园词选》)

  清·谭献:“刺词。‘高台树色隐隐见’,正与斜阳相映。”(《谭评词辨》卷一)

  【总案】

  这首词描绘了暮春时节特有的景色,写景极为流丽。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透露出由春暮而触起的淡淡哀愁和人生迟暮之感,含蓄传神。张惠言,黄苏、谭献认为这首词有寄托,实为穿凿附会。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2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词作鉴赏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陆游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道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3

  解连环·怨怀无托原文、翻译及赏析(周邦彦宋词)

  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

  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宋代·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怨的情怀无所寄托,哀叹情人天涯远隔,音书渺茫无着落。纵使有妙手,能解开连环一般感情中的种种烦恼疑惑,但在两人的感情云散雨收之后,还是会残留下轻雾薄云一般淡淡的情谊和思念。佳人居住的燕子楼已在空舍,灰暗的尘埃封锁了,满床的琵琶琴瑟。楼前花圃根叶全已移载换过,往日全是,她亲手所种的红芍药香艳灼灼。

  江中的沙洲渐渐长了杜若。料想她沿着变曲的河岸划动小舟,人儿在天涯海角飘泊。空记得,当时情话绵绵,还有音书寄我,而今那些闲言闲语令我睹物愁苦,倒不如待我全都烧成赤灰末。春天又回到水边驿舍,希望她还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我不惜一切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流泪。

  注释

  解连环: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后段十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又名《望梅》、《杏梁燕》。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词谱》卷三四:“此调始自柳永 ,以词有‘信早梅偏占阳和’,及‘时有香来,望明艳遥知非雪’句,名《望梅》。后因周邦彦词有‘妙手能解连环’句,更名《解连环》。

  信音:音信,消息。

  辽邈(miǎo):辽远。

  解连环:此处借喻情怀难解。

  燕子楼空:燕子楼在今灌输徐州。楼名。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相传为唐贞元时尚书张建封之爱妾关盼盼居所。 张死后, 盼盼念旧不嫁,独居此楼十余年。后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这里指人去楼空。

  暗尘:积累的尘埃。

  床:放琴的架子。

  移根换叶: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红药:芍药花。

  杜若:芳草名。别称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

  梅萼:梅花的蓓蕾。

  拼:不顾惜,舍弃。

  简析

  此词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所于昔日情人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全词直抒情所,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缠绵。

  上片由今及昔,再由昔而今;下片由所方而己方,再写己方期待所方。

  开头三句,“怨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写怨恨产生的根由;结尾三句,“拚今后,所花所酒,为伊泪落”,是最后的结论;中间的文字渐交错变换地描写失恋者的思绪,全篇结构层次清楚。上片反复表示相思之情不能断绝。“怨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情人断绝”而且“信意辽邈”,致使满腹的哀怨无所寄托,无法排遣。用连环比喻相思之情,谓相思恰如连环,本不可解,纵然“妙手能解”,那也还不免藕断丝连,就像“风散雨收”之后,仍然会残留下轻思薄云一样。接着又用关盼盼“燕子楼”的典故述说纵然是人去楼空,也还剩得“一床弦索”。“床”,是古代的.一种较矮的坐具:“弦索”,总指乐器。弦索仍然摆满床上,蒙着一层灰尘,那是关盼盼的遗物,睹物思人,以喻相思之情不能断绝。下面写芍药花,又寓含着往日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凄楚。芍药,是有特殊含义的。《诗经。溱洧》:“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又,芍药一名“将离”,行将别离之意。“移根换叶”与“旧时红药”相关合,“手种”渐是以亲自栽种芍药来象征精心培植爱情。

  过片用《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句意,表示离别与所念。汀洲,是水边送别之地。人已乘舟而去,且远天角,如今伊人不见,离去久远,汀洲之杜若渐次成丛,而欲寄无出,亦似愁绪之与日俱增,而欲诉无地。“谩记得”以下几句,笔锋陡转,忽作狠心决绝之辞,谓昔日往还音书,不过是些“闲语闲言”,人已断绝,留它何用,点个火儿烧掉算了。这是暗用汉乐府《有所思》“”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句意,以示“从今以往,无复相思”之决绝态度。可是,紧接着又”转回来,再暗用南朝乐府《西洲曲》“折梅寄江北”句意,请求所方把象征爱情的江南梅花寄来。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啊。最生总收一笔,表明至死不变的痴心,写得极其凄苦。“拚今生”,已站好退身步,作了终生不能遂愿的准备:“所花所酒”,是说今后虽然有花可赏,有酒可饮,却唯独意中人不得相见,那么,也就只好“为伊泪落”了。

  此词以写情为主,写主人公与情人断绝之悲。作者善用单字领起下文,如“纵”、“想”、“料”、“望”,“拼”诸字,都使感情深化,文势转折,有助于达难达之情。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4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几许:多少。②杨柳堆烟:谓层层雾气笼罩着杨柳。无重数:即无数重。③玉勒雕鞍:代指华丽的车马。玉勒,镶有玉饰的马笼头,雕鞍,雕有花饰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馆。章台:本是汉代长安城西南街,因唐代许尧佐《章台柳传》以章台为背景写妓女柳氏故事,后人遂用作游冶之地的代称。④雨横(heng):雨势很猛。⑤乱红:指落花。

  【译文】庭院深深,到底深多少?丛丛杨柳笼烟雾,帘幕重重没法数。金车玉马停在游乐处,独处高楼凝神望,怎么也,看不见那章台路。风狂雨骤,三月将了,黄昏时悄悄地把门掩上,无计把春留住。眼含清泪问花儿,花儿缄默不言语,纷纷飞过秋千去。

  【集评】宋·李清照:“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临江仙》也。”(《临江仙》词序)

  清·毛先舒:“词家境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出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王又华《古今词论》引)

  清·张惠言:“‘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悟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过’,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词选》)

  近代·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又:“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人间词话》)

  现代·愈平伯:“‘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词选释》)

  现代·唐圭璋等:“作者善于以形象的语言抒写感情上的各种变化,虽然不出闺情范围,但情韵已较花间词为胜。”(《唐宋词选注》)

  【总案】这首词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或说为冯延巳,但李清照及宋人选集《乐府雅词》、《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皆定为欧词,当比较可信。这首词的题旨,历来也颇多歧见,张惠言认为是一首有寓意的`政治词,喻指北宋大臣韩琦和范仲淹遭受斥逐事,王国维则认为这是一种“深文罗织”的说法,这不过是一首“兴到之作”。还有人认为词的上片是写公子王孙走马章台的游冶之乐,下片则是写娼妓歌姬的迟暮之感。甚至还有人认为是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的。细揣词意。这应当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一个封建社会上层妇女的苦闷。她独处深院高楼,既惆怅于夫君的浪荡不归,又悲哀于美好春色和青春年华的倏然消逝。全词语意浑成,刻画深致,情思绵邈,意境幽邃。末二句以眼前之景曲折层深地写内心的伤春之情,寓深于浅,情景交融,成为传诵不衰的千古名句。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5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宋代·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官方馆舍里十分静悄,夜晚难眠一直坐到明自西斜。漫漫长夜里阵阵角里,凄厉悲凉好像是在自语;这亡国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胆正在日夜思家。可是南方北方各自是天涯。

  愁苦的肝肠断裂,心中烦乱不禁搔首一里长叹。想那旧日宫殿里绮丽的席子、象牙床和碧玉枕,君王九九重阳何处与臣下醉饮黄花下。只好和着泪水弹琵琶。

  注释

  望江南: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幽州:古九州之一,辖境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这里是指元大都燕京(今北京市)。九日: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

  官舍:官方的馆舍。作者初到燕京时,被拘留于会同馆内。

  自西斜:指拂晓时分自将落。

  永夜:长夜。角里:军中号角里。

  搔首:用手挠头。嗟(jiē):叹息。

  绮(qǐ)席:华丽的卧具。象床:镶有象牙的床,床的美称。寒玉枕:用碧玉做的枕头。

  黄花:指菊花。

  捻(niǎn):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赏析

  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怀念远出在外的游子,异地做客的游子也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中国古代诗人也屡屡在诗中表达重阳节思亲的情怀。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脍炙人口之作。而汪元量由重阳节感发的就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小令分上下片。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开头:“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心绪如麻,不能成寐,面对一弯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汪元量举头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仅仅是故乡,而要广泛、深沉得多。“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这两句紧承上面,进一步表达一种悲痛的情怀。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在这阴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愤地喃喃自语,聊以排遣内心的痛苦于万一。这种悲痛的来源就是对“家”的无限思念。这个“家”主要是指已经沦丧于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个大“家”,当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南北各天涯”。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正是在这样的近乎绝望的境地中,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沉重。

  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变为具象的行为。“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这只是一种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举动。“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这两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体内容。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由于物是人非,她们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末句“和泪捻琵琶”再次把内在感情化为具体行动。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鞭,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在这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中,会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后人在评价汪元量的诗词时说:“唐之事记于草堂,后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其诗亦鼓吹草堂者也。其愁思壹郁,又可复伸,则又有甚于草堂者也。”(李珏《书汪水云诗后》)确实,汪元量诗词中对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南宋灭亡这段历史,比起安史之乱来更为沉痛。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6

  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馀霞散绮,回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注释

  ①馀霞散绮:语本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②烟波路:用崔颢《黄鹤楼》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句,暗示下文羁旅的愁思。③“使人愁”三句:意本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④“自悔”句:意本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⑤阮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⑥平楚:谓从高处远望,丛林树梢齐平。⑦“怪竹枝”三句:白居易《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⑧“猿鸟”句:白居易《竹枝词》:“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⑨津鼓:渡口报时的更鼓。

  鉴赏

  晁补之于绍圣四年(1097)坐党籍贬监处州盐酒税,中途因遭母丧而奉柩还乡,至元符二年(1099)年服除,改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是年六月赴任所,时年四十七。这首词当是赴信州途中所作,玉溪即江西信江,一名上饶江,源出江西玉山县怀玉山,此代指信州。

  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从所写景物来看,作者当是站在行船之上。开篇几句气魄宏大,是作者伫立船头远眺所见。青山本是翠绿,此时却因太阳已经西斜,山的正面无法受到阳光照射而呈现出现出一片“黯黯”的色调。作者在山脚下行船,抬头仰望,幽幽的山色显得雄浑而深厚。浩荡的江水在脚下滚滚东流,载着作者去遥远的彼方。此处“日暮”“东注”等词有明显的迟暮之感,孔子所谓“逝者如斯夫”,江水的流逝总会勾起人对岁月消逝的感慨。接着,作者的视线顺着江流来到远方水天相接处。“馀霞散绮”承首句“红日暮”,“向烟波路”承次句“大江东注”,前后照应严密。天边的红霞此时正渐渐散开,如绮练一般美丽。作者又回头眺望,见来路一片烟波茫茫。这一句本自崔颢《黄鹤楼》诗的末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分回望来路,正含有“乡关何处是”的无限感伤。于是下面便开始写这种羁旅的乡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二句,虽是写景,实际上含有对朝廷的不满,所谓“浮云能蔽日”乃是君主为谗言所蔽之意。晁补之此处化用李白诗句,正是暗含着这种意味。绍圣、元符间,元祐党人被一贬再贬,正是因为新党当权。作者慨叹“长安远,在何处”,这是对自身政治前途的迷惘。

  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所见的景物也有了变化。“几点渔灯小,迷近坞”写江上隐约的几点渔火,这微微的光亮反而让原本就昏暗的天地变得更加迷离。渔船点灯说明时间已是夜晚,“一片客帆低,傍前浦”写作者所在的客船也降下了船帆,缓缓驰入了船坞。这标志着词人一天的行程已告结束。这四句词全是写景,不露一丝主观感情,但读者却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心中的凄凉与孤独。

  下阕是写作者夜泊船坞时,在船内的所思所感。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曾说:“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为佳制。”这首词的换头就达到了这种效果。“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二句总括一生,“觉阮途穷,归心阻”二句抒写悲怀,短短十六字,把上阕通过写景积蓄、堆叠下的满怀衷肠,倾吐一尽。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有“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句,感慨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却往往潦倒一生。究其根源正是政治的不清明,使得穷人子弟仕途受阻。东晋阮籍有极高的才华与志向,却受到司马氏集团的打压,无法施展抱负,只能作“穷途之哭”。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来说明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悲愤,暗中也控诉了当时政治的黑暗。接下来“断魂素月”三句,由悲愤转为凄凉。晁补之是山东人而贬官江西,与故乡远隔千里,此时对月怀人,怎能不勾起乡愁。他朝故乡的方向放眼望去,却只能看到一片“平楚”,更添一份哀伤。

  “怪竹枝歌”以下直至结尾,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声响。因时间是深夜,这些声响便显得尤其惊心。首先他听到了悲凉哀怨的《竹枝歌》。唐代的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有对竹枝歌的描写与模仿,他们的`这些作品又大多抒发谪宦、羁旅之辛酸。因此晁补之此时听到这种曲调,立刻就产生了同样的辛酸哀怨之感。哀怨的《竹枝歌》结束时惊起了江边的猿猴宿鸟,它们发出凄厉的鸣叫,这场景真有如梦魇般可怖。以上四句虽然都是化用白居易的《竹枝》诗,但读来却丝毫不觉陈旧因循,它们非常契合当时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结句写渡口的鼓声。作者在船舱中守着蜡烛一夜未眠,“烛暗”说明蜡烛即将燃尽,暗指天已将晓。“津鼓”是报时的鼓声,此时的鼓声是催促客船准备起行。词的上阕以客船下帆,停泊在渡口作结,预示一天行程的结束,下阕以渡口起船的鼓声作结,预示又一天行程的开始。这一个结束一个开始,写尽了旅途的漫长、艰苦与辛酸。(姚苏杰)

  集评

  清《万树:“此调多三字句,最为凄咽……至于‘几点’八字,即后‘猿鸟’八字;‘一片’八字,即后‘烛暗’八字,极为整齐。且上句‘近’字、‘岛’字用仄声,下句‘前’字、‘津’字用平声,正抑扬可爱处。如此对仗,极易考证。”(《词律》卷一六)

  链接 宋代税务机构的构成和变迁。宋代的财税机构由中央财赋税收机构和财税机构组成。北宋初期,中央政府设置“三司使”(户部、盐铁、度支合称)总管全国的财赋,它们的具体职能详见下表。宋神宗在元丰(1078—1085)年间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制,罢除三司,将三司职权的大部分转归尚书省的户部掌管,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使用至宋王朝灭亡。宋代的地方财税制度,在宋初时多承唐制,郡级税务机构多随事设官,掌管茶、酒、市舶等征税;县级赋税由县令总掌乡制。到宋神宗元丰改制,以甲头负责督促输赋税及苗、役之事。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7

  《渔家傲》

  朱服

  小雨廉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西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释:

  ①“金龟”句: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序曰:“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怅然有怀,而作是诗。”金龟,唐代官员的佩饰之物。贺监即贺知章。

  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的小词,词中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生命无常的感慨。作者试图借酒浇愁,但最终又坠入无限的哀愁与绝望中。

  上阕开篇描绘了春季的美景。“小雨”三句写春季典型的景物细雨、微风、杨柳、薄雾、湿花,勾勒出一幅静谧的春景图。丝丝春雨扬起的薄雾笼罩了整个天地,被雨水沾湿的花朵依恋着孕育它们的树枝,不忍离去。这种拟人的写法,使自然景色带上了强烈的主观感情。此时“春去花落”的愁绪,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作者的愁绪。紧接着,作者以“愁无比”一句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心中的深深春愁。由于作者的“愁”此前已被春景烘托出来,所以此处直白的表达并不显得突兀,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上阕末句借流水抒情,很有深意。它化用了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滚滚江水比春愁之无尽,自李煜以后很多人都使用,已不新鲜。但作者此句之妙,在于除了比喻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意思。作者以江水之奔流暗喻春光之逝去,在脑海中,他仿佛看到眼前的春花,在不久之后便随风飘落,顺水流走,而美好的春色也随之一同消逝。同时,词人又是在感慨时间流逝之快,美好的事物总不能长久,青春年华亦是如此。

  整个上阕基本都是在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借景抒情,在作者描绘的宁静春色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愁绪。词的下阕则开始直接抒情,作者计算着“九十光阴能有几”,感叹着人生的苦短。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九十年已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了。然而作者算来,九十年却也是如此的短暂。既然人生苦短,自然须及时行乐,下一句作者便是以贺知章解金龟换酒与李白痛饮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能与好友同醉忘忧的心愿。然而作者接着又想到,即使能够欢饮畅叙,之后还是要面对彼此的分离。凡人始终无法永远留住相聚的欢乐,这就是时光的残酷与生命的无奈。这一句中,作者把一个为人熟知的典故运用得非常巧妙,有新颖独到之处,他以友谊的珍贵反衬相聚的.短暂,很好地突出了词作的主题。

  因为人生苦短,所以作者要“金龟换酒”与好友对饮,然而酒散之后留下的却是孤独,这是本词的第一次转折。即使酒散之后仍会留下无穷的孤独,但又何妨“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呢,“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二句,便是第二次转折。至此,作者的情绪到达高潮,他似乎在“拚一醉”中找到了发泄愁绪的途经。但至末句“而今乐事他年泪”却又再次把情绪拉入了低谷。这末句是本词最沉重、最精彩的一笔。作者在酒醉中回忆着前尘往事又想及未来,他发现往昔那些相聚的欢乐都变成了今日的哀愁,那么今日的乐事也必然会变成他年的哀愁。这岁月流逝的悲哀,是人无论如何都无法躲开的。

  感叹时光流逝、欢乐不常,这是文学永恒的话题。朱服这首小词篇幅不长,却把这种感情写得极其沉郁。本词的优点就在于写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心理,尤其是下阕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忧伤的灵魂在苦苦挣扎。(姚苏杰)

  清江春晓图【元】吴镇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龟。唐三品以上佩饰,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诗词中“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8

  《永遇乐》

  李清照

  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两句:廖世美《好事近》:“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如同熔化的金属一样灿烂。璧,一种圆形玉器。

  ②吹梅笛怨:《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③次第:接着,转眼。

  ④中州:河南地处九州中部,故称,此处专指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三五:即十五,此处专指正月十五。

  ⑥铺翠冠儿:饰有翡翠羽毛的帽子。吴自牧《梦粱录》:“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且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⑦撚金雪柳:宋代的女子专为欢度元宵所戴的饰头之物。雪柳,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的柳状装饰物,插在髻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续骫骳说》:“都下元宵观游之盛,前人或于歌词中道之。

  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篸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

  ⑧簇带:宋时口语,插戴得很繁盛。簇,丛聚。带,同“戴”。济楚:齐楚。宋时口语,妆束整洁、漂亮的样子。

  ⑨风鬟霜鬓:发已乱,鬓已白,晚年之形象。

  ⑩怕见:宋时口语,犹言怕得、懒得。

  鉴赏 这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载,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此词一般认为作于绍兴九年(1139),此时词人56岁。全词描绘的是元宵佳节的景象,流露出了作者对物是人非、今昔之别的深深感伤。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开篇两句是日暮时的景象:“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金”“璧”二字,给元宵节涂上了绚丽夺目的色彩,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黄金,幻化成一片璀璨;天上的圆月,被暮云围拢,透露出璧玉般的脸。这两句对仗工整,辞采流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笔调萧瑟,语意陡转,使词间充斥了黯淡与沉郁,词人刚置身于元宵节的气氛中,却又生发出一声痛苦的长叹,“人”字一语双关,既是词人自指,又指代赵明诚。南渡之后,李清照离乡背井,漂泊辗转,本来还有丈夫的陪伴,不料他也溘然长逝,剩下她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这一句“人在何处”既是对丈夫的呼唤,又是对自己的痛惜。又值元宵佳节,却已是山河沦陷,故乡难回,只能客居他乡,惆怅憔悴,况且无丈夫的陪伴,教她如何享受这个人月两圆的盛宴?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早春之景:日暮时分,烟霭沉沉,笼罩柳树,给它披上了一身凝重。不知谁家,吹起了芦笛,绵绵的.《梅花落》是那样得哀怨、凄厉,一“浓”、一“愁”,使词的色调更加凄寒。春本是生机盎然,而此刻作者竟问春意有几许,好似在说春意尚浅,其实这是作者心语的流露,已成漂泊况客,自然无心欣赏这个春天的意趣了,“知几许”犹言“不知”也。

  江南的元宵节,与北方的“正月十五雪打灯”显然不同,寒意已去,已值“融和天气”,本应欣慰,作者又带出一句“次第岂无风雨”,也许这是江南春天的表征,阴晴未定,但是更深处流露着作者对人生的体悟:人生也是阴晴未定,有太多的不如意,自己本应享受幸福的生活,却要遭受无尽的辛酸与折磨,想至此,她已经消受不起元宵的盛景了,于是词人谢绝了乘着“香车宝马”前来邀请自己的“酒朋诗侣”,独守独居。这几句虽平淡,却折射出词人饱经忧患后几近漠然的心理状态,生活的悲苦给她的内心划上了深深的伤痕,难以抚平,挥之不去。

  下阕作者转入对往昔元宵节的回忆中。“中州盛日”六句作者铺叙当年佳节的盛景,那时正是汴京升平繁盛的时代,闺中的女子有足够的时间闲暇游乐,而大家不约而同对元宵最看重。那天晚上,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翡翠羽毛的时兴帽子,插上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妆扮得漂亮齐整,前去游乐。“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穿戴打扮,她们每人都是鲜丽夺目、光艳四射,既切合青春少女爱美的特点,体现了那时她们的欣喜欢愉,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此六句,笔调轻松,色彩明丽,满是自豪和快意。

  其实作者并没有用夸张之笔,北宋汴京城的元宵节的确是热闹非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绿,帘中一位,乃御座……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难怪赵鼎有词云:“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鹧鸪天》)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腾早已化作旧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才是她此时真实的情状,饱尝了国破家败、夫亡亲逝之痛,词人由“簇带争济楚”的少女变为“风鬟霜鬓”的老妪,她的韶华蕣颜已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中消散、逝去。人老了,心也倦了,外面的热闹繁华再也激不起她的兴趣,她甚至懒得夜间出去。如何度过这个元宵节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便是她的回答,这使全词波澜又生,词人是眷恋元宵佳节的,但是而今的元宵节会勾起她物是人非、今衰昔盛之痛,又是月圆的佳节,她却只能在隔帘笑声中聊温旧梦,这一切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扉,令人感伤,惹人感叹。

  作者紧紧扣住“元宵”这个主题,在追忆中展现了今昔的巨变,打上了鲜明的南渡烙印。这个元宵节天气融和,明月如璧,但是词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辛酸,已经没有兴致体会其中的真意。全词语言凝练,格调沉郁,借元宵节唱出了一曲家国兴亡、物是人非的挽歌,摄人心魄。(张雅莉)

  集评 宋《张炎:“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附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至于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词源《节序》)

  清《谢章铤:“若夫学士微云,郎中三影,尚书红杏之篇,处士春草之什,柳屯田晓风残月,文洁而体清;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气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赌棋山庄词话》卷三)

  链接 繁荣的北宋都城与街巷制的形成。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出现了“工商外至,络绎无穷”的繁荣局面。在经济繁荣的催生下,开放的街巷制逐渐形成。北宋的汴梁改变了隋唐时代用围墙包绕里坊和市场的旧制,把内城划分为八厢一百二十一坊,外城划分为九厢十四坊。道路系统呈井字形方格网,街巷间距较密,住宅、店铺、作坊均临街混杂而建。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制布局,大体自北宋开始而沿袭下来。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盛况可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形象而生动的反映。汴梁的主要街道和商业区位于可通漕运的城东南区,通往辽、金的城东北区和通往洛阳的城西区,这些地方人烟稠密,屋舍鳞次,有不少二至三层的酒楼、店肆等建筑。

  宋都汴京“三重城墙”的都城模式。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均定都于开封,并正式命名为“东京开封府”,又称汴京,北宋相沿。开封城自后周世宗开始扩建以后,即形成了“三重城墙”的模式。所谓“三重城墙”是指罗城、内城、宫城,每重城墙外都挖有环绕城墙的护城河。罗城处于最外围,又称“新城”,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周长十九公里,南有五门,东、北各四门,西五门,城门均设有瓮城,城门上建城楼和敌楼。内城又称“旧城”,主要用于布置衙署、寺观、府第、民居、商店、作坊等,周长九公里,四面各三门。宫城又称“大内”,南面有三门,其余各面有一门,宫城的四角都建有角楼,城中即为皇室所居的宫殿。这种宫城居中的“三重城墙”的格局,成为金、元、明、清时期都城的基本格局。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9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群芳:百花。南朝齐谢朓《酬德赋》:“览斯物之用舍,相群芳之动植。”②狼藉:纵横散乱。③濛濛:形容细雨。比喻柳絮满天飞扬如细雨。④阑干:横斜貌。⑤笙歌:吹笙伴奏,指音乐伴奏。白居易《宴散》:“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⑥春空:春意消失。⑦帘栊:窗帘和窗户。栊,窗上棂木,代指窗户。⑧双燕归来:五代南唐冯延巳《采桑子》:“双燕归栖画阁中。”

  西湖十景图之花港观鱼【宋】 叶肖岩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第四首,写西湖暮春的景色。

  欧阳修是一位达观之人。他自宋仁宗天圣八年(1031)荣选甲科进士被朝廷任命为京西推官起,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从政生涯里,有过数次遭贬的经历。又因刚正不阿、敢于说话、秉公办事、心胸坦荡,不断受到皇帝的赏识而官位越升越高,直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也同样因为这种疾恶如仇的性格和他所坚持的政治立场而不断遭到皇帝的贬斥和权贵的挤压,甚至皇帝曾听信谗言数次贬他到离京畿偏远的地方当个小官以观后效。《宋史《欧阳修传》曾评价他道:“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而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官场如此险恶,人心如此难测,为政如此艰辛却并未使他消沉或圆滑起来,反而因此养成了一种放达的胸怀和超然的心态。这首词就反映了作者的那种从容悠闲、自得其乐的心境。

  暮春时节,狼藉残红,却用一个“好”字来定性,让人极不解。由此也引发了后人无尽的猜想:有人认为毕竟是暮春晚景,加以后句许多描写是感伤惨淡之景,作者言“好”,其实是有强颜为欢的意思,也有人认为“‘群芳过后’句,帚处即生;‘笙歌散尽游人去’句,悟语是恋语”(清周济选、谭献评《词辨》)。以上揣测,各有依据,但是如果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对照作者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记》来读的话,就会发现这既不是伤春,也不是悲己,而只是他经历过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之后的淡定和达观心态的自然表现。

  与前代士大夫那种强烈的功名欲望和张扬个性相比,宋代的士大夫显得更为内敛。文化的发展进步,使他们相对前人更为注重内心的修炼,养成了一种从容不迫、不悲不伤的文化个性。历尽宦海劫波的欧阳修晚年定居颍州,并终于此地。一时繁华明灭,面对致仕后的清淡生活,许多人会产生人生迟暮的悲凄之感,至少也会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的感伤。但在作者,却丝毫看不出这种伤感的痕迹。诚如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所评:“此词虽意在写暮春景物,而作者胸怀恬适之趣,同时表达出之。作者此词皆从世俗繁华生活之中渗透一层著眼。盖世俗之人多在群芳正盛之时游观西湖,作者却于飞花飞絮之外,得出寂静之境。世俗之游人皆随笙歌散去,作者却于人散春空之后,领略自然之趣。”正因为能够放眼量风物,所以才显得从容有致,绝无“牢骚太盛”的小家子气。

  但事实上,作者在此篇中也并非一味是优游恬适、波澜不惊的。清陈廷焯云:“‘始觉春空’,四字猛醒。”(《词则《别调集》卷二)作者也有常人那种人群散去、繁华过后的寂寥之感,但这种寂寥并非伤感,“垂下帘栊”也不是自闭自伤。从结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热闹喧嚣没有了,但仍然有阑干下袅娜的垂柳和屋檐下呢喃的燕语相伴,作者乃以一种安详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界的暮春景色,对待人生的晚年。

  清人先著云:“‘始觉春空’语拙,宋人每以春字替人与事,用极不妥。”(《词洁辑评》卷一)拙而不笨,含蕴丰富,意味悠长,这正是那种“以春字替人与事”所达不到的效果。(李飞跃)

  集评

  刘永济:“小令尤以结语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势,于结句得之,自然有神韵。如永叔《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其味无穷,辞意高绝。”(《词论》)

  唐圭璋:“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唐宋词简释》)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话”。在北宋初年的文坛上,出现了一种“轶事小说”体的新型文学评论形式——“诗话”。第一部“诗话”就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欧阳修在《六一诗话》的开头即开宗明义地说明自己写作《诗话》的目的:“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在欧阳修《六一诗话》出现后,又陆续出现了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这两部诗话都以“记事”为主,在品评诗句中表达了一些对诗歌的理论见解。

  从“记事”为主逐渐向文学批评为主的宋代诗话。以欧阳修《六一诗话》、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和刘攽《中山诗话》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诗话,都以“记事”为主,只品评诗句,以表达一下自己对诗歌的见解。到了北宋中叶以后的诗话,诗话“轶事小说”的成分逐渐减少,相应地,文学批评的成分则明显增多,如魏泰的《临汉隐居诗话》,虽也有遗闻轶事的叙述,但书中与当时诗坛创作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给诗歌的写作以具体的指示。南渡之后,以张戒《岁寒堂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严羽《沧浪诗话》为代表的`南宋诗话,已不再注重文坛掌故的记述、用事造语的考释和寻章摘句的批评,而是系统地发挥、阐述著者的诗歌理论和见解。自此之后,诗话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最重要的载体和形式。

  北宋时期的音乐百科著作——陈旸《乐书》。陈旸,字晋之,福建闽清人,北宋时期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他前后耗时近四十年,编定了二百卷的音乐百科全书《乐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进献给宋徽宗赵佶。全书分为《训义》《乐图论》两大部分。《训义》共九十五卷,主要从三礼、诗、书等十部儒家经典著作中摘录有关音乐的章节文字,逐一进行解释。《乐图论》共计一百零五卷,图文结合(共计插图540幅),系统论述了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及典礼音乐等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陈旸在这部书中真正做到了对当时的古今中外音乐资料兼容并蓄,他不摒弃为多数封建士大夫所卑视的民间及外来音乐。在《乐论图》部分的乐器、声乐、舞蹈杂技三项中,陈旸又将它们各分成:雅部(庙堂的)、胡部(外族的)及俗部(民间的)三个类别,其中的俗、胡两部保存了不少罕见于史籍且非常重要的音乐材料,也是此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10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11

  月淡风轻,黄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处,也不啻、二三更。晓钟天未明,晓霜人未行。只有城头残角,说得尽、我平生。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彻夜苦吟的感受和心情。

  世界之大,人各有志。有的人以功名利禄为乐,有的人以醇酒妇人为乐,而有的人则以读书笔耕为乐。我们面前的这位词人就是以吟诗填词为乐。吟诗作词自然是一种绞脑滴肝的苦差事,因为它是创作,是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其苦无穷,其乐也无穷。当诗人看到他经过产妇临盆似的痛苦而生出的宁馨儿──作品时,他的欣慰和愉悦是其他任何快乐都无法相比的。

  我们的这位词人,面对一株寒梅,产生了咏赞它的感兴,他从“月淡风轻”的“黄昏”开始构思,推敲,写出了初稿,但他还觉得未达到“清澈”的意境;于是他又继续斟酌、修改、增删,润色,一直吟到深夜二三更即快到子夜之时方觉得差强人意;要真达到“十分清处”,那还不只在二三更就能罢休,还得再继续苦吟。创作的极境是无限的,只有具有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认真顽强精神的作者,才能达到意足神定的至境!这里“也不啻”三字加得极好,它模糊了何时才能“吟到十分清处”的界限,不确定地指明至少得到“二三更”才能使这首咏梅诗的意境达到或接近“清”的水平。没有亲身有过丰富的创作体验和遍尝创作甘苦的人是绝不会写出这样有分量的句子来的。

  下阕侧重表现词人彻夜创作苦吟的心情:诗人苦吟到四更五更,其时晚钟已阵阵敲响,然而天色尚未发亮;早晨的`霜花已敷上四野,布满小路、小桥,而早行者尚未踏上他们的脚印。只有城头的号角在悲凉地吹,那在寂静中震颤的乐声似乎能诉说词人心底的哀伤,倾吐他平生的积郁……

  常言道:不平则鸣。诗人苦吟,定然是为倾泻心中的块垒,作一种痛苦的释放和积郁的宣泄。诗人彻夜苦吟,尽管已达到“十分清处”,有创作的欢乐可以补偿,但释放、宣泄之后,新的痛苦和积郁又爬上他的心头,塞满他的灵魂,这时只有城头的画角声能与他的心弦共振,这声音正好像诉说他悲怆的平生。

  诗人的心,总是痛苦寂寞的!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12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13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宋代·柳永《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小睡之后,就因薄被而被冻醒,突然觉有种难寒名状的离别滋味涌上心头。辗转反侧地细数着寒夜里那敲更声次,起来了又重新睡下,反复折腾终究不能入睡,一夜如同一年那样漫长。

  也曾打算勒马再返回,无奈,为了生名功名已动身上路,又怎么能就这样无功而回呢?千万次的思念,总是想尽多种方法加寒开导解释,最后只能就这样寂寞无聊地不了了之。我将一生一世地把你系在我心上,却辜负了你那流不尽的伤心泪!

  注释

  忆帝京:词牌名,柳永制曲,盖因忆在汴京之妻而命名,《乐章集》注“南吕调”。双调七十二字,上片六句四仄韵,下片七句四仄韵。

  薄衾(qīn):薄薄的被子。小枕:稍稍就枕。

  乍觉:突然觉得。

  展转:同“辗转”,翻来覆去。《楚辞·刘向》:“忧心展转,愁怫郁兮。”数寒更(gēng):因睡不着而数着寒夜的更点。古时自黄昏至拂晓,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个时段,谓之“五更”,又称“五鼓”。每更又分为五点,更则击鼓,点则击锣,用寒报时。

  拟待:打算。向子諲《梅花引·戏代李师明作》:“花阴边,柳阴边,几回拟待偷怜不成怜。”征辔(pèi):远行之马的缰绳,代指远行的马。潘问奇《自磁州趋邯郸途中即事》:“旁午停征辔,炊烟得几家?”

  争奈:怎奈。张先《百媚娘·珠阙五云仙子》:“乐事也知存后会,争奈眼前心里?”

  行名:出行的打算。

  只恁(nèn):只是这样。辛弃疾 《卜算子·饮酒不写书》:“万札千书只恁休,且进杯中物。”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赏析

  这首《忆帝京》是柳永抒写离别相思的系列词内之一。这首词纯用口语白描来表现男女双方的内心感受,艺术表现手法新颖别致。是柳永同类内品中较有特色的.一首。

  起句写初秋天气逐渐凉了。“薄衾”,是由于天气睡凉却还没有冷;从“小枕”看,词中人此时还拥衾独卧,于是“乍觉别离滋味”。“乍觉”,是初觉,刚觉,由于被某种事物触动,一下引起了感情的波澜。接下来内者将“别离滋味”内了具体的描述:“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空床展转,夜不能寐;希望睡去,是由于梦中也许还可以解愁。默默地计算着更次,可是仍不能入睡,起床后,又躺下来。

  区区数笔把相思者床头展转腾挪,忽睡忽起,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状,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了。“毕竟不情眠”,是对前两句含意的补充。“毕竟”两字有终于、到底、无论如何等意思。接着“一夜长如岁”一句巧妙地化用了《诗径·王风·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句意,但语句更为凝炼,感情更为深沉。这几句把“别离滋味”如话家常一样摊现开来,质朴无华的词句里,蕴含着炽烈的生活热情。

  词的下片转而写游子思归,表现了游子理智与感情发生冲突复杂的内心体验。“也拟待、却回征辔”,至此可以知奈,这位薄衾小枕不情眠的人,离开他所爱的人没有多久,可能是早晨才分手,便为“别离滋味”所苦了。此刻当他无论如何都难遣离情的时候,心里不由得涌起另一个念头:唉,不如掉转马头回去吧。“也拟待”,这是万般无奈后的心理活动。可是,“又争奈、已情行计”意思是说,已经踏上征程,又怎么能再返回原地呢?归又归不得,行又不愿行,结果仍只好“万种思量,多方开解”,但出路自然找不到,便只能“寂寞厌厌地”,百无聊赖地过下去了。最后两句“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包含着多么沉挚的感情:我对你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但看来事情只能如此,也只应如此,睡如此,却仍不能相见,那么必然是“负你千行泪”了。这一句恰到好处地总结了全词彼此相思的意脉,突出了以“我”为中心的怀人主旨。

  这首词“细密而妥溜”(刘熙载《艺概》),纯用口语,流畅自然,委婉曲折地表达抒情主人公之间的真挚情爱,思想和艺术都比较情熟。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14

  醉翁亭记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赏析: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二、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

  主旨

  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

  作者对滁州优美山水风景的讴歌,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闷,这对宋仁宗时代的昏暗政治,无疑在客观上是一种揭露,这些自然都闪烁着思想光芒。尤其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优美,句式整齐而有变化,全文重复运用“……者……也”的`判断句句式,并且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增强文章特有的韵律。

  注释

  (1)环:环绕。滁(chú除):指滁州城,今安徽省滁县。

  (2)林壑(hè贺):树林和山谷。

  (3)“望之”二句:望去树林茂密而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琅(láng狼)琊(yá牙),山名,在滁州西南十里。

  (4)山行:沿山路而行。

  (5)潺(chán缠)潺:流水声。

  (6)峰回路转:山势曲折回环,路也随着转弯。

  (7)“有亭”句:有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展翅欲飞似的,高踞在泉水之旁。翼然,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居高临下。

  (8)“名之”二句:给亭子题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醉翁”的名字来给它命名的。名,作动词用,取名。太守,即郡太守,秦代郡的行政长官。宋代行政区划有州无郡,州长官称知州。这里称太守是沿用旧名。

  (9)饮少辄(zhé哲)醉:喝一点就醉。

  (10)乎:同“于”。

  (11)“得之”句: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2)若夫:他转连词,相当于“说到那”、“至于”。日出而林霏(fēi非)开:太阳一出来,树林的雾气就散了。霏:云气。

  (13)“云归”句:烟云聚扰来,山谷就阴暗了。

  (14)“晦(huì会)明”二句:或暗或明,随时变化,这是山间早上和晚上不同的景色啊!晦,昏暗。

  (15)“野芳”句:野花开了,发出清幽的香气。这是写春季。芳,指代花。

  (16)“佳木”句:美好的树木吱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这是写夏季。秀,发荣滋长。

  (17)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这是写秋天景色。

  (18)水落而石出:这是写冬天的景色。

  (19)“朝而往”二句:早上入山游赏,晚上返回。

  (20)负者:肩负东西的人。

  (21)伛(yǔ语)偻(lǚ吕):俯身躬背的样子。指老年人。提携:指被人搀扶的小孩。

  (22)泉香而酒洌(liè列):泉水香甜而酒味清凉。洌,清。一作“泉洌而酒香”。

  (23)山肴(yáo摇):用山中禽兽作的菜,即野味。肴,荤菜。野蔌(sù速):野菜。

  (24)“宴酣(hān)憨”二句:宴会中痛饮的快乐,不在于用音乐来助兴。酣,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25)射者中(zhòng众):投壶的人投中了。射,指投壶,古代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26)奕(yì义):指下围棋。

  (27)觥(gōng工):用犀牛的角作的酒杯。筹:酒筹,行酒令时用来决输赢的竹制筹码。交错:杂乱。

  (28)苍颜:苍老的面容。

  (29)颓然:这里指醉后昏然欲倒的样子。

  (30)已而:过了一些时候。

  (31)阴翳(yì义):树木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32)“人知”二句: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感到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他独特的乐趣(指太守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前一“乐”字用为动词,有“得到乐趣”的意思。其乐,指滁人的快乐。

  (33)庐陵:即吉州,今江西吉安县,欧阳修的家乡。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县)人。4岁丧父。母贤淑,留下“画荻教子”的美谈。

  欧阳修于1030年(天圣八年)中进士,同年5月任西京国守推官,掌管文书,此后历任知县、知州、馆阁校勘、知谏院、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1071年(熙宁四年)告老退居颍州,次年9月22日(八月初八日)去世。

  欧阳修从维护宋统治出发,提出过许多新建议。但他最杰出的贡献在于文学和史学方面。他领导了北来诗文的革新运动,主张“明道”、“致用”、“尚朴重散”,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除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外,著有《居士集》、《居士外集》、《六一诗话》等。

  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担任主考官时的进土苏轼、苏辙、曾巩及经他推荐而居高位的王安石、苏洵等均为名列唐宋人大家的文人。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15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 16

  《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

  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

  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

  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

  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

  (lǔ)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

  阙(què)。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北宋名将岳飞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qiáng)橹(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lèi)江月。

  【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苏轼谪居黄州,游黄冈赤壁矾,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绘了赤壁雄伟壮丽的景色,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将写景、怀古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纵横古今,意境宽阔,是豪放词风代表作。起调将奔腾的长江与飞逝的历史相交织,造成宽阔邈远的抒情空间。然后联想自己壮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际遇,感慨万端。全词的气氛是开朗、豪迈的,虽然露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但不是主要的。全词既有历史的沉重感,又有对现实的责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肠荡气的悲壮乐章,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zhè)鸪(gū)。

  【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gàn)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整首词的意思简洁明了,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年丰收的喜悦。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06-20

经典诵读宋词原文及赏析08-18

(优选)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06-20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经典15篇06-21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集锦[15篇]06-20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实用15篇06-20

(优选)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5篇06-21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通用15篇)01-13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实用【15篇】06-20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集锦(15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