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集锦(15篇)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
原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①。笛声依约芦花里②。白鸟成行忽惊起③。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④。
注释
①岛屿:水中或水边的高地。
②依约:隐约,听不分明。
③白鸟:白鹭。
④水云寒:此处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鉴赏
潘阆用《酒泉子》词牌写过一组词,计十首。其一、二忆钱塘,三、四忆西湖,五至十分别忆孤山、西山、高峰、吴山、龙山、观潮。每首开头都冠以“长忆”二字,下阕第三句都用“别来”二字起句。本词为组词之四,通过对清秋时节西湖风光的描绘,寄托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小词富有诗情画意,当时曾广为流传。其艺术特点主要有:
意境上优美如画。本词虽是回忆之作,但娓娓叙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临湖观望、渔舟三两、岛屿清秋、芦花笛声惊白鸟、闲整钓竿等,不但自成画面,而且远近有序,浑然一体,蕴涵生气和灵动。下阕首二句“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写笛声悠扬,若有若无,白鸟翩然,轻灵明快,让人如闻之于耳,如得之于目。“笛声依约芦花里”的“依约”,也给人一种舟行其中的感觉。写清秋时节的西湖,碧水与“芦花”“白鸟”相映成趣,极富色彩感。全词篇幅不大,而如垂钓者、渔舟、岛屿、笛声、芦花、白鹭等表达渔隐之情的`国画意象一应俱全。有人物,有花鸟,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情调闲雅的西湖清秋图。
寄托了作者的出世之情。看风景其实就是在看自己,一切风景无不注入了观赏者的个性化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格化的风景。通过作者笔下景致的描写,可以释读出作者的感情世界。“尽日凭阑”,写出作者对西湖的驻足与流连。具体而言,作者写渔舟,三三两两,一种闲适之情油然而生;写岛屿,正值清秋,隐然一种清静高洁之情。芦花吹笛之逍遥,白鸟惊飞之不羁,无不反映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愿与鹤鹭为伍的热切心志。“闲整钓鱼竿”呼应上阕“钓鱼舟”句,又有收拾鱼竿,急欲重返西湖垂钓的神态。结句从“长忆”回到了现实,明确表达了自己意欲归隐的心情。词中意境的营造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向往隐士,追求闲云野鹤般自在的生活,所以才会在作者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
风格上,清新明快而又不失淡雅含蓄。全词没有难懂的字词,没有费解的语句,皆平常用语,娓娓道来。加上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然的山水画。其境自然优美,清新可爱,令人吟咏不足,赏玩不已。“放怀湖山,随意吟咏,词翰飘然”(《咸淳临安志》卷六五),确非俗士可为,无怪乎石延年让“画工彩绘之,作小景图”,苏东坡要“书于玉堂屏风”(杨湜《古今词话》)。(李飞跃)
集评
宋《释文莹:“阆有清才,尝作《忆余杭》一阕,曰:‘长忆西湖(略)。’钱希白爱之,自写于玉堂后壁。”(《湘山野录》卷下)
清《陈廷焯:“潇洒出尘。结更清高闲远。”(《词则《别调集》卷一)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2
画楼钟动君休唱①,往事无踪。聚散匆匆。今日欢娱几客同。去年绿鬓今年白②,不觉衰容。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③。
杏园雅集图(局部)【明】谢环 江苏镇江博物馆藏
注释
①画楼:装饰华美的楼房。钟动:击钟,钟鸣。此处代指奏乐。②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古乐府《冬歌》:“感时为欢欢,白发绿鬓生。”③谢公: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鉴赏
这首词当是作者晚年之作。主要是怀念旧时的酒朋诗侣,如谢绛、石延年、尹洙、苏舜钦、梅尧臣等人,尤其是苏、梅二人,与欧阳修关系最为密切。这些挚友都先欧阳修谢世,最后谢世的梅尧臣去世时,欧阳修54岁,曾作《哭圣俞(尧臣)》云:“三十年间如转眸,屈指十九归山丘,凋零所馀身百忧。”这首词表达的也是这种抚今追昔,伤叹知交零落之意。
起句中的“君”,当是作者自谓,这在欧阳修诗文中并不鲜见,如《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住在华丽的楼阁,听着美妙的音乐,可是却难以随乐高歌。为什么呢?因为往事如烟,知交零落,没人可以同欢共娱了。“匆匆”二字既写出了相聚时间之仓促,也隐含了生命之匆遽,仿佛转瞬之间,灰飞烟灭。回首往事,物是人非,令人几多感慨,几多唏嘘,自然也就没有寻欢作乐的心情了。此阕由乐生悲,也符合人之常情。平时人们都追求“快乐”,然而因为“乐”,所以就显得时间特别短暂,常常觉得还没有充分享受,已经烟消云散,到了梦醒时分,人们也最易乐极生悲,感触甚深。
“去年”句承上阕情感基调,通过夸张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人生衰老之快。“去年”“近年”是一种心理时间,是就人的感受而言。作者当时已经暮年,回首往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黑发变白首,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到当时他的伤感之情。伤情之极,以情入景是宋词中常见笔法。“明月清风”是触发人怀想的'意象,“明月”代表了思念,“清风”代表了感伤,而“把酒”则有不胜忧愁而借酒浇愁之意。结句隐括了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今日之日多烦忧”的诗意,及化用了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的诗句:“谁念北楼上,临风忆谢公。”前代称谢公者有三,一为谢安,一为谢灵运,一为谢朓。依据文意,此处当指谢朓。作者此时登楼临风,“忆谢公”是虚写,而实则以谢朓指代苏舜钦、梅尧臣等故友。以谢朓作喻,既称道了故友们的诗名,怀念了当初的友谊,也表达了对他们离去的伤感之情。
全词语言平易流畅,情感真挚哀婉,风格婉约蕴藉,诚为念友抒怀之佳作。(李飞跃)
清风明月本无价。苏州城南三元坊文庙之东,有一处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古老园林——沧浪亭,据说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有副对联写的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集成此妙联。楹联的旨意,情怀淡泊,妙语连珠且工稳贴切。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3
月淡风轻,黄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处,也不啻、二三更。晓钟天未明,晓霜人未行。只有城头残角,说得尽、我平生。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彻夜苦吟的感受和心情。
世界之大,人各有志。有的人以功名利禄为乐,有的人以醇酒妇人为乐,而有的人则以读书笔耕为乐。我们面前的这位词人就是以吟诗填词为乐。吟诗作词自然是一种绞脑滴肝的苦差事,因为它是创作,是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其苦无穷,其乐也无穷。当诗人看到他经过产妇临盆似的痛苦而生出的宁馨儿──作品时,他的欣慰和愉悦是其他任何快乐都无法相比的。
我们的'这位词人,面对一株寒梅,产生了咏赞它的感兴,他从“月淡风轻”的“黄昏”开始构思,推敲,写出了初稿,但他还觉得未达到“清澈”的意境;于是他又继续斟酌、修改、增删,润色,一直吟到深夜二三更即快到子夜之时方觉得差强人意;要真达到“十分清处”,那还不只在二三更就能罢休,还得再继续苦吟。创作的极境是无限的,只有具有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认真顽强精神的作者,才能达到意足神定的至境!这里“也不啻”三字加得极好,它模糊了何时才能“吟到十分清处”的界限,不确定地指明至少得到“二三更”才能使这首咏梅诗的意境达到或接近“清”的水平。没有亲身有过丰富的创作体验和遍尝创作甘苦的人是绝不会写出这样有分量的句子来的。
下阕侧重表现词人彻夜创作苦吟的心情:诗人苦吟到四更五更,其时晚钟已阵阵敲响,然而天色尚未发亮;早晨的霜花已敷上四野,布满小路、小桥,而早行者尚未踏上他们的脚印。只有城头的号角在悲凉地吹,那在寂静中震颤的乐声似乎能诉说词人心底的哀伤,倾吐他平生的积郁……
常言道:不平则鸣。诗人苦吟,定然是为倾泻心中的块垒,作一种痛苦的释放和积郁的宣泄。诗人彻夜苦吟,尽管已达到“十分清处”,有创作的欢乐可以补偿,但释放、宣泄之后,新的痛苦和积郁又爬上他的心头,塞满他的灵魂,这时只有城头的画角声能与他的心弦共振,这声音正好像诉说他悲怆的平生。
诗人的心,总是痛苦寂寞的!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4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①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②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③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④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⑤
【注释】 ①几许:多少。②杨柳堆烟:谓层层雾气笼罩着杨柳。无重数:即无数重。③玉勒雕鞍:代指华丽的车马。玉勒,镶有玉饰的马笼头,雕鞍,雕有花饰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馆。章台:本是汉代长安城西南街,因唐代许尧佐《章台柳传》以章台为背景写妓女柳氏故事,后人遂用作游冶之地的代称。④雨横(heng):雨势很猛。⑤乱红:指落花。
【译文】庭院深深,到底深多少?丛丛杨柳笼烟雾,帘幕重重没法数。金车玉马停在游乐处,独处高楼凝神望,怎么也,看不见那章台路。风狂雨骤,三月将了,黄昏时悄悄地把门掩上,无计把春留住。眼含清泪问花儿,花儿缄默不言语,纷纷飞过秋千去。
【集评】宋·李清照:“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临江仙》也。”(《临江仙》词序)
清·毛先舒:“词家境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然作者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出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王又华《古今词论》引)
清·张惠言:“‘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悟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过’,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词选》)
近代·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又:“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人间词话》)
现代·愈平伯:“‘三月暮’点季节,‘风雨’点气候,‘黄昏’点时刻,三层渲染,才逼出‘无计’句来。”(《唐宋词选释》)
现代·唐圭璋等:“作者善于以形象的语言抒写感情上的各种变化,虽然不出闺情范围,但情韵已较花间词为胜。”(《唐宋词选注》)
【总案】这首词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或说为冯延巳,但李清照及宋人选集《乐府雅词》、《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皆定为欧词,当比较可信。这首词的题旨,历来也颇多歧见,张惠言认为是一首有寓意的政治词,喻指北宋大臣韩琦和范仲淹遭受斥逐事,王国维则认为这是一种“深文罗织”的'说法,这不过是一首“兴到之作”。还有人认为词的上片是写公子王孙走马章台的游冶之乐,下片则是写娼妓歌姬的迟暮之感。甚至还有人认为是追怀过去的游乐生活的。细揣词意。这应当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一个封建社会上层妇女的苦闷。她独处深院高楼,既惆怅于夫君的浪荡不归,又悲哀于美好春色和青春年华的倏然消逝。全词语意浑成,刻画深致,情思绵邈,意境幽邃。末二句以眼前之景曲折层深地写内心的伤春之情,寓深于浅,情景交融,成为传诵不衰的千古名句。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5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6
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
周邦彦〔宋代〕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后几朵残花还湿漉漉地挂在枝头,没有随风飞散凋落。一带疏篱,透进星星点点的斜晖。那些窃香酿蜜的蜂儿游荡够了,都忙着回窠了。
房屋中空寂无人,只有窗外的竹树在晚风中摇摆。薰衣的香篝里,水沉的香气经过一整天,已经变得很稀薄了。屋中主人在整个春天中总有怀人的时候吧!
注释
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沙》,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斜晖:亦作“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游蜂:飞来飞去的蜜蜂。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中怀人的小词。此词上阕写户外:雨后斜阳照着枝上残花,游蜂窃得花香,飞进蜂窝酿蜜。下阕写户内:闺房之内,悄无一人,只见窗外春风掠过,竹影斑驳映地,香炉内的水沉香料,整天吐着轻微的氤氲。此词通体停匀,轻重平衡,尤以两结轻灵蕴藉,如一足亭亭玉立,饶有无穷情致。
上片写屋外景物。这是一个暮春的傍晚,一场春雨刚过,枝头的几朵残红被雨水沾湿了,还没有随风飞散凋落;一带疏篱,透过了星星点点的斜晖。“残红”点明春暮,“斜晖”点明日暮。春残、日幕,再加上暂留枝头的残红、转瞬即逝的斜晖,这一切物象,对于一个在怀人的寂寞期待中消逝着青春岁月的闺中人,自会引起很深的怅触。
上两句写静物,接下来一句转写活动中的事物:“游蜂酿蜜窃香归。”游蜂采花酿蜜,本身就标志着春天的活泼生机和散发着欢乐的青春气息,它在傍晚时分窃香满载而归,更标志着春天的收获和美好的归宿。这对于向往着青春欢乐的女主人公来说,又是一种撩拨和刺激。“窃香”二字,还包蕴着某种爱情上的暗示。如果说,前两句是用春残、日暮的景象正面烘托,那么这一句便是用富于活力的物象反面衬托。手法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从屋外过渡到屋内。“金屋”暗用金屋藏娇的典故,暗示女主人公的身份可能是贵家姬妾一流。傍晚时分,整个屋宇庭院,空寂无人,唯见微风起处,竹影参差摇曳。这静中之动,越发衬托出了金屋的静悄与寂寞。屋子里面,燃着沉水香的熏笼,因为已经熏燃了一整天,只剩下了一丝丝似有若无的香烟。这景象,透出了金屋永日的寂静和女主人公意绪的索寞无聊。“乱”字,“微”字,还让人联想到女主人公心情的不宁和思绪的涩滞。
前面五句,从屋外到屋内,通过层层铺叙渲染,已经创造出一个充满寂寞无聊、空虚怅惘气氛的环境,困居金屋的'女主人公的伤春意绪也隐然可触,结句势必要归结到女主人公身上,而且似乎必用重笔方能有力地收住。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让女主人公出现,只用作者的口吻侧面虚点,还采用了“一春须有忆人时”这种带有猜度意味的轻软笔意,仿佛说:处在这样空寂的环境里,金屋中人在整个春天总该会有怀人的时候吧。明明是必然会有,却故意用或然的口吻;重意轻点,内容与形式似乎不协调,却反而更加让人感觉到这轻点所蕴含的感情容量。微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在这里得到了重笔直抒所不能得到的效果。这一收束,与前面的含蓄笔法也构成了和谐的统一。
这首词情景相分,又交融无间。表达上文从字顺,选用意象清丽流畅。下片写人情,亦从自然中流露,不显伤感、不表怨怒,一气呵成。
创作背景
孙虹《周邦彦寄内系列词编年考证》认为此词写于周邦彦荆州、长安游学期间,初步断定其写于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至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之间。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7
柳永《木兰花慢》柳永
柳永
拆桐花烂漫①,乍疏雨、洗清明②。正艳杏烧林③,缃桃绣野④,芳景如屏⑤。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⑥。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⑦。人艳冶、递逢迎⑧。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⑨。欢情。对佳丽地,任金罍罄竭玉山倾⑩。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11)。
注释 ①“拆桐花”句:指桐花开得正烂漫。拆,绽裂,开。桐树三月开花,色白如雪,十分美丽。唐白居易《桐花》:“春令有长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②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有扫墓等活动的习俗。③艳杏烧林:指鲜艳的杏花染红了树林。④缃(xiāng)桃:缃核桃,结浅红色果实的桃树。也指这种树的花或果实。宋陈允平《恋绣衾》词:“缃桃红浅柳褪黄。燕初来、宫漏渐长。”⑤芳景如屏:美丽的景色就像屏风上画的一样。⑥绀幰(gànxiǎn):天青色的车幔。此代指车辆。郊坰(jiǒng):郊野,野外。⑦斗草踏青:斗百草和春季郊游。⑧递逢迎:相互打招呼。⑨簪(zān):女子用来固定发型和装饰头发的.饰品。⑩金罍(léi):罍,古酒器,多以青铜制成而饰以金,刻云雷之象,故称为金罍。《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11)春酲(chéng):酲,酒醉而神志不清。《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万横香雪图【清】任熊
鉴赏此词当为柳永前期之作。词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旖旎风光和都市市民的郊游盛况,再现了北宋前期社会安定,市民生活富庶的局面。
起句以烂漫盛开的桐花直接入题,点明了时令和物候。依调,《木兰花慢》的第一句都是五个字,不可冠以毫无实意的虚字。“桐花烂漫”本已成句,又加一“拆”字,极易产生误读误解。元人沈义父曾指出:“近时词人,多不详看古曲下句命意处,但随俗念过便了。如柳词《木兰花慢》云‘拆桐花烂漫’,此正是第一句不用空头字在上,故用‘拆’字,言开了桐花烂漫也。有人不晓此意,乃云‘此花名为拆桐’,于词中云‘开到拆桐花’,开了又拆,此何意也?”(《乐府指迷》)一个“拆”字,写出了桐花的烂漫风致。仿佛在桐花背后是由东风作主,专为清明而绽开之意。写艳杏染红了树林,用一个“烧”字,极具动感。因为杏为红色如火,“烧”不但将艳杏写得更红,还冉冉有群杏蔓延盛开的动态之感。“缃桃绣野”,《花谱》称子叶桃为缃桃,即缃核桃,花、果实浅红色。一个“绣”字,将缃桃拟人化,给人一种子叶桃蓬勃盛开、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如缎带飘拂之感。一个“拆”字,一个“烧”字,一个“绣”字,三个动词盘活了全词,造成了一种万紫千红、芬芳馥郁、生意盎然的美丽早春景象。
随着词作的展开,作者生动而逼真地再现了当时规模宏大的都市游乐图,既有宏观的场面描写,又有具体的人物刻画。城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金石丝竹遍作,处处景象热闹非凡。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在具体到细节上,作者也选择了一个极富青春气息的场景:青年女子斗百草,玩耍取乐。妇女们连簪子耳坠等首饰掉了一地也没发觉,说明大家玩得尽兴和投入。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条记载:“脆管清吭,新声交奏,戏具纷婴,鬻歌售艺者纷然而集。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簪堕耳,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亦可以参证。此外,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汴京汴河两岸的景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行各业集于游市,充分反映了清明时节踏青娱乐的情景。
全词景色如绘,场面恢弘,细节逼真,叙事明快,“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可谓是词中的“清明上河图”。(李飞跃)
集评元《吴师道:“《木兰花慢》,柳耆卿清明词,得音调之正。盖‘倾城’‘盈盈’‘欢情’,于第二字中有韵。近见吴彦高中秋词,亦不失此体,馀人皆不能。”(《吴礼部词话》)
唐圭璋、潘君昭:“作者以工致的笔法,勾勒出图画般的春夏秋冬四季佳景。并擅长于摄取较有特征的镜头,使之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论柳永词》)
链接 《木兰花慢》词牌。《木兰花》,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唐五代时期的《木兰花》是为小令,宋人将其演变成慢调,名曰《木兰花慢》,双调,一百零一字,平韵。句数和用韵数,各词都不一致,有较大的变化。常见的体式有三种:二十三句十二平韵体;二十句十平韵体;十九句八平韵体。
斗草踏青。斗百草是古代女子常玩的一种游戏。《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她们竞采百花,以多寡优略决胜负。踏青,即春季郊游。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清人秦嘉谟辑《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节序词。以吟咏四时节令风情为内容题材的一类词体,谓之节序词。此类词在唐五代已经产生,至宋代颇为兴盛。北宋时期以柳永的节序词最多也最为著名,如《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咏汴京清明游乐风情等,在当时极为传诵。此外,北宋后期周邦彦《解语花》赋元夕词也颇为脍炙人口。到了南宋,节序词的创作又有新的发展变化,更多地融入了词人的身世家国之感。如李清照《永遇乐《元宵》、史达祖《东风第一枝《赋立春》等,皆为南宋节序词的代表作。张炎《词源》卷下有专节论宋代“节序”词,举周邦彦《解语花》赋元夕词、史达祖《东风第一枝》赋立春词、《喜迁莺》赋元夕词诸作,称赏云:“此等妙词颇多,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当然,宋代节序词中也不无平庸率俗者,正如张炎《词源》卷下所云:“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付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然而也正因为这些节序词有“应时纳祜”之功用,又以“率俗”为特征,反而在市井间特别流行,如柳永所作节序词就是如此。(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8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①。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②。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注释
①朱轮:涂有红漆的车轮。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②俯仰:犹言转瞬之间。③辽东鹤:化用丁令威事,见本词鉴赏。
鉴赏
本词为欧阳修十首《采桑子》联章词的最后一首,是颍州西湖组词的总结,同时也蕴涵了作者二十年来的'人生感慨。
上阕写当年作者因为喜爱西湖的美好,所以才来颍州做太守。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五月,欧阳修有《思颍诗后序》云:“皇祐元年(1049)春,予自广陵(今扬州)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历事三朝(仁宗、英宗、神宗),窃位二府(按,指曾任军府之枢密副使、政府之参知政事,地位相当于副宰相),宠荣已极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其思颍之念,未尝一日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随着官位不断升迁,尤其是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54岁的欧阳修任参知政事,成为执政大臣之一,政治上却不断受到排挤、打击,“荣宠已极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说明了作者对功名的厌倦。
积雨连村图 【明】 文徵明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欧阳修自宋仁宗皇祐二年秋离颍州知州任改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致仕归颍州,恰好二十年。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归隐颍州之后,寄情山水,重新获得了自由和自我,内心感到特别舒适愉悦,也因此领略了人生的价值。正是在这种淡泊宁静的心态下,才写出了一首又一首像《采桑子》这样寄情山水的佳作。
下阕以丁令威化鹤归辽比喻自己解职归隐。据旧题陶潜撰《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后来诗文中常用丁令威化鹤归辽的典故来表达世事沧桑之感。在这里作者借用此典,用城郭依旧、人民已新,“触目皆新”,来形容二十年来的变化之大。“谁识当年旧主人”,谁人能知道这位年逾六旬的衰翁,就是当年年富力强的颍州太守呢?一种曾经沧海的怅惘与悲凉之感油然而生。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发此语时的那几多感慨、几多唏嘘。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和化用典故的方式,抒发了词人二十年间知颍及归颍的感受,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慨。风格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李飞跃)
集评 夏敬观:“此颍州西湖词。公昔知颍,此晚居颍州所作也,十词无一重复之意。”(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之“夏敬观评六一词”)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9
贬玉溪对江山作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馀霞散绮①,回向烟波路②。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③。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④。觉阮途穷⑤,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⑥。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⑦。猿鸟一时啼⑧,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⑨。
注释
①馀霞散绮:语本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②烟波路:用崔颢《黄鹤楼》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句,暗示下文羁旅的愁思。③“使人愁”三句:意本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④“自悔”句:意本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⑤阮途穷:《晋书《阮籍传》:“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⑥平楚:谓从高处远望,丛林树梢齐平。⑦“怪竹枝”三句:白居易《竹枝词》:“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⑧“猿鸟”句:白居易《竹枝词》:“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⑨津鼓:渡口报时的更鼓。
鉴赏
晁补之于绍圣四年(1097)坐党籍贬监处州盐酒税,中途因遭母丧而奉柩还乡,至元符二年(1099)年服除,改监信州(今江西上饶)盐酒税,是年六月赴任所,时年四十七。这首词当是赴信州途中所作,玉溪即江西信江,一名上饶江,源出江西玉山县怀玉山,此代指信州。
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从所写景物来看,作者当是站在行船之上。开篇几句气魄宏大,是作者伫立船头远眺所见。青山本是翠绿,此时却因太阳已经西斜,山的正面无法受到阳光照射而呈现出现出一片“黯黯”的色调。作者在山脚下行船,抬头仰望,幽幽的山色显得雄浑而深厚。浩荡的江水在脚下滚滚东流,载着作者去遥远的彼方。此处“日暮”“东注”等词有明显的迟暮之感,孔子所谓“逝者如斯夫”,江水的流逝总会勾起人对岁月消逝的感慨。接着,作者的视线顺着江流来到远方水天相接处。“馀霞散绮”承首句“红日暮”,“向烟波路”承次句“大江东注”,前后照应严密。天边的红霞此时正渐渐散开,如绮练一般美丽。作者又回头眺望,见来路一片烟波茫茫。这一句本自崔颢《黄鹤楼》诗的末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分回望来路,正含有“乡关何处是”的无限感伤。于是下面便开始写这种羁旅的乡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二句,虽是写景,实际上含有对朝廷的不满,所谓“浮云能蔽日”乃是君主为谗言所蔽之意。晁补之此处化用李白诗句,正是暗含着这种意味。绍圣、元符间,元祐党人被一贬再贬,正是因为新党当权。作者慨叹“长安远,在何处”,这是对自身政治前途的迷惘。
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所见的景物也有了变化。“几点渔灯小,迷近坞”写江上隐约的几点渔火,这微微的光亮反而让原本就昏暗的天地变得更加迷离。渔船点灯说明时间已是夜晚,“一片客帆低,傍前浦”写作者所在的客船也降下了船帆,缓缓驰入了船坞。这标志着词人一天的行程已告结束。这四句词全是写景,不露一丝主观感情,但读者却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心中的凄凉与孤独。
下阕是写作者夜泊船坞时,在船内的.所思所感。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曾说:“古人名换头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为佳制。”这首词的换头就达到了这种效果。“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二句总括一生,“觉阮途穷,归心阻”二句抒写悲怀,短短十六字,把上阕通过写景积蓄、堆叠下的满怀衷肠,倾吐一尽。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有“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句,感慨富家子弟养尊处优,而一般读书人却往往潦倒一生。究其根源正是政治的不清明,使得穷人子弟仕途受阻。东晋阮籍有极高的才华与志向,却受到司马氏集团的打压,无法施展抱负,只能作“穷途之哭”。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来说明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悲愤,暗中也控诉了当时政治的黑暗。接下来“断魂素月”三句,由悲愤转为凄凉。晁补之是山东人而贬官江西,与故乡远隔千里,此时对月怀人,怎能不勾起乡愁。他朝故乡的方向放眼望去,却只能看到一片“平楚”,更添一份哀伤。
“怪竹枝歌”以下直至结尾,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声响。因时间是深夜,这些声响便显得尤其惊心。首先他听到了悲凉哀怨的《竹枝歌》。唐代的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有对竹枝歌的描写与模仿,他们的这些作品又大多抒发谪宦、羁旅之辛酸。因此晁补之此时听到这种曲调,立刻就产生了同样的辛酸哀怨之感。哀怨的《竹枝歌》结束时惊起了江边的猿猴宿鸟,它们发出凄厉的鸣叫,这场景真有如梦魇般可怖。以上四句虽然都是化用白居易的《竹枝》诗,但读来却丝毫不觉陈旧因循,它们非常契合当时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结句写渡口的鼓声。作者在船舱中守着蜡烛一夜未眠,“烛暗”说明蜡烛即将燃尽,暗指天已将晓。“津鼓”是报时的鼓声,此时的鼓声是催促客船准备起行。词的上阕以客船下帆,停泊在渡口作结,预示一天行程的结束,下阕以渡口起船的鼓声作结,预示又一天行程的开始。这一个结束一个开始,写尽了旅途的漫长、艰苦与辛酸。(姚苏杰)
集评
清《万树:“此调多三字句,最为凄咽……至于‘几点’八字,即后‘猿鸟’八字;‘一片’八字,即后‘烛暗’八字,极为整齐。且上句‘近’字、‘岛’字用仄声,下句‘前’字、‘津’字用平声,正抑扬可爱处。如此对仗,极易考证。”(《词律》卷一六)
链接 宋代税务机构的构成和变迁。宋代的财税机构由中央财赋税收机构和财税机构组成。北宋初期,中央政府设置“三司使”(户部、盐铁、度支合称)总管全国的财赋,它们的具体职能详见下表。宋神宗在元丰(1078—1085)年间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制,罢除三司,将三司职权的大部分转归尚书省的户部掌管,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使用至宋王朝灭亡。宋代的地方财税制度,在宋初时多承唐制,郡级税务机构多随事设官,掌管茶、酒、市舶等征税;县级赋税由县令总掌乡制。到宋神宗元丰改制,以甲头负责督促输赋税及苗、役之事。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0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宋代·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官方馆舍里十分静悄,夜晚难眠一直坐到明自西斜。漫漫长夜里阵阵角里,凄厉悲凉好像是在自语;这亡国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胆正在日夜思家。可是南方北方各自是天涯。
愁苦的肝肠断裂,心中烦乱不禁搔首一里长叹。想那旧日宫殿里绮丽的席子、象牙床和碧玉枕,君王九九重阳何处与臣下醉饮黄花下。只好和着泪水弹琵琶。
注释
望江南: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幽州:古九州之一,辖境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这里是指元大都燕京(今北京市)。九日: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
官舍:官方的馆舍。作者初到燕京时,被拘留于会同馆内。
自西斜:指拂晓时分自将落。
永夜:长夜。角里:军中号角里。
搔首:用手挠头。嗟(jiē):叹息。
绮(qǐ)席:华丽的卧具。象床:镶有象牙的床,床的美称。寒玉枕:用碧玉做的枕头。
黄花:指菊花。
捻(niǎn):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赏析
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怀念远出在外的游子,异地做客的游子也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中国古代诗人也屡屡在诗中表达重阳节思亲的情怀。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脍炙人口之作。而汪元量由重阳节感发的就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小令分上下片。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开头:“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心绪如麻,不能成寐,面对一弯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汪元量举头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仅仅是故乡,而要广泛、深沉得多。“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这两句紧承上面,进一步表达一种悲痛的情怀。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在这阴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愤地喃喃自语,聊以排遣内心的痛苦于万一。这种悲痛的来源就是对“家”的无限思念。这个“家”主要是指已经沦丧于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个大“家”,当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南北各天涯”。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正是在这样的近乎绝望的境地中,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沉重。
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变为具象的行为。“肠断裂,搔首一长嗟。”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这只是一种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举动。“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这两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体内容。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由于物是人非,她们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末句“和泪捻琵琶”再次把内在感情化为具体行动。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鞭,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弹上一曲曲悲歌。在这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中,会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后人在评价汪元量的诗词时说:“唐之事记于草堂,后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其诗亦鼓吹草堂者也。其愁思壹郁,又可复伸,则又有甚于草堂者也。”(李珏《书汪水云诗后》)确实,汪元量诗词中对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南宋灭亡这段历史,比起安史之乱来更为沉痛。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1
「原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 岳飞(1103—1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年从军,官至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工诗词,但留传甚少。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慨叹。风格悲壮,意气豪迈。有《岳武穆集》。
「注释」: 凭:倚靠。 处:时候。 三十:指年龄。 尘与土:谓征战中奔波劳累。 八千:言征途之漫长。 云和月:披星戴月,谓夜以断日地行军战斗。 靖康耻:靖康是宋钦宗年号。靖康元年(1126),金后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 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缺:山口。 朝天阕:朝见皇帝,天阕,皇帝的宫殿。
「赏析」: 此词感情慷慨悲凉,音调激越高亢,充满爱国激情。词中表现出作者对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心和对敌寇的刻骨仇恨。陈廷焯盛赞此词曰:“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白雨斋词话》)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2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
自己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只是作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这一次,又是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当然不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如今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3
《永遇乐》
李清照
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①,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③。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④,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⑤。铺翠冠儿⑥,撚金雪柳⑦,簇带争济楚⑧。如今憔悴,风鬟霜鬓⑨,怕见夜间出去⑩。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两句:廖世美《好事近》:“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如同熔化的金属一样灿烂。璧,一种圆形玉器。
②吹梅笛怨:《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③次第:接着,转眼。
④中州:河南地处九州中部,故称,此处专指北宋的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三五:即十五,此处专指正月十五。
⑥铺翠冠儿:饰有翡翠羽毛的帽子。吴自牧《梦粱录》:“官巷口、苏家巷二十四家傀儡,衣装鲜丽,细且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⑦撚金雪柳:宋代的女子专为欢度元宵所戴的饰头之物。雪柳,以白绫或白绢做成的柳状装饰物,插在髻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科头圆子、拍头焦。”《续骫骳说》:“都下元宵观游之盛,前人或于歌词中道之。
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篸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
⑧簇带:宋时口语,插戴得很繁盛。簇,丛聚。带,同“戴”。济楚:齐楚。宋时口语,妆束整洁、漂亮的样子。
⑨风鬟霜鬓:发已乱,鬓已白,晚年之形象。
⑩怕见:宋时口语,犹言怕得、懒得。
鉴赏 这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载,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此词一般认为作于绍兴九年(1139),此时词人56岁。全词描绘的是元宵佳节的景象,流露出了作者对物是人非、今昔之别的深深感伤。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开篇两句是日暮时的景象:“落日熔金,暮云合璧。”“金”“璧”二字,给元宵节涂上了绚丽夺目的色彩,落日的余晖,像熔化的黄金,幻化成一片璀璨;天上的圆月,被暮云围拢,透露出璧玉般的脸。这两句对仗工整,辞采流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笔调萧瑟,语意陡转,使词间充斥了黯淡与沉郁,词人刚置身于元宵节的气氛中,却又生发出一声痛苦的长叹,“人”字一语双关,既是词人自指,又指代赵明诚。南渡之后,李清照离乡背井,漂泊辗转,本来还有丈夫的陪伴,不料他也溘然长逝,剩下她形单影只,孑然一身。这一句“人在何处”既是对丈夫的.呼唤,又是对自己的痛惜。又值元宵佳节,却已是山河沦陷,故乡难回,只能客居他乡,惆怅憔悴,况且无丈夫的陪伴,教她如何享受这个人月两圆的盛宴?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早春之景:日暮时分,烟霭沉沉,笼罩柳树,给它披上了一身凝重。不知谁家,吹起了芦笛,绵绵的《梅花落》是那样得哀怨、凄厉,一“浓”、一“愁”,使词的色调更加凄寒。春本是生机盎然,而此刻作者竟问春意有几许,好似在说春意尚浅,其实这是作者心语的流露,已成漂泊况客,自然无心欣赏这个春天的意趣了,“知几许”犹言“不知”也。
江南的元宵节,与北方的“正月十五雪打灯”显然不同,寒意已去,已值“融和天气”,本应欣慰,作者又带出一句“次第岂无风雨”,也许这是江南春天的表征,阴晴未定,但是更深处流露着作者对人生的体悟:人生也是阴晴未定,有太多的不如意,自己本应享受幸福的生活,却要遭受无尽的辛酸与折磨,想至此,她已经消受不起元宵的盛景了,于是词人谢绝了乘着“香车宝马”前来邀请自己的“酒朋诗侣”,独守独居。这几句虽平淡,却折射出词人饱经忧患后几近漠然的心理状态,生活的悲苦给她的内心划上了深深的伤痕,难以抚平,挥之不去。
下阕作者转入对往昔元宵节的回忆中。“中州盛日”六句作者铺叙当年佳节的盛景,那时正是汴京升平繁盛的时代,闺中的女子有足够的时间闲暇游乐,而大家不约而同对元宵最看重。那天晚上,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翡翠羽毛的时兴帽子,插上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妆扮得漂亮齐整,前去游乐。“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穿戴打扮,她们每人都是鲜丽夺目、光艳四射,既切合青春少女爱美的特点,体现了那时她们的欣喜欢愉,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此六句,笔调轻松,色彩明丽,满是自豪和快意。
其实作者并没有用夸张之笔,北宋汴京城的元宵节的确是热闹非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绿,帘中一位,乃御座……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难怪赵鼎有词云:“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鹧鸪天》)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腾早已化作旧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才是她此时真实的情状,饱尝了国破家败、夫亡亲逝之痛,词人由“簇带争济楚”的少女变为“风鬟霜鬓”的老妪,她的韶华蕣颜已在岁月的风刀霜剑中消散、逝去。人老了,心也倦了,外面的热闹繁华再也激不起她的兴趣,她甚至懒得夜间出去。如何度过这个元宵节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便是她的回答,这使全词波澜又生,词人是眷恋元宵佳节的,但是而今的元宵节会勾起她物是人非、今衰昔盛之痛,又是月圆的佳节,她却只能在隔帘笑声中聊温旧梦,这一切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扉,令人感伤,惹人感叹。
作者紧紧扣住“元宵”这个主题,在追忆中展现了今昔的巨变,打上了鲜明的南渡烙印。这个元宵节天气融和,明月如璧,但是词人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辛酸,已经没有兴致体会其中的真意。全词语言凝练,格调沉郁,借元宵节唱出了一曲家国兴亡、物是人非的挽歌,摄人心魄。(张雅莉)
集评 宋《张炎:“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附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至于李易安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词源《节序》)
清《谢章铤:“若夫学士微云,郎中三影,尚书红杏之篇,处士春草之什,柳屯田晓风残月,文洁而体清;李易安落日暮云,虑周而藻密。综述性灵,敷写气象,盖骎骎乎大雅之林矣。”(《赌棋山庄词话》卷三)
链接 繁荣的北宋都城与街巷制的形成。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国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出现了“工商外至,络绎无穷”的繁荣局面。在经济繁荣的催生下,开放的街巷制逐渐形成。北宋的汴梁改变了隋唐时代用围墙包绕里坊和市场的旧制,把内城划分为八厢一百二十一坊,外城划分为九厢十四坊。道路系统呈井字形方格网,街巷间距较密,住宅、店铺、作坊均临街混杂而建。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制布局,大体自北宋开始而沿袭下来。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盛况可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形象而生动的反映。汴梁的主要街道和商业区位于可通漕运的城东南区,通往辽、金的城东北区和通往洛阳的城西区,这些地方人烟稠密,屋舍鳞次,有不少二至三层的酒楼、店肆等建筑。
宋都汴京“三重城墙”的都城模式。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均定都于开封,并正式命名为“东京开封府”,又称汴京,北宋相沿。开封城自后周世宗开始扩建以后,即形成了“三重城墙”的模式。所谓“三重城墙”是指罗城、内城、宫城,每重城墙外都挖有环绕城墙的护城河。罗城处于最外围,又称“新城”,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周长十九公里,南有五门,东、北各四门,西五门,城门均设有瓮城,城门上建城楼和敌楼。内城又称“旧城”,主要用于布置衙署、寺观、府第、民居、商店、作坊等,周长九公里,四面各三门。宫城又称“大内”,南面有三门,其余各面有一门,宫城的四角都建有角楼,城中即为皇室所居的宫殿。这种宫城居中的“三重城墙”的格局,成为金、元、明、清时期都城的基本格局。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4
原文
清平乐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注释
①留人不住: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此处翻用其意。
②兰舟:木兰舟,以木兰树所造之船。此处泛指船只。
③锦书:书信的美称。前秦苏若兰织锦为字成回文诗,寄给丈夫窦滔。后世泛称情书为锦书。
④云雨:隐喻男女交合之欢。
⑤无凭:靠不住。
作品译文
想留住情郎却无济于事,他酒醉后登上画船,扬帆而去。碧波荡漾的春江中,那船儿一定乘风疾驶,黄莺啼晓之声,会充满他的耳际。渡口空空荡荡只剩下杨柳郁郁青青,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从此后休要寄锦书再诉衷情,画楼里的欢娱不过是一场春梦,那山盟海誓毕竟空口无凭。
创作背景
晏殊的去世,门祚的式微,晏几道的境况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他孤高耿介、不愿阿附权势的个性,以致生活的道路不很顺利。身世的坎坷和世情的冷暖,使小晏在耿介特立的个性之外,又具有情深一往、善感任真的品格。所以他的词虽不离伤春悲秋、别怨离愁、相思情苦的内容,但是于情文之间缭绕着一股郁勃而深挚的情思,可以激动人心。这首词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作品鉴赏
此词是一首离情词。当是托为妓女送别情之作。送者有意,而别者无情,从送者的角度来写,写尽其痴人痴情。
“留人不住”四个字将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描绘了出来:一个是再三挽留,一个是去意已决,毫无留恋之情。“醉解兰舟去”,恋人喝醉了,一解开船缆就决绝地走了。“留”而“不住”,又为末两句的怨语做了铺垫。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二句紧承“醉解兰舟去”,写的是春晨江景,也是女子揣想情人一路上所经的风光。江中是碧绿的春水,江上有婉转的莺歌,是那样的宜人。当然,景色的美好只是女子的'想象,或许更是她的期望,即使他决然地离开了她,她也仍旧希望自己的情人在路上有美景相伴,可见痴情至深。“过尽”两个字,暗示女子与恋人天各一方的事实,含蓄透露出她的忧伤。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情人已经走了很久,不见踪影,但女子依旧站在那里。堤边杨柳青青,枝叶茂盛繁多,千丝万缕,依依有情,它们与女子一起伫立于渡口,安静凝望远方。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所以“枝枝叶叶”含有离情的意思,此处即借杨柳的枝叶来暗示女子黯然的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所表达的感情非常激烈。女子负气道:“以后你不必给我寄信了,反正我们之间那犹如一场春梦的欢会没有留下任何凭证,你的心里也没有我的位置。” “画楼云雨”四个字道出了女子与男子曾经的美好过往,只可惜男子决然绝情。相守的期盼落空之后,她只有怀着无限的怨恨选择放弃,从特意提及“锦书”可知,女子内心并不想如此决绝,只是无可奈何罢了。
这首词在技巧上运用了很多对比方法:一个苦苦挽留,一个“醉解兰舟”;一个“一棹碧涛”、晓莺轻啼,一个独立津渡、满怀离情;一个意浅,一个情深,让人一目了然。在结构上,亦是先含情脉脉,后决绝断念。结尾二句虽似负气怨恨,但正因为爱得执著,才会有如此烦恼,所以更能反衬出词人的一片痴情。总之,此词刻画细腻,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一个女子痴中含怨的微妙心理。
词牌简介
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通常以李煜词为准。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尊前集》载有李白词四首,恐后人伪托,不可信。①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②曲牌名。属南曲羽调。有二体。一体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相同;另一体与词牌不同。都用作引子。
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15
解连环·怨怀无托原文、翻译及赏析(周邦彦宋词)
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
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宋代·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怨的情怀无所寄托,哀叹情人天涯远隔,音书渺茫无着落。纵使有妙手,能解开连环一般感情中的种种烦恼疑惑,但在两人的感情云散雨收之后,还是会残留下轻雾薄云一般淡淡的情谊和思念。佳人居住的燕子楼已在空舍,灰暗的尘埃封锁了,满床的`琵琶琴瑟。楼前花圃根叶全已移载换过,往日全是,她亲手所种的红芍药香艳灼灼。
江中的沙洲渐渐长了杜若。料想她沿着变曲的河岸划动小舟,人儿在天涯海角飘泊。空记得,当时情话绵绵,还有音书寄我,而今那些闲言闲语令我睹物愁苦,倒不如待我全都烧成赤灰末。春天又回到水边驿舍,希望她还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我不惜一切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流泪。
注释
解连环: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后段十句,五仄韵,五十三字。又名《望梅》、《杏梁燕》。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词谱》卷三四:“此调始自柳永 ,以词有‘信早梅偏占阳和’,及‘时有香来,望明艳遥知非雪’句,名《望梅》。后因周邦彦词有‘妙手能解连环’句,更名《解连环》。
信音:音信,消息。
辽邈(miǎo):辽远。
解连环:此处借喻情怀难解。
燕子楼空:燕子楼在今灌输徐州。楼名。在今江苏省徐州市 。相传为唐贞元时尚书张建封之爱妾关盼盼居所。 张死后, 盼盼念旧不嫁,独居此楼十余年。后以“燕子楼”泛指女子居所。这里指人去楼空。
暗尘:积累的尘埃。
床:放琴的架子。
移根换叶: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红药:芍药花。
杜若:芳草名。别称地藕、竹叶莲、山竹壳菜。
梅萼:梅花的蓓蕾。
拼:不顾惜,舍弃。
简析
此词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所于昔日情人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全词直抒情所,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缠绵。
上片由今及昔,再由昔而今;下片由所方而己方,再写己方期待所方。
开头三句,“怨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写怨恨产生的根由;结尾三句,“拚今后,所花所酒,为伊泪落”,是最后的结论;中间的文字渐交错变换地描写失恋者的思绪,全篇结构层次清楚。上片反复表示相思之情不能断绝。“怨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情人断绝”而且“信意辽邈”,致使满腹的哀怨无所寄托,无法排遣。用连环比喻相思之情,谓相思恰如连环,本不可解,纵然“妙手能解”,那也还不免藕断丝连,就像“风散雨收”之后,仍然会残留下轻思薄云一样。接着又用关盼盼“燕子楼”的典故述说纵然是人去楼空,也还剩得“一床弦索”。“床”,是古代的一种较矮的坐具:“弦索”,总指乐器。弦索仍然摆满床上,蒙着一层灰尘,那是关盼盼的遗物,睹物思人,以喻相思之情不能断绝。下面写芍药花,又寓含着往日的欢乐与离别后的凄楚。芍药,是有特殊含义的。《诗经。溱洧》:“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又,芍药一名“将离”,行将别离之意。“移根换叶”与“旧时红药”相关合,“手种”渐是以亲自栽种芍药来象征精心培植爱情。
过片用《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句意,表示离别与所念。汀洲,是水边送别之地。人已乘舟而去,且远天角,如今伊人不见,离去久远,汀洲之杜若渐次成丛,而欲寄无出,亦似愁绪之与日俱增,而欲诉无地。“谩记得”以下几句,笔锋陡转,忽作狠心决绝之辞,谓昔日往还音书,不过是些“闲语闲言”,人已断绝,留它何用,点个火儿烧掉算了。这是暗用汉乐府《有所思》“”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句意,以示“从今以往,无复相思”之决绝态度。可是,紧接着又”转回来,再暗用南朝乐府《西洲曲》“折梅寄江北”句意,请求所方把象征爱情的江南梅花寄来。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啊。最生总收一笔,表明至死不变的痴心,写得极其凄苦。“拚今生”,已站好退身步,作了终生不能遂愿的准备:“所花所酒”,是说今后虽然有花可赏,有酒可饮,却唯独意中人不得相见,那么,也就只好“为伊泪落”了。
此词以写情为主,写主人公与情人断绝之悲。作者善用单字领起下文,如“纵”、“想”、“料”、“望”,“拼”诸字,都使感情深化,文势转折,有助于达难达之情。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06-20
经典诵读宋词原文及赏析08-18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集锦[15篇]06-20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实用【15篇】06-20
宋词《千秋岁》原文及赏析12-16
经典宋词赏析03-11
经典宋词赏析05-20
宋词赏析06-07
宋词《钗头凤》赏析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