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诗人杜甫

时间:2022-10-14 16:39:55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古代诗人杜甫

  杜甫的律诗章法极其严格,都是以两联为一层,诵读时应根据诗的内容在两层之间作适当的停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诗人杜甫,欢迎大家分享。

古代诗人杜甫

  杜甫与李白是同时代人,一为诗仙,一为诗圣。但杜甫比李白还多了一个美称:情圣。谁封的,梁启超也。梁启超说:中国文学界笃情圣手,没人能比得上杜甫,所以我叫他情圣。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说:先儒谓杜子美情多……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说:中国言夫妇之情之最好者,莫如处乱离之世如杜甫……引用这几段名人评价杜甫的文字,只为说明一个问题,读杜甫,必读杜甫之情。杜甫之情虽发生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但其真情真美的现实意义,早已跨越时空,为我们现代人树立了永恒的榜样。唐君毅在他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夫妇之相处,恒重其情之能天长地久,历万难而不变。而唯在离别患难之际,其怀念之深厚处乃见……杜甫与妻子杨氏患难之中尽显情深意长,正印证了唐君毅这段话之深刻内涵。杜甫一生为妻子写了二十多首情诗,其中最著名的两首是《月夜》和《一百五日夜月》。看似不多,但却蕴涵了超出一般想象的甜美爱意。

  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属“大龄剩男”类。李白26岁结婚,杜甫29岁迎娶。两人还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都属“高攀”性质的婚姻,娶了大官的千金。李白的两任妻子都是宰相之孙女,而杜甫之岳父虽然官没那么大,但却是当朝农司少卿(相当于农业部副部长),不比那过气的宰相差多少。杜妻杨氏虽为官宦千金,但在她身上却看不到一点娇嗔之气。她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善良贤淑,通情达理,持家有方,任劳任怨。尤为可贵的是,面对杜甫这样一位心气清高、在捞钱方面极不称职的丈夫,她从不指责和抱怨丈夫的书呆子气。清苦的日子里,她含辛茹苦,节衣缩食,用全身心付出来操持这个经常处在风雨飘渺中的家庭,这是令杜甫最为感动和感激的地方。在杜甫心里,娶了杨氏,就等于娶了安宁,娶了幸福。

  中国历史上儒家除了大谈“夫妻有别”和“夫为妻纲”,关于丈夫如何对待妻子,如何尊重妻子,如何爱戴妻子,孔孟之流谈的很少,因为这二位圣贤都曾有休妻的经历,所以不谈或少谈也罢。而我们这位诗中圣人杜甫,却与儒家之道背道而驰,在自己的诗歌中大谈特谈、大书特书与妻子杨氏的甜蜜恩爱,感人至深。 对于一生中逆境多于顺境的杜甫来说,命运使他经常与穷困、疾病、逃难、分离为伴,尤其是他40岁以后,生活和事业都陷入低谷,时常让他深陷郁闷忧郁中难以自拔。唯有与妻子的分别让他深陷思念,与妻子的团聚让他甚感欣慰。每当他一想到妻子一人在饥寒交迫中担负起维系家庭不散、艰难抚育儿女的凄苦情景,他的心就被深深的愧疚和浓浓的依恋所笼罩,如诗:“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无论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分别中对老妻的思念,还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对团圆的期盼,都让我们深感杜甫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到了晚年,杜甫疾病缠身,经常卧榻不起,妻子对他的关爱和照顾无微不至,“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更想到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妻子只有理解,没有埋怨,“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读了这些真诚朴实的诗句,使我对杜妻的敬爱之情不由从心底冉冉升起,老杜的妻子真是一位具有非凡奉献精神、可敬可亲的贤妻良母,也是中华妇女优良精神集大成者。进而想到,老杜之所以能被历代雅俗理念供奉为诗圣抑或情圣,与他身后有这样一位至真至亲的杜夫人是分不开的。她的崇高美德支撑了老杜风流而不污秽,真实而不虚伪,大气而不猥琐,深情而不入俗的大美大善情怀。鲁迅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我们读杜甫何尝没有这种异常亲近的感觉呢,就好像老杜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似曾相识,疑为故人也。只不过这位故人离开的太久了,一千多年了……

  下面我重点谈谈杜甫那首写给妻子的著名“情诗”《月夜》。杜甫所处的时代,正值唐代动乱时期,而杜甫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游学,或做官,常年行走江湖,与妻子聚少离多。妻子杨氏,虽出身官宦大户人家,贵为千金,但毅然独自撑起杜家的生活重担,历经艰辛,从无怨言。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困长安,生死未卜。这是杜甫第一次处于如此险境,而时间之久也远远超出了他的忍受。在一个寂静的月夜,他思妻之情瞬间迸发,挥笔一气呵成写下《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想象妻子见月思念自己入笔,采用视角变换的手法(此时他在长安,妻子在鄜州。),表现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意境甚为感人。尤其诗的后四句真实的表现了杜甫与妻子恩爱之深,前两句:夜露深重,打湿了妻子乌云般飘散着香气的头发;月光如水,浸润了妻子洁白如玉的手臂……杜甫从视觉、嗅觉和触觉,三维的画面,将妻子绰约多姿的姿态描绘的如亲临其境。虽然他们已是近二十年的老夫老妻了,但仍然犹似初见初恋那样情深意浓。后两句:月下的离情,深重如山,压得夫妻两人透不过气来。望月儿飘忽,不知何时才能与妻子相逢,一想到此,夫妻双双以泪洗面,但愿月光能照干两人的泪,但愿离人早日团聚……杜甫对妻子的感情,还表现出另一层含义,即“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情结。他在《一百五日夜对月》中这样描写妻子:“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就是说,妻子杨氏在杜甫的眼里,姿容娇艳似花蕊,一颦一笑犹嫦娥,处处都让他这个做丈夫的动心。为了看清她的容颜,恨不得将月中的桂树全部砍去……人间深爱不过如此,千年诗圣不愧为“情圣”。

  杜甫一生只用情一个女人,这在男权主义盛行、妻妾成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确十分罕见。尤其是在唐朝这样一个社会开放,歌舞盛行的朝代。歌舞伎们是达官贵人和风流文人酒宴上的常客,不知多少唐朝的文人在她们身上惹出流传至今的缠靡韵事。而杜甫却成了一个特例,因为杜甫自始自终不近女色,有拒腐蚀永不沾的骨气。历史见证,杜甫身后没有一点可供庸俗文人编排的婚外绯闻,清流本色一传千载。读遍杜诗,唯有一首《数陪李梓州泛江,有乐女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算是他的“艳作”了。诗的最后,他与那位喜欢“乐女”的李梓州开玩笑说:“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既隐含讽劝,又含自戒的意思。本来是一件陪贵客潇洒的事情,最后却让客人尴尬的离去,老杜真有你的!所以,“文人无行”不适用杜甫。

  杜甫没有红颜知己,没有移情别恋,没有玩世声色,没有敷衍感情。对妻子唯有挚爱,唯有忠贞,唯有尊重,唯有感激,唯有愧疚……这一切汇聚成一个字,那就是杜甫对待自己的妻子,不管她是年轻美貌的新婚之妻,还是人老珠黄的糟糠之妻,都将自己一生的情愫落在一个“真”字上,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来实践这个“真”字,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杜甫在颠沛流离中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逝年五十九岁。妻子杨氏将丈夫的灵柩置厝在岳州,然后带儿女回到洛阳偃师的陆浑山庄。一年后,杨氏去逝,享年四十九岁。四十年后,杜甫的后人将杜甫与杨氏合葬于故土。为了那一缕乡愁,老杜不顾病体,举家奋力朝着家乡的方向走来。或许是江南水乡的柔美盛情,羁绊住老杜回家的双脚。或许是老杜至亲至美的伉俪情,感动了南国江湖水泽的民情民意,留住老杜就留住了天荒地老、矢志不渝的爱情……杨氏,嫁一个人苦一辈子,她做到了无怨无悔。老杜娶一个人乐一辈子,他做到了忠贞不二。一生将唯一的爱情,寄放在合适人的怀抱,不关美丑,不关福祸,不关荣辱,不关寿夭,只享那一片和谐融汇的天地,与他与她。

  在这人生如草木的世界里,我们往往苛求的太多太杂。身为小草一棵,却总妄想揽天地日月于怀中,一双骨感羸弱的脚,如何驼起一颗丰满肥硕的心?多少人在想,什么流光溢彩,什么叱咤风云,什么富甲一方,什么超凡脱俗……他们唯一遗忘了,满世界能够出人头地的毕竟是极少数人,而大多数人都会在重复了可歌可泣、可赞可叹甚至可笑可悲的拼搏后,仍然壮志未酬、两手空空。古代士大夫也多是如此人生轨迹,而且乐此不疲,周而复始。老杜也未能逃脱这样的人生轨迹,致使老来病死他乡,害的老婆孩子屡遭罪受。

  若不然,老杜一定会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也一定会有更充裕的精力和时间写出更多更美的诗篇。人往高处走没错,但高处不胜寒更具真理性。我可以放一句话在这儿,如果像李白和杜甫这样才华横溢、豪情似海的伟大诗人,如若真做了朝廷的贵族高官,那我敢断定,中国的历史上一定会少了一个叫李白、一个叫杜甫的伟大诗人,多了两个庸碌昏聩的官僚,这岂不是中华民族乃至中华文明的悲哀!多数人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绚烂之极的惬意,少数人可以心满意足的接受回归平淡的静好。这个世界,做多数人容易,做少数人困难。

  情圣杜甫在于情之唯一,读了杜甫,再荒凉的心也会有暖阳春风轻拂的爽怡之感。读了杜妻杨氏,再孤独的魂也会有清风启窗的豁然之感。写到这,我不由得想起很早以前读钱钟书与杨绛,钱钟书写过一首《赠绛》予夫人:“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好温馨美好的画面啊,在这一点上,古人今人应该都有样的追求,那就是柴米油盐锅碗瓢勺永远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杜甫诗中那些描写夫妻恩爱、描写妻子柔美无限的诗语,真的是唯美至极。这使我又想起由文德斯经典作品《柏林苍穹下》改编的电影《天使之城》,其中男主角说:我闻到过她的秀发在空气中的飘香,我亲吻过她柔软的双唇,我曾触碰到她温暖的手——我宁愿要这些短暂的时刻,也不愿意要没有这些的孤独的'永生。”于是,他放弃了天使的身份、天堂的永恒……不过是为了触摸她指尖的温暖。因为爱她,所以勇敢,站在摩天高处俯瞰,纵身一跃,跌落人间……

  当然,故事是悲剧,因为真爱未必能走到地老天荒,他变成人类的第二天,她遭遇车祸,溘然长逝……话题扯远了,不过这位男主角描写爱人的缠绵甜蜜之语,和老杜在诗中描写妻子杨氏的情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吗?这种莫名的相似说明了,不管它是古人今人,还是外国人或外星人,对待真爱的方式和感觉是不会相差太远的。最后,我想说,爱若能唯一,能相守,能白头,能无悔(这里指双方),像杜甫与杨氏,人生的遗憾一定会降到最低点。这里没有好人坏人之分,爱情面前没有是非与真理。俯瞰历史的长廊,可以看到好人的悲情,也可以看到坏人的怡情,就是这个道理。爱情面前不求对等,只求真伪。追求心静心禅,是人生心途的第一境界;经营情静情禅,是人生情途的第一境界。心与情这两个境界达到尽善尽美,就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体现。

  拓展:杜甫的简介

  杜甫是伟大的唐代诗人,诗歌的发展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与唐王朝开创的盛世场面脱不了关系,然而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密不可分,杜甫刚好生在盛唐由兴至衰的转点,因此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读到浓浓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唐朝当时发生的凡是被后人所熟知的重大均在杜甫的诗中有所提及,杜甫的诗是当时社会情况的一种反映。例如杜甫作下《悲陈陶》与《悲青坂》两首诗指代了唐军大败的两场战争;而杜甫所作《洗兵马》则是在听到胜利消息时,心生愉悦所作。而三吏三别则是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对于征兵制度的残酷与统治者无情的批判,以及对于苦于战乱的老百姓的同情。

  此外,杜甫的有些诗还是对于史料残缺的补充,例如三绝句中提到的一些杀刺史现象,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造成的蜀地极为混乱的场面。而他的《忆昔》则是对于开元时期繁荣盛况的表述。

  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比史料记载中的历史事件更为生动、广阔的生活画面,他的感慨、忧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有血有肉的战争与历史的真实面貌,而不仅仅是字面上冰冷的记录。

  杜甫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可见其作品中对于当时唐王朝社会面貌的反映,不仅含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对于我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境况具有很高的史料意义。

  杜甫生平

  杜甫作为我国唐代年间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他一生坎坷,虽然出生北方的富裕士家,但经历了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权的不稳,让他一心报国却没有门路,心系百姓却流离战乱,中年仕途不顺,老年病无所依,留下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的诗文,感动了世世代代后人。

  杜甫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很不错,家境优越富足,家族文化气息浓厚,自小就在文学诗歌方面深有天赋,且为人勤奋创作,据悉他私底下的习作能足足装满一麻袋。杜甫早年间也如李白般纵情四海,十几二十岁时到处游历,也是在此期间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对李白甚是崇敬,即使在两人分离后,杜甫也还是常常在诗文中提及这位年长的大诗人。

  此后,杜甫在官场沉浮,仕途非常坎坷,始终未能得志,生活十分清苦。当时由于宰相李林甫排斥贤士,因此杜甫无论参加科考或者转投权贵之门均无果,后来即便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也未能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小儿子也在那个时候饿死了,后被授予一个无用小职,国家爆发战争,杜甫也就四处漂泊,躲避战乱,在友人们在帮助下,暂居于成都草堂。

  此后严武的职位调动,杜甫一家也随之流离,最终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就没了依靠,生活得很艰辛。大历三年,由于倍思乡,杜甫踏上归乡的渡船,可惜生活艰险,社会的动荡,最后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月圆》杜甫

  《月圆》是杜甫于大历元年秋季流离于夔州时所写,全诗从头到尾一直在描写月亮,随着不同的角度,意境深远开阔却清凉冷寂,表达了诗人在直面明月时的孤寂以及对于遥远亲信的真挚思念。

  诗文的大意,孤零零挂在天上的圆月正好对着我的陋舍,月光映在江上激起粼粼波光,又再反射到房门外闪闪跳动。绵延浮动的金色江波在时刻不停地保持跳动,床上的席子也被月光照得更加炫彩柔美。秋天的深夜里高高悬起一轮明月,照射着人烟稀疏的幽深山林,夜空中月光如雪般皎洁,繁星寥寥。免不了想到此时此刻,家中的松树正是开得茂盛之时,仿佛还能闻到家乡的桂花香。在这么明亮纯净的夜里,唯独希望能够与千万里天涯之外的亲人们共沐这美好的月色。

  杜甫的这首《月圆》,首联从天上的月亮、江上的月波以及门外的月光等多个不同的视角,通过描写圆月本身的明亮以及月光照映衬得其它事物闪闪跳动,从而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生动传神的圆月。而颔联写的是,起初在楼上眺望江中月光,后又从江波转写照进屋里的月色。颈联中,诗人的视角又从屋中回到了外面,再次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最后的尾联中,诗人通过眼前的月光遥想到远隔千里的亲人们,表示了十分渴望与其团聚一同赏月的意愿。杜甫在这首诗中流露出独自赏月的孤单,并通过遥远的月亮来寄托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

【古代诗人杜甫】相关文章:

古代诗人杜甫的简介04-01

中国古代诗人杜甫的故事04-14

诗人杜甫04-04

唐代诗人杜甫08-23

古代诗人简介04-01

古代诗人的经典名句04-22

古代诗人经典名句04-08

古代诗人李煜03-21

古代诗人苏轼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