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边塞派诗人是谁
边塞诗是唐朝的重要文学特征之一,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唐朝边塞派诗人是谁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什么是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派,是指开元、天宝年间以表现边塞的军事战争,描写边塞的风俗民情和自然风光,为其主要题材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的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因而人们又称它高岑诗派。这一派诗人并非有一个自觉的组织,有一个明确的宗旨,只是在同一历史时期有一批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在诗人们个性各异的诗风中又呈现出某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精神特征。大量创作边塞诗的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崔颢等。
该诗派产生的土壤当然是开元、天宝年间的社会现实。唐帝国此时经过上百年的统一,唐玄宗前期二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内的经济迅速攀上了唐朝的顶峰,随着经济的繁荣军事也日益强大,要求收复武则天时期失去的大唐土地,打开西北边疆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的呼声越来越高;西北边疆的游牧民族常常到中国四处骚扰,保护边疆人民生活的安宁也成了当时的重要国策;加之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频繁地发动对外开边战争,用无辜人民的鲜血扩大大唐帝国的版图。四境的战火就成了边塞诗的温床。
人民过一百多年太平安定的生活,对“和平”并不像六朝人那样看得宝贵,他们有些人还耐不住安定平稳生活的单调,因而向往绝域苍茫的边塞,喜欢紧张激烈的战争,举国上下都洋溢着尚武的热情,投笔从戎成为文人的一种时髦,当时只要皇帝发一道征兵诏书,《资治通鉴》卷二0一引刘仁轨的话说:“人人应募,争欲从军,或请自办衣粮,谓之‘义征’。”王昌龄《闺怨》中的少妇也“教夫婿”到边塞去“觅封侯”。其时有些“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七),以尽快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一半是为了猎取功名,一半是为了寻求刺激,浪迹边塞和歌颂战争就成了一种时尚。
在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中,如果说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反映了盛唐社会和平安宁、风雅闲散的一面,那么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则表现了盛唐人并吞四海的雄心和立功塞外的壮志,表现了一代开拓者慷慨激烈的情怀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比起山水田园诗来,边塞诗更能反映那个蓬勃向上的时代。王孟等人的山水田园诗让人能感受到盛唐社会宁静明朗的气氛,他们往往把我们带进风景清幽的名胜,引进古雅精巧的八角凉亭,偶尔才让我们看几眼莽莽的大江和巍巍的山脉,而边塞诗则让人能深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让人看到那个时代昂扬的斗志与进取的精神,在人们面前展现出金戈铁马杀气满天的战场,乱云飞卷雪海无边的塞外,狂风四起乱石横飞的沙漠。边塞诗人笔下多的是悲壮的景象,多的是塞外的奇观,多的是浪漫的气息。他们既遣责侵略战争的残忍,痛悼死者的无辜,喊出“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人道主义呼声,更反映了边塞将士为保卫祖国拔剑起舞的气势,我们能在边塞诗中听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能看到“四边伐鼓雪海涌”气壮山河的场面。
唐朝边塞派诗人是谁
王昌龄、李颀与崔颢
边塞诗人基本是中原北国的一群豪侠型诗人群组成,他们都是北方人,或从小生长在北方。其性格都豪侠浪漫,生活中都不拘小节,都有才气更有野心,我们来看看史书上对这些人的记载。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旧唐书》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在《上吏部李侍郎书》中自称“久于贫贱”,青少年时期在家苦读,稍后在西北边塞浪游,足迹遍及泾州、萧关、临洮、玉门一带。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二十二年应博学宏词试登科。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等职。
李颀,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家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唐才子传》载:“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调新乡尉。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及第。《旧唐书-文苑传》说他“有俊才,无士行,好 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惟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四五娶。”《唐才子传》载“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禀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
王之焕,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唐才子传》载:“少有侠气,所从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中折节工文,名誉日振。”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旧唐书·文苑传》载:“少豪荡不羁,日以 酒为事。……枥多名马,家有妓乐。翰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颐指侪类,人多疾之。”并说他常“撰乐词以叙情,于席上自唱自舞,神气豪迈”。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进士及第,当时的并州刺史张嘉贞“伟其人,厚遇之”。文坛盟主张说更“奇其才”。
这些人无不志大心高,企望立致卿相富比王侯,赤裸裸地艳羡宝贵荣华,对才气和未来都充满了自信,如李颀的《缓歌行》:
小来托身攀贵游,倾家荡产无所忧。暮拟经过石渠阁,朝将出入铜雀楼。结交杜陵轻薄子,谓言可生复可死。一沉一浮会有时,弃我翻然如脱屐。男儿立身当自强,十年闭户颍水阳。业成功就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二八娥眉梳坠马,美酒清歌曲房下。文昌宫中赐锦衣,长安陌上退朝归。五陵宾从莫敢视,三省官僚揖者稀。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此诗作于李颀及第后在京城任校书郎一类微职时,他一生从未有过“文昌宫中赐锦衣”的荣耀,《唐才子传》惋惜地说:“惜别其伟才,只到黄绶。”刚一释褐便夸耀想象中未来的“尊荣”,在这貌似庸俗浮躁的表白中可见到他为人的天真与狂态。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种狂侠之气,使他们的诗歌充满了横绝一世的气慨,踔厉风发的热情,豪侠勇武的气息。
崔颢从军后所写的边塞诗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赠王威古》等诗几乎都是写勇猛轻身的游侠: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诗中的游侠不仅有插羽鸣弓的勇猛,也不只有马上倾酒野中割鲜的粗豪,更有报国赴难的献身精神,这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深度。他最受人推崇的是七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唐诗纪事》载,李白游黄鹤楼看到此诗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首让李白也低头的诗歌好在什么地方呢?它写于诗人失意南游之时,诗人将狂侠之气,歌行体调引入律诗中,前四句一气鼓荡而下,奔腾流走,“黄鹤”二字连用三次,“空”字也连用二次,首联一二句的五六字同出“黄鹤”,声调拗峭,第三句又连用六个仄声字,第四句以“空悠悠”三个平声字煞尾。他根本不顾律诗的什么平仄要求,也不管它什么对偶的规定,只顾自己的意兴一气说下去,读来觉得气盛神旺,这是诗人那狂生意气的绝妙体现。奔腾直下势不可当的语气,巨大的时空跨度,使诗歌显得滔滔莽莽,气势雄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颈联“晴川”、“芳草”以其工切整饬的对偶使前四句鼓荡而下奔腾之势得以顿挫,如果一味用散句说下去,全诗就会出现声调流荡无止,没有停蓄顿挫就会声嘶力竭,中间换一口气让诗歌出现波澜,也为下一次的高潮蓄势。五六句写楼头之所见,“芳草”隐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曲。黄鹤去而不返,弥衡因狂丧命,正值春草萋萋,他因写《鹦鹉赋》的狂生弥衡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很自然地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不如归去的浩叹。尾联虽写去国怀乡之情,可“烟波江上使人愁”仍然气象开阔,显出那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气魄。五六句在章法上似断实连,暗中成为贯通前后的关锁。
方东树《昭昧詹言》:“此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
李颀最擅长的是七言古诗。他的边塞诗数量不多,但气魄雄肆,格调悲壮,《古从军行》不是只夸耀游侠的勇武,对“眼泪双双落”的“胡儿”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大量的开边战争有一种悲剧性的体验,对这种战争的意义与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提高了边塞诗的格调与境界。他的《古意》也是一篇较有个性的边塞诗,写出了男儿生性的勇猛,也写出了他为国的忠诚,更写出了复杂的精神世界: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最负盛名的是他那些为狂生才士写照的送行诗,如《别梁鍠》将梁的'骨鲠之气和傲岸之性,写得活灵活现,“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抗言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一言不合龙额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时人见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远图。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这首诗在结构上跌宕跳脱,开始一大段写梁的外貌、个性、气质和为人,中间突然插入六句议论,最后两句才折入“别”意。他的另一代表作《送陈章甫》在结构上也有同样的特点: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闻道故大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陈章甫楚人,开元年间进士,他长期隐居嵩山,有一次考试本已及第可“因籍有误,蒙袂而归”。他曾据理力争,吏部无言以对,后请执政破例录用,此事使他名扬士林。由此可见陈为人的倔强。此诗前后两段从望中景物寄惜别之意,中间突接八句写他的为人、外貌、才学、志节和人生境界。前后两段写景与中间写人之间似乎断而不连。可如果细读便不难发现,写人的八句突出陈为人的坦荡磊落,个性的豪迈不羁,及其眼下的怀才不遇,从而首尾景物的情调也出现了陡转,前四句说离别的夏日大麦金黄,枣花飘香,一路青山作伴,连嘶马也思念旧乡,情调好象欢快轻松,第三段“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景变得阴沉险恶,与中间一段怀才不遇处境相吻合,一直逗出最后两句“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的挂念和担忧。景物随人物命运和处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断续相生的意脉表现了他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拗峭遒劲的力度。这种结构的特点在李白诗歌中发展到了极致。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杰出诗人,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崔颢、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都有交往,他和李白、孟浩然还非常动人的友情,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得情深意切。
王昌龄和崔、李一样豪侠倜傥,但他同时又有崔、李所不具备的细腻深沉的一面。加之他“久于贫贱”的家庭环境,走上社会后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既使“多知危苦之事”,也使他比崔李等人多了一层忧患意识,更使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解悟,因而他豪侠却绝不轻浮,粗犷而又不失其细腻。
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但写得最多也最好的是边塞诗和妇女题材的诗歌。他的边塞诗在盛唐独树一帜,他把雄健粗犷的语言、大开大合的结构让给高适,把奇异的边塞风光、奇峭的诗歌风格留给岑参,自己专拣短小的七言绝句,歌颂边塞将士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描写征夫思妇两地缠绵的思念,风格含蓄、美丽而深沉。
他的边塞诗另一个不同于崔、李又不同于高、岑的地方,是他很少从个人功名的角度写从军的意气,他一开始就有一种宏观的视野和深沉的历史意识。如《出塞二首》之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汉时在北方筑城防外族或外国入侵,“秦时明月”与“汉时关”互文见义,大意是说今天的关塞以及关塞上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关塞与明月。戍边的将士对明月与关塞格外有情。明月是经常伴随他们的伴侣,关塞则是他们生活和战斗的地方。明月和关塞曾目睹过多少战争呵!诗人一开始就把我们引进历史的遂道,接着又把我们领向广阔的空间:“万里长征人未还”。戍边的将士在明月当空的夜晚自然想到还家的快乐,可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呢?“万里长征”是说戍边的距离之遥和戍边的艰苦,“人未还”是说戍边战士未来命运的险恶。诗人没有写个人在战争中的悲欢离合,而是对整个民族未来表示忧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打动人的主要是它在阔大的空间和久远的时间中,容纳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意境开阔高远,感情含蓄深沉,特别是具有极强的历史使命感。
王昌龄的七绝于雄豪中见细腻,于俊爽中寓蕴藉,意象逐渐加密,意脉也开始变得曲折跌宕,将他的七绝与王之焕和王翰作一比较就更能看清他在诗句与意脉方面的拓展。如《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这些诗有的写将士的忠勇,有的写两地的思念,有的写得以雄壮为主,有的更显得细腻。
王昌龄对七绝的另一创获是他以连章体的形式,对边塞的征战生活作多层面多角度的表现。使短小的七言绝句能表现重大复杂的题材。他不仅用连章体绝句写边塞战争,也用这种形式写宫词,如《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秋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前人称王昌龄的“宫词细于毫发,不推为第一婉丽手不可”(谭元春《唐诗归》)。此五首比《从军行七首》意象更密集,意脉更隐曲,因而诗境朦胧幽怨。大部分诗歌基本上不直接表露感情,诗情全从意象的组合中见出,即前人所说的情隐景中。
他的送别诗也很有特色,常在水、云、月等凄迷幽微的意象中烘托出缠绵的别情的深挚的友谊: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远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
摇枻巴陵州渚分,清江传合便风闻。山长不是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巴陵送李十二》
王昌龄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七绝,明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李作故极自然,王亦和婉中浑成,尽谢炉锤之迹;王作故极自在,李亦飘翔闲雅,绝无叫噪之风,故难优劣。然李词或太露,王语或过流,亦不得护其短也。”
高适与岑参
高适与岑参是边塞诗派的两位代表作家,他们两人在生前就被同辈并称,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后世的诗论家更是常将他们并提,如宋代的严羽便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金元的诗论家陈绎曾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清王士禛(王渔洋)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由于两人的诗歌题材都以边塞为主,诗歌风格以悲壮著称,诗歌成就又不相上下,所以我们把二人放在一起分析,这样便于看出他们诗风的异同。
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之前他的行踪很难确定,二十岁那年他自我感觉良好,这个冒冒失失的青年就一个人跑到京城长安碰运气,他满以为唐玄宗会对他另眼相看,哪知到长安后连看一眼圣颜的机会都没有,而皇上根本不知道天下有个叫高适的愣头青,于是他大发了一通牢骚离开了长安: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灵台私自怜。
第一次在长安碰了一鼻子灰后,年轻气盛又死爱面子的高适非常难堪,“许国未成名,还家有惭色”(《酬庞十兵曹》),他觉得没有脸回到河北见家乡父老,于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浪游了近十年,开元十九年曾北上蓟门,很长时间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狂放生活。开元二十三年他又去长安闯荡了一次,结果仍然是垂头丧气而归。天宝三载到五载是他浪游最为快乐的日子。天宝三载他白被唐玄宗赐金打发出了朝廷,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一起去河南、河北和山东一带采仙草、炼仙丹和找仙人,半道又遇上高适,杜甫在《遣怀》等诗篇中描写当时的情景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四十六岁那年因人举荐应试中“有道科”,授汴州封丘县尉。心高志大的高适从没有想到要做低微的县尉,更没有想到处理政事还不如老于世故的黠吏会看风使舵,大发“揣摩惭黠吏”的感叹(《封丘作》),三年以后像陶渊明一样写了一首《封丘县》就弃官了: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那堪作吏风尘下。只言小吏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皆笑今如此。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不过他并没有真的像陶渊明那样挂冠归田,他弃官后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从此他才平步青云,由一个流浪儿位至公卿,史书上说他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旧唐书》)。
高适现存诗二百四十多首,题材涉及边塞、咏史、纪游、感怀、应酬等,但真正能代表他创作水平和艺术个性的是他的边塞诗。他几次去边塞既受“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的功名心的驱使,也受“人生穷达未可知”冒险精神的激励,当然也有立志使“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的愿望,所以他在边塞诗里常常抒发建功立业的壮怀,安邦定国的理想,讴歌对外战争的胜利,赞美将士的尚武精神,也揭露将领不恤士卒和荒淫失职导致战争的惨败。《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他的《燕歌行》最为人称道。诗写了从出征到战败及战败的原因、败后的惨况这一全过程,从出征的阵容、战争的激烈、战士的英勇到战争的惨败、将领的荒淫、两地的思念、对和平的向往,它是对边塞战争全方位的透视,其主旨是讽刺将腐败轻敌,对士兵的命运寄予了深厚的同情。诗歌时而雄壮,时而哀怨,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格调悲壮苍凉。诗人将近体诗的声律引入古体诗中,散行中时间对偶句,结构上收敛凝聚全诗,内容上则成为一篇之警策,用韵则平仄互换,通过音调的抑扬抗坠来表现情绪的波澜起伏,因而全诗既一气贯注又跌宕多姿。宋育仁说:“高适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七言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 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数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诗品》)《燕歌行》很典型地体现了他雄浑悲壮的风格。
他的近体诗不如古体诗写得好,可《送李侍御赴安西》被明许学夷定为唐五言律的压卷:
行子对飞蓬,多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起宝刀雄。
清周珽 :“不事刻画,精杆奇特。一篇大旨,全在次二语。总以立功期侍御也。五六顶‘功名万里外’言,末联顶‘心事一杯中’言,见赴远志气,不可以离别自阻其雄焉。”(《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清黄叔灿:“‘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读之令人魂断。‘虏障’句是回首,故接‘离魂’、‘惆怅’。‘看取宝刀雄’正收,应上‘功名万里外’意也。诗有豪气。”(《唐诗笺注》)
他的《营州歌》写边塞的民俗和边民的精神风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营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朝阳县,是唐代都督府之一,此诗通过胡汉杂居地区青年的一个生活片段,既反映了边民的精神风貌,也赞美了他们勇猛粗犷的气慨。
他的绝句《别董大二首》之二也广为传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的沙漠,大雪纷纷的寒冬,正衬托出诗人勇往直前的豪气和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开朗豁达。另外《塞上听吹笛》没有半点通常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忧伤哀怨,思乡却不感伤,情调乐观开朗: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戊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生于716年,卒于770年。先世本居河南南阳,梁朝举家迁至湖北江陵。现在有的书上称他为南阳人,是指其郡望,有的书上称他为江陵人,是指其籍贯,他出生在仙州(今河南),小时在河南嵩山一带长大。他出生在唐朝一个显贵家庭,他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堂伯父羲三人都官至宰相。岑羲在岑参出生前二年得罪伏诛,从此家道衰落。他在《感旧赋》的序中说:“参,相门子。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尝自谓曰:云霄坐致,青紫俯拾。金尽裘弊,蹇而无成,岂命之过欤?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二十岁那年他去长安向皇帝献书,天宝三载一举中进士第,但只授了一个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微职,职责是保管兵库中的武器,这对他那强烈的功名心来说是一种嘲弄。他希望重振家庭昔时的荣声,可在官场上老是混得不得意,三十五岁以前他的感情一起比较压抑。天宝八载他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赴安西(今新疆库车),想在边塞开拓自己的前程,投笔从戎时的心情非常昂扬:“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呈宇文判官》)高仙芝好象并不怎么欣赏这位十分自负的诗人,始终没有给予他急切盼望的官职,在《安西馆中思长安》一诗中叹息“寂寞不得意”,二年以后他又回到了长安。天宝十三载第二次出塞,入安西、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节度使封常清幕为判官,在北庭一带往来三年时间,主帅封常清对他非常赏识,他的情绪又变得开朗高昂,那些才气横溢的边塞诗几乎都是这时的作品。安史乱后在行在凤翔任肃宗右补阙,后出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县)长史,五十一岁时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罢官后客死于成都旅舍,时年五十五岁。
开元、天宝年间全社会洋溢的尚武热情给岑参的边塞诗注入了激昂的时代色调,边塞的奇异风光又给他展示了新艺术天地。十九世纪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认为决定艺术的三个要素种族、环境和时代,对于岑参的边塞诗创作来说全都具备了。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分析荷兰小口画产生的自然环境时说,该国地处一片低湿的平原,由三条河以及好几条小河的冲积平原形成的,整个国家就建在一片河流冲积土上。上下都一展平几乎没有落差的河床,使得宽阔河面的河水懒洋洋的,河面在日光下水气蒸腾,夜里在月光下形成一团愈来愈浓的轻纱,用半蓝不蓝的潮气笼罩着平原田野。这种平静的自然景观影响了荷兰小品画的风格,“他们的 繁荣富庶产生了一切味道、声音、色彩、形式的美。他们有规律地安安静静地享受,心情既不热情,更不兴奋若狂”。岑参面对的自然环境则是新疆的大沙漠,举目是飞沙走石,偶尔才有骆驼草和红柳点缀一下荒凉,变幻莫测的酷暑严寒,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雪,除了战争的呐喊就是单调的驼铃。岑参没有辜负新疆奇异的风光,也没有辜负时代的使命,他用一枝生花的妙笔既为我们描绘边塞特有的民俗风情和自然风景,也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乐观豪迈的精神。他的边塞诗就像他所热爱的边塞一样:奇峭、强烈、粗犷、阔大而又刺激。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好奇”不仅是岑参的个性,也是理解他诗歌艺术风格的钥匙,他的诗歌可说是语奇、景奇,意奇。他以绚丽多姿的语言,急促高亢的音节,描绘变幻莫测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发豪迈壮伟恢弘激烈的情怀,呈现出奇峭而又刺激的风貌。
殷璠认为“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唐才子传》称岑参“常怀逸念,奇造幽致,所得往往超拔孤秀,度越常情”。他身上既喜欢新奇的个性,又有狂放豪迈的激情,更有建功立业的强烈冲动,这是他两次去边塞从戎的生命动力,也是形成他雄奇壮伟诗风的内在原因。我们先看看他的两首边塞诗,了解一下他的人生追求和气质个性: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祈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此诗写于天宝十载(751)六月,诗中的李副使将离武威(今甘肃武威)远赴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这首为他送行的送别诗,既不写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也不叙两人过去的友情,只是豪爽地“脱鞍暂入酒家垆”后,便直截了当地提出“送君万里西击胡”,化送别诗常见的惆怅为豪迈,最后两句是对李副使的激励,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写照?我们在诗歌明快跌宕的节奏中,不难感受到诗人的英风豪气。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上诗是岑参在河西节度府治所凉州作客,与幕府的朋友们夜晚欢集时所作。“斗酒相逢须醉倒”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豪放,“岂能贫贱相看老”则真切地抒写了不甘沉沦的壮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大夫出师西征》是他边塞诗的三大杰作。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奇特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八月飞雪的奇异景观,既在广阔的背景上大笔挥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又从小处着笔细致入微地描摹——“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既有浪漫奇异的幻想——“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有奇特夸张的语言——“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即”字,写出了内地人对边塞气候的惊奇,“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如”写出了他对这场夏雪景象的惊喜。边塞“八月即飞雪”的恶劣天气,在诗人眼中美过“暮春三月,莺飞草长”的江南,他在这严寒的沙漠中觉得新奇而又刺激。当友人离开安西归京时,他没有半点留在边塞的哀怨和感伤,心情反而是那么欢快、乐观和豪迈。他笔下的边塞风光固然新奇美丽,而他在这种风光中所展示的心境更为可爱,更为动人。从此诗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不只是有感伤和眼泪,也曾有过自豪、乐观和激情。读此诗也不仅让人向往边塞的奇异风光,更让人神往那个迷人的盛唐时代。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比《白雪歌》更为奇峭,后者新奇中蕴俊逸,前者则在奇异中显雄浑。前六句写出师时气候之恶劣反衬出师的威武斗志,“君不见”三句写白天的天空,“轮台九月风夜吼”写夜晚的地上,都是通过走石飞沙表现风暴的凶猛,前后三句或明或暗都在写风,语既奇景更异。“匈奴草黄马正肥”三句写军情的紧急和大军的出征,接下来的六句写急行军的情景最后三句料想敌军必败我军必胜战争结局。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密集的韵位和换韵的频繁,造成像鼓点一样急促的音节,衬托出大军出征的火速和军情的紧张气氛。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刚劲的语言,使我们又一次领略了诗人的奇才、奇气,又一次品尝岑参雄浑壮丽的诗风。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所写的题材与《走马川行》是同一人,同一事,甚至同一时,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走马川行》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大军的勇敢,而此诗则重在通过出师的场面写大军出征的声威;《走马川行》重在写夜晚出师,而此诗则是写“平明”出击;《走马川行》以夜行军的情景逆料我军必胜之势,此诗正面写两军的急烈战斗写我军的强大威武。在军情紧急、严峻、险恶的气氛中,诗人用如椽的大笔勾勒了出征的雄壮场面:“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在这种雄壮的场面里表现大唐帝国的强大威严。最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有气魄。
他的《火山云歌送别》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都能见出他奇情和奇才: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火山云歌送别》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大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火山即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向东断续延伸至鄯善县以南,山为红砂岩石构成,又因其地气候炎热,故名。热海即今吉尔吉斯坦的伊塞克湖。这两处那时都属唐安西都护府管辖。二诗既宏阔又奇幻,充分表现了他“好奇”的个性和奇思妙想的才情。
当然,我们这位杰出诗人在边塞并不是不思念家乡和亲人,但他缠绵的眼泪中也仍不掩其豪气和激情,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报平安。
【唐朝边塞派诗人是谁】相关文章:
唐朝苦吟派诗人是谁02-05
边塞诗人是谁02-04
盛唐的边塞诗人是谁02-02
唐代的边塞诗人是谁02-03
豪放派诗人是谁02-04
苦情派诗人是谁02-06
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是谁02-02
唐朝苦吟诗人是谁02-04
唐朝最成功的诗人是谁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