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被称为史诗的诗人是谁

时间:2023-01-13 11:40:08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被称为史诗的诗人是谁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被称为史诗的诗人是谁,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被称为史诗的诗人是谁1

  一提到诗歌,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诗仙李白,没错李白是诗歌史中的NO.1,但是能被称为“诗史”的诗歌却不是李白写的,而是位居第二的杜甫的诗。

  诗史——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泛指能反映社会现实的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清楚为什么“诗史”的荣誉称号没有赋予给NO.1的李白了。

  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诗风也因此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这种风格与李白的潇洒飘逸是截然相反的。

  除了杜甫,还有一些诗人所写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汉末曹操善于向民歌学习,第一个借乐府旧题来写时事。如《蒿里行》和《薤露行》本来是一种杂言体的挽歌,他改为五言体,用来“伤时悯乱”,表现了当时军阀混战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明人评这些诗:“汉末实录,直诗史也。”

  宋代大诗人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他从事创作时间长,诗歌数量多,内容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反映时代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全部诗歌之中。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不少作品写明清易代之际的时事,其中寄寓着身世兴亡之感,也被称为“诗史”。

  清朝末年的黄遵宪,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多记时事”,反映了当时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史实,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梁启超曾对黄遵宪的诗作了高度评价,说:“公度之诗,诗史也。”

  诗词风格及影响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被称为史诗的诗人是谁2

  宋代秦观这样评价杜甫的诗歌:“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为什么古今中外对杜甫评价如此之高,原因在于他诗艺精湛,人格高尚,他的律诗沉郁顿挫,诗歌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读其诗可以知其世。

  杜甫也曾志存高远,年少轻狂,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他高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唐朝还处于盛世之末,安史之乱还未发生,他想成就一番事业,忠君报国。

  但是杜甫之才华却没有遇到伯乐,在他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期间,他困居长安,当着小官,面对官场腐败,连年征战的国家,他大胆的指责统治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揭露了唐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面对小儿子饿死与长安十年的所见所闻,他更是有感而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相对比,道尽世态炎凉与民生疾苦。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他独自去投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当他到达长安,看到的是混乱不堪的场景,听到的是朝廷节节败退的消息,面对此情此景,他悲愤而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独自在江头哀叹:“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安史之乱使得民不聊生,陈陶之战伤亡惨重,杜甫也与百姓一般无比希望官军能够平定叛乱,心中充满着愿景:“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但是唐军大败,杜甫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道尽百姓悲苦,诉尽心中愤慨,铸就千古绝唱。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百姓逃难,开始了他的西南漂泊时期,这时的杜甫已经是个五十几岁的老者了,自己居无定所,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但他却心系百姓,心系国家,他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如果天下寒士可以俱欢颜,他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以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私精神,这是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抒发了其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当听到安史之乱结束,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他不禁惊喜欲狂,喜极而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马上就可以还乡了,他难得“白日放歌须纵酒”,想象着归家的场景。

  但由于生活困难,杜甫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往南行,生活穷困潦倒,再加上自己年老多病,沦落他乡,他独自登台,看着:“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感慨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一个孤独寂寥,漂泊在外,多病缠身的暮年老人的感叹。

  杜甫半世穷困漂泊,但他目之所及皆众生,郭沫若这样评价他:“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的站位很高,他懂得人世间的悲欢,他悲悯黎民的命运,正所谓“敬身推伪宦,伤世写真辞”,他的诗充满着力量,能慰藉人心,将他比肩莎士比亚一点都不为过,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被称为史诗的诗人是谁】相关文章:

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谁03-31

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是谁03-31

被称为音乐诗人的是谁03-31

被称为诗史的诗人是谁03-31

被称为诗杰的诗人是谁02-23

被称为诗魔的诗人是谁04-16

被称为诗佛的诗人是谁03-31

被称为诗骨诗人是谁03-31

被称为诗骨的诗人是谁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