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优秀】
李白的故事1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但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与他不满黑暗现实之间形成剧烈的矛盾。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并没能涉身政治,却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在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心绪。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但诗句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其根源就在于作者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李白的故事2
今天,我读了《李白的故事》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李白的高深的学问与智慧。特别是他的诗,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乱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他不但有学问还具有许多人的气质和擅长,例如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读到这我就更敬仰他了,我要学习他那风趣,巧妙的语言来愉悦我们的生活。
李白的故事3
李白的铁杵磨成针
励志人物配图
李白中国的著名诗人,不过,其实李白年幼时是非常贪玩的。不仅读书不用功,而且还会逃学,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一名白发苍苍的奶奶,手中拿着一根铁杵,正在一块大石头上来回地磨。李白觉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询问:“奶奶,你为什么要磨这个啊?”老奶奶回答说:“我想要将它磨成一根针啊!”李白又问:“这么大的铁杵,得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磨成针呢?”老奶奶说:“只要坚持不断地磨,就会越来越细。只要下了功夫,那么铁棒也可以磨成针啊!”
李白听后恍然大悟,觉得老奶奶的话非常有道理。学习不正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地进步。自那以后,他再也不逃课了。不管老师留多少功课,他总是很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最终,李白成为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
李白的故事4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别人学十遍才会的东西,他只要两三遍就会了。他觉得自己这么聪明,根本不需要像其他人那样努力,于是就不好好学习了,成天东游西荡,到处玩耍。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老奶奶。老奶奶呢,手里拿着一根铁棒,在磨石上不停地磨着。
李白觉得很奇怪,问老奶奶:“奶奶,您磨铁棒干什么呢?”
老奶奶告诉李白:“我呀,想把这根铁棒磨成一根针。”
李白更奇怪了,这根铁棒这么大,要磨成一根细细小小的.针,这要磨到什么时候呢?
老奶奶却说:“我呀,只要不停地磨它,不停地磨它,终有一日它就被我磨成针了。虽然是笨功夫,但只要努力,也会成功的。”
聪明的李白一下子警醒了,他深受感动,从此以后认认真真地读起书来,最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诗人。
要把一根又粗又大的铁棒磨成细细小小的针,谈何容易!但凡事不管多难,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没有做不成的。“磨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李白的故事5
“铁杵磨成针”——李白刻苦学习故事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人物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的故事6
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他立刻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7
上初中的时候遇到了她:温柔美丽。她是我的班主任和英语老师:罗老师。
小学的时候,我对英语一点兴趣都没有,以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但是自从我认识了罗老师,上了她的英语课,我的态度就完全变了。她的课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让我渐渐喜欢上了英语,甚至每天都想学英语。神奇的是,我的`英语成绩进步很慢。原来遇到一个好老师,会对我的人生有这么大的影响。
但是有一段时间,我突然不想上英语课了。因为一天的课大部分都是她的,最头疼的就是每天听写单词。我理解老师的苦心,让我们记住这些单词,并在考试中使用它们。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总觉得记忆力不是很好。很多次都记不清了。结果我渐渐对英语失去了兴趣。
但是我心中又有一个声音不断说服我:记忆力差是不是让我停滞不前?想要提高记忆力,只能反复记忆。
当理智战胜了颓废,我重新燃起了对英语的热情。与其说是原因打败了我,不如说是她的课吸引了我,让我无法懈怠。
我总是把她的善良记在心里。但有时看到她因管理我们的班级而憔悴,我感到非常难过。记得有一天凌晨四点,我们睡不着,就跑出宿舍去玩。她知道后,勃然大怒。这不是她第一次看到她咄咄逼人的样子。一开始,她总是笑,但经过几次暴怒的攻击,她很少再看到自己的笑容。我承认我们的行为过火了。她批评我们是因为她关心我们,对我们负责。我们怎么忍心一次又一次伤害这么好的老师?
能够遇到她,我相信我会越来越好。
李白的故事8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於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著念著,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於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李白的故事9
这是一本由一系列李白的小故事串成的小书。
李白小时候很淘气不好读书。一天他在河边看见一位要把铁杵磨成针的老奶奶,李白很不解,就问老奶奶为什么要这么做,奶奶只说了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让李白受益终身。从此,李白用功学习,当小伙伴去玩耍时他在奋笔疾书。
《道观求学》,李白为了专心读书,甚至还搬到了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李白与明月》,李白傍着月亮读书习武,直至鸡鸣拂晓。经过不懈努力,李白终于成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大诗人。坚持就是他成功的必经之路。
对于坚持,我自己也是有亲身体验的。记得一年级时,老师教我们跳绳,可我总跳不好。但老师没有批评我,反而鼓励我说不要灰心,只要你天天练、坚持练、努力练,总会练好的。这句话也让我受益终身。从那一天起,我做任何事想放弃时,总会想起体育老师说的那句话,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慢慢地,我跳绳越来越好。从笨拙的一分钟五十下,到流畅的.一分钟一百多下,我流下了无数的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一年级男子组冠军。这再一次证明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坚持和百分之一的天才”,这是那些伟人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每一个想要成为不平庸的孩子的座右铭。
铁杵磨成针,李白一生的坚持,也将成为我一生的坚持。
李白的故事10
相传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在一间酒楼里与贺老前辈相遇了。李白先是拿出自己写的《乌栖曲》 给贺老看,贺老看罢,赞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李白心里想,这篇都能“泣鬼神”,俺其他的作品还不让玉皇大帝哭成泪人儿啊?于是从诗袋里取出了自己最得意的《蜀道难》。贺知章读罢,激动得无以言述,长叹道:“凡人哪里就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呢?小李啊,你肯定是天上的文曲星遇谪下凡!”于是他把李白唤作“谪仙人”,并且郑重声明:这顿饭我老贺请了。可是贺老一掏腰包,发现没带银子,只得解下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大醉而归。
您看,贺老是朝廷三品命官,在一间小酒馆里吃饭,就是吃霸王餐都算是给老板天大的面子呀。可是贺老要“进取于善道”——隆重推介诗坛新人,而且又不想以官欺民,所以才把御赐的金龟拿来换酒。御赐的`金龟当然重要,一般人舍得命也舍不得它,可是贺老却将它拿出来换酒,这才能真正见出诗坛老前辈对后学的无比关怀。
李白的故事11
给李白写了一封信,称这里有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李白看完信后非常高兴。立刻动身乘船去汪伦所指的村庄,可是到了那儿,却发现哪有什么桃花和酒店啊,汪伦笑着说:我所指得是十里以外有一棵桃花树,和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并不是有方圆十里的桃花树林和一万家酒店。李白一楞,马上又笑着说:我堂堂一个大诗人居然被你给骗了。然后便答应汪伦在他那儿小住几日,并答应他一定作一首诗送给汪伦。汪伦十分高兴,于是便带着李白游遍了这个地方的风景名胜。而李白和汪伦也聊得十分投机,常常彻夜长谈。而白天则和李白一起喝美酒、作诗。
几天时间一眨眼就到了,可李白却还没有作出首好诗,李白觉得自己愧对汪伦,于是便匆匆告辞,准备回去。
李白立在船头,久久凝望着汪伦家的方向,这时一个人朝他走了过来,还唱着歌,仔细看时,才发现是汪伦来送他了,李白潸然泪下,诗兴大发,作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故事12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悲欢,只图一醉方休。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
李白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可谁又知道这光鲜的外表下,淤积了多少难以言状的愤懑和悲伤?
悲伤的李白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游侠,写下不少游侠诗,并且胸中也怀有远大的抱负,曾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25岁便辞亲远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游历名山无数,纵情山水之间,提笔写下无数好诗,春风得意,名噪一时,但他志向却不在此。他秉承儒家教诲,是个用心的入世者,立志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一向在等,等长安天子的召唤。他终究是等到了,42岁那年,由一个道士引荐,他应召入京。
那时,他感觉自己化为一个任情恣意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就是他那时最好的写照。他作文曾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但好景不长,在长安的第三年,他正因不能放下自己的个性,受权贵排挤,被流放出京。
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李白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全化为泡影,“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总是受挫,在幻想的完美和现实的残酷中,他也只能承受这巨大的落差了。
这一次,李白是真的悲伤了。
悲伤的李白也只能“举杯消愁”,却得到了“愁更愁”的`结果。他终日与酒为伴,尽情释放内心的悲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高歌取醉欲安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他终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然而朝廷耽于声色犬马,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当道,官场一片黑暗,他永远也回不去了。时光飞逝,自己却功业无成,他,也只能写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愤填膺的诗句了。
李白幸运,生于盛唐;李白不幸,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历史的不可测之处也就在于,他们造就了李白的悲伤,却也让一个不老的诗仙——悲伤的李白成就了一段浪漫的传奇。
李白的故事13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离开四川绵阳老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结交各地名流,希望得到引荐,实现政治抱负。
李白远游虽饱览了大好河山,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却没能圆入仕之梦,只是42岁时在朝廷做了3年供奉翰林,负责起草公文,在唐玄宗有宴请、郊游时陪侍左右,作诗赋文助兴。
李白才华横溢、声名远播,又有政治雄心,为何一直当不上官呢?
原因有几个。一是李白清高自傲、目中无人。李白没出游前,绵州刺史尤阳就很欣赏他。尤阳想推荐他参加科考,但李白却不屑:“世上谁考得了我?莫说几个考官,就连孔圣人我也没放在眼里。”
当时“博学韬衿、蜀中人杰”赵蕤也劝李白去科考,李白却说:“我天生就是当大官的料,让那些白痴考官考我,我丢不起那人!”
于是,李白一生也没有参加过科考。
即使遇见伯乐,李白依旧难改高傲。他在江陵结识了常在朝廷讲经,和唐玄宗私交密切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读过李白的文章,对李白大为赞赏,夸李白“有仙风道骨,神游八极之表”,表示要在皇帝面前举荐他。
李白听了兴奋异常,挥笔成就自喻大鹏的《大鹏遇希有鸟赋》,虽写得大气豪放,但司马道士看了心里却不是滋味:原来我在李白眼中不过是一只“希有鸟”,根本比不上他“大鹏”志向高远。为此,司马承祯从未在唐玄宗面前提起过李白,让李白失去了一个入朝做官的机遇。
二是好高骛远、言过其实。李白到了长安后,在贺知章的.沟通下,经常宴请皇室公卿,打通了高层人脉,按理应该得到举荐了,但李白好高骛远的志向却让人咂舌:“我不做府尹、知州、县令那些芝麻绿豆的小官,我是‘三十成章,历抵卿相’,‘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当官我就当宰相。”
卿贵们面面相窥:宰相是我们能推荐得了的吗?但吃了人家的嘴短,便连连夸奖李白有抱负,却没人去举荐他。
公元735年,唐玄宗感到国家蕴藏着深重的危机,听说李白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便下旨要贺知章找李白写一篇文赋,谈谈治国的想法。李白却写了一篇《大猎赋》,誉赞大唐“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远胜秦汉”,连唐玄宗看过都感到有些肉麻,便在文赋上御批了四个字“词藻言过”。
若李白能在文赋中提出独到的治国方略,说不定真会实现他的宰相梦。
三是狂放不羁、蔑视法规。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在宫中做了3年供奉翰林,却也没得到重用,心里憋着一股怨气。
一次,渤海国给唐玄宗写来封信,朝廷上下只有李白懂渤海国文字,唐玄宗要他写封回信。李白一听,便在金銮殿上不顾君臣礼法撒邪火儿,竟要重臣杨国忠为他捧砚、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
狂放不羁的李白这一闹腾,让唐玄宗看清了他的本质──不过是能写几首诗,没什么治国韬略,倒是把宫中闹得不得安宁,于是一怒之下把李白逐出了长安。自此,李白的做官梦彻底破灭了。
李白的故事14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 年),病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一生经历了唐王朝盛极而衰的整个历史时期,他的主要事迹发生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李白凭借独特的文学才华,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诗人,其作品被广泛传诵,其故事也被广泛传扬。当李白还在世时,李白的事迹就已在社会上传播,甚至传到唐玄宗耳中。而在李白死后,这种传播不仅没有停歇,反而进一步深化。
在中晚唐以及五代期间,李白故事得到发展,李白的.一些重要事迹,也被各种笔记杂传所记录,相关主题逐渐形成。如唐人李濬所作《松窗杂录》中,即记载了玄宗召李白作《清平调》三首,后因飞燕一句,为高力士进谗言,终于被贬的故事。晚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有李白令高力士脱靴之事。晚唐人孟启《本事诗》详细记载了李白故事,包括李白与贺知章的交往“金龟换酒”,唐玄宗命高力士请李白作诗,此外还包括李白被永王征召、贬谪夜郎等事迹。五代期间,李白故事被载入了正史。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即《旧唐书》。在这个《旧唐书》中有一篇“李白传”,仅300 字不到,但概括了李白的生平,提到了玄宗令李白带醉作诗、李白在沉香殿上令高力士脱靴、因参与永王谋反流放夜郎等情节。这些李白事迹,后来都成了李白故事的核心内容,被后世戏曲家反复采写。
唐五代是李白故事流变的发轫期,其故事本身在逐渐经历变化,经历改写,乃至最终定型。而从叙事文化学角度来说,李白故事在上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必定会受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宗教状况等各种不同因素影响,其表现是:李白故事的主题、故事结构及其细部逐渐发生变化,重点与聚焦点发生迁移。后世每一部关于李白的作品,其主题、着力点、情节走向都会有不同,这些不同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亚文化影响的动因。从后世李白故事的演变来说,可看到史传文化、宫廷文化、士文化、
仙道文化等各种亚文化的影响。也许在李白故事流变的发轫期,这些文化现象的影响还不明显,但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其影响就相当显著了。这也导致不同历史时期,表现李白的戏曲小说的主题与聚焦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李白的故事15
唐玄宗六十一岁那年,宠爱上了年轻的杨贵妃。据说,杨贵妃是个少见的美人,而且生得聪明伶俐,懂得音乐。唐玄宗把她的两个哥哥都封了官,三个姐 姐都封为夫人。杨贵妃有个远堂兄弟杨钊(音zhāo,后来改名杨国忠),在蜀中穷得过不了日子,听到他堂妹封了贵妃,就带点礼物到长安找杨贵妃。杨贵妃在 玄宗面前说了几句好话,杨国忠就当上了一名禁卫军参军。
唐玄宗早把政事交给了李林甫。有了杨贵妃以后,他更是经常留在宫里寻欢作乐,连每天例行的早朝也懒得出来了。杨贵妃想要什么,他就总想方设法给 她办到。杨贵妃爱吃新鲜的荔枝。荔枝是南方出产的果品,长安在西北,哪来的荔枝?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的欢喜,专门下命令叫岭南官员派人骑着快马拼着命赶 送,像接力棒一样,一站一站把荔枝运到长安。荔枝到杨贵妃手里的时候,还又红又香,味道没变哩。
唐玄宗、杨贵妃每天饮酒作乐,少不了叫人奏奏音乐,唱唱歌曲,但是宫里原来的一些老歌词都听腻了。他想找人来给他填点新歌词。
有一个官员贺知章在唐玄宗面前说,长安新来了一个大诗人,名叫李白,是个天才,无论做诗写文章,都十分出色。唐玄宗也早就听到过李白的名声,就吩咐贺知章赶快通知李白进宫。
李白字太白,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他出生在碎叶,上代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从小博览群书,性格豪放,除读书之外,还练得一手好 剑。李白二十多岁起,为了增长见识,到各地游历。他不仅到过长安、洛阳、金陵、江都许多大城,还到过洞庭、庐山、会稽等许多名山胜地。由于他见识广博,加 上才智过人,因此,他在诗歌写作上有了杰出的成就。
李白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生性高傲,对当时官场上的腐朽风气很不满意,希望得到朝廷任用,让他有机会施展政治上的才干。这一次到长安来,听到唐玄宗召见他,也很高兴。
唐玄宗在宫殿上接见了李白,和他谈了一阵,觉得他的确很有才华,高兴地说:“你是个普通人士,但你的名字连我都知道了。要不是有真才实学,怎么可能这样出名呢?”
接见以后,唐玄宗就把李白留在翰林院,要他专门给他起草诏书。
李白爱好喝酒,喝起酒来,还非喝到酩酊大醉没有完。进了翰林院之后,他改不了这个习惯,空下来,还是找一些诗友到长安酒店里去喝酒。
有一次,唐玄宗叫乐工写了一支新曲子,还没填上歌词,就命令太监去找李白。太监们在翰林院和李白家,都找不到李白。有人告诉太监,李白上街喝酒去了。
太监们在长安街上找呀找呀,好容易在酒店里找到李白,原来李白喝醉了酒,躺在那里睡着了。太监把他叫醒,告诉他皇上召见他。李白揉揉眼睛,站起了身,问是怎么回事。太监们来不及跟他细说,七手八脚把李白拉进轿子,抬到宫里。
李白进了内宫,抬头一看是唐玄宗,想行朝拜礼,身子却不听使唤。太监们见他醉得厉害,就有人拿了一盆凉水,洒在李白脸上,李白才渐渐醒过来。
唐玄宗爱他的才,也不责怪他,只叫他马上把歌词写出来。
太监们忙着在他面前的几案上放好笔砚绢帛。李白席地坐了下来,忽然觉得脚上还穿着靴子,很不舒服。他一眼看见身边有个年老的宦官,就伸长了腿,朝着那宦官说:“请您帮我把靴子脱下来!”
那个老宦官原来是唐玄宗宠信的宦官头子高力士。他平时仗着皇帝的势,在官员前作威作福,现在一个小小的翰林官居然命令他脱靴,简直气昏了。但是 唐玄宗在旁边等着李白写歌词,如果得罪了李白,让唐玄宗扫了兴,也担当不起。他忍住气,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笑嘻嘻地说:“唉,真是喝醉了酒,拿他没办 法。”说着,就跪着给李白脱了靴子。
李白脱了靴子,连正眼也不看高力士,拿起笔来龙飞凤舞地写起来,没有多少时间,就写好了三首叫做《清平调》的歌词交给唐玄宗。
唐玄宗反复吟了几遍,觉得文词秀丽,节奏铿锵,确是好诗,马上叫乐工演唱起来。
唐玄宗十分赞赏李白,但是那个给李白脱过靴子的高力士却记恨在心。有一次,高力士陪伴杨贵妃在御花园里赏玩景色。杨贵妃很高兴地唱起李白的诗来。
高力士装作惊讶地说:“哎呀,李白这小子在这些诗里侮辱了贵妃,您还不知道吗?”
杨贵妃奇怪地问怎么回事。高力士就添枝加叶地造了一些谣言,说李白写的诗里有一句话,把杨贵妃比作汉朝一个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是有心讽刺她。
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真的生了气,后来在唐玄宗面前一再讲李白怎么怎么不好,唐玄宗渐渐对李白也看不惯了。
李白终于看出在唐玄宗周围,都是一些像李林甫、高力士那样的趋炎附势的小人;他留在唐玄宗身边,不过帮他解闷散心,要想政治上有所作为是不可能 的。到了第二年春天,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官还家。唐玄宗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要求,为了表示他爱才,还赐给李白一笔钱,送他回家。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重新过着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有的时候隐居读书,有的时候周游各地。在这些日子里,他写下了许多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有一次,他从白帝城出发,乘船经过长江三峡,到江陵去。一路上他即景生情,写下了一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许多诗篇表现了他豪放的气概、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感情,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名作。
正当李白热情地讴歌祖国山河的时候,由于唐王朝的腐败,中原地区遭受了一场浩劫。
【李白的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李白的故事06-21
李白的故事03-04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拜师的故事08-04
李白的小故事05-02
李白的故事(优秀)05-24
有关李白的故事11-06
李白的小故事10-30
[优]李白的故事06-22
(通用)李白的故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