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的故事

时间:2024-06-11 14:15:35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李白的故事优秀(15篇)

李白的故事1

  清凉渡,在陶辛圩的东边。

李白的故事优秀(15篇)

  传说夏日的一天,诗仙李白告别在泾川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汪伦,恋恋不舍地乘舟而下到了这个渡口,登上绿柳成荫的堤岸,在渡口旁一座简易的小亭内坐下,取出汪伦赠送的'桃花潭酒,一面品美酒滋味,一面赏水乡风韵。徐徐凉风挟带着荷菱幽香扑鼻而来,李白恍若身处仙境。

  当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书生来到渡口,取出刚采来的莲子、菱角给李白下酒。

  李白一边吃着莲子、菱角,一边饮酒,甚是高兴,随口哼出诗句,书生听了大惊,忙起身作辑:“先生莫非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李白兴致正酣,继续饮酒吟诗,一副豪爽闲适之态。书生认定面前这位散发老者正是诗仙李白,扑嗵一声跪倒在地,恳请李白收自己为弟子。

  书生跪了很长时间,不敢抬头,也没有听到对方的回应。忽然,听到匆促的脚步声,伴着“好清凉、好清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吟唱声,书生禁不住抬起头来,面前早没了李白的身影。接下来好些日子,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发现书生守候在那里,显然是一心等待诗仙李白,直到得知李白已死于当涂采石矶才了结此愿。

  李白死后,书生依然常常独自来到渡口,把采摘的莲子、菱角抛入水中,以此悼念心目中可敬的诗人,随后毅然放弃考举人的机会,追随诗仙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临行前,在李白留下足迹的渡口修斗门建凉亭,定名清凉渡。

李白的故事2

  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XX,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xiū)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当然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3

  《铁杵磨针》这个故事讲述了在唐朝有一个叫李白的人,他从小不爱念书,常常逃学,经常到街上去闲逛。一次,李白偶遇一位老婆婆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在磨绣花针。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羞愧难当。从此以后,李白再也没有逃过学,每天学**别用功。李白最终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只要功夫深,特出磨成针”也因此成为经典之句。

  然而,所有这些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由许多小事组成的,离开了*凡小事,轰轰烈烈的大事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可见想做成大事离不开小事的积累和*时的坚持,小事的坚持是做成大事的基础。

  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一定要下苦功夫,抓好*时的.点点滴滴,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无味,只要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大门。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老婆婆一样的“铁杵磨针”的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华罗庚曾经说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等都是一样的道理,不积跬步当然就无以至千里了。

李白的故事4

  千古名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孤苦飘零,身在扬州,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李白陷入了深深地思念里。

  十几年里,宦海沉浮,漂泊不定,李白结识了很多当时的文坛大家,诸如贺知章,王昌龄,孟浩然等。

  然而,此时身在扬州,孑然一人,无处诉说内心的客愁悲苦。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似乎此时此刻月亮就如他的挚友。

  他低语呢喃,似乎是要把这些年的羁旅漂泊一股脑的吐出心扉。让这美丽又动人的圆月把一切寄到家乡,告诉故乡的黄土,李白思念她,留恋她。

  遂有感而发,字字凝炼,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传唱千年的名篇佳作《静夜思》。

  古往今来,人们口口相传,妇孺皆知,不仅仅是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更多的是这人间的`离乡背井,怀恋故乡的情感被李白的诗句描写的深情款款。

  而这位名震文坛的太白仙人的一生是怎么样的呢?切听悱恻道来。

李白的故事5

  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他立刻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胡乡绅很不服气,他又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让大家看。那画上有个老神仙,怀抱一个大酒坛,睡在崖边,坛口朝外面流着酒。胡乡绅以画为题又出了副上联:“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长是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胡乡绅本想借联讥笑李白,谁知反被李白针锋相对嘲讽了一番,大家一看胡乡绅肥胖如猪的模样,都哈哈大笑起来。胡乡绅羞得满脸通红,还想找个机会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领众人到花园散步,只见荷花池里有几只小鹅浮在水上,游来游去,便灵动一动,对李白说:“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明白胡乡绅的用意,回头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便应声答道:“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6

  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时政,担心发生变乱。李白对此是有认识的。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个性使他很难被朝中的权贵们所容忍。据说,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监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写的诗《清平调》,使杨贵妃对他也心生忌恨。最后连唐玄宗也疏远他了。

  可是李白的个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时他最向往的,还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书请求离京。公元745年,他的请求被批准,他离开长安,又开始了漫游山水间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长安先后沦入乱军之手,唐玄宗仓皇逃向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逃难途中,唐玄宗又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为江陵大都督,要永王招兵马抵抗叛军南下。

  那时李白正避乱隐居在庐山。永王东下经过浔阳(今江西九江),得知李白在此便派人请他参加自己的幕府。出于一片爱国心,李白立刻答应了,并一连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赞扬永王。

  可是唐肃宗并不信任永王,认为他出师东巡是割据江南,便调动兵力准备消灭永王。永王大怒,也发兵进攻。这样他便成了叛逆,将士们纷纷脱离,永王最终兵败自杀。李白也因“附逆”(附靠叛逆之臣)被判死刑。多亏郭子仪等人相救,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还没到夜郎,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当涂度过的`,他的族叔李阳冰在那儿做县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诏拜李白为左拾遗。但诏书还没到,李白已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岁。至今当地还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纪念堂。李白现存的诗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这些诗经过他的夸张的描绘,想象奇特的渲染,显得大气磅礴,出神入化。他还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击黑暗政治的诗。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经过他的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具有雄奇豪放的风格、瑰丽绚烂的色彩。他被认为是自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不少作品,如《蜀道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是很难用几句话来描述的,也许只有杜甫的两句诗最有概括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的故事7

  铁杵磨针: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因他的诗歌造诣高深而被誉为“诗仙”。但是在他小的时候可是一个淘气包,天天不想读书逮到机会就溜出去玩。这天李白又想找机会外面玩。跑出了学堂,跑到了街上。这看看那看看,这个好玩啊,那个有趣啊。走着走着都把大半条街给逛完了。哇,这天气真棒啊!“太阳多温暖,微风多有情,摇曳的树枝多动人。呀,真是个美好的日子。还好我聪明溜出来玩了,不然就错过了。”

  “哧哧哧”,“哧哧哧”,这刺耳的声音哪儿来?闻声望去,看到了一个头发花白的奶奶在河水边磨东西。“好像很好玩的样子,我得去看看。”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就撒开腿跑过去看。“奶奶,奶奶,你在做什么啊?”老奶奶没放下手中的活儿,“我在磨绣花针。”李白怀疑自己听错了,“奶奶,你说你要磨什么?”“绣花针。”李白瞪大了眼睛,“奶奶,你现在手上的`可是一个铁棍啊。这么大这么粗的一根啊,怎么能磨成针呢?那么细那么小的一根针啊!奶奶!”这是老奶奶停了下来,“孩子,我可以慢慢磨,愚公都能把山给移走,水滴都可以把石头滴穿了。总会变成一根绣花针的。”“奶奶,可是你头发都白了,这……”“如果我花的时间比别人更多的话,那这就不是很大的问题了。”少儿时期的李白愣住了,“奶奶年纪这么大了都这么努力,那我还这么浪费我的时间。从今儿开始,我要开始用功学习。”

  只要你想做,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给自己一直找借口,这借口终会阻止你前进的。如果你觉得离目标距离太远了,就要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跟距离更近入手,太好了,首先你有正确的认识。接着就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来入手。坚持,努力,只要在对的方向上比别人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你终会得到自己想要的。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李白的故事8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於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书。原来,由於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辍”,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於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著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於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三章。

  三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三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於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调》以及围绕著这三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李白的故事9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个性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李白其实没酒量这得先从“斗”说起。此刻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以前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必须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能够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貌,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此刻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必须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此刻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此刻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此刻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此刻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李白的故事10

  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各地都布满了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一次,李白独自撑船在江上喝酒吟诗,忽然,一个大浪把他卷进了水底下的一个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话,还有很远的陆,所以他选择了往洞里游。不一会就来到了一个气室,里面有一个通向陆地的通道,那个通道初极狭,才通人。再往前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谐的乡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简陋。李白在村庄里走了走,看了看,发现自己以前很少见到的朋友竟然在这里,李白上前与他交谈。

  原来,这里的.人都是早期发生战乱的时候逃到这里来避难的,他们在这里住下来繁衍后代,这里原来是片荒地,无遮无挡,这里的人就将边上几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这里来掩护自己。李白在朋友的邀请下到边上的一个茶馆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谈一下。李白喝过酒,尝过菜,顿时呆住了,这可是人间美味呀,这种小吃和酒几乎只能在皇宫里见得到,在这里,茶馆里就有。

  他们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东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买,这地方的钱与唐朝的不一样,那位朋友给他买了一支笔和纸,李白把纸平放在一户人家的台阶上,挥笔写到:在无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间美味,此地乃有朴实之民,吾爱此地之也。众人都围过来看。

  李白就接着写诗,李白在这里写过不少的诗呢。全城上下都知道这位来自于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李白要走了,不然的话外面的人会惦记着他的。李白出了小洞撑船到了岸边回家了,可他的心还是在世外桃源中。

李白的故事11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走红案例

  秘诀一:找个好版主争取首页推荐

  公元725年,李白同学从四川的大山中走出来了。这时他24岁,比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年龄略大。他有才华,有志气,“心雄万夫”地云游天下,奔往长安。

  不过,那时候写诗的多了去,《全唐诗》里什么身份的诗人都有:帝王将相写,才子佳人写,英雄豪杰写,江洋大盗写,连牧童也写。谁知道你小白这个从大山里头走出来的愣头小子的诗写得好?一定要找个有号召力的版主和推手,让他在大唐帝国的首页推荐自己。

  李白到湖北江陵,机会来了。正好有个很有面子的版主经过江陵去衡山。此公是一道士,叫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有面子啊,玄宗皇帝曾经邀请他到皇宫请教道法,然后又让自己的同胞妹妹玉真公主做他的学生。李白瞅准机会,拿着自己的帖子跑过去向司马老师请教,司马老师马上顶帖,一句“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将小白同学一下子顶到大唐诗歌网的首页,小白同学声名大噪,点击率刷拉刷拉直蹿。司马老师是天子身边的红人,估计这风从江陵一路飘到长安,飘到了玄宗皇帝耳朵里。

  李白34岁那年,有次在长安紫极宫里游玩,这回又碰上个好版主、好推手,就是那位写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妙句的贺知章。小白同学早有准备,拿出自己的两张得意的帖子《蜀道难》和《乌栖曲》送上去,贺知章马上顶帖,怎么顶呢?

  首先是极高的评价:后生,你是太白金星下凡吧?然后又拿出自己的金腰带去换酒与小白同学痛饮。刷拉一下,小白同学在长安也蹿到首页上去了,像颗太白星一般光芒夺人。

  秘诀二:找个“仙”马甲让天下人记住

  马甲就是符号,就是让人容易识别的标志。又要简单又要明显。小白同学的马甲是什么呢?玄宗皇帝的老师司马承祯给他戴上“仙风道骨”的马甲。司马真人是给皇帝办成仙许可证的,他说李白是仙人,等于经过权威许可,这个好马甲是戴定了。到贺知章那里呢,又是“谪仙”。接下来是诗仙、醉仙,反正逃不掉一个“仙”字。唐朝那时候是流行道教的,仙人是道教的.理想境界,能混到这个马甲,证明小白是诗人的最高境界了。

  秘诀三:勤写帖为天下最红女人写歌

  小白同学没有因为有重量级版主置顶就松懈。他一直坚持发帖子更新。例如司马承祯刚顶过他,他马上出货,写下一篇《大鹏遇希有鸟赋》,将自己和司马老师都比作特大的神鸟,“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这帖子是小白同学的第一张红帖子,火遍天下。

  到庐山,他马上又发一帖《望庐山瀑布》。这帖不长,但是就是敢想象。想想看:多少亿光年的浩渺银河,居然从太空中搬到庐山的绝壁上来往下倾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得多大的胸襟,写出多大的境界!这帖子也火了。

  起看秋月坠江波

  一路到姑苏,他又更新一帖《乌栖曲》:“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这帖子好就好在小白同学善于搞穿越,穿越到吴王夫差宠爱西施,彻夜宴饮作乐,只恨黎明早到的时候去,在穿越中对比历史的惊艳与现实的凄凉。这帖子又火了。

  到长安,他拿着自己最得意的两张帖子《蜀道难》和《乌栖曲》去拜会贺知章,得到赏识,其间虽然有些波折,但终于传到玄宗皇帝那里去了。42岁那年,小白同学终于经过司马老师的学生玉真公主的推荐,终于从首页走到榜首,蹿到大唐帝国文化网页的头条:他做了翰林,专门给皇帝写帖子。40多岁的男人,是创造爆发力度最强大的时候,就在这个好时机,他给当时天下最走红的女人杨贵妃量身定做了一首最美的歌曲《清平调》,翻译成现代打油诗再加点调侃大概是以下意思:

  云像你的衣裳,花像你到容,春风吹拂露珠浓。你是仙女你是神,瑶台仙境才相逢。

  羞答答的牡丹静悄悄地开,慢慢地绽放她带着露水的醇香;羞答答的美人静悄悄地来,慢慢地释放神女般惆怅的柔肠。怎么舍得随便比拟你的美,恰似那赵飞燕梳新妆(赵飞燕能在掌上跳舞,丰满的杨美人恐怕够呛)。

  你是我的美人你是我的花,你让我一生永远笑开颜;你似春风消散我烦恼,含情脉脉在沉香亭北倚栏杆。

  李隆基哥哥、杨玉环妹妹对此曲此诗爱不释手,估计每次宴会都要点播。小白同学彻底地火了,火到了大唐盛世的头条,一直火到了整个中华民族诗歌的头条。

  李白虽然未能成功进入行政界,但能混到中华民族诗歌的头条,又复何求?

李白的故事12

  首次入赘望族

  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或者说有过四段婚姻生活。第一、四段婚姻是较为正式的,中间两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两段婚姻对象都是有来历的,她们的祖先都曾经做过宰相,而且都是权重一时的宰相,中间两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刘,后者只知道是一个山东女子,姓氏都没有留下来;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见的男婚女嫁形式,而是“倒插门”。他的朋友及崇拜者魏颢,在其所撰写的《李翰林集序》中对此曾有记录:“(李)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决;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宗。”

  李白第一次结婚,是在27岁,婚姻的对象是安陆(在今湖北省)的许氏。许氏出身名门望族,其祖父许圉师曾经做过左丞相。许圉师的父亲许绍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渊同过窗,后来被封为安陆郡公。许圉师因为小儿子许自然打猎时杀了人遭贬谪。但是,百年之间,许家一直是相当兴旺的。

  李白何以能够高攀上这一门亲事呢?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猜测起来,有多种可能。从许家角度讲,一是可能许氏形貌不佳,年岁不小,再不结婚将有老死闺中的危险;二是李白条件不错,会剑术,会做诗写文章,相貌堂堂。从李白方面讲,可能主要是为了方便进入上流社会,谋取仕途晋身的机会。

  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西蜀,身世不详,来历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胡人(陈寅恪先生有此说)。用今天的话说,他几乎是外星人(贺知章说他是“谪仙人”,也许就包含这个意思)。要想跻身唐王朝的统治集团,这样的身份显然是不行的。因此,他要通过婚姻改变身份,取得通行证,同时也能拥有一份像样的入仕人际关系资源——从后来的情况看,李白的这一动机基本上是落了空的。

  李白跟这位许氏夫人大约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女一儿。女儿名平阳,儿子小名明月奴,后改名为伯禽。唐开元年间(约736年),许氏夫人不幸病逝,这可是对李白家庭上的重大打击。时年36岁的李白,骤然间感到了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他是很难再呆在安陆许家了,匆忙间携儿带女,移居到东鲁(山东)之地。后来李白跟友人提及这段艰难的岁月,诗中言: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间,大部分时间过着类似隐居的生活。住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造了石头房子,开垦出山田。耕种之余,每天读读书,时常呼朋唤友一起赋诗、饮酒。应该说,日子过得挺滋润。估计前半段时间,夫妻的关系还是可以的。后半段时间,李白忽然频繁离家外出,有时候是为了寻找做官机会,有时候是为了寻访名胜古迹。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关系可能有了变化。

  这一段婚姻,最让李白烦恼的.是入赘一事。入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

  《汉书·贾谊传》有“家贫子壮则出赘”的话,可知是穷人家孩子的一种不得已的出路。即使他是胡人,传统观念相对淡薄一些,但是,从李白内心讲,显然是不情愿的。

  这种烦恼心思,他的一些诗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诗的“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邺中赠王大人》一诗中的“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英豪”、“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等诗句,都不难品味出李白的苦恼心情。

  刘姓妇人不浪漫

  许氏病故之后,李白带着儿女移居东鲁。李白自己说移居东鲁的原因是“学剑”。这当然是诗人在吹牛,实际情况应该是为了生计,投靠亲友。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东。到了山东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当时做着兖州长官佐副的官职),帮李白续娶了一位刘姓妇人。

  这位刘姓妇人,不是个浪漫之人,她对李白的诗歌完全不感兴趣,对李白整天只知道饮酒做诗、高谈阔论而不懂得挣钱养家,让她过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很快就感到了不满乃至厌恶,二人关系,终于以离婚了结。

  跟刘氏的这一段婚姻生活,李白无疑是很郁闷的。他的远大理想,他的诗酒山水之乐,一定都曾经遭受刘氏无数次的数落、嘲笑和痛骂——后来他在诗中把刘氏比做汉人朱买臣妻子,足以证明。这一时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诗篇中流露出来。从《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的“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等诗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实际的言行举止,遭到了鲁人的讥笑。《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最后四句:“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显然是跟刘氏离婚之后,李白郁闷心情的一次大释放。这是天宝元年(742年)的事,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以为从此一去,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于是,借着这一首诗,发泄了胸中积蓄的恶气。

  自由恋爱纳一妾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妇人只是妾,并未扶正。这位妇人原来是李白的一个邻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后,再想办法纳为妾的。李白有一首《咏邻女东窗下海石榴》诗,表现了诗人对这女子的爱慕之情。诗如下: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从这首诗看,李白很可能经历了一个暗恋、苦恋、追求的恋爱过程。如果把这一段婚姻理解为李白的自由恋爱,未尝不可。之所以是纳妾,而不是娶为正室,原因可能是这位邻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李白不得将其娶为妻子。

  这位连姓氏都没有留下来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着李白生活,还是离婚了,都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她给李白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颇黎。

  终得偕老之人

  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他们结婚的地点在宋州(河南商丘一带),时间应是天宝十二载(753年)之前,李白50岁左右。

  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写给这位宗氏妻子的诗歌体书信和他代替妻子写给自己的诗歌,仅天宝十四载就有《秋浦寄内》、《自代内赠》、《秋浦感主人寄内》等,诗中饱含着思念之情。由此不难想象,宗氏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妇人,李白对她是相当有感情的。

  宗氏妇人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乱期间,两人离多聚少。李白因为曾从永王李璘,被关进监狱,定为叛逆罪,长流夜郎。其间,宗氏夫人利用其家族关系,设法搭救。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后,两人曾经重逢聚首。

  李白61岁那年,曾亲自送宗氏去庐山拜访尼姑。宗氏跟李白一样,都是狂热的道教信徒,两人都向往得道成仙,可谓志同道合。比较而言,李白跟宗氏夫人在一起的十来年时间,应该是比较和谐的。

李白的故事13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的故事14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悲欢,只图一醉方休。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

  李白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可谁又知道这光鲜的外表下,淤积了多少难以言状的愤懑和悲伤?

  悲伤的李白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游侠,写下不少游侠诗,并且胸中也怀有远大的抱负,曾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25岁便辞亲远游,“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游历名山无数,纵情山水之间,提笔写下无数好诗,春风得意,名噪一时,但他志向却不在此。他秉承儒家教诲,是个用心的入世者,立志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一向在等,等长安天子的召唤。他终究是等到了,42岁那年,由一个道士引荐,他应召入京。

  那时,他感觉自己化为一个任情恣意的诗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就是他那时最好的写照。他作文曾让杨贵妃捧砚,高力士脱靴。但好景不长,在长安的第三年,他正因不能放下自己的个性,受权贵排挤,被流放出京。

  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李白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全化为泡影,“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总是受挫,在幻想的完美和现实的残酷中,他也只能承受这巨大的落差了。

  这一次,李白是真的悲伤了。

  悲伤的李白也只能“举杯消愁”,却得到了“愁更愁”的`结果。他终日与酒为伴,尽情释放内心的悲伤。“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高歌取醉欲安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他终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然而朝廷耽于声色犬马,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当道,官场一片黑暗,他永远也回不去了。时光飞逝,自己却功业无成,他,也只能写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愤填膺的诗句了。

  李白幸运,生于盛唐;李白不幸,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历史的不可测之处也就在于,他们造就了李白的悲伤,却也让一个不老的诗仙——悲伤的李白成就了一段浪漫的传奇。

李白的故事15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诗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更是流传千古。

【李白的故事】相关文章: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的故事03-04

李白拜师的故事08-04

关于李白的故事12-01

诗仙李白的故事12-29

有关李白的故事11-06

李白的小故事10-30

李白的故事【荐】05-01

诗仙-李白的故事02-26

(通用)李白的故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