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教学设计(通用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挖掘词中意象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2、通过两首词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和“国破家亡之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华文化长廊中,宋词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无论是“大江东去”的豪迈,还是“执手相看泪眼”的婉约,都让人为之留连,为之感叹。徜徉其间,许多词坛巨匠与我们擦肩而过,苏轼、辛弃疾、柳永,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就是李清照,她在文学上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了解她的人生,去感受她词作的魅力。(投影题目“走近李清照”)
(二)投影教学目标。
(三)复习学生初中曾学习过的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让学生齐声背诵后投影全词。
提问以下问题:
①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愉悦欢快)
②词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这种感情?(沉醉、兴尽晚回舟、争渡)
③为什么词人此时这么愉快?(投影李清照前期生平简介,可知词人生于仕宦家庭、书香门第,生活富裕,衣食无忧,再加上文化熏陶,所以处于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词作。)
(四)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
提问:歌词化用了李清照的哪首词?(《一剪梅》)
投影全词,让学生诵读后提问:
①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愁)
②那些语句直接表现出这种情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③产生这种闲愁的原因是什么?(相思,闲愁—相思之苦)
④结合贺铸在《横塘路》中对闲愁的一句精彩的描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体会李清照的闲愁。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雨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多、轻、绵长,它不深沉,不凝重,而李清照的相思之闲愁也像这样,不是凄苦的,沉重的,而是像烟草、风絮、梅雨一样又多又轻又绵长的,从情感上看是微带些苦而又有些甜的。
⑤词人借助那些意象来表现这种相思之愁?(学生讨论,选代表发言)选用的意象有:红藕、玉簟、落花流水、锦书,雁、月。引用李白、杜甫等相关诗句和织锦回文诗的典故,深入分析月、雁、锦书这几个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得出结论
作者用红藕香残,玉簟生凉的凄清之景来表现丈夫不在身边的孤独愁苦,用锦书、雁、月寄托自己的相思。词人在月满西楼之时,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希望有丈夫的锦书寄来,于是就有了雁足传书的遐想,可是雁字空回,锦书却无,思念之情更浓。于是有了最后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形象的表现了作者难以排遣的愁绪。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婚后生活应是十分幸福的,投影婚后生平简介。
(五)讲解《声声慢》
①投影全词。
②配乐朗诵。
③学生诵读。
④提问以下问题。
A、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愁)
B、和上一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更凄怆)
C、那些语句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问题一:引导学生揣摩此句中词人的心境。问题二:分析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问题三:分析叠词的作用。第二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李白、李煜、秦观写愁的诗句来比较,得出结论:这些愁虽也很沉重,但还可以用具体的形象形容出来,而李清照的愁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可见愁情之重。)
⑤为表现作者这种深重的悲愁,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让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意境)
A、借酒消愁(师点拨:酒并非淡,只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过心愁,可以说是“借酒销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B、抬头望雁(师点拨: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又牵动了她无限的愁思,那大雁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已不在,不禁悲从中来)
C、黄花满地(师点拨“憔悴”:既指花因无人采摘自开自落、枯萎凋零的状态,又指词人因过度忧伤而憔悴不堪。词人看到那将要凋零的花瓣就像孤苦飘零的自己,想到此,不禁黯然神伤)
D、守窗盼黑(师点拨:怎生:怎样。守窗:表示无人相伴的孤独。盼黑:表现触景生情的痛苦)
E、梧桐秋雨(师点拨:挖掘梧桐这一意向的内涵。梧桐:秋天万物凋零,最容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表现孤独、愁苦、失意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如“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雨丝象征愁思,梧桐细雨正表现作者剪不断的愁绪。
小结:作者因为心情凄怆,所以饮酒无绪,望雁伤心,无心摘花,只盼天黑,那作者的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会有这样的愁苦,我们再来看看她晚年的`生平(投影)。由此可见: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作者被迫南渡,丈夫又去世,作者只身飘零,生活贫困,她的愁有:亡国之痛,丧夫之悲,沦落之苦。她身上有如此多的苦难确实是非一愁字能形容。
(六)正因为词人有如此的人身经历,所以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①前期主要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词的风格清丽婉约。②后期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凄惨心情,词风变得凄婉低沉。但此时期的词由于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生活,社会意义扩大了,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七)总结:这就是李清照,著名散文家称之为“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她以她凄美的词风,打动了无数后人。国破家亡,痛失爱偶,只身飘零的不幸遭际使她的艺术才情升华,创造了无数让人们享受无穷的艺术珍品。斯人已逝,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首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孤独的美神。
(八)作业:李清照能把无形的愁写的这样富有感染力,课下同学们也写一段描写自己愁绪的文字。
李清照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结合课下注释,把握本词的意象与意境,理解李清照后期诗词的深沉情感。
3、知人论世,通过对比作者前后期的诗作,准确概括其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结合诗句,分析词作中的意象与意境,把握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理解并能够概括词人的深沉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点拨法诵读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圈点批注法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以“李清照《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写愁写悲写的最深”导入课文。
二、预习检测
(学生诵读《声声慢》,教师纠正字音)
掌握“戚戚、将息、次第”等词语,便于理解词意。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学生在自由诵读中,感知“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拨:
运用叠词:“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怅然若失;“冷冷清清”—环境—清冷凄凉;“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音韵上徘徊婉转,感情上层层递进,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回环往复,也奠定了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2、思考探究: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那么作者如何表现她的愁呢?
学生自主诵读文本,并在相应的词句旁标注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法,通过讨论试着解决问题,将想法写在纸上,并推选发言人;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进行引导点拨与总结。
主要意象:
淡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秋风:渲染愁情,“秋风秋雨愁煞人”,“自古逢秋悲寂寥”,内心凄苦悲凉。
秋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来年春天,大雁可以北回,李清照只能客居南方,国破家亡之苦。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菊花。凋零枯萎的菊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雨滴梧桐,哀伤、愁思不断。
本词首句连用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词人在秋日的黄昏寻觅无着的感受;又以“酒、风、雁、黄花、雨、梧桐”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借景抒情,渲染了作者深重的愁苦。读着它,我们仿佛听见阶前滴雨、长天雁鸣;似乎看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
3、归纳总结
PPT展示:
1101年:18岁嫁与赵明诚,生活优裕、幸福美满。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被迫南逃,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
1151—1156年:李清照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总结:了解完这些史实,我们就更能深刻的体会李清照的愁思了,这份愁思不仅是独居寂寞的情愁,也是丧父之哀的家愁,更是亡国之恨的国愁。
本词刻画了一个因丧夫孀居、经历亡国之痛而内心无比凄凉、无比忧愁,又憔悴不堪的孤独的女词人形象。
《声声慢》是一幅凄清美丽的画,更是一曲凄美哀婉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充满感情的再次朗读这首词,体会李清照的深情。
四、拓展思考
《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作于李清照的早年和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点拨:
前期之作,表达离别相思之愁,呈现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
晚年之作,抒写国破、家亡、夫死后的悲痛与哀愁,营造了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五、诵读文本
词人的愁绪令人感伤,这其中不仅有独居之悲、丧夫之痛,更有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与国破之恨···,就让我们在诵读中体味词人的深沉情感吧。
六、作业布置
1、仿写句子:
原来愁情也可以写得如此美丽,
它是李煜的一江春水,滔滔不尽。
它是贺铸的满城风絮,萦绕弥漫。
它是李清照的______,________。
2、背诵
3、请同学们阅读梁衡散文《乱世中的美神》,写一篇100字读书心得。
李清照教学设计 3
(一)导入
展示李清照的有关图片
“淑玉泉”——大约1000年前,有一位奇女子经常在这里梳妆打扮。宝玉说:女人是水作的骨肉,而她就是济南泉水的精灵,更是山东人的骄傲和自豪。
“故居图片”——这里是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雅致宜人。
“纪念祠图片”——时隔多年,人们仍然在纪念她。郭沫若也曾题词: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她——就是“乱世中的美神,美丽依然李清照”,
著名学者梁衡曾这样评价她,中年经历国土沦丧、家破夫亡的她像一叶孤舟,在那个乱世风浪中无助的飘摇,她不仅有着美丽的容颜,似水的柔情,她的美更体现在词作和人格上。
(二)重温作者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词人的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多为活泼聪慧的少女和多愁善感的思妇词)
词风——清丽柔媚
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但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
南渡后:内容——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词风——凄婉沉郁
古语有云:“识其人,学其文”,今天,我们就共同诵读她的《永遇乐》体会她的情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三)整体感知
1、正音:铺翠冠儿guān
捻金雪柳niǎn
济楚jǐ
风鬟霜鬓huán
2、听录音,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哀伤(这首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3、集体朗读,读出悲凉哀伤的感情
4、结合补充注释,自读整首词
⑴落日熔金:夕阳带着一抹金黄,那耀眼的光芒就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
⑵暮云合璧:黄昏时的云彩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好比珠联璧合。璧: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⑶染柳烟浓:柳色因烟云的点染而更浓。
(四)研读诗歌,品味情感
1、这首词写在元宵佳节,写了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再读全词,看看作者写了几个元宵节?
昔日的元宵节、今日的元宵节。
2、词中哪些诗句写昔日的元宵节?写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明确:“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词中所写词人和女伴盛装出游的情景,主要抓住人物的妆扮来写。着意精心打扮,体现了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也反映了昔日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热闹场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3、但是,昔日的欢乐幸福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了。如今的元宵节又是怎样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4、请用自己的话将诗人看到的景象描绘出来。
夕阳带着一抹金黄,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光彩夺目。天边,七彩的霓霞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些。(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空气中飘荡着《梅花落》的'悠扬曲子。此时正是元宵佳节,天气温和。
明确:在上阕中,诗人浓墨重彩描绘了描绘出一幅初春之景:春意盎然、绚丽多彩、天气融和。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节将有一番热闹的景象。
5、李清照面对这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她有没有融入到元宵佳节的喜庆和热闹中去?所产生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找出能够反应词人当时心情的诗句。
从词中这些描写词人心理活动、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揣摩词人的情感。(课件)
6、上片每两个四字句写景,都有一个问句紧承其后,作者的情感暗含于问句之中,这三句话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人在何处”指什么?——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昔日思念的人(亡夫)在哪里;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现在这是在哪里?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此身何处?如此美好的自然景色,她不是没见过,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的元宵节,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如此惨淡地一问,问出了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愁怀,问出了孤身流落的凄凉。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长叹。
“春意知几许?”
分析:只影对晚景,纵是春色正好,这其中又有多少春意?
虽然春色正浓,心中却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啊?”看似对春色尚浅有一丝失落,但不管多少春意,自己还能欣赏吗?春意虽浓,可是她已无心欣赏。《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正是她垂暮之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次第岂无风雨?天气虽和暖宜人,难道不会转眼间来一场风雨吗?
分析: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风雨”不仅是自然的风雨,还是指人生的风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永是在同一境遇,不忽而穷忽而又有点收入,看世事就不能有这么多变化”。李清照正是在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大的劫难之后,才会有这般战战兢兢的惊弓之鸟的心态,才会有好景不长,世事难测的忧患。
阶段小结:以上三个问句,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透露出了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悲凉心情。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作者怎么能表达出这种凄凉的心境呢?很好,真是一语中的。这种用美好景物来写自己哀愁的手法就叫“以乐景衬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
里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的哀伤就显得更加凝重。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7、如何理解“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明确:①早年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可如今,年纪老大,憔悴丁零,又流落他乡,饱经风霜,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头发蓬乱的老妇,人老了,而且心也倦了,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趣,怕扫了朋友的兴头;
②又怀念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③不愿意出去,特别不愿意晚上出去,为什么呢?因为晚上的时候,是跟朋友们,是跟家人要团聚的时候,她跟谁团聚啊,朋友们的团聚,越热闹,越欢快,她内心里边的悲伤就越沉重。别人的热闹欢乐越发衬出自己的孤单寂寞,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人们忘记国仇家恨,词人却不能与之同乐,也乐不起来,更突显出词人深沉的盛衰之慨。
可见词人矛盾而痛苦的心理……
(五)总结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七)五、拓展延伸:
1、以下作品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是怎样的李清照?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明确:这是一个天真、活泼、娇羞的少女李清照。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这是一个有着甜蜜的忧愁的少妇李清照。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明确:这是一个凄苦、哀伤、为国而愁的老年李清照。
李清照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习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中国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近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近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
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
明确:愁——词眼
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入“愁”
词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直为词论家所盛赞,说其“创意出奇、卓绝千古”。现在我们就来品读一番。
1、“寻寻觅觅”,词人在寻觅什么?寻到了吗?
明确: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寻觅无果。
2、“冷冷清清”,是描写什么的?
明确: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3、“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李清照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人到晚年,身体衰弱,情绪低落,苦挨着打发残年余岁(凄惨、悲戚)
这三句词从精神状态、生活处境到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慨括了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所受的摧残。情感步步加深。
这样一来,李清照起笔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悲苦愁绝)
这十四个字构成的七组叠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仅统领了全词内容,展现了凄凉、萧条的意境,而且具有回环跌宕的艺术效果,读起来富有韵律感。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李清照在写“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词中用了哪些意象?
淡酒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选择词中你能理解的意象进行赏析。可结合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这些意象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该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该意象所展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六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酒是愁文化的象征。
风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之情
梧桐细雨
(三)为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走进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结合李清照生平进行思考)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六、全班朗读全词,体会愁之内涵。
七、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寻找直接抒情的句子
3、揣摩关键词语(叠词、形容词)
4、通过意象来体会意境,感悟情感。
八、拓展阅读《点绛唇》《一剪梅》
九、结束语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
十、作业布置
1、背诵李清照的《声声慢》。
2、查阅唐诗宋词,试找出几个被赋予特定含义的意象,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李清照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 。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李清照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语文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之《渔家傲》。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 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 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 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李清照教学设计 7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难点: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友情提示:
大自然是美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古往今来,词人都喜欢用诗词赞美自然风光。读读这首词,你会发现这首词表现了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自主预习
1、用“‖” 标出词的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一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互动探究
3、《如梦令》是 代词人 所作。并非其即兴之作,而是她回忆写成的,从词中 可以看出。郊游的时间在夏季,从词中 可以看出。词人玩得很高兴,从词中 可以看出。整首词表现了 。
读故事,完成练习。
4、这是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一首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意: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兽形的铜香炉内的香料早已烧完。又到重阳这个美好的节日,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刚刚浸透昨日半夜的凉气。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同学们,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巩固案
1、把词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常记 , 不知归路。 ( )
(2)兴尽晚回舟,误入 。 ( )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如梦令”是词牌名,而题目是“常记溪亭日暮”。 ( )
(2)《如梦令》这首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 )
(3)《如梦令》这首词中运用了两个“争渡”,是为了把鸥鸟惊飞。( )
3、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改写成散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唱这首词。
4、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朗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完成练习。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你发现这首词与本课学习的《如梦令》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绿肥红瘦”中的“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词人用“肥”“瘦”二字分别形容绿叶和红花,有什么妙处?
李清照教学设计 8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二、通读全词,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
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尽是满足的意思。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我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师巡视)
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
景 :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人 : 沉醉 误入 争渡
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一)画面1:溪亭日暮
①我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
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对景的想象]预设:
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
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对醉的理解]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我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再齐读)
二)画面2:藕花深处
①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我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还想到哪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又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啊,让我们再次走进去,再次沉醉。读——
③在这两句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说明词人又一次醉了?(误)误入,在这里是怎样的入?能换一个词代替这个误吗?(不知不觉)是啊,诗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划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这是怎样的一种醉啊!我们再来读这两句,一定会读得更好。
三)画面3:一滩鸥鹭
①读着这两句,哪一个词又让你画面般的感受呢?(一滩鸥鹭)分男女生读。
②读着这个词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滩的鸥鹭扑拉拉一下子都飞起来了,那场面是多么热闹啊!)一齐读(一滩鸥鹭上青天,那场面又是何等壮观啊,再来感受一次,读)
③范读,在这里,除了看到鸥鹭飞了起来,你的耳边还听到了什么?(鸥鹭拍动翅膀的声音,鸣叫的声音(响)、划桨声、溪水流动声、欢笑声、水声),你们还仿佛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干什么?(看到诗人和好友们在争着划桨)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指名读)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再读)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再指名读)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多么开心。)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惊喜。)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再来读一读,读出那份热闹、那份欢快、那份惊喜!(指导朗读,两个争渡要读得稍快,有力,后面那个争渡比前面一个更有力)
四)一幅流动的画
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读全词)。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来我们再来读一读,老师跟你们一起读。(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 醉、记 、暮、兴)
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
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我们就背下来了。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句式一样;格式都一样;数数它有几行?(6)再数数每一行有几个字(665646)?所有的如梦令,都是这样的结构。)
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都写到了醉……
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以后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地品味。
上节课我们演唱了《西江月》,你们想不想听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有味道吗?课下有兴趣可以自己给这首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曲子试试。
李清照教学设计 9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
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前五分钟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画意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幻灯片1)
三、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幻灯片2和幻灯片3)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幻灯片4)。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四、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五、整体感知
李清照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二、认识李清照
1、学生谈自己有关李清照的知识积累
2、幻灯总结: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考据家。夫妇俩志同道合,幸福美满。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无子嗣,所有的厄运相继降临到她身上,最后她孑然一身,郁郁终老。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李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了高峰。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总结:凭着遗留下的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李清照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三、品读李清照
(一)师:走进李清照,品读李清照,我们先来学会品读她的作品。如何品读诗词呢?
(投影:“品读诗词”和“品读诗词的方法”两张幻灯片)
1、品读些什么,看幻灯片
(1)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怎么品读(幻灯片)
(1)结合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2)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对意象的品味
(3)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
(二)过渡:李清照在词作有如此高的造诣,得益于其家庭。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你看,这位活泼潇洒的少女正向我们飘然走来。——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
1、让学生朗读,揣摩本词所表现的情感。(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字词
(“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和朋友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地栽到藕花的深处,然后“惊起一滩鸥鹭”,扑啦啦的,一群的水鸟从一望无际的田田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
3、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青春的脚步渐渐地把她变成了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那么,除了与伙伴们无忧无虑游玩的乐趣之外,李清照还有着怎样一种不一样的情思呢?书香少女李清照的生活还有着怎样的另一面呢?
略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点拨:为什么关心“红瘦”?
因为海棠花就象征着她的青春,海棠花就象征着少女对青春,对时光的憧憬,是珍惜青春年少的一种反映。
4、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之后,李清照于18岁时适赵明诚。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杰出才俊,两人是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且看《醉花阴重阳》:
(1)讲述有关的故事: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
(2)要求学生试将“黄花”换成别的意象,看看是否妥当。
前面她曾经说“绿肥红瘦”,她把花形容得像人一样很消瘦,很憔悴,要人比这花都瘦的话,情感上应该是很感伤的,所以再比喻成别的,那就没有美感了。
(3)自己挖掘词作中的闪光之处。
5、李清照也很善于用平常的、很通俗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细微的情感变化,譬如《一剪梅》。
找出该词中最寻常的语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的瞬间的感情和表情的变化,捕捉得非常准确。
6、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国破,家亡,财散,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她南渡后辗转流离、历经坎坷,心中郁积的哀恸不言而喻。《武陵春》就形象的表现了这种心绪。
思考:该词哪些地方是表现自己的愁绪?
……
“闻说”、“也拟”、“只恐”: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这六字前后勾连,揭示了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7、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可是,这还不是李清照最伤最痛、最孤最独的。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再嫁张汝舟,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无奈之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旋即离异。她一个人孤苦伶仃。时常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学生说说这首词的奇妙之处。
A连续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这是一种大胆的写法,也是一种天才的写法。
B每一句都很寻常,但又好像不寻常,每一个字用得都非常地明白,但是好像又经过了千锤百炼
C意象丰富
“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与前面提到的花有什么区别?
梧桐、黄昏、细雨又起到什么作用?
四结束语
最后,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在有些人的嘲讽和诽谤当中走完了一生。李清照这一生啊,应该(说)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是我觉得,现在,她不必再感到遗憾了,为什么呢?因为她写的词,她写的诗和文,早已经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李清照曾经为她没有子嗣、没有后代而感到痛苦,但是现在,当我们在李清照的优秀的词作面前而被深深地打动的时候,当我们在李清照的墓碑前深深地叹息的时候,我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李清照没有辜负“不徙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板书)这样的评价,她的文学正绵绵不绝、繁衍生长着,永远永远流传下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一道风景。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李清照。
李清照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北宋末年,有一位青年男子睡觉时梦见自己读到一本书,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亲就知道儿子心中有倾慕的女子了。原来那三句是字谜,谜底是“词女之夫”。那么,“词女”是谁呢?对了,是李清照,那这位青年就是赵明诚。虽是传说,但是李清照夫妻二人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却是人尽皆知。那么,如胶似漆的夫妻二人一旦分别,甚至是死别,李清照的内心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呢?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说起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还曾经学过她的《如梦令》呢。
那么,我们对她的生平应该还是有些了解的,谁来带着我们大概回忆一下呢?
请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二、确定基调,分析叠字
带着对李清照的回忆,我们先来品读《声声慢》。
配乐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1、初读全词,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愁)
2、直接表现愁的是哪几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什么呢?寻到了吗?
我们知道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是在寻觅流亡以前的生活,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似乎本来就没有。所以,她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到处寻觅。
(2)冷冷清清,她寻找到什么了?
没有,不仅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痛苦,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加觉得自己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孤独寂寞。
(3)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命运凄惨,心情悲痛。
可以说开头这句词为全篇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同学们能告诉我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吗?对了,悲苦愁绝。
刚才同学们在读这几句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叠字的运用,假如我们将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对,少了音韵美。
三、鉴赏意象,品评愁情
我们讲诗歌,肯定要谈意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在这些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个?试着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淡酒
词人为什么喝了几杯之后觉得酒是淡的呢?难道是因为她是海量,千杯不醉?可是我们分明记得她曾经说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就说明她不太能喝。本来想借酒浇愁,但是愁仍然难以排遣,
所以说,并非酒太淡,而是风太冷,愁太重,酒力压不住啊。
(2)晚风
怎么去理解“晚来风急”?它能渲染出什么样的情绪呢?
晚可以指晚上,也可以指晚年,风又急又冷,恰好能渲染出忧愁凄苦的情绪。
(3)过雁
大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作者看了为什么会伤心呢?她和大雁又怎么会是旧时相识呢?
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作者是北方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李清照在很多作品里面都写到了大雁,比如说,早年写的《一剪梅》里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南渡之前写的《念奴娇》里也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我们看这两句虽然也充满离愁,但是那离愁中却是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词却表现了一种绝望,一种极度的伤心。
(4)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呢?象征着什么呢?
黄花就是菊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经憔悴了。在往年,一定是要在它盛开的时候,摘来戴在头上的,而现在,谁还会有这种兴致呢?
这里明是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5)梧桐、细雨
本来白日漫长,作者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还偏偏是打在已经发黄的梧桐叶上。“细雨”“点点滴滴”,正是只有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一种微弱而又凄凉的`声音,而对于一个伤心的人来说,这细雨哪里是打在梧桐叶上呢?这分明就是打在作者那颗破碎的心上啊!整个黄昏,就是这么点点滴滴,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还要多久才能滴到天黑呢?天黑以后,不还是这么滴下去吗?
这样一来,深秋时节作者的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就都展现出来了。
通过刚才对这些意象的共同探讨,我们发现,虽然作者没有明着写愁,但是这其中处处都充满着愁绪。真叫“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啊!
一直到全词即将结束,作者才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的,这种景象,这种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声声慢》里,作者所写的是永别之愁,长久之愁,家国之愁。
四、比较两词,解决重点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下阙是这样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可是他在上阕里说的却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我们就来看看,当年的李清照又是怎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呢?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宦游在外,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逢重阳,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请同学们自读《醉花阴》,找出表现愁情的意象,着重分析和《声声慢》里相同的意象——酒、风和黄花。
酒:《声声慢》里的酒是无力的,是无法驱寒浇愁的,用来反衬内心的愁浓愁重。
《醉花阴》里的酒是用来消愁的、相思的,有着诗酒自适的潇洒。
风:《声声慢》里的风是晚风,是急风,让人更添寒意,更难将息。
《醉花阴》里的风是有趣味的,它卷动珠帘,帘内闪现出一位愁思绵绵的少妇。
黄花:《声声慢》里的黄花是残菊,象征着人世的悲欢离合,正是词人晚年百无聊赖,孤苦飘零的处境。
《醉花阴》里的黄花,是有暗香的,是瘦的,因花瘦而触及人瘦,但人瘦胜似花瘦。写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消瘦。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醉花阴》里,作者所写的是小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由此可见,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和格调。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两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儿,看同学们的样子还有点意犹未尽,那么就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样的作业。
五、课后作业
我为清照写碑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不幸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她却是伟大的,生活曾经给她带来了太多的苦难,不过女词人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让自己的艺术灵魂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李清照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
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走近李清照:
1、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现存词近50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闺情、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其词感情色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
2、李清照大事记: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6771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3、代表作品:
(1)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三、诗歌赏析对比鉴赏,“愁”之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走近《李清照词两首》,来感受一下这两首词分别写出了什么情感?这情感有没有异同点?
(一)找出词眼: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试在词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眼。(愁)。
这两首诗词都写“愁”,究竟愁情有何不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
(二)走进《醉花阴》
1、美读诗歌。
(1)听朗诵作品: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学生朗诵展示。
2、思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愁?
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写作此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调官异地。深闺寂寞,她深深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她便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
《醉花阴》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醉花阴》佳节重阳孤寂思夫(相思思念丈夫,南渡前,寂寞无聊之愁。)
4、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相思之愁的呢?
5、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点出了愁的长久。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
“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透”点出了秋寒心冷,辗转反侧。
6、问题探究:这首词的意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概括上下片内容。
凄凉寂寥的意境思念丈夫的情感寂寞忧郁的基调
上片重阳思亲(写愁)下片饮酒赏菊(写瘦)
本词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
(三)走进《声声慢》
如果说《醉花阴》抒写的`是早年相思之愁、甜蜜的愁、离愁、闲愁,是闺愁;那么这一首词抒写的是怎样一种“愁”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1、美读诗歌:
(1)听朗诵作品:
(2)学生朗诵展示。
同学们已经体会到《声声慢》的愁情了,那么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2、请同学们找出直抒胸臆的词句。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愁,具体指哪些愁。本课是自主学习课程,下面就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赏析这愁包含了哪些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赏析“愁”
A、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
B、学生展示(展示中老师点拨总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这些愁都源自国破之悲。
C、在分析鉴赏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起再诵读这首词,深入地体味李清照无限愁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研究,品味意象
1、那么李清照是怎样表现这种愁情的呢?她是借什么来营造这种氛围的?
找出本词出现的经典意象:
淡酒、秋风、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2、分组讨论整理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总结常见意象的象征义。
(1)有关酒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师生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雁”意象的诗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3)“黄花”意象的句子: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征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4)有关“梧桐”意象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之物
(5)有关“秋风”意象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之物
(6)有关“雨丝”意象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结论:雨丝,即愁丝。
五、对比鉴赏
《醉花阴》闺怨之愁(离别、相思)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六、课堂小结
易安体与其他宋词名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充满一种纯净而高雅的女性意识。唐宋词诸多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男性词人塑造的,而在易安体中,女性成了抒情主体,词中的女性形象就是女词人自己。她向整个社会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的欢乐、忧愁、痛苦和追求,描绘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步履艰难的一生。李清照的词的主调就是一个“愁”字。这种愁是她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表现出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内醒和感悟。
七、赏析音乐,深刻体会李清照诗词之美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体会李词的诗情画意的氛围,让生更深刻地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八、课后作业
1、整理总结这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2、背诵,默写
3、查找总结李清照的相关知识
李清照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词的情感。
3、鉴赏词的关键词语,体会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鉴赏知人论世和意象、意境的鉴赏方法。
2、抓关键词语,体会词作情感。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展示、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醉花阴》
一、导语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这样一类专门表现女子情感的传统题材,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的少女怀春,或“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怀人,或“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宫妇怨情。它们被统称为“闺怨诗”。可惜的是在那样的封建年代中,这些情怀多由男诗人代笔。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她就是李清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板书)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二、知识积累
活动1:教师抽查学生讲解1、4,教师补充2、3。
1、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词作有《漱玉词》。
2、生活经历与词风变化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词中多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那今天我们先来看一首她中期的词作——《醉花阴》。
3、《醉花阴》的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4、字词释义
永昼:漫长的白天。
玉枕:枕的美称。
东篱:种植菊花的园圃。语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后泛指赏菊之处。
把酒:端着酒杯喝酒。
暗香:幽香。文中指菊花的香气。语出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黄花:菊花。
三、朗读品味,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3、教师范读并指导。
(1)、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用一个词概括。答:愁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4、全班集体朗读。
(2)、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上阕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下阕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
四、研读课文,学习鉴赏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一)意象意境,品读情感:
1、词人的情感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营造的意境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薄雾笼罩,浓云密布,室内香气氤氲已尽,天气转凉,而夏天的器物仍在。欲举酒浇愁,怎奈触景又生愁,飒飒西风中,佳人瘦菊孤影相映,只能叹息愁怅。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我们来看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我们同学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的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因此,我们要知道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教师补充总结:因此,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抓关键词句,品读情感:
2、请同学们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为什么?
明确:“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可能的答案)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3、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明确: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由此我们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明确: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我们知道了,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通过对这两个字的品读,我们要能明确,在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往往都有那种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或句。这些词句往往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活用字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使得情感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要特别注意从这些词、句入手深入肌里,去理解诗歌情感。
五、我的思考问题:
活动3:组内筛选出学生问题中的难点,分组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先讲解,学生讲解不了的,教师讲解完成。
六、探究提升
活动4: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清平乐》的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问:这首词处处跳动这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具体表现词人情感的词语,说明词人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用一醉字形象生动地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的`悠闲与快乐;“赢得满衣清泪”,用一“泪”字写出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表现了词人内心哀婉幽怨;“故应难看梅花”用一“难看“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更深刻地表达出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造成的难言的凄苦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七、课后练习:完成本课《三维设计》的4、5、6题。
第二课时《声声慢》
一、导语
李清照在词的艺术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婉约词宗。她的艺术表现最为集中的,当属我们接下来要品味的这首词——《声声慢》。万树的《词律》对她这首词评价道:"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
二、知识积累
活动1:教师抽查学生讲解。
字词释义:
乍暖还寒:天气忽然回暖,一会儿又寒冷起来。
降息:休息,调养。
憔悴损:枯萎凋谢。
有谁堪摘:有谁堪与共摘。
怎生得黑:如何能熬到天黑。
次第:光景,情形。
了得:包含得尽。
三、朗读品味,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再找个别同学朗读。
3、教师范读并指导。
指导:语速要缓慢,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感情要带出浓浓的愁绪。
4、全班齐读。
1、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愁。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2、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
上阕主要描绘了清冷孤寂之景,表达了作者孤独的情感;
下阕主要描写了白昼盼天黑时的残花梧桐细雨的深秋景致,表达了作者无穷无尽的悲愁。
四、研读课文,学习鉴赏
活动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教师补充完善。
(一)意象意境,品读情感:
1、为了抒“情”(愁),词人借助哪些“景物”(意象)呢?
明确:
淡酒——借酒浇愁
晚风——秋风萧瑟
过雁——北雁南飞,思乡
黄花——容颜憔悴
梧桐——丧偶意象
细雨——与相思愁思有关
(二)知人论世,品读情感:
2、《声声慢》中的愁和《醉花阴》的愁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
《醉花阴》闺怨之愁——寂寞之意,忧郁之情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教师补充: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教师总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务必要注重知人论世。
(三)抓关键词句,品读情感: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都是表现词人内心的愁苦,但各有侧重,您认为三句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
第一句从神态入笔,写内心之空虚;第二句从环境上着笔,写环境之冷清;第三句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
教师补充分析: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十四个叠词,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那我们也来品一下这首句十四字的妙处。
①就三句本身含义看,一写举动,“寻寻觅觅”,作者飘泊异地,前途渺茫,孤立无援。一写环境,“冷冷清清”,丈夫离世,生活无助,度日如年。一写心情,人已黄昏,身体衰弱,内心凄苦。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者互为因果,层层推进,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悲惨的情感基调。由此可见,开头三句是全词的总纲。
②从叠字本身的作用看,同字重叠,回环往复,感情由弱到强不断加剧。冷、清、凄、惨、戚都是形容悲凉心理的,反复叠加,大大强化了词人心情痛苦的程度。总之,叠字能有层次、有深度地增加了感情的表现力。
③从音律角度看,十四个字平起仄落,节奏由徐而促,由疏而密,大大加强了词的韵律感。
教师总结:叠字运用的表达效果,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五、我的思考问题:
活动3:组内筛选出学生问题中的难点,分组板书到黑板上,学生先讲解,学生讲解不了的,教师讲解完成。
六、探究提升
活动4: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清平乐》的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我们共同学习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作。它们如同清泉,涤荡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如许澄澈清明,为此,我们为她赋得一首诗或词表达我对这位卓然千古的才女的敬意。
自是花中第一流,
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飘香天地间,
独领风骚万古流。
小结:“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七、课后练习:
完成本课《三维设计》和《学案》全部习题。
李清照教学设计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诵读并赏析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体会其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学习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李清照在词作中表达的家国情怀、个人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理解其情感变化和艺术特色。
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如意象分析、意境感悟、情感把握等。
教学难点
理解李清照词作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将诗词鉴赏方法运用到实际阅读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作。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词作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李清照的词作朗诵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作者简介
利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生平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她的生活背景、文学成就等。
重点讲解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及其与个人经历的关系。
作品赏析
选取李清照的几首代表词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让学生先自主朗读词作,初步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教师逐句讲解词作的含义,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词作所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特色,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含义。
分析意象,感悟意境。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把握情感。
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结合前面赏析的词作,总结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
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鉴赏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教师巡视指导。
拓展延伸
介绍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后人对她的评价。
让学生比较李清照与其他词人的异同,如苏轼、辛弃疾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一步感受她的文学魅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李清照的生平、词作赏析和诗词鉴赏方法。
强调李清照词作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欣赏和研究中国古典诗词。
布置作业
背诵一首李清照的词作。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李清照词作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李清照教学设计 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诵读并赏析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体会其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学习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李清照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李清照词作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体会李清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李清照的代表词作,理解其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李清照词作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想。
引导学生将诗词鉴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李清照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李清照的词作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李清照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作者简介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重点讲解李清照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创作风格和情感变化。
作品赏析
意象分析:解读词作中所运用的意象,如 “藕花”“大雁”“黄花” 等,体会其象征意义。
情感表达:分析词作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欢乐、思念、愁苦等,理解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艺术手法:赏析词作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叠字等,感受其艺术魅力。
选取李清照的几首代表词作,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引导学生朗读词作,注意节奏和韵律。
分析词作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总结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 “读、品、悟、联”。
读:反复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和节奏美。
品:品味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悟: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联: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风格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引导学生将李清照的词作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体会李清照词作的独特之处。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总结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多赏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布置作业
背诵李清照的一首代表词作。
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作的赏析文章,要求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诗词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李清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李清照教学设计05-29
李清照教学设计[荐]05-29
李清照教学设计【必备】05-30
(精选)李清照教学设计15篇05-29
(经典)李清照教学设计15篇05-29
[精品]李清照教学设计15篇05-29
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01-13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一等奖11-19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反思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