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诗仙--李白

时间:2024-05-26 09:30:56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诗仙--李白【合集】

诗仙--李白1

  一直以来,世人都知道李白是一位“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然而,少有人知道,李白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古惑仔”。

诗仙--李白【合集】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的《侠客行》不仅仅在写他所景仰的古时的侠客,同时在暗写他自己的经历。《新唐书文苑传》特别指出,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在向别人推介自己的特长时曾说:“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强调:自少年时,他就开始学剑。他生怕别人会因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释性地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上韩朝宗》)李白身材不够高大,但身轻体健,有万夫不挡之勇。唐代流行斗鸡活动,年轻时的李白脾气火爆,在一次斗鸡活动中,大发神威一连手刃了好几个泼皮。“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在闹市拿刀砍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折不扣的古惑仔。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师檀作文就写了一本《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为了学剑术,提高武艺,李白又专门到山东。他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一诗中写道:“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唐代文人裴敬写过一篇文章《翰林学士李公墓碑》,里面讲李白“常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大唐有三绝,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张旭和李白都是饮中八仙;裴将军是李白的师父,是大唐第一剑客。李白作为裴旻的徒弟,其剑客身份确定无疑。

  李白除了有一个著名的剑客师父外,还有一个杀手徒弟,有诗为证--《赠武十七谔》,他的徒弟叫武谔,排行十七。从这首诗的序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

  门人武谔,深于义者也。质本沉悍,慕要离之风,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间事。闻中原作难,西来访余。余爱子伯禽在鲁,许将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笔而赠。

  李白说:我徒弟武谔不善于说话,却是个讲义气的人,而且沉稳、凶悍。他听说安史之乱爆发了,就来拜我为师,准备为国效力。我的儿子伯禽在山东,我没有办法去看他。可是武谔说他有本事把少主人救出来。我在感激之余,就写下了这首诗送给武谔。武谔是个杀手,不是诗人。他拜李白为师,是要学武艺,而不是学诗文。

  千古文人侠客梦,在唐代,作侠客、为大将是当时年轻人的普遍追求,是一种时髦的人生观,是太平盛世的时代精神。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李颀说:“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古意》);高适说:“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等等,概莫如是,实风尚所致。所以,李白追求高明的剑术,一点也不奇怪。

诗仙--李白2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一首豪迈壮美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是一首苦闷忧愁的诗。这些诗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却出自于同一诗人之笔,他就是唐朝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对于李白名字的由来,我知道有两个传说呢。

  第一种据说李白的'父母都会吟诗作对,李白也喜欢不停的向父母请教。有一天父母商量后决定带着他去院子里,考验一下他的作诗能力。父亲看着满园春色吟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吟道:“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前三句,最后一句是留给自己的,便不假思索地指着院子中盛开的李树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母一听,大为赞赏。父亲更是高兴的就用头尾两字一结合,给他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传说李白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于是给孩子取名为李白,字太白。太白金星是天上的神仙,难怪李白号称诗仙,他的诗想象力丰富,气势磅礴,很多奇思妙想都像是来自天上。

  李白二十六岁时离开四川,此后周游全国各地。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留下流传千古的佳作。在我们池州就有脍炙人口的“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等40余篇诗作。在武汉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宣城时的《独坐敬亭山》、在南京时的《登金陵凤凰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一首离别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一首抒情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一首夸张手法的诗,这就是我们的诗仙李白。

诗仙--李白3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解」:

  1、罗袜:丝织品做的袜子。

  2、却下:还下。

  3、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韵译」:

  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

  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帘子,

  独自隔帘仰望玲珑的秋月。

  二:玉石台阶上落满了露水。深夜久站浸湿脚上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挡挡寒,透过帘缝仰望明亮秋月。

  [赏析]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常闻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颇近似,似应合为一说。即谓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矜持”与冷静。如此,则作品无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读者觉有漫天诗思飘然而至,却又无从于字句间捉摸之。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孙艺秋)

  「评析」: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本诗表达了一位贵妇人因想念丈夫而产生的哀怨情绪。全诗极力突出主人公的一个“怨”字,而这“怨”的背后,是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怨”正道出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浓厚的感情。

  开篇两句写贵妇人站在门外,注视着远方的路。夜色已深,露水渐重,即使露水已经将罗袜浸湿,但她依然伫立着,好像她思念的丈夫正从远处走来。这两句通过含蓄的语言,写出了贵妇人焦急的神态。

  后两句表现贵妇人因想念丈夫而产生的.缱绻情怀。“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迟迟不见丈夫归来,那皎洁的明月,似乎更增加了她的愁思,旧欢新愁一同涌上心头,使她备受煎熬。“却下”二字,是虚字却极传神,历来为诗家推崇。这种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忘却愁怨,实际却更添愁绪,字少情重,直入幽微。“却下”,好像是无意下帘,其实饱含幽怨。本来夜、怨都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又怕隔窗的明月照入室内,更显孤独,因此下帘。下帘之后,这凄清无眠的夜晚却更难度过,无可奈何之下,又去隔帘望月。这等忧思徘徊,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微妙的思绪通过“却下”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却”字贯穿下文,可以理解为:“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这两个动作之间,愁思转折反复,意蕴悠长。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空谷传音”,就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功力深厚。用月之玲珑,衬托人之哀怨,对面着笔,远胜正面直叙。

  纵观全诗,不见一“怨”字,但“怨”意却贯穿始终,哀怨溢于言表,但这种“怨”都是由“爱”引出,正是由于贵妇人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才使“爱”“怨”缠绵,感人至深。

  乐府《玉阶怨》多咏被幽禁宫女之幽怨的乐曲。虽以“怨”标题,却不露“怨”字,。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诗仙--李白4

  提起偶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明星和网红。而我的偶像,是一个半辈子流浪漂泊的狂放诗仙——李白。

  他出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他经历过繁华的大唐盛世,遭受过安史之乱的磨难,他总是在失败与成功之间徘徊。但无论如何,他的诗与情怀,从未被世人忘记。

  我把李白当做偶像,是因为他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天宝三年,李白遭受谗言诋毁而被排挤出长安,他心中无比的悲愤。但就算落的这般天地,仍表现出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我把李白当做偶像,是因为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天宝十一年,李白与友人岑勋和元丹丘登高宴饮。李白当时正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便借酒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发泄不满,以诗酒反抗现实。

  我把李白当做偶像,是因为他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的.忧国忧民情怀。有人称李白欣赏崔颢的《黄鹤楼》,想要与其分个胜负,于是作了《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表达了李白想要为国做出贡献,却因奸臣当道,从而报国无门,内心无比沉痛之情。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名篇诗作,却没有给自己留下圆满的人生。

  李白“一声狂笑,半个盛唐”,“诗意流淌,放荡不羁”。因为李白有高洁的品质,豪放的诗篇,所以我把李白当做偶像。

诗仙--李白5

  晨风微熙,忽有一人踏风而成,烟雾缭绕中但见他双眼神采奕奕,气场洒脱不凡,竟似贬官人世间的嫡仙,他就是诗仙李白。

  李白的一生与仙是紧密联系的,谪仙人,诗仙,酒仙所有充注在了这名全身散发出神密气场的“神仙”的身上。天将降大任因此人也,当以劳其筋骨,劳其筋骨。他生在豪富世家,是一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易’’的天才儿童,却又一生艰辛多么难。二十岁时他环游四海,期待结交朋友,去完成政冶理想,但是,十年数据漫游。一事无成,待到他四十二岁时才总算被玄宗尊重,十年之后却又被放逐夜溪,六十二岁时他又踏风而去,只交给后代一团忘记了的`谜雾。

  诗仙李白,字超白,号青莲居士,诗仙李白的人便真像那朵青绿色荷花,任由全身的黑喑与污浊,却依然清如莲,青莲花语之意就是繁华与兴盛脱离后的恬淡与潇洒,诗仙李白以清莲自号,就是時刻自警,不以名与利,权势所缚,只取一瓢恬淡自饮,虽然有妃捧砚,力士脱靴的荣誉,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势,使我不可开心颜,因此他大笑一声外出去,留有清莲飘香缭绕绵绵不绝。

  诗仙李白喝酒,故得酒中仙之名,他爱酒酗酒已来到不能一日无酒,不能一日不饮的人生境界,而他的诗便经常是喝醉酒洒脱所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时的诗仙李白斗志昂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寂寞之意溢于言表;“抽刀断水水更流,把酒言欢消愁愁更愁”无穷寂寥环在诗仙李白身旁。除开酒以外,月也是诗仙李白的最喜欢,“人攀皓月不能得,月行却和人相伴”“秋雨渡江来,江下山上个月”。

  李白诗之潇洒,洒脱,空前绝后能及,故杜甫赞他“下笔惊风吹雨打,诗成位神鬼”

  “天生我材必有用”诗仙李白哈哈大笑着无法挽留。

诗仙--李白6

  如果有人问我,你知道诗仙李白吗?

  我大概会很诧异的回答: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位从小到大,课本里出现过最多次的,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诗人,谁会不知道?

  如果有人继续问我,你了解李白吗?

  我不得不迟疑,扪心自问:我了解李白吗?他盛名背后的那段真实人生,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真的还答不上来。李白,这个见多最多次名字的唐朝诗人,不过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啊。从小到大学过那么多李白的诗,我对李白所谓的“知道”,到底是什么?

  李白,字太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这是我脑子里能跳出来的,用来形容李白的句子。很好笑,毕业了那么多年了,关于李白,也就记得这么官方的说法。这些形容确实没错,却无比的苍白,就像流水线传送带上全自动滚动的货品,没有任何感情。是的,我曾经学过那么多李白的诗词,却对李白这个活生生的度过那么多岁月的人,一点感情也没有。我学习那些诗词也就是为了考试吧,我应该从来没有在乎过,写出这些浪漫而豪气字词的人,到底有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那个诗词背后,真实的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康震讲诗仙李白》里,能得到了一些答案。

  作为一本传记,康震从他的角度写了李白一生的故事。这个爱喝酒、信道教,桀骜不驯的李白,想要当宰相或成为皇帝的老师,是他在政治上的不凡志向。从他二十四岁出蜀各处游历开始,直到四十二岁,李白才终于获得了唐太宗的召见,从一个布衣之士直接跃上了龙庭。可惜身在翰林院,并未得到政治上的重用。皇帝看中的,还仅仅是他诗词上的才华。短短的一年多之后,李白离开了长安。李白再次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是在“安史之乱”开始之后,在庐山避难,却苦恼报国无门的五十六岁的李白,收到了永王李璘的邀请,可惜李璘战败后,李白入狱,好在保住了性命,可这一次,为他的政治生涯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梦想着要东山再起的李白,收到了被流放夜郎的惩罚,后来虽然大赦得以获得自由,可终究还是“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原来真实的李白,是这样度过这一生的。

  作为一本传记,康震在写法上,也充满了思辨。很多问题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展示同一个李白相关的历史事件的几种不同的说法起头,通过一些证据来探讨哪一种是更正确的说法。

  通过这本书,那个原先只是著名诗人的李白,他真实一生的地图在眼前展现,另一个活生生的李白,在脑海中逐渐建立,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体验。可从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结构稍微有一些瑕疵,逻辑上会有些奇怪。

  先从目录来看一下全书的结构。本书一共十章。

  第一章 身世家世,通过讨论李白的出生地,李白是不是唐玄宗的亲戚,李白为何做倒插门女婿以及李白有没有后代子孙,把李白从出身到去世的概况,串在了一起。

  第二章 出仕之路,第三章 翰林生涯,第四章 长安失意,第五章 从军永王,第六章,被捕入狱,第十章 流放与亡故,把他人生节点中的`重大事件拉出来详述。

  第六章和第十章之间的三章,分别是第七章 思想信仰,第八章 交游往来,第九章 经济来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丰富李白的人生。

  作为一本传记,一般通常作者会采用时间的顺序来完成,可这十章的内容,如何从时间线来串,并不完全符合。如果把第一章的内容看成是总分结构里的“总”。“分”的内容里的第七、八、九三章的内容并不是按照时间线来顺的,无法承上启下。因为从内容上看,第六章被捕入狱和第十章流放与亡故,才是可以无缝连接。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操作呢?在这里也许可以理解为,作者把流放与亡故的部分放在最后,是希望结尾部分是和李白的人生轨迹相符合的。而作者本人又很想说说关于李白的思想、交游和经济来源这三个问题。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我在网上搜索的时候,在“百家讲坛”里发现了新的线索。原来这本书的内容是来源于康震早年在百家讲坛里关于李白十讲内容的文字稿。这十次讲座内容分别是:

  李白出道之谜、李白翰林之谜、李白遭谗之谜、李白参军之谜、李白入狱之谜、李白家世之谜、李白交游之谜、李白收入之谜、李白信仰之谜、李白死亡之谜。

  根据讲座的内容来看,基本上这本书是讲座的文字版本,作者在出版的时候,把标题和顺序做了一些调整。那这本书本的出版,不是从写一本传记的出发点来写的,而是要把讲座内容都组合进去,这样就能理解阅读时,在结构上的不适应了。不过,所谓瑕不掩瑜,这本关于诗仙李白的书,看完还是受教颇丰的。至少可以让我反思一下关于古诗词学习的问题。

  不知道现在学校里的古诗词学习是什么样的,我读书的时候,基本就是诗人相关最简单的文学常识知识点一讲,诗词说的内容是什么一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绪一定,一首诗就讲完了。坦白说,离开学校后,我不太记得我学过些什么,偶尔能用的几句诗词还是小时候就会的那种。

  20xx年中国诗词大会开始播的时候,才重新唤起我对诗词的记忆。坦白说,我并不是完全不喜欢古诗词的类型。爸爸很喜欢古诗词,家里很多相关的书籍,我小时候还挺喜欢翻翻那些很厚的唐诗宋词三百首的词典的。就是诗人传记看的不多,只有李清照的传记,我是认真看过的,小时候也很喜欢她的诗词。不同于学习里的古诗词学习,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还是设计的很好的,每年在春节期间播放,擂台赛的比赛形式挺新颖的,配上全场百人团集体答题,增加了可看性。点评的老师都是相当专业的,讲了很多诗词相关有趣的故事,每次都能看的津津有味。不仅展现了很多参与者对古诗词的热爱,也激发了很多人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

  那我们在学校里的古诗词学习,如何能更有趣一些呢?我也许不是能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的人,但也总有些事情可以去尝试的吧。至少,我可以把这本关于李白的传记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看看书里写的这个李白,和在课本上的诗词里仅仅拥有姓名的李白,有着怎样的不同。

  我很喜欢一位热爱古代文学的老师向孩子们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学古诗词“时候,她的答案:

  “我们为什么要学古诗词呢?我们不要以为我们要学的古诗词太多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这些古诗词,只是在中国五年多年历史里,被留存下来的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都遗失了。你们不觉得诗词很神奇么,可以让我们知道那么千百年前的人是怎么生活,怎么思考的?我们现在学习并传承这些古诗词才能让这个后来人也能继续知道这些,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

  是啊,我们作为现代人有必要让这些古诗词永远继续流传下去,大概是为了让我们这个民族的后来人,还能有机会在看着月亮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时候,能觉得自己和李白,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

诗仙--李白7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著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风波。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於是即席写下了著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诙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於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胫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诗仙--李白8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近)。在武则天称帝的大足元年(701),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统辖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富商。五岁时,李白随父亲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县)。

  李白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五岁诵六甲,十岁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0岁前后游历了成都峨眉山等地,还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士共同在青城山隐居了数年。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正如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说:“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开蜀地,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望,得到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直取卿相,漫游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李白出蜀后,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来回到江夏一带,在湖北安陆与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遂定居安陆。后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家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天宝初年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郯中。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漫游了半个中国,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天宝元年,李白42岁,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李白初到长安,得到了玄宗的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无人知者。”(李阳冰《划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学辞章见重,供奉翰林实际上是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他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尤其是自开元末年以来,政治日趋腐化,政权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权贵,在政治上自然是没有出路的。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纵酒狂歌,桀骜不驯。于是,诽谤和冷遇接踵而至。他感到自己留在长安已经多余,便恳求还山,于天宝三载痛苦地离开了长安。

  经过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清醒了。在供奉翰林期间,他写了一些歌咏宫廷生活的诗歌,但这不是他创作的主流。总的来看,他的创作比前一时期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内容。

  从天宝三载到天宝十四载,李白又漫游了十二年,游踪启蒙及汴梁、齐鲁、江浙、燕赵。李白离开长安不久便结识了杜甫,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天宝四年开始,李白更热衷于求仙访道,试图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摆脱胸中的悲愤与苦闷,可是,他并没有忘怀现实政治,这一时期的政治腐败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诗歌带有更为深广的忧愤。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隐居庐山。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反映战乱的诗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十二月,肃宗派弟弟永王以搞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能人,顺江东下,路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肃宗与永王之间矛盾很深,肃宗深怕对方抢夺自己的帝位,便发兵征讨。至德二载,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以从逆罪被抓进监狱,第二年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峡遇赦放不觉,后往来于宣城、历阳等地,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上元二年,李白61岁,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道因病而还。宝应元年(762),李白到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李阳冰将他的作品编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李白的诗共约一千首。

诗仙--李白9

  仗剑远游,你舒了舒衣袖,轻轻挥笔

  落成剑阁天险

  蜀道峥嵘,阻住了云中的飞鹄

  自此,长安也暗生绝壁钩连

  一代俊逸,竟与陷于攀援之愁的猿猱结伴

  /

  流落于市井酒肆,无意于开元的繁华

  斗酒十千恣欢谑,优游壶中流淌出的日月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换酒,富贵如云烟过眼

  见惯了王侯将相,偏偏独羡饮者,数落着寂寞无趣的圣贤

  贺知章说,你洒脱的是个谪仙人

  /

  天宝元年,玄宗见你

  君臣不谈治国,徒然荒废了经纬之才

  此刻你沦落为御用,每日守着皇家的后花园

  清平调里,藏下了多少强颜欢笑和心有不甘

  面对谗谤,终于,还是置之一笑,凭谁问殿上演出的是一幕脱靴还是挂印

  /

  云游四海,放浪形骸

  怎知,你身上也流着王者的.血液

  心怀天下的豪情

  把盛唐舞成剑气,把刀兵吟进了月色

  塞下的笛声中信手折柳,摧金鼓,抱玉鞍,挥剑斩楼兰

  /

  安史之乱中,一首永王东巡歌

  勾画着心中的永嘉南渡

  可惜终是做不成谢安,反陷落浔阳狱里

  虽得救赎,天命之年,奔波颠沛,流身夜郎

  长恨,此生不得淬吴钩,秉烛且作侠客行

  /

  桃花潭,念着汪伦的情,黄鹤楼,遗下了搁笔亭

  采莲曲,长干行,子夜吴歌声中,似见故人依依相送的身影

  辞别长安,远涉吴越,一夜间梦游天姥

  远离,离开污浊之地,安可摧眉折腰,安可屈尊权贵

  月下身临一万八千丈天台,白鹿青崖,虎瑟鸾车,相逢云之君

  /

  拔剑四顾,一曲花间舞

  云生寂寞,月影凌乱

  剑花轻挽,叹胸中纵横之策已荒芜成了远离尘世的丹炉青烟

  悠悠问,杜甫哪里去了

  长风秋色沉吟着不知如何作答

  /

  你迷失于宦海,却因诗文成名

  大唐少了一个政客,华夏有了一个诗仙

  这一夜,酒醉后终得自在,由着本性,于碧波间捕捉明月

  人们记住了

  采石矶上,浪漫悠美的纵身一跃

  悠悠千年,谁知,魂归于陇西,碎叶还是江油

诗仙--李白10

  公元758年,一名57岁的男子从浔阳出发,怀着万分不甘又无奈的心情前往夜郎。这名男子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那一年,李白病体初愈。因为此前他参加永王东巡,在公元757年被判流放夜郎。李白究竟到没到过夜郎(今贵州辖内),至今仍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流放夜郎意味着,诗人李白的仕途从此打上句号。公元762年,也就是1253年前的12月,官场失意的一代诗仙在安徽当涂县去世,终年61岁。据说《临终歌》就是他在病榻上所写。

  《论语子张》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满腹经纶的李白也希望走上仕途,却又从未参加过科举。直到他将近不惑之年时,才通过公举被召入翰林院,因不能见容于权贵,两入翰林却都没呆多久,便弃官离京,最终却又卷入永王与唐肃宗的帝位之争中。

  时至今日,对于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包括其身世和籍贯在内,仍有诸多的谜底待解,国人对李白的研究也从未停止。日前,第十七届中国李白研究会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工人出版社也出版了《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一书。记者采访了相关研究人员,为读者讲述一代诗仙李白在从政路上到底遭遇了什么。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李白墓

  诗仙李白的坎坷仕途在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李白墓园。园内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青莲书院、十咏亭、盆景园等景点,年接待游客30万人。2006年5月25日,李白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然而,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时,其墓地位于龙山,小的让人觉得寒酸。以至于诗人项斯(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路过当涂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葬缺官家礼,诗残乐府篇。游魂应到蜀,小碣岂旌贤?身没犹何罪,遗坟野火燃。55年后,李白之墓才移到龙山对面的大青山。晚唐诗人范传正说:(李白)旧坟高三尺,日益摧圮。力且不及,知如之何?

  李白老年的落魄,恰与其仕途不顺、在帝位之争中站错队而被发配夜郎有关。工人出版社新近出版了《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一书,作者杨采华先生介绍说,李白发配夜郎被赦免后,投奔其在当涂任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当时连年天灾兵祸,百姓生活困苦,县令李冰阳也无法援助李白一家五六口人。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这是另一个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对李白悲惨命运的叹息!

  籍贯不明断了科考路

  后人熟知的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是浪漫、潇洒、不羁的代表。

  李白24岁时,他便离开故乡(四川江油)而踏上远游的征途,称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云游期间,李白结识了孟浩然等友人,留下了不少令人叫绝的诗作。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才华横溢的李白从未参加科举考试。是李白怕自己考不上?还是李白不想走上仕途?

  杨采华是汉诗学会理事,著有《屈原及其辞赋新解》等书,《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是其新著。对于李白为何没有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杨采华的研究结果是:李白的黑户身份断了他的科考之路。

  对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人认为是西域碎叶城(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也有人说在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杨采华举例说,李白在《赠张相镐》中说:本家(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乱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新唐书》说李白是山东人。范传正却在李白碑碣上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牒谱。

  李白的籍贯不能确定,又无牒谱资料可查,他家潜居广汉不能冒籍也不能附籍。杨采华表示:用今天的话说,李白一家人是黑户口。在开元、天宝年间,没有户籍的人是不能参与科考、不能从军的。唐玄宗曾颁布《禁客许附贯敕》说: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明者,然后依列,不得于所附贯便求申送。如有此色(这类问题),所由州县,即便催科,不得递相容许。这道皇帝诏书既杜绝了地方上许多附籍贯的考生,还扼断了地方官员徇私枉法之道。可这诏书也有不足之处,它将李白这样有才华而没有籍贯或籍贯不明的有志青年拒之科考大门之外。于是,李白纵有生花之笔,经天纬地之才,也不能进入科考大门博取功名。

  历经曲折才经举荐入仕

  从24岁开始四处游历,到被召进翰林院,李白经过了十多年。其间,李白有过一段婚姻,他与原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并居于许家。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段婚姻是门不当、户不对。不过,有研究称李白其实是李唐宗室子弟,是大有身份之人。

  从相关典章制度看,盛唐青年人进入仕途的途径:一是科考,一是从军,一是举荐,一是买官。在这几条途径中,科考与参军都要严格以户籍档案为依据,否则,没戏!杨采华介绍说,唐代科考取士制度并不完善。于是,朝廷又采用了举荐入仕的途径,州郡太守(刺史)有权举荐孝廉及山林隐逸奇才,负责将这些人选送为王朝效力。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叙说,昔年,我与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长达数年之久,不曾来往过城市之中,我们远居在大山深处豢养飞禽数以千百,这些鸟儿与我们朝夕相处,时常飞到手上啄粟。广汉太守闻之惊异,他来山中考察后称赞我们慈善惠及禽兽,颂德于朝野并举荐我们进入仕途,可我们俩却置之不理。李白陈述的这件事,大约发生于开元初年,他被举荐的同时也拒绝了举荐。

  李白的.心态终归是发生了变化,为了走上仕途,他也开始结交权贵。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李白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对于李白入仕的时间,有一说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杨采华认为是在公元733年。杨采华介绍说,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秋,在元丹丘、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帮助下,李白第一次进翰林院成为翰林供奉,这与魏颢所谓白久居峨嵋,与元丹丘因持盈公主达,白亦因之入翰林,名动京师之说较为一致。此外,杜甫有首《饮中八仙歌》,诗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写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可见李白在此之前已入翰林。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现存故宫博物院。诗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落款:十八日上阳台,太白。

  两入翰林均未久待

  第一次进入翰林院仅过去一年多,李白便出走了。杨采华说,在长安结识贺知章等饮中八仙。这个名称是杜甫取的,他写有一首《饮中八仙歌》,用诗的形式给这8个人画了8幅漫画。多年后,李白追忆这段浪漫的宫廷生活时,在《流夜郎赠辛判官》诗中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这时的李白是多么潇洒倜傥。

  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秋,李白负气出走翰林院。到天宝二年(743年)再入翰林院,李白整整10年没有进入长安,所谓十年罢西笑及一去已十年,今来复盈旬便是证据。

  不过,李白在翰林院并未久待。李白一开始颇得玄宗信任,他在《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也透露说: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后来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自昏秽。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杨采华举例说,对于李白在翰林院的这段日子,晚唐诗人皮日休说得更明白: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召见承明庐,天子亲赐食。醉曾吐御床,傲几触天泽。(《李翰林白》)

  李白最终在天宝初年从翰林院被放逐归山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李白醉草诗文时让杨贵妃捧砚,太监高力士脱靴,因而引发报复。不过,杨采华认为,李白实际上是得罪了当时的右相李林甫。

  《资治通鉴唐纪》称: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天宝初年,李林甫屡兴大狱,设计陷害丞相张九龄、左丞相李适之,并先后罗织了京兆尹韩朝宗案、长安令柳升案等等,波及数千人。为了防止刺客夺命,李林甫夜夜身着女人装,扮成妇女。李白曾作《雪谗诗赠友人》: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雀之强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此诗中的妇人并非指杨贵妃,实则指经常男扮女装的李林甫。李白在《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中称谬挥紫泥诏,献纳青云际。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彷徨庭阙下,叹惜光阴逝。未作仲宣诗,先流贾生涕。佞臣,只能是奸臣李林甫。

  天宝五年(746年)初春,李白写了《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后不久,自己也被放逐归山,离开了翰林院。

  陷帝位之争被流放

  李白最终陷入落魄,要从安史之乱说起。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避居庐山。这场唐朝的内乱原本没李白什么事儿,但怪就怪他的名气太大了。唐玄宗在马嵬坡遭到兵变,被逼无奈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此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入蜀,李亨则在灵武自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要说这李亨登基也不合法,但玄宗先遭安禄山叛乱,又在马嵬坡被逼杀掉贵妃,已经是心灰意冷,对自己突然被太子尊为太上皇,也就没说啥。但他的儿子可就不这么想了。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打着靖难的旗号,招兵买马,挥师东下,其实是趁机扩大地盘,想借乱世当皇帝。

  杨采华分析说,唐玄宗在奔西蜀途中发了诏书,下放军国大权至诸亲王及地方军政一把手,让其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平息叛军。太子李亨却不听玄宗诏令,拥兵陇西,僭登帝位抢班夺权。而永王李璘出师东巡之时,得知李白隐居庐山,遂数次下达聘书,李白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在永王东巡时,李白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狱。

  李白被下狱后,在一首诗中说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意指自己是被永王胁迫的。杨采华认为,李白从军永王说不上是内心的妥协,这是他顺着中丞宋若思、右相崔涣两位大臣给他搭的梯子走下台阶的举措。这首诗作于李白服刑中,他只能按着宋、崔两人的启发继续把假话说下去。否则,新的牢狱之灾又将等待着他。李白在《致贾少公书》说:王命崇重,大总元戎。辟书三至,人轻礼重。由此可见,李白从军永王时,很享受三顾茅庐的待遇,并不存在胁迫一说。

  永王败北后,右相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驻扎在浔阳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崔涣为永王事件牵连的人开脱罪名,却得罪了同僚和下属,被罢去右相之职,并贬为太守。接替崔涣办理永王事件的官员李峘,将已结案件推翻重审,并重新拘捕释放人员。宋若思让李白先藏起来,不久,藏在潜山县司空原旧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被判流放夜郎,但李白是否到过夜郎至今仍存争议。图为如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夜郎坝(图片为黄光荣提供)。

  是否到过夜郎争议不断

  贵高原东北部莽莽苍苍绵延千里的大娄山脉中段,有一个县城叫桐梓。在春秋战国时期,桐梓即属于古夜郎国鳖国范畴,秦汉时期属于先后设置的夜郎郡领域,史学界把桐梓称为唐宋夜郎。桐梓有个夜郎坝,四围皆山,其峰其峦,错落连环,是个海拔600多米的山间盆地,目前是夜郎镇镇政府所在地。

  李白是否到过夜郎?学界至今仍有争议。有人认为李白在流放途中就接到赦免的诏书,有人则认为李白曾在夜郎居住过3年。贵州当地研究李白的学者黄光荣对记者说,桐梓留存有不少和李白有关的地点,如太白诗碑、太白碑亭、百碑台、太白书院、太白望月台、谪仙桥等。

  李白中途遇赦得返,并未到过夜郎的观点,最早见于北宋人曾巩所写的《李白集三十卷序》。曾巩根据李白的诗、书、自叙分析李白遭流放后,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并未到达夜郎。主张李白未至夜郎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李白本人有《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一诗。

  黄光荣认为,李白确实到过夜郎。仅清王琦编注的《李白全集》收集的李白诗,就有32首是关于夜郎的,如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

  公元759年,李白被赦免之时,已经58岁。两年之后,季广琛出任宣州刺史,他与李白曾同为永王幕僚。在官军收复宣州的鼓舞下,已经60岁的李白不顾年事已高,决定再次投军扫除东南之乱。他来往于金陵、宣州间,有《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李白欲投李光弼军未果,写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此次投军未果,既可说是怀揣报国之志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最后一次自我请缨,也可说是李白从政之路的最后一次尝试。随后,李白即返回当涂县其族叔李阳冰处,并于第二年卒,葬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龙山,后移墓地于青山。

诗仙--李白11

  晨风微微有风,突然一个人从风中走了过来。在雾中,他看到自己的眼睛闪闪发光,气质优雅而非凡。他看起来像一个被贬谪到人间的堕落仙女。他就是李白。

  李白的一生离不开神仙。堕落的神仙、诗仙和酒仙都加入了这个神秘的行列。神仙“在我身上。天降大任,人先苦其心骨。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是一个五岁时背诵刘佳,十岁时观看一百所学校的`比赛。﹍。一个神童,却有多么艰难的坎坷人生。二十岁时,他周游世界,希望结交朋友,实现政治抱负,但他漫游了十年。一直到他42岁才成事,最后被玄宗赏识。十年后,他被流放到西野。六十二岁那年,他随风而去,只留下一片解不开的迷雾。

  李白,字太白,名青莲居士。李真的很像那朵蓝莲花,但他还是像莲花一样清澈,尽管他周围有黑暗和污秽。青莲花语的意义是兴奋与辉煌分离后的冷漠与自由。李白自称青莲,就是一直在警界,不受名利和权贵的束缚。他只拿了一勺冷漠的自饮。虽然他有幸被贵妃捧着砚台,脱下靴子,

  李白爱酒,所以有酒仙之称。他爱喝酒,喝酒到了一天不喝酒不喝酒就活不下去的地步,他的诗也常常是酒后写的。“哦,让一个有精神的人去他想去的地方冒险吧,不要把他的金杯空空如也地对着月亮。“这时,李白情绪高涨;“直到我举起我的杯子,我请求明月给我带来我的影子,让我们三个在一起。孤独的意义油然而生;“但是既然水还在流,尽管我们用剑把它切开,举起一杯来消除更多的悲伤和忧虑。无尽的惆怅围绕着李白。除了酒,月亮也是李白的最爱。“人们不能爬上明亮的月亮,但他们可以和月球上的人一起去。“秋风吹过河,河水在上个月流了下来。

  李白的诗洒脱,飘逸,前无古人,所以杜甫赞美他“文笔惊世风雨,诗成鬼“

  “既然上天给了人才,那就让它被录用吧!“李白哈哈大笑,随风而去。

诗仙--李白12

  有一个地方,它静谧、诗意、冷清,却有一个大文豪在这里长大。这里就是青莲镇,李白故居。

  两年前的一个早晨,随着大巴车从学校驶出。两个小时后,就来到了绵阳市青莲镇。这,是李白的故居。

  从广场上的碑牌到山里的石房再到磨针溪,一路上全是李白的踪迹。其实,李白并不是书呆子,他从小是贪玩的,直到遇到了一个老婆婆。那是李白逃课出来玩的一天,这天他在磨针溪遇到一个拿着铁杆的婆婆,他问“您要干什么呀?”婆婆道“我在磨针”,“这么粗的铁棒,要怎么磨啊?” “只要功夫深,铁棒就能磨成针”,李白从此,就被这种精神深深打动,开始认真学习了。

  之后,我们又登上了望月台,一尊高高的石像立在那儿,是李白仰着身子拿着酒杯往嘴里倒酒的姿态,酒里有他的风流、潇洒以及不羁。李白是爱酒的,他嗜酒如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嘛。我们也附庸了一把风雅,就在那雕像不远处进行了诗词朗诵比赛,看着李白的雕像,再朗诵那首千古流传的《将进酒》,彷佛李白就在我们面前,叫我们大点声大点声,彷佛他正在叫岑夫子丹丘生大口喝大口喝一样。

  朗诵活动结束后,天空忽然下起了大雨,但我们的热情更加被点燃了,彷佛那雨就是酒,就是李白送给我们的酒。那山,那水,那树,我仿佛看见李白幼时游玩的痕迹。爬上阶梯,是一个宽敞的.平台,平台上有好几块突兀的石头,上面无不刻着李白诗。接下来,便是书法方面的活动,一人一笔,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诗仙的豪放。

  晚饭后,同学们纷纷穿着汉服,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接着,精彩的活动——飞花令便开始了。虽然冠军并不是我们班,但全年级热闹的气氛,是我也十分激动。

  青莲之行结束了,但我们的心中从此都有一位青莲居士了。

诗仙--李白13

  李白,字太白,号称青莲居士。五岁的时候,他随着父亲移居于蜀地,在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中居住。

  李白从小就认真读书,当然也有我们都知道的故事“铁杵成针”。李白通晓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十分地喜欢吟诗。李白受巴蜀环境和时代的精神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流倜傥、自由豪放的性格。 李白在二十六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四处游历,饱览了祖国各地的山川美景。增长了见闻,这也使得李白吟诗作赋时,体现出一种奇气。就比如李白游览庐山瀑布的时候,挥笔写下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公元742年,在玉真公主和大臣贺知章的推荐之下,唐玄宗传下招贤诏书,命李白入京城参见天子。李白到达长安之后,把自己写过的诗作给大臣贺知章翻阅,贺知章看过后十分惊讶,说道:“我早闻你李太白的盛名,可想不到你的作品竟然如此巧夺天工,莫非你是嫡仙人下凡吗?”从此之后,李白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诗仙 唐玄宗见到李白之后,感觉李白气概非同一般,便让内待给李白摆设座位。唐玄宗赐李白饮食,李白觉得羹汤有些烫,唐玄宗竟然手握汤匙,亲自为李白调和羹汤。唐玄宗说:“朕曾读过先生你的作品,觉得十分精彩。今日相逢,见你英姿惊人,正是文臣之选呐!” 于是乎,唐玄宗传下旨意,封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见自己这么快便成为皇帝身边的文学大臣,自然是十分高兴。 可是李白并没有高兴太久,因为他发现这个官职只是专供皇帝和公卿们欣赏助兴的,并不能够让李白参与政治,实现李白自己的治国理想。可是面对这种情况,李白是无可奈何,只能终日饮酒,借酒来消除心中的愁。一日,唐玄宗命令数百文臣起草文书,可读完之后特别地不满意。唐玄宗说:“文书若是为李白起草,必能使我满意。”于是,唐玄宗命人传李白入宫。众大臣早就对李白十分不满,见李白十分得唐玄宗的宠爱,心中自然十分嫉妒。 传化侍卫在酒楼之中找到了李白,并让他奉诏进宫。醉眼朦胧的.李白参拜了天子之后,唐玄宗笑着说:“朕要给外国的国君递送国书,请你速草拟。” 李白听完之后,随便找了个锦墩坐下,便开始构思了。而这个时候,唐玄宗见李白脚上的靴子有些破旧,笑道:“你进出宫院,怎么不为自己准备一双新靴子呢?来人,取一双新靴给太白换上。”等新靴取来,李白趁着醉意对宦官高力士说:“麻烦你与我脱靴换上。”高力士深得玄宗宠爱,势力雄厚,太子尚且称他为“二兄”。他见李白如此的高傲,心中不免有些愤怒,可是在皇帝面前又不敢惹他不快,只能忍气吞声地为李白脱靴换上。李白写完国书之后,呈给玄宗。唐玄宗读后,十分地满意,还将李白大大地夸奖一番。 高力士因这件事而怀恨在心,事后,高力士便在唐玄宗面前屡进谗言,诋毁李白。最终,唐玄宗与李白渐渐疏远了起来。 这就是李白,这就是一位名垂千古的诗仙,不变的诗仙……

诗仙--李白14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一位当代大诗人对一位古代大诗人的盛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青莲居士谪仙人”,这是两位古代大诗人对另一位古代大诗人的盛赞。这位被盛赞的大诗人就是唐朝“诗仙”李白。

  “嫉妒与相轻往往产生于相同之中——同龄、同行、同时代……”但又是什么原因使众多的大家甘愿臣服、众星捧月般地烘托着李白,或者说李白缘何称“诗仙”?我曾像屈原天问般地如此发问。终于,研究性学习给了我这个揭谜的机会。

  他生于大唐盛世,那是一个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开朗雍容的时代,只有这样的社会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李白的成就与盛世密不可分。那个年代,经济发达,“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如果没有那个年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当然,如果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他好比一条鱼,如果放在一个鱼缸中,永远不会长大。而因为盛唐这片大海,让他体会到了“海阔凭鱼跃”的感觉,历史与思想交汇那一刻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生于开放盛唐的他,无疑是幸运的,而他那天马行空的思想,更是不允许他仅仅呆在一个地方。他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浪漫,癫狂,豪义,他游历了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不能使他在任何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盛唐的社会安定及发达的`道路交通为他远游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初到长安之时,他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尽管他最后被排挤出长安,但就他这种狂放不羁的言行性格,恐怕除了雍容的唐朝,没有哪个封建王朝会容忍。

  他如一只敏锐的狼,对周围的社会充满了兴趣,不断探索,不断体验。最终,他离开了长安到处游历。他的双脚和墨笔生动了大唐的江山。他深入社会,为自己的创作寻找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他的诗得以生存。他没有被那华丽的词藻所同化,他始终有着自己的风格,他始终保持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态。他对于周围环境的探索使他的诗得以永存。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的家庭本身就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李白不仅阅读儒家经典,六甲百家,还发展了他多样的生活情趣和才能,这为他早年的崭露头角及今后的大放异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身的天赋,自身的刻苦,再加上老师的指导,一时使他小有名气。最终他大笔横扫,给大唐诗坛注入新的活力,令所有的骚人墨客为之一惊。自此“诗仙”横空出世。他的一生充满了不羁,“乘酒捉月”,连死都是一首诗。

  “诗仙”的成就离不开一个适合自己生长的空间,展示的舞台;离不开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也离不开世人的肯定。如果我们拥有了这些,不一定有大的成就,但却会更好地成长成才。就像今天,如果没有新课程的新理念,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李白探索”,我恐怕也不会对李白了解这么多,从而写出这篇自己还算满意的作文。

诗仙--李白15

  这天,我心血来潮,想品读《唐诗三百首》。翻着翻着,李白的《月下独酌》映入眼帘。突然,一道白光闪现,我顿时感到一股寒风迎面袭来。

  睁眼一看,我来到一棵参天大树下,对面站着一个穿古装的人正在吟诵“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我突然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诗仙李白吧。于是,我走上前去,说道:“此句甚妙,此句甚妙!”。李白转过身来,有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然后说道:“小姑娘,你也很喜欢诗词吧?我们一起畅饮美酒,继续创作吧!”。只见李白又望了望天上的.明月,接着吟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需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情游,期藐云汉。我听完不禁拍手叫好。接着,李白眉飞色舞地说道:“这诗我已经斟酌了好几天了,今日一饮酒,又想出了这些妙句。”

  我和李白又来到了旁边的竹林里,我看到一棵棵竹子节节高,我向李白问道:“诗仙,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佳作呢?”诗仙回答说:“因为我喜欢倾听自然,喜欢作诗,所以自然触景生情。并且我常对我的诗句字斟句酌,所有佳作都是这样来的呢。”听了李白的一番话,我说道:“小生佩服,您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呢!”

  这时,我看到地上有一本书,我弯下腰,拾了起来。这时,白光再现,眨眼间,我又回到了温暖的房间。

  经过了这次与李白的促膝长谈,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端正的态度,都要用心去做,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更要好好背诗词,好好写文章,把我们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诗仙--李白】相关文章:

诗仙李白12-14

诗仙-李白09-16

诗仙--李白05-23

诗仙李白简介05-17

诗仙李白的简介09-04

诗仙李白简介01-09

诗仙-李白的故事02-26

诗仙李白作文04-12

诗仙李白的故事12-29

【实用】诗仙--李白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