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读后感

时间:2024-08-20 10:42:28 淼荣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精品]李白读后感4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品]李白读后感44篇

  李白读后感 1

  读了李白的一生,让我对李白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他的文采琼华横溢,但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却屡次受挫,他不气馁,始终在寻找报效国家的愿望,但事与人违。别人都是通过科考制度一点一滴向上走,而他却在寻找贵人为此推荐,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玉真公主成了他的推荐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唐玄宗却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就是陪侍皇帝游戏诗文的官,让他很是苦恼。最后因为小人的迫害,他离开了皇宫。李白开始了自己的漫游生活。看到这儿,我就发现有一些人他并不适合官场,可他却一直往里挤,弄的头破血流也没有挤进官场,最后一命呜呼。

  李白的一生跌宕起伏,这也为他提供了写作大量诗歌的情感,有人说,李白不适合那个时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等的豪放之情是旧时封建王朝的所认可的,也许李白能在充满活力的盛唐崭露头角,但盛世转衰,封建制度的丑陋面展现出来的时候,李白只能成为时代的弃儿,颠簸流离,最后抱憾病逝。李白注定不是周转于官场的世俗之人,他是诗仙,是游离于整个时代甚至是超凡脱俗的佼佼者。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白的爷爷因逃难来到了西域胡地。李白在胡地长大,父亲李客却依然教他读书写字,以及一些大唐礼节。公元710年,李白十岁,这一年李白一家才返回大唐。生性顽皮的小李白,还是一样爱玩,直到有一天遇上了一个磨铁杵的老婆婆,悟出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的道理,才开始发愤读书。十二岁那年,李白就作出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不朽之作。十五岁时,李白就告别家人,上大康山拜师赵征。二十岁又上峨眉山师从东岩子。五年后,李白告别东岩子,此后便浪迹天涯。

  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仕为官,清除天下的恶人恶事,扫除大唐的`乱臣贼子,精忠报国。可是无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偌大的大唐帝国竟没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许是生世使然,或许是造化所为,最后几经周折弄了个翰林待诏之职。虽受人羡慕,礼遇,但李白是思想主义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现实中来,又怎么可能不碰壁呢?他总是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管仲这类贤才,所以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李白感到,纵使宫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于是主动请辞。

  李白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一生也正是这样做的。难怪杜甫回忆起李白时,会写下这样的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名士设宴款待李白,李白都不去。坐在小道的酒家里,喝几杯小酒,唱一段小曲,这才是自在人生——达官权贵,王侯将相。在他眼中根本不屑一顾

  晚年被贬谪了,被流放到了夜郎,曾经他写诗送王昌龄“随君直到夜郎西”,现在轮到他了。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到巫峡了,他已经在船上呆了十五个月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他曾有着无比远大的抱负,现在所有的理想都破灭了,贫病交加还要被流放到边区,身体上的病痛精神上的折磨同时加在他的身上。他没有几年好活了……

  但是面对如此困境59岁的李白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还是这么天真浪漫。他傻么?感觉不到生活带来的痛苦么?并不是。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面对人生的坎坷竟是如此的乐观。每当大家谈论贝多芬时,总会说他扼住命运的咽喉;每当大家谈论保尔柯察金时,总会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每当人们在谈论他们的时候,总不忘谈及他们的苦难。可是,没有人谈论李白的苦难。李白,他虽然生活窘迫,虽然仕途失意,虽然身患顽疾……但千百年来,李白一直是中国最浪漫的人。

  “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什么非要选李白呢?可能正是李白身上蕴含着我们天真浪漫、意气用事、无拘无束的青春。当我们白发苍苍,垂垂暮老的时候,再去读李白,定会别有一番感悟。

  李白读后感 2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在中国家喻户晓、广为传颂,和大诗人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李白的诗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对我们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我第一次认识李白,是从《静夜思》开始。从小父母便教我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李白看到月亮会想到自己的家乡?到后来,我了解了中秋月圆佳节,听大人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看到了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才明白月亮寄托了人们几千年的思念。因为工作繁忙,我的爸爸妈妈很少有时间陪伴我,可是每当我抬头看到“白玉盘”一样的月亮,就会想起妈妈的笑脸,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我真正爱上李白的诗,是因为《将进酒》。

  读完开头两句,我就被它磅礴的气势所震撼。“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我联想到李白的另一首《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把黄河与瀑布之水的湍急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心驰神往。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气馁时,我又会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放与自信,让我重新找回勇气。

  《将进酒》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白,我印象中的李白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气;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任性,可是当我读完《将进酒》,才明白李白也会感叹时光流逝,认为“古来圣贤皆寂寞”,让我更加地敬佩。

  《李白诗选》让我了解到了多方面的李白,他的开心和忧愁,他的喜好和憎恶。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白的“豪放”,他不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永不改变的初心,是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照明灯。

  李白读后感 3

  《蜀道难》这首词中给我们描绘了非常多的景象,但是却没有用非常多的字眼去描写这些风景,没有用很夸张的手法去描写,将来闲着反而是用一些平淡无奇的字眼,让我们自身产生一些梦想。而这些梦想往往都是跟内容是重合的,所以我们在读书到难的时候,才能由衷的感慨蜀道真的是难于登天。

  李白的诗词之所以有这些魅力,源于他对生活的了解和对于一些词的用意非常的准确。无论是三个字九个字还是多少个字,我们都能从这些词中看出来的豪迈风格,以及李白那种对社会对人民的磅礴大气吉他对于生活的一些自信。当我们沉醉于《蜀道难》这首诗时候,我们很难想象李白是在怎样一个环境下而创作出来这首词。

  刚开始读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结合到四川的那些艰难险阻的顶峰,再结合我们当下所学知识,我们就能够从诗人的`浪漫气息以及他用词中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李白的这首诗中既有高山险阻也有湍流的河道,更有山河的壮丽。连绵不绝的山峰以及羊肠小道在我们的脑海中印象深刻。

  李白一生都怀有建功立业的求仕思想,性格自由豪迈,入京求仕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又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是那样的雄健奔放,那样的充满激情,那么的感情至深!

  李白读后感 4

  思念,仿佛是在这个早春的黎明附着在心上的一层霜,有一点寒意,却不至于将人冻伤。甚至有可能在晨曦中,迎来一丝温暖的光芒。——《闲敲棋子落灯花》吴雨亭

  李白的思乡诗在前期还只是思,但在后期的诗作上却多了一丝悲情在里面,我以为李白在初离家时,心怀远志,因此心中的悲情被高远的理想之情所掩盖了,因此不觉得离家有伤怀之感,但在外久了,有了思归之情之后就不同了,离家久了之后所引发的思归之情有多种情况,如思念渐渐老去的父母,思念许久未见面的亲人,以及在外经历苦难与在家安逸日子的对比等等,这时的思乡之情,怎能不带有悲情色彩呢?

  思乡之情的表达方式最普遍的就是通过明月传情思啦,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而李白的思乡之作,除了借助月亮,还借助家乡的地名、家乡可看到的山川草木、花草虫鱼,还有传信的动物等等,例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故园情。又如: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带上诗人特有的思乡情怀的‘传情物’,使得私人的思乡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别具一格。

  难道李白想归家却不能归吗?并不是的,家并非不能归,而是报负未成,不甘心就这么回去。现在离家展怀者不也是这样吗?谁都想衣锦还乡,可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有千千万万,又有几个是能功成身就,光荣返乡的呢?志向越远大,责任就越重,压力也就越大,而这压力并非他人施予,而是自己垒上的.重量,这是人生的历练,想成长,谁都少不了这一步。

  热爱自然之人,看到的自然万物都与他一样是有灵性的生命体,因为充满生机的人,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朝气赋予每一种事物,这样,他看到的自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二者相互影响,才会在时光流逝中保持永不消逝的激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啊李白,你的梦想真是远大,可惜这一辈子你也只能是个诗人,做不成一个政治家。

  李白读后感 5

  李白,我们心中最伟大的诗仙,你虽然离开我们已1200多年了,但故乡的人民依然深情地怀念着你。想必你在天之灵一定看到了吧?故里江油仍保留着你那么多珍贵的遗迹,随处可见你娑爽的英姿,乡亲们时时都在传诵着你好学成才的故事,咏唱着你不朽的诗篇。“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多么美妙的诗句,怎不令人喜爱,怎不令人难忘?要知道,你在低头思故乡,故乡江油的人民也时刻都在想念着你啊!

  今天,在这阳光明媚的周日,我又再次地加入了寻访你故居的队伍,来到了青莲镇,来到了陇西院,来到了江油人民为纪念你诞辰1300周年,在你儿时的乐园天宝山上建成的太白碑林。太白碑林可大啦!占山地面积达500多亩。太白碑林真美!遍山的花草树木,满眼的亭台楼阁,更有看不尽的碑林。亭台楼阁,一律的唐式建筑;碑林各式各样,有方柱碑、圆柱碑、地碑、扇碑、梯碑,还有石碑和崖碑,碑上都刻着你的千古名篇。也许是“五一”小长假的.关系吧,今天的游人特别多。人们一路咏唱,一路照相,一路赞赏,不仅有四川人、外省市人,还有外国人呢!

  李白,我们心中最伟大的诗人,你看到了吗?512大地震后,杜甫的乡亲河南人民与你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已将青莲镇、陇西院、太白寺,还有全国人民都关注着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白纪念馆重建一新,这可是全国人民,更是故乡人民对你的一片深深的怀念之情啊!

  李白读后感 6

  《蜀道难》凸现了大气磅礴的崇高美,演绎了迅疾变幻的运动美,奔涌出参过失落的音韵美,真正谱写了一首浪漫主义的绝唱。

  诗篇开头“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表达了李白胸中激荡着狂涛巨澜。

  总观全诗内容,真正表达了一种雄健伟岸,高峻奇险,浑然天成的崇高美,一种气象非凡的壮阔美。

  由于奔放不羁,豪迈恣肆,古乐府单一古板的句式,已远远适应不了李白那如长江大河般奔涌的情感了,于是,突破旧乐府的句式特点,也就成为必然。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最长的九字句,这些长短不齐,流转自如的句式。也只有这些句式,轻重缓急地表达出诗人奔放如风,迅疾如电的豪迈情怀,才能涂抹出气象非凡的浪漫主义的壮丽画卷。

  笔力的雄浑洒脱,龙腾蛇行;语言的参过失落,摇曳生辉,都使狂放浪漫的绝唱,平添了酣畅的流转美,起伏的参差美和动人撼人的节奏美!《蜀道难》,一首狂放的浪漫的绝唱,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都是诗人狂放之情主宰下的鬼斧神工般的走笔渲染,写意泼墨!

  知道李白的《蜀道难》的人,应该很多,他给人以辽阔的远景,一种地平线的宽广的感觉,又有一种崩天开地的豁然。这是一种我们民族的本质,艰辛却坚决,不易却执著。

  如果我们现在去四川的话,会认为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得十分夸张,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当时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当时又没有公路,当然十分不好走了,再加上诗中所说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就写出了一个十分危险的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道蜀中要塞剑门关。诗人用西晋张载的《剑阁铭》中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我爱《蜀道难》,我爱古文,我更爱书和知识的海洋。

  李白读后感 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但我最喜欢诗意童年系列中的《跟在李白身后》。它是著名儿童作家、诗人王立春的一本具有探索意义的'儿童诗集。

  读了《跟在李白身后》这本书,让我从文字中真正的感受到古诗之美,仿佛我自己身临其境,比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二》。烈日下,戴着草帽的老农,在诗里已经锄了一千多年。老农就这样,弯着腰在烈日炎炎的中午,那尊严的姿势,让我们敬仰,就像敬仰一颗长在土里延续我们生命的光荣的粮食。

  读了这首诗,我的脑海里仿佛看到了烈日炎炎下的农民伯伯在辛勤的劳作着,汗水都滴落在土地里。这首诗让我明白了,粮食来之不易,我以后一定要爱惜粮食,不浪费一粒粮食,也不去糟蹋粮食。

  粮食是农民伯伯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让我们从节约一粒米开始,爱惜粮食,珍惜粮食吧!让我们大家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书是知识的源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阅读更多的书,让我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小朋友,你们也来一起阅读吧!

  李白读后感 8

  有这样一篇名人成才的故事,题目叫《铁杵磨针的少年李白》。这篇名人成才故事同学们看过,尤其是主人公——李白。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有“诗仙”的美称。故事讲:有一次李白的'父亲要出远门,叮嘱他要努力用功学习。李白读着读着,读到不懂的地方,头脑发涨,便跑到外面去玩。等父亲回来后,把他关进了私塾。有一次李白坐不住了,偷偷趁先生不注意时跑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老婆婆要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心想:要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婆婆对他说了一些道理,李白一听恍然大悟,于是加倍努力勤学,不论先生留下多少作业,他都按时完成。最终,由于李白的勤奋努力使他成为了著名的大诗人。

  我们应当记住老婆婆的话: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用到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天天不停地磨,铁杵虽然粗,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这句话好比是读书,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不要辜负了父母亲的期望。我们坚信,只要功夫深,什么事都能做好。

  李白读后感 9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诗善用比喻、夸张,想象奇特,被人们称为“诗仙”。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崇拜李白啊!又有多少人想走近他,了解他呀!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走近了李白,了解了李白的一生。李白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是黯淡的一生,也是没有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一生。李白生于盛唐时期,可谓生不逢时。他的一首《蜀道难》赢得了贺知章的.赏识,随后贺知章就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可这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那个胸怀大志,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了,而是一个贪图享乐的昏君了,他看中李白是想要李白为自己写歌功颂德的诗,所以李白的抱负就没有实现,这一切都是被封建王朝所害。

  再看看现在,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各行各业都充斥着大量的人才,各行各业都提供给他们舞台,供他们发挥才干,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珍惜时间,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身体,培养自己的情操,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白读后感 10

  假期里,朋友圈满满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步履;影院中,跟随《长安三万里》朗朗的背诵诗歌的声音……让我不由地,拿起了案头蒙尘已久的《李白没有见过的风景》。

  其实,是书名吸引了我,这是我儿子珍藏的一本书。出于好奇打开了它,一翻开封面,就被两张折叠的长副图片所震撼,这么壮美的广西凤山喀斯特峰丛、喜马拉雅山脉和南迦巴瓦峰,是很难有机会亲眼目睹的风景。书中集中展示了河曲、云瀑、天生桥、潮汐树等中国西部地区特有的14种自然景观,不仅有令人赏心悦目的高清摄影图片,还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地理学和生物学等小知识,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盛宴。

  作者单之蔷在《自序:如何能“看”到“精彩”》提出,“看”是有意向的行为,“看”指向意识中所意求的东西,“看”是有文化和知识背景,“看”是有理论预设的,“看”一定是包含了某些东西,“看”一定是意义先行,意义在先,如果我们不明了某物的意义,我们是看不见的,即使它已经呈现……我非常认同这个见解。

  作者还讲到一个故事,他在318国道上遇到了五位年轻的骑行者,经过攀谈,发现他们一路千辛万苦,可是所见寥寥,他们本应该在沿途见到钙华池、云瀑、雪线、林线、杜鹃花等壮观景象却几乎没有看到,其实这些景象就在离公路不远的两旁。因为他们头脑中还没有形成这些景观的概念、符号,不了解这些景观的意义,没有看到应该看见的风景,更无法看到那些景观的“精彩”之处。在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比比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中,提前预习,搜集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出游前,做好攻略,带好装备,定会完美出游;工作时,制定计划,按部就班,一定有条不紊……只要用心,我们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这个假期,我去了四川九寨沟和黄龙,看到了书中写到的钙华梯池,这堪称中国珍稀景观。钙华梯池景观生长的模式是:挑战—应战—成长。钙华景观生成时所遇到的.挑战是不大不小的,假如泉水或河水遇到一块巨石或者一座山的阻挡,这样的挑战太大了,无法应战,也就无钙华景观的产生。同样,太小的障碍又不足以激发水流应战,也无钙华景观的生成。这不由让我想到了孩子教育问题,孩子的成长也需要适时地给予挑战,或许“跳一跳,够的着”才最好。其实,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呢?如果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事情,日复一日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而有一些人,总会用心对待生活,积极地面对各种挑战,在平凡的日子中,去发现、去制造些许的小惊喜,从而让自己身边的“风景”多了一些精彩。

  所以,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终点的美丽风景而只顾埋头赶路,更要用心去领略沿途应该看见的景物,不错过身边的每一处精彩的风景,或许这些前行道路上微不足道的景色,就是李白没见过的风景。

  用心看风景,风景各不同。

  李白读后感 11

  这是一首让古今文人拍案称奇的诗章。

  诗歌开篇即凭空起势,骤响彻天。诗人把三个叹词相叠,两个形容词各带一个语气词并列,另用一个比喻,来突出蜀道之难,诗句气势磅礴,使读者在心目中对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线(长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岭—剑阁—成都),具体写蜀道之难。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写蜀道旅途之难。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用悲鸟、子规作烘托,极写山的高峻奇险;以“冲波逆折”“飞湍瀑流”的直接描写,用“崖转石万壑雷”的夸张手法,极写水的湍急凶险。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诗人怀着对国事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警告当局要吸取历史教训,防止地方军阀据险作乱,残害人民。

  文末的结语写蜀道之难导致的结果。行人望蜀兴叹,徒唤奈何,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纵横驰骋,时间上从四万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开至战国而至中唐;空间上从长安跨越数座大山而至成都,从上可摩天的山巅到激流回旋奔腾的`深壑;其他,从行人至鸟兽,从神话传说至当今世道……腾挪跌宕,惊心动魄,把蜀道之难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为乐府诗,形式自由,每句字数从三言至十一言,参差错落,且三次换韵,非常适合表达大自然的奇观和诗人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融神话、传说、谚语与景观、人事、心理于一炉,想像丰富奇特,夸张新颖独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从形式到内容,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读后感 12

  首先,就要从开头开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听,就给人一种豪情壮志的感觉,由此,他鼓励我们发奋向上,不要气馁,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告诫人们人人都要得意的时候,不能骄傲,要顺其自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要告诉人们不能太注重钱财,不管有多少钱财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有多少终究是身外之物,倒不如好好珍惜自己的才华。‘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说明了李白心中的无奈。‘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缺乏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现了人不能太注重钱财,倒不如长醉不复醒,但谁又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借曹植,来说出自己心中所想。可谓心之豪情大发。我们说不出李白的豪情壮志,说不出他的逍遥自在,他看破红尘,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李白乃一代名诗人,李白深刻的写出自己的豪情壮志,用将进酒来抒发自己心中之情。望《将进酒》能流芳百世。

  天下没有无用之人,李白的一首《将进酒》,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上进之心。何需苦叹时运之不济,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就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需因一时的失败而总是否认自己。人生在世,九十九次失败,一次成功,何必苦恼。失败越多,经历积累的`越多,或许失败了许屡次,但总是会有成功的一次,与其愁眉苦脸地对待失败,不如满怀总会成功的自信,对待下一次的考验。爱迪生这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他失败次数之多是令我们难以想象的,假设换做一般人,大概尝试了几次,失败了几次,就撒手不干了,但爱迪生坚持下来了,因为他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他相信下一次会成功,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于是,他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他没有因失败否认否认自己,他的坚持,他的自信,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赞叹。不必怨天怨地,踏实地做好自己;不必伤心苦恼,微笑面对下一次,成功总会来临。功名利禄,素来为人所恶,却又是素来为人所求的的,有用之材,不为其所苦。“人生得意须进欢,莫使今樽空对月”。追求自己所爱所好,不为身外之物忧心劳神,只为在失败的过程中得到其以外的乐趣。不用在意结果,纵使千般无奈万般愁,依然“人生乐时直须乐”。

  只专心做自己喜爱的事,在某一方面自己做不好,不热衷,但在另一方面,总会发现自己所想,自己所喜欢并且能将它做好的事情,并确定其为自己的最终目标,为之而不懈努力,就能有上有所成就,李煜,一代亡国之君,可以说,他没有做君主的才能,致使一国沦陷,自己也成为了阶下囚。但他却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朗朗上口的辞赋,亡国之前的词绮丽柔靡,亡国后的冷清凄凉,极富感染力,表露出他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他写词的才华,令人注目。假设非生在帝王之家,李煜也许能成为一代词人,留下更多歌风咏雪的著作。李煜在作词上的成就,说明了他对事物的喜爱,并将它们以词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境,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以求得心中的平静,虽不能“人生得意需尽欢”,也能找到自己所爱之事,寄托自己的忧思。

  李白读后感 13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之后便再读,亦是悲叹。不如看淡坎坷,心破九霄。

  小时候,有人曾问我最喜欢的诗人是谁,我说是李白。我喜爱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的绵长;喜爱他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唯美;喜爱他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细腻。

  我以为读过他的这些诗就算是真正了解他了,可是当我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情时,我才发现,“诗仙”李白的诗就像是自己手里举着的那一壶酒一样,令人回味悠长。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的那一句绝唱,绝非懦弱胆小无能之人能写出来的,只有李白,这个敢叫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李白敢于叫板而出。

  我读过很多作家写山的高险,然而只有李白,这位用生命写诗的人,可以让我读得脊背发凉。一首好诗总会有一两句可以震撼到人心,而这首诗的每一句都足以让我肃然起敬。

  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行旅的艰苦。诗中蜀自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接着引用五丁开山这个悲壮的神话故事表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为蜀道增添了许多神奇色彩,也间接地说明了蜀道在历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险阻。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猱之类也同样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根底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来进一步衬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李白读后感 14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词》,这两首非同时所作,李集中分排在卷三和卷六。但异曲同工的是,这两首诗不仅题目相同,连内容也在似乎相互映唱,仿佛是两个饱受相思之苦的情人之间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一映一和,成为李诗中最温柔的一篇。

  第一首先以“长相思,在长安”直白的诉说自己身在异地,而思恋的人在长安。然后开始描写环境:“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纺织娘在金井栏边鸣叫,已到了有霜的时节,连竹席上都透着寒意。此处诗人由秋声、秋意起兴,一幅秋景忽突突的展现出来了。在这个“微霜凄凄”的日子中,诗人在做什么呢?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哦,原来诗人在这个寒气袭人的秋夜里,挑着孤灯在思念一个人,“思欲绝”,在动词后用虚词加以补充,起到强调和肯定的作用。在此,让我们更能体会到那种思念到极至的揪心之感。且看,诗人思之不得,开始烦躁不安,于是他站了起来,走到窗户边,卷起窗帘,发现窗外浩月当空,霜繁星稀,寒气逼人,秋意越发浓了,这样的相思让人更加难以入眠了,于是诗人只好望着月亮空自长叹。如此的沉重的.心事,他在思恋谁呢? “美人如花隔云端”!原来他是在思念他的心上人呵!

  既有如此刻骨的相思,该怎样去遣怀呢?诗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先用一句浅显的对仗“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氛围中,然后紧接一句“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吐露得淋漓尽致,且看:上面有苍苍茫茫的青天,下面是绿水荡漾的波澜,二人相隔天长地远,连魂魄飞来飞去都极为辛苦,何况隔着关山险阻,难以逾越,相见就更加艰难!原来爱到极至,连做梦都是如此期盼相见,尽管相隔千山万水,魂魄也会不辞劳苦的来回飞越。然而,怕只怕“梦魂不到关山难”,因为险阻,梦中的魂魄也越不了关山,使二人不得相见,如此相思,长久下去,岂不让人摧折心肝?于是末一句用“长相思,摧心肝”来结束全篇,让人感觉话已毕而情未尽,胸臆直抒,荡气回肠!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化中,也许人们最初只是为了模仿,后来竟形成了一种习惯。如男子悲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宋玉;女子伤春,人们就会想起杜丽娘一样。而正是因为这一春一秋,秋去春来,才让人更加深切的体会到,思念,是年年岁岁、无时无刻不在的。《长相思》一中,男子在秋夜因思念心上人发出了

  “长相思、摧心肝”的呐喊,对女子的相思之苦,诗人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节、时间、环境、情绪全出来了。春日的一个黄昏,日色将尽,夜幕降临,花辨上也似乎含着缕缕烟雾,女主人在干什么呢?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明如镜、皎如绢,一种淡淡的愁绪让她开始感到闷倦,难以安眠。这样一烘托,一幅温婉细腻的场景率先浮现在了读者面前。

  紧接着一副工整的对仗“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古代赵国的妇女善鼓瑟,故称赵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传司马相如曾奏蜀琴来挑逗卓文君。诗人用这两句排比在暗喻什么呢。从字面上来看,赵瑟刚弹过,凤凰状的瑟柱停下来了,又不知不觉的拿起蜀琴,准备开始奏起鸳鸯弦。而凤凰、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种见证!哦,原来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爱人了。

  再来看下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极呐喊“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一片如火之热情。女人则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满怀心事托与春风,希望春风能把因凤凰柱、鸳鸯弦带给她的那深切的别离之苦捎给远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诉我们,原来她的丈夫是从征去了。。

  心事已经寄予春风了,春风真的能给爱人带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吗?女人心里依旧一片茫然,于是她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忆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对你的思念如此遥远,就象隔着那苍茫的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对偶把这个美丽的女子形象刻画出来了,旧日的那对顾盼灵秀、眼波如流的双目,如今却变成了泪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开之后,女子除了长夜无眠和深深叹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泪洗面。

  末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使这个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了,你看她娇嗔的说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为思念你而肝肠寸断,等你回来时,在明镜前看看我憔悴、疲惫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调皮的样子跃然纸上,让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诗人虽不是女子,却能刻画如此生动、细腻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却能读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样,我想,世间无论男女,也许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读懂对方,此生足矣!

  李白读后感 15

  李白的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

  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读后感 16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初看到李白二字,想到的便是这句诗。

  李白有一个江湖。他的江湖里是侠义,是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自信,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狂傲,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他就像金庸小说里的那些侠客,嗜酒如命,剑术超群,敢爱敢恨,豪迈洒脱重义气,更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才气,也正因如此,他到了如今还被无数人喜爱和赞颂,还被人尊称“诗仙”。他的自由和疏狂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不单单是中国人。

  这也正是我读《李太白集》的原因——我想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儒士,这个道士,这个侠士,这个谪仙人——而不仅仅是背一背那些固定了的赏析和参考答案。我崇敬他,敬他的浪漫,敬他的理想主义,敬他的才华横溢。初识他其实是因为那首《静夜思》,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寥寥几句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让那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无比敬佩又懊恼——写这么多诗,要背多少赏析啊!开始迷恋他是情窦初开时,羡慕他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喜欢他的“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真意切——只要是真爱,那么点距离又算什么呢?于是开始试着了解他,看到了他的豪迈和狂傲。一个人若只是狂和傲,那也就一狂生,称不得“谪仙人”。含喜含悲,且狂且傲,有血有肉才是李白这谪仙人。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有了“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忧愁,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忠义……

  他是下凡的仙人,却得不到重用,所以愁。他幸运地生在了盛唐,却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不愿为了名利奴颜婢膝,不愿向所谓权贵低头,所以离开了官场。我们这些凡人生活太平庸了,所以会对他的纵情肆意而艳羡——他是真正地痛快地活着。要说我读他的诗集有什么感受,其实很简单——我觉得我看到的是一个江湖,一个李白的江湖,一个承载了他思想的江湖。李白是一个侠客,更是我心中的神。

  李白读后感 17

  李白,是中国诗史的旷代奇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余光中《寻李白》所寻寻觅觅的,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是一种“宛转的怀乡”,也是我们民族所普遍共有的一种历史的情感。

  诗,应该讲究结构的美的经营,结构不具有美学价值的好诗,是不可思议的。《寻李白》的外部结构自由而严谨,造句、建节与成篇都比较自由舒展,是所谓自由诗体,但是,第一节与第三节各为十四行,第二节与第四节各为十行,基本格式有如扩展了的古典诗歌中的隔句对,这样,在参差错落的自由之中就不乏整饬之趣了。从内部构造而言,这首诗以“回旋”与“立体”构成它的间架的特色。诗以李白的“失踪”始,在叙写诗人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始终围绕“寻”字曲折成章,而避免作直线式的叙述。诗的开篇“至今还落在”的“至今”是超越时空的奇想,古今并举,形成时空的立体感,其它如写李白作品“千年后”的魅力,写现代之谜的“霍霍的飞碟”,都是古今互证,易地移时的.手法,形成了全诗内在的立体构架,这样,全诗就不致停留在绝缘的古典的平面,而具有现代的浮雕式的美的效果。

  《寻李白》的开篇轰然而起,破空而来,拟人的“傲慢”与“羞愤”出人意外地加诸“靴子”和“手”之上,“至今还落在”与“人却不见了”似真似幻,不仅活画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采,而且有广阔的艺术时空供读者神游遐想。诗的第二节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感人力量的描写,妙想奇情匪夷所思,在第三节“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的渲染和跌宕之后,第四节诗人更忽发奇想:“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民间盛传李白在采石矶长江中捉月而死的传说,而余光中的一阕“月光奏鸣曲”,为读者奏响的竟是一个想像飞腾的奇妙尾声。李白诗的想像如行空天马,超逸绝然,而余光中诗作丰富而具有创作性的想像,确实也颇有“太白遗风”。

  余光中认为:“我敢断言,今曰许多以诗自命的三流散文,其淘汰率不会下于六十年代那些以诗为名的魔咒呓语。”《寻李白》的语言,密度高而弹性大,炼字炼句具有“新鲜”与“新奇”的美学效果。如“和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与羌马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苦吟”一句,虚实互转,伸缩自如,凝炼而繁富,它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杜诗的内容和风格的特色,与李白诗作了美的对照,同时又概括了安史之乱与以后的回纥入侵,时空阔大而包举众端。又如“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不仅是“小”与“长”运用了西方诗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辞法,而且“长安城小”与“壶中天长”又是无理而妙的反向的变形,加之一“怨”,更觉文字向内紧凝而含意多面地向外延展,义有多解,令人咀嚼。如“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全诗最光彩照人的笔墨,“七分”,“三分”,“半个”等数量词运用各呈其妙,而“酿”,“啸”,“吐”这几个动词更可以说诗中之眼,没有这种雄奇骇俗之句,怎么解为我们民族的诗的“谪仙”写照传神?

  李白读后感 18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家族中排行十二,也称李十二。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李白涉猎的内容广泛,除儒家经典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他很早就喜欢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问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李白,对待朋友非常真诚。与汪伦离别时,他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与元丹丘、岑夫子喝酒时他说“蒸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可见他对待朋友是及真诚之人。也只有这么豪放的性情,才能写出如此诗句。

  李白,一生仕途不顺,官方记载李白因元丹丘被公主举荐,进而被唐玄宗任用为翰林供奉。翰林供奉其实算不上一个正式的官职,主要的职责是陪同皇帝吟诗作赋。杜甫评价李白的.诗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只不过是杜甫想突出李白不侍权贵的形象而已。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李白所处的社会地位而言,他根本不可能做到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的大才体现在诗词歌赋上,但在政治方面,李白是否具备真正的大才?从后来他参加永王的军队及那个时期所写的诗句来分析。李白在政治方面,还是非常幼稚的。

  李白,是在符道士。“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紫烟就是道教的说法。李白进入仕途的方式比较有意思,用现代人做事逻辑来分析,李白是先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网红”。当然李白是非常有才华的,他在当时就有一大批粉丝。又因他有很多与常人不同的行为,被很多人推崇和赏识。贺知章评价其为谪仙人。就是一个例子!但掌权者会任用一个“网红”人士来帮自己治理国家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注定了李白的政治命运!

  李白读后感 19

  李白,字太白,诗风飘逸浪漫,被称为诗仙。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一下李白,那就是“狂”,这个人狂得没边儿,为什么说他狂呢?我举两个例子。有一次,李白去拜访渝州刺史李邕,李邕当时极负盛名,拜访期间,李白大谈抱负理想,被李邕轻视,李白在临别写了首《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还有一次,李白被举荐做官,接到告示,李白很开心,在诗《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是李白自己写的。我们再看看他的好朋友诗圣杜甫怎么评价他?杜甫在《赠李白》中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而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也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通过李白自己的诗,以及杜甫对他的描述,大家可能对李白的“狂”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了。

  这首《寻李白》是一首自由体诗,诗人谈吐挥笔,几乎每一句话,都与主题李白紧扣在一起。全诗运用了很多李白的故事传说,比如第一段,力士脱靴,杜甫苦吟,贺知章读李白《蜀道难》尊李白谪仙人的事情等等。欣赏全诗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这首诗歌具体赏析,百度百科有详细讲解,大家可以参考。当然,在今后的文章里,我会专门拿一篇出来,跟大家分享,怎样品读诗歌。

  我节选其中最经典的一段,与大家共享。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除了爱喝酒,还有侠客梦,他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酒放豪肠”简单的四个字,却表达了很多,特别是李白喝酒时那种潇洒的千杯不醉的模样。“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月光”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的“仙气”,“剑气”则表现了的李白“侠情”。一个“酿”字,一个“啸”字,与数字的巧妙结合,极大的增加了诗句在对李白描述上的表现力。“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一句,读来真是如长虹的气势,蔚为大观,仿佛带着读者重新回到了李白笔下的那个盛唐。整句诗,没有一个字提到李白,却又处处透着李白之气,即使一个不怎么了解李白的人,读这句诗,也知道,这就是李白。难怪被余秋雨老师赞为“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

  李白读后感 20

  《将进酒》内容多写饮酒放歌,他展现出一幅几位朋友围在桌旁一起饮酒闲谈,唱歌的图案,李白他曾享受着富贵的生活。但在长安也遭受排挤,后来被唐总放逐出京。于是漫游梁、宋、齐、鲁。《将进酒》诗篇发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狂飙突起之势,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紧接着又通过“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暗示了时间流逝之快,唱出了深沉的感慨,抒发人生短忽,功名难建的苦闷,也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

  “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告诫我们要相信自己,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也有想不开的事情。当他们的失败打击他们时,他们那么失望,灰心丧气,认为话在世上也没有用,但是他们错了,他们没有想到这句话。人不会十全十美,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了解我们的长处,让它继续发扬下去,找到我们的短处并克服它,而且我们要挖掘我们的潜能。

  “人生得意须尽欢”人活在这世上,要活的有意义而且充实。西方的人们就注重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不要整天哀怨这一切。想想看人的一生又有多长呢?张海迪姐姐她是顽强生存享受生活的乐趣,她让生活变的更充实,我们应在有限的生命里,让我的人生呈现出他的丰富多睬,而不是虚度年华。

  “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李白感慨时光流逝之快的描写,也表达了他珍惜他所拥有的时光,人生是短暂的又是漫长的。但是我们无论它的长短都要珍惜,我们正处于青春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浪费所拥有的分秒珍贵的`时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使男儿读书时”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奋力拼搏。“劝君惜取少年时”时间是不会倒流的,它一去不复返。

  诗人身为唐代的一员,那时正于封建社会,他之所以爱喝酒。因为世间的不公,大多令他不满意之事。他那么哀叹发愁,这就使他借酒消愁愁更愁。然而在他饮酒时诗兴大发,便写下了诸多关于酒的诗篇,唐代社会的兴衰灭亡,造成了李白这样一个豪放的性格。

  李白读后感 21

  李自成,是一颗曾璀璨一时的巨星,英雄辈出的时代培养了他,他又装饰了历史的星河。

  也许,没有项籍的四面楚歌,就不会有之后的强汉盛唐;没有曹孟德的赤壁之败,就不会有之后的三国鼎立;没有岳少保的莫须之死,就不会有之后的蒙古帝国;没有李自成的山海之败,就不会有之后的康乾盛世。

  一个少年,在诛杀贪吏后,远走天涯。那塞外的风是他的伴侣,那冰冷的雪是他的被铺。走过朱明万里江山,看过人间百态炎凉,穿过大漠滚滚黄沙,他的心中何曾没有过惆怅?他痛苦过,他沉默过,他疯狂过,他想要走出一条济世的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那条路——揭竿起义!

  1644年前的李自成势如破竹,1644年后的他兵败如山倒,为何前后反差这么大?

  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大势(所趋),抓住了这个“势”,围绕这个“势”布局,环环相扣,再配合运气方可成就大业。

  1644年前,李自成明白自己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明朝,小说里他发布的《九问九劝》,喊出了老百姓、不得志的地主阶级的心声,鼓舞人心,所以他势如破竹,横扫中原,西安建国,问鼎北京。

  1644年后,他推翻了明朝,这时他有点“拔剑四顾心茫然”,他不知道下一个“势”在哪里,此时的“势”就是与清朝的战争,但在此之前必须打好根基,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后,方可出击,可是他太心急了,外加各种失误,所以他败了。

  李自成本人的性格前后反差很大,昔日兵败潼关,仅有18骑相随,但蛰伏于深山之中,日夜练兵,收集旧部,联络其他盟友,可见他有百折不挠的品质。且当时他求贤若渴,从善如流,无论是与明军作战,与张献忠谈判,处理内部叛变,都体现出他临危不乱,多谋善断。

  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无论做人做事,抑或是我们办案执法,都要审时度势、冷静思考、纵观全局、统筹规划,自觉从事实证据、从实际情况出发,即使在享受凯歌高奏、鲜花美酒的时候,也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否则美好的一切瞬间就会变成镜中花,水中月,如同昙花一现般消失得了无踪迹,而留下的却是深深的遗憾、长长的叹息。

  李白读后感 22

  《两个李白》是王充闾的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四辑,收录作者十八篇文章。干净且厚重的一本书,前面没有序,后面没有跋,更没有作者简介和任何扭捏作态的照相之类,由封面到封底,展开来是一帛画,一个李白,一匹骏马,李白没有骑在马上,一手牵了马的缰绳背在身后,一手抬起,挥了挥衣袖于颡间停留,一人一马,相看两不厌。

  读这本书当然是受了标题之惑,近读李白有一首拟乐府——《日出入行》,不由十分喜爱,日日吟之诵之: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女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你有没有得出一个与往日认识所不同的李白?我有,于是翻开本书第一篇,《两个李白》。

  这本书的十几篇文字是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而形成的,写李白,源于作者的皖南之行,当涂、宣城、秋浦、泾县,这里恰好是李白晚年活动的中心,作者溯洄而从,山程水驿、雨夜霜晨,每时每地感受李白动人的歌吟。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窨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飘逸绝尘、驱遣万象的诗风,显然导源于《庄子》和《离骚》,其精神风貌及其诗文的内涵,是中国文化精神哺育的结晶,清代龚自珍以为,他是并庄、屈以为心,合儒、仙、侠以为气,并将它们交融互汇于个人的实际生活,在李白的身上,完成了多元文化的综合、汇聚。当然,李白的精神风貌也折射出盛唐社会特别是盛唐士子所特有的丰神气度,这是盛唐气象在精神生活方面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历史很会开玩笑,生生把一个完整的李白劈成了两半,一半是,志不在于为诗为文,最后竟以诗仙名垂万古,攀上了荣誉的巅峰;而另一半是,醒里梦里,时时想着登龙入仕,却坎坷一世,落拓穷途,不断地跌入谷底。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李白的这位好友老杜先生,也同样地不吝文名胜官声,他们即使为官,也是官卑职小,而且加起来的时间也不过两三年,李白的翰林待诏,杜甫的左拾遗,说到底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小小一弼马温,而他们的书生本色又使得他们往往对自己高自期许,“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悲、可怜、可叹、可赞。

  老杜不愧为太白的知音,在李白的墓碑上直书“唐名贤李太白之墓”,不像他的另一位好友魏万,为太白编辑诗文时仍要标上《李翰林集》,究竟是贴金呢还是打脸呢!

  此辑不独写李白,还写孟子与士人品格,写陆游孤枕梦寻,写义乌的骆宾王、纳兰公子与紫竹院的翠篠娟娟,像我此时窗台上的紫色小花,如此“小胆怯空房”,不说“胆小”而说“小胆”,楚楚之韵油然而生。

  第二辑《欲望的神话》写秦始皇“祖龙只作万年图”、宋徽宗赵佶,“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说起这些才人绝代的皇帝,当然还有一个李煜,这两个人的前世今生颇耐寻味,有诗为证:

  闻说重光有后身,道君耽艺岂无根

  谁知百五余年后,也作降王拜女真

  还有一个无赖刘三,“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流氓成功,小人得志,使英雄气短,混世者为之扬眉吐气。

  第三辑《他这一辈子》写李鸿章的水鸟哲学,“五子登科”,晚清“裱糊匠”、“避雷针”,一个很真实而又有十分个性的老头子;而他的老师曾国藩,功名两个字,用破一生心,显赫的身影背后,其苦其累,让人看不到多少生命的活力,灵魂的光彩。此辑还写了一对好朋友,陈梦雷和李光第,一个是忠厚颟顸的书生本色,一个是八面玲珑、鬼精鬼诈的`“昌时柱石”。这里有一个背信弃义、卖友求荣的故事,幸好有一篇血泪交迸的《绝交书》留在史册上,从人性的深处,灵魂的底层,渗透生命的体悟。

  第四辑《马嵬坡下的三场辩论》,这篇当然是写杨玉环,这三场辩论的辩题奉上,诸君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1、杨妃是不是“安史之乱”的祸胎

  2、杨妃是怎么死的?死在什么地方?

  3、马嵬坡之变中,杨妃是否已死?如果没死,其下落何在?

  这三场辩论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史家、民间口头传播者及某些学者,作者的笔下自然精彩,至于后来的许多精彩文章,那自然是读书之意外收获了。

  本辑还写了文成公主和亲的雪域奇缘,李清照在金华的终古凝眉,朱淑真的泉路断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读此篇怵然一惊:朱氏常念之萧郎,莫非复姓欧阳?呵呵,清代程羽文曾作《鸳鸯牒》,打通古今,漫游时空,曾安排让朱淑真自择婚配,可从苏子瞻、秦少游、晁无咎、陈季常、黄山谷、王晋卿、晏同叔、苏子美、柳耆卿等风流才俊,任选其一。倘真能若此,何其美哉!不过,也无美词使“断肠”。

  艺术原本是苦闷的象征,诗词是颓废文学,生命从来无完美。最后,还回到李白,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李白读后感 23

  过采石悼李白

  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渚蘋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不可闻。

  我想这首诗白居易不仅是在悼念李白,压实在悼念自己的将来。白居易和李白都是我非常喜欢和欣赏的两位诗人,虽然两人同时生活于唐朝,但命运却大不相同,李白生于唐朝“开元之治”的鼎盛时期,而白居易生于唐朝中期,政治局势动荡,诗人看不到未来,才作此诗。

  而白居易以此诗悼念李白,也充满了英雄惺惺相惜之情。李白性格豪放,他的诗亦是如此,豪迈轻快,清新飘逸,且不畏世俗,留下千古名句“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一点,也是白居易作此诗的原因。

  而这首诗置于现代,也令人动容。21世纪中不乏科技人才,但是却缺少文学方面有足够造诣的人,而那些所谓文学大师背后也充斥着功名利禄,少了真正纯洁的文字。

  也表达了白居易怀才不遇的愤愤之心。

  我们不能太过于追求科技发展,也要关心文学发展。那样,人类之会变成和机器人一样,事实上,我们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

  也体现出现代社会,人们都向着科技发展前进,文学却停滞不前,再没有一个“李白”,或一个“白居易”出现了。

  我们是有思想的,应该更多地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而不是让孩子从小就体会到名利是多么的重要。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缔造了多少文学作品,现在却没有了。

  就算获得再多的钞票,也买不走来自灵魂深处蕴藏着的小宇宙。文学不是光嘴上说说,要有好的作品问世,不要让那“惊天动地文”只曾经存在于历史中。至少我认为一个满腹诗书的人比一个手握无数财富的人更加富有,因为满腹诗书的.人拥有的是灵魂深处的满足。

  常言道:“富有诗书气自华。”我坚信就算你没有比尔·盖茨那么多的财富,只要你有文学素养,金钱对于你来说就不难么重要了;反之,如果你手握世界上所有的财富,而肚里空空,也只能算一个“暴发户”。

  我也坚信,天才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他们往往更加感性,脑袋中充满思想,而不去在意金钱名利,就像李白那样,即使天子邀请,也从容不迫,淡定自若,不为虚名而动容。皇帝身边有着多少溢美的阿谀奉承之词,李白偏偏我行我素,不为五斗米折腰。

  也是因为李白的才华横溢仓让他有资格去做这些事,这不是李白的高姿态,做作,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不羁气质,高洁气度。

  但是天妒英才,让李白离开人世,让白居易生活在那样一个不堪的时代。

  不管时代怎么变,真正的文学不会变;不管世界怎么变,真正纯净的人心不会变;不管宇宙怎么变,我依然会以李白和白居易为楷模,走我自己的路,学真正的文学,做纯洁的人。

  李白读后感 24

  道教的李白和世俗的李白!

  合上最后一页,忽然有点难过,明白了书名“通天之路”中的悲情意味。李白一生都在两个世界间撕扯——代表世俗政治最高层次的朝廷和代表精神领域的道教——注定了他内在的矛盾,在两个地方都无法久留。天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轰轰烈烈的:他有西域血统,从小生活在多文化环境,精通月氏文;他年纪轻轻就游遍中国河山;他跟随驯养了上千种鸟儿的老师赵蕤在深山修行,学习炼丹术;他箭法精湛,有游侠之气;他的诗歌不拘于格律,受《诗经》和民歌影响颇深,他酒醉之后依然能够不假思索地让诗句倾泻而出,“每个字、每一行、每个韵都恰恰好”——这让目睹他作诗的人称他为“诗仙”。

  然而,他正处在一个衰落、腐坏的王朝,他的从政之路无比坎坷,达官贵人要么嫉恨他的才华,要么只把他当作一件昂贵的'家具。暮年的天子耽于享乐,通天之路上处处是百姓的尸山血海。但他虽在政治上天真到近乎愚蠢,对人却有赤诚之心,因此他一生都不缺朋友,也对底层百姓有真切的同情。他“虽然爱热闹,但他内心深处是一个独行者,是中国诗歌史上孑然独立的一个人物,就像一颗闪耀的恒星,它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对其照耀的世界全部一视同仁。”

  只可惜,骄傲和个性注定不容于这个平庸的时代。天才轰轰烈烈地来,却悄无声息地死去。直到他死去一年后,朝廷才终于赐给他那个他一生都在等待的机会,却无人知晓他已不在。直到数年后他的崇拜者白居易来到他的坟冢,为他的一生写下最后的注解——“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李白读后感 25

  这本《李白传》讲述了李白生平,从几个人生阶段讲述了李白:天才少年、仗剑去国、酒隐安陆、待诏翰林、巨星相会、十年漫游、从宾获罪、天夺壮心、千古华章。读完此书,仿佛路过了李白的一生,对李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谈起李白,你想到什么词?诗、仙、侠、酒、月、访名山、四海为家、洒脱豪放、浪漫不羁......很难说有哪个中国人是不受李白影响的,他的诗早已根植中华大地,流传中外,震烁古今。他是幼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陪伴,是中学课本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背诵全文,是自我想象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是遇到不公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放下,是失意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安慰,是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骄傲。

  在看此书前

  李白的形象是扁平的

  我们更多的在读他的`诗文

  很少的理解他的经历

  在李白的故事里,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的豪放不羁以及整个人生追求的政治抱负:有失意,有怀才不遇,酒隐安陆,有步入京城失意而归,有待诏翰林满腔热诚报国却被君王视作太平盛世的妆点,有潇洒离京十载漫游难以一展拳脚,有老来抱着平乱的热情投军却获罪入狱,有流放夜郎遇赦返乡,至老仍欲投军展抱负......

  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有得意有失意,自比谢安却怀才不遇,但永远怀揣理想想要报效国家,一展拳脚。

  李白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是“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是“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在我的心中,他是永远陪伴我们的谪仙人,是浪漫的传奇,是一双从穿越时空的眼睛。

  读完本书,李白的形象仿佛更加立体了,像是路过了他的人生,走近了一个不同时空的人,走近了一个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这个在我心中仿佛不知疲倦的浪漫少年,或许他还将陪伴我很久,也将继续安慰我的人生,或许有一天路过李白墓,一定记得给他带一点酒聊表敬意。

  李白读后感 26

  如果你感到压力山大,失落、绝望、无助、那就来看看诗仙李白怎样走出人生低谷的吧!

  最近忙里偷闲阅续《李白传》分享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半个盛唐,这就是李白。

  李白是兴圣皇帝,莲武兆王李暠的九世孙,妥妥的官二代,可是因为祖上被贬的原因,李白不但没有受过官二代的特权待遇,连正常的科举考试都不能参加。

  他仰天长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真是喝口凉水都塞牙呀!李白也是富二代,他父亲从商可谓富甲一方,有《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为证。

  因为家境殷实李白喜欢喝酒,而且动辄就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与之相比,诗圣杜甫这一生就显得穷困潦倒,喝酒也是潦倒新停浊酒杯,可见李白家境之殷实。

  言归正传,既然官二代和富二代的身份,都不能成为李白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怎么办呢!他做到了如下四点实现了人生逆袭。

  1)发奋读书未雨绸缪,虽然现实很骨感但是理想必须丰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真,富贵必从勤苦来,男儿须读五车书。

  2)行万里路,开元13年在当时交通条件闭塞,环境恶劣的情况下,17岁的李白心怀系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复,以内心磅礴吞天的野性仗剑走天涯,游历近半个中国,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长期的游历让李白领略了祖国名山大川之风流,将天地灵气融汇于胸,从而达到了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境界。以旷世之作为名片,请名人为自己向朝廷推荐,作为草根向上攀登的阶梯。

  3)结交高端人脉,李白以一篇横空出世的《蜀道难》倾倒了当朝部长,就是那位写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人贺知章,从此二人成了忘年交,贺部长冠以谪仙人的雅号给了李白,而且受到了唐玄宗的妹妹玉贞公主的青睐,并得以向唐玄宗鼎力推荐。

  4)成为超级网红,拥有千万粉丝实现人生逆袭,读了李白慷慨激昂的文字之后呢,当朝皇上惊呼李白是文曲星下凡,最终成为李白的超级粉丝,由此呢李白应诏入朝实现了逆袭,于是便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读后感 27

  初见这本书,以为是老大哥和小迷弟之间的绝世情怀,没想到却带我走进了当时那个社会下传奇二人组令人心寒的事件。李白依旧是那位卓尔不群的谪仙人,杜甫仍然是那个踏青大地游走河山的爱国少年,只是,他们二人均在世俗的摧折下多了几分悲哀和孤独、更令后人惋惜和心痛。

  李白两次进长安,第一次本想做官干大事,却始终得不到重用,被皇上在宴会上传诏作诗以此来取悦皇上,终因得罪高官贵族而被“赐金放还”。第二次进京作了翰林,成为他一生最华丽的乐章。相反,杜甫到长安却成为他心中最大的痛苦,考试时遇到考官李甫林下令不录取一人,后在政治上屡受挫折,经济也愈发困难,只能在贵族府邸中陪他们饮酒赋诗维持生计。同时,他对黑暗现实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杜甫硬生生地从少年磨成了“老杜”、也愈发接近百姓的心,这样忧国居民的他,更令人心疼。

  再来说说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杜甫第一次遇见李白是在李白被“赐金放还”那段时光,杜甫作为李白的粉丝一直陪他游山玩水、求道炼丹,对李白疯狂崇拜。那一年成了二人心中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次见面后,两人结束了“放荡齐赵章、表马颇清狂”的日子,一转身,便是一辈子的未曾相见……

  从后代角度来看,世人调侃最多的是杜甫写了二十首涉及李白的诗,而李白被证实只有两首给杜甫。最令人悲哀的是,连一个小小的官员李白都可以为人家写一首《赠汪伦》,真一股心酸涌来。在杜甫的天空中,李白是唯一闪耀的星,而李白的.天空里,群星灿烂浩若烟海……最后,李白身亡,杜甫过了很久,才从别人口中听到这个消息,他长叹一声,半晌未醒,数年后,五天未吃东西的杜甫在县令的招待下暴饮暴饮、活活把自己撑死。

  李白一生风流,无数人为之呐喊,杜甫半身凄凉,无人为之欣赏,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没被称为老李?因为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这本书是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重新解说和塑造。分七章描述李杜间的遭遇和异同,保留了那份最原始的初衷。二人都是诗坛的奇迹,交相辉映,缺一不可。

  李白读后感 28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本着对诗仙李白的敬仰,我研读了《李白评传》一书,感慨颇丰。

  李白生于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唐代,其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唐初形成了了宽松的空气,有助于种族之间的交流,很多反映异族风光与异族兴味的文艺作品,与华夏文化交相融会,呈现出璀璨多姿的风貌。这时唐代文坛上多姿多态的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沃土。悟得人不能改变环境,但环境可以改变人。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如果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受到周围的人的感染,他也会努力勤奋起来,并且做得到自己的最好,成功的人或许成了这个群体的领导者,或者开创了他自己的新事业,或者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是权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但如果呆在一个散漫懒惰的群体里,同样也会让一个优秀的人变成懒汉。如果他不能改变这个群体,那么就要被这个群体给同化。人总是有惰性的,当周围的人都不思进取沉迷于安乐,对工作得过且过,没有计划性,没有长远性,没有良好的执行力,组织框架松散无序,在这种环境感染下,再有天赋的人也会庸碌无为。

  唐代环境造就了唐诗,也造就了李白。而李白自身的经历也十分重要。李白“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又至尚道术,为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不屑于走一般的仕宦道路,一步一步地求得升迁。他要像诸葛亮,陶弘景那样,以隐士起家而立抵卿相;像管仲,乐毅一样,干一番旋乾转坤的大事。

  李白读后感 29

  “所有热烈的生命,都必然包含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李白,就是如此。他的自由,一是天性使然,二也有一部分离不开赵蕤的教导。

  自由,是生命本身最自然的状态。其最具震撼人心的美,便是那种强大的生命力。而李白那永不衰老的强大生命力赋予了他对自由最不懈追求的心。所以他酗酒,所以他无法将一官半职做得长久。

  而他那热烈到近乎极致的生命,给李白带来了益处的同时,却也无可避免得显出一个不算特别弊端的弊端——就是那种浓烈而又纯粹的爱憎喜悲。他太有精力了,所以一切情感都像是倾尽了毕生的气力。这种情况也绝不仅仅只在感情上表现,也体现在做事上。

  李白做事一向是很认真的。例如他用了一生去追寻的仙道和仕途。以至于他写干谒诗的时候也格外用力——各种溢美之词层出不穷,把对方和自己都夸到了一种令人发指的地步。也不知是诚心想毛遂自荐,还是存心想恶心对方。譬如那篇被选入《古文观止》的《与韩荆州书》。“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和周公相齐,也不怕人家受之有愧。反正韩朝宗除了拒绝就没其它表示了,却让后人对这溜须拍马、自吹自擂的情状胃里泛酸。

  可实际上,对李白来说,他真的有那么想做官吗?怕也未必。他不可能不明白官位到底具有一个怎样的.束缚意义,他应是不喜束缚的。可是为什么却仍旧执着于此?不得不说,这定然有一部分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于是,像“忠君”“士当以天下事为己任”这种有才治世却隐于野是不关心苍生和天下的思想,早就耳濡目染地伴随了他一生。

  因为儒家思想从确定“独尊”地位开始,到李白出生,早已渗透八百余年深入骨髓,融进了中华民族的骨血之中。所以不管李白到底是尊孔反孔还是两边都沾,他骨子里还是有些儒家思想的痕迹。倘若真能抹掉甚至剜去这块痕迹,那么今日之谪仙早已不是谪仙,真的位列了仙班。毕竟,那是这天上之人身上最后一丝烟火气息。

  李白读后感 30

  不记得是第几次读《李白与杜甫》这本书了。从前印象很不好。为的挖空心思地贬低和糟践杜甫,看了叫人生气。我又向来鄙薄郭沫假设的为人。因此,总是带着抵触的心理来读。这一回算是耐着性子,又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对于《关于杜甫》局部,还是极反感。

  窃以为这本书的后半部,完全不必写。除了标榜阶级立场之外,看不出郭沫假设在杜诗研究方面下过任何功夫。郭沫假设写杜甫,通篇都是一种“找茬”的调调;读之令人生厌。我们假设想从郭沫假设对杜甫的详细论断里有所受益,注定是缘木求鱼。但假设换一个思路,将郭沫假设对杜甫的阐述,当作特定时代批判的`一个典型案例来解读,那么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于学术史的理解大有裨益。研究20世纪学术史者,不可不读该书,尤不可不细读该书《关于杜甫》局部。郭沫假设挖空心思诋毁杜甫,亦时时见出其天性之黠慧,假设能抛价值判断于一旁,读者自可从中找乐。

  但说句良心话,该书的《关于李白》局部,确实写得好。古往今来的李白研究,并无几人能出其右。我每次读,都要为之拍案叫绝。

  郭沫假设的文史功底和才气真是罕见。郭沫假设尤其擅长直觉式判断,往往不待繁琐考证,一眼即能看出问题。郭沫假设论王羲之《兰亭集序》有可能是伪作,说帖中“癸丑”二字写得过扁,清楚是后来添上去的。我最佩服他这种直觉式断论的本领。非兼得天才与学力之长,不能作此直觉式判断。郭沫假设论李白,亦颇多此种判断。譬如他说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奔流咸秦”的“咸秦”二字是“碎叶”之讹;又据魏颢《李翰林集序》“生子曰颇黎”,论断世传李白子名“伯禽”,实乃“伯离”之误。这些判断,皆前贤所未能道。虽然不免有臆测的嫌疑,但足以备一家之说。郭沫假设论李白,处处见出大家风范。诸多判断,看似出于直觉,却又与史实假设合符节。

  李白读后感 31

  或许梦想是望尘莫及的空中楼阁,但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追梦的路上有多少艰难困苦,记住——风雨同舟你我都是永不言弃的追梦人!

  ——题记

  世人爱李白,爱他的才华,爱他的潇洒,爱他“凤歌笑孔丘”的气概,爱他“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而我却独爱他那为了追逐梦想而奋不顾身的一生“疯癫”。

  李白一生,竭力追求功名,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然后“相携卧白云”而去。“他爱富贵,爱虚荣,爱轰轰烈烈,爱建功立业”,这是他平生的理想,更是他遥不可及的梦。

  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因先祖是前朝罪人,曾被流放,其父后带他移居中原通过经商谋生,在唐朝,“祖上罪人”和“经商”这两条注定李白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他要想入仕唯有一个方法——献文求仕。李白天赋异禀,从小家里对他教育就十分看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因为从小生活在西域,李白的诗颇有异域气息,千年一遇的天赋加上从小诗文的熏陶,使得李白的诗名渐渐远扬。

  李白太想登上金灿灿的大殿,为此他想托人向热爱文学的玉真公主献诗,“经‘夏’复历‘冬’”,四处碰壁,最后还被京都恶少一顿拳打脚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李白不甘,但又无能为力。上天对他太过宠爱,又对他如此不公。无奈之下,李白寻访各地,广泛结交,以邀名誉,他把壮志融入祖国河山之中,以此消愁。

  天宝元年,“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终于等到了“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因吴筠、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在玄宗面前的极力吹捧,他终于来到了大明宫。他本欲建功立业,最后却也只能给皇上写诗文娱乐,“云想衣裳花想容”,他日渐厌倦这样的生活,再加上仇视者馋谤于玄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终于离开长安。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归隐田园再不出仕。李白却渴望入仕,渴望建功立业。安史之乱,他赌上所有再次复出……永王兵败,他流放夜郎,然后中途赦免,客死他乡。李白为了获得功名,报效祖国,他两次入赘豪门,但他并不在意,为了仕途,李白贯彻了道家“为我所用”的思想,他放下姿态写下“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渴求功名;他自比天马,“希君一剪拂”,表受提携之心;他自怜谢公韩信,“壮心惜暮年”;他上书李邕,“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李白追梦堪称“疯癫”,一生脚步从未停歇,即便最后失败,但这,不重要。

  李白不平凡,他一生追梦;我们平凡,也一样能造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平凡如每一个人,都有追梦的资本,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只要拼尽全力,剩下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生有梦,一生追梦,在追梦的过程中,方能体验到生命的美好,方能体验到人生的精彩,所以——永远都要心中有梦啊!

  一生追梦的李白活成了我最想要活成的样子。

  李白读后感 32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题记

  红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葱葱。长安书斋中,摊平宣纸上,一片浓墨连篇,执笔落下的,是杜甫对挚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人们总喜欢对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时代的名人。若说李白与杜甫在同一时代却又有点不妥,因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却在晚唐才缓缓展开。可是虽说时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间的惺惺相惜却也让他们成为了挚友。而他们的对比,也由此开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写的诗,浪漫奔放,受到当时的游侠和求仙风气的强烈影响,游侠和求仙不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

  可杜甫却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极少有这种生活,唯一涉及到的,还是他与李白携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写的诗,大都沉郁顿挫,带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让人啧啧称奇,而对杜甫的人生则只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说是悲惨的,落第,被贬,流亡,战乱,家散,国破……最终也逃离不过一个贫困潦倒,郁郁病终的结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这不仅是杜甫对商贾勾心斗角生活的厌烦,还是接触李白时油然而生的感触。天才们的相遇总让人觉得相见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却能一同游历,谈笑风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却再也没有相见了,“石门上的金樽也没有‘再开’”。李白在分别后又陆陆续续结识了许多好友,他的诗中也再没有他了,而杜甫却愈加思念对方从而留下许多名句,直至李白离世。从这,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鹰,向往无际的蓝天,不会为了某事或某人牵绊太多,他喜爱漫游,喜爱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极具个人主义色彩;而杜甫却在这方面显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欢怀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对现实认识得愈加透彻,所以对黑暗十分敏感,显得更为忧时忧民,悲天悯人。

  这样的'杜甫也不由得让人感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这样一个战火飘零的年代,它既毁灭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毁灭了杜甫沉稳安定的生活,毁灭了杜甫温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这样流离漂泊的生活才让杜甫留下了无数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华落尽,枯叶化蝶的凄凉。与李白的会合,对于他来说,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宝贵的财富。

  李白读后感 33

  静夜,我独倚寒窗,借一盏明灯,抿一口香茗,铺一本书卷,静阅这本久不铺展的《李白传》,回顾李白的荣耀人生。

  窗外,一轮明月遥挂于墨蓝夜幕之上。皎皎如水的月光下,我似跌入一个深黑的无底洞,却在眨眼间瞥见一白衣少年。莫不是太白,又怎会如此熟悉?也罢,就这番简短地观其一生吧。

  少年时的李太白,山一程,水一程,锦绣玲珑……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山间清泉叮咚,碧空飞鸟掠过,一派好风景。李白仍是一袭白衣,头上一顶竹笠,肩头一箱书籍,跋山涉水,一路奔波,上那戴天山,寻那老道。这戴天山上犬吠不止,如若浸泡在水中一番,响彻整个山岭。桃花浸满露珠,灵动娇美。林子里枝繁叶茂,不时有白鹿穿梭其间,令人流连忘返。瀑布高悬于绝壁之上,可谓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啊。李白来到一座小小的道观门前,轻叩大门,无人应答,只得留下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满心失落,下了山。

  中年时的李太白,梦一生,念一生,飞花落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年的李白不知是荣是悲,他中年时诗作如山,篇篇为绝唱。只可惜,三首《清平调词》断送了他的荣耀仕途。仕途坎坷,他却始终隐忍了下来。只因他不明白,一世荣华富贵,便一世提心吊胆,一世不敢放纵感情。他满怀希望地回家,却始终是失望至极。妻子许月病卧床榻,苍白的面庞已无半点生机。不下十日,纵使太白再多哭喊,那榻上佳人也无法再睁眼拥他入怀。他不知流了多少泪。有一天,他止住了泪水,他的心不再疼痛,这颗心随着许月的离去行将就木。纵使仕途多舛,但仍可以重来;即使丈夫哭喊,佳人不再重生。一首《蜀道难》,愈了他仕途之伤,却愈不了佳人之死。她就像落花,永远辗尽他的`心。

  晚年时的李太白,荣一世,悲一世,荣耀青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与宗姬相别离多年,太白被无罪释放,却已年过花甲。太白与友人一道乘舟回乡,两岸绝壁,树枝生侧,时不时有一两声猿啸。快马加鞭,太白终于回到宗姬身边,总算过几天清闲日子。苦长乐短,不久之后,李白因过度劳累又年事已高,在病榻上缓缓阖上双眸,一代诗仙就此陨落。李白辞世百余天后,唐代宗李豫的诏书传来,请他入宫为官。只可惜了这大好人才。

  周围仍是盏明灯,眸中却噙满泪水。我叹道:“人生可如此繁华,却终归如此廖落。纵使荣耀又如何,还不是……”

  不,绝非如此。荣耀,永远是荣耀,一身莲之君子气,纵使陨落又如何,不还是可以在人心中重生?

  时光潋滟,岁月荏苒。漫溯历史的川流不息,穿越千年低吟浅唱。那就在书中,在《李白传》中,与太白一同与风云长啸,作诗唱曲,鄙人不才,见笑。人生几何怅苦短,孰能弃妄谈笑间。

  看淡人生坎坷,看破世俗红尘,就像这大唐的荣耀,超然脱俗,做一朵荣耀青莲。

  李白读后感 34

  我爱读古诗,我爱在古诗的意境之中畅游。这次,我畅游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中。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让我形象地感觉到了月亮,让我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我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观美丽,让我看到寄托情怀于山水之中的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我感觉到朋友分别时的离情别绪,让我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感受到深深的思乡情怀,让我看到了思念故土的李白。

  虽然上面这几首诗写得很生动,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白写的那首《行路难》,我被诗人所表现的豪情壮志吸引了。这首诗的内容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描写了:李白的朋友设下盛宴为他送行,爱喝酒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痛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李白连续用了几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表达自己一生坎坷的遭遇。诗的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了他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坐在书桌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当中不断回味着《行路难》这首诗中描写的景象,我不由得被李白那诗人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所折服。在我眼前,一个志向远大、胸怀磊落的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我相信今后,在我前行的道路上,也许会遇到障碍重重,但我会象李白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一直到达理想的彼岸!

  李白读后感 35

  生来不凡,会想要在这世上留下怎样的痕迹呢?是不平者的悲叹,还是闯荡世界的豪言壮语?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学习、吟诵李白的诗歌,在课堂和书籍里,他都是一个极其洒脱、超然于世间的人物,可能对于大众通俗读物的编写之中,也不忍心为这一传世闻名的诗人增添太多悲伤的色彩。

  所以我并不知道他老年时的那一座孤坟,不知道他盼望已久的那一纸起复的文书,在他死后的第一年才传达,那时候世人才为无处寻得这一位诗人透露出那一分迷茫和无措。当我把这一形象和结局套入写下那无数种月亮、无数次饮酒后潇洒挥笔成就无数名篇的诗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总会隐隐作痛。即使身后名以有,且达到了李白从未预料到的地步,可在世时萦绕一生的遗憾,真能得到弥补吗?

  有大才者当入世,倘若这大才只能作为当权者歌功颂德的吟诵诗篇,这一颗渴望报效王朝的野心又如何能实现?文学上的地位,并没能在仕途上帮到李白太多,商人世家的出身也阻拦了他被举荐的出路,恃才傲物的言行举止,又让大多数人将他视为眼中钉,或干脆视而不见。一次次的受阻,没有磨灭他那一份斗志,他有着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斗志,几次出游,也让他收获不少益友,如果大唐能永远处在这盛世之中,即使无法在朝堂中寻得从政之乐趣,我相信在这觥筹交错之间,李白也能在“诗仙”与“酒仙”之中寻得自己精神世界的充实,奈何人生无常,世道也并不顺遂。

  于是恰是在这人生的暮年,李白又经人生之起伏。这一颗文学上的`七窍玲珑之心,并没有分享太多灵气在政治嗅觉之上,反而可能给了李白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历史的潮流中,他逆流而上,而最终遭受重创。我觉得及时在大赦之时享受了回光返照一般虚伪的希望感,而之后的时间仿佛是为了让这一“人间仙”在现实中彻底沉沦,再夺其“大鹏展翅”之雄心,困于病弱躯壳之中。

  所以,即使在当世留有才名,但唐朝的每一颗文学之星都光芒万丈,所以是否在那个年代,我们推崇的诗仙也并未是世人的唯一。所以上天不忍,将他早日剥离这世间,不去看盛世之后乱世又起,风云动荡的那些年,留有他的志气与傲气。在后世再拂去盛名之上的那一层层灰尘,打开诗人笔下那一段段独他所有的人生经历,浓缩成那一首首诗歌,供现世人口口相传。仿佛,那些年的遗忘,从未存在,那一段段壮志难酬的故事,也不曾是他所经历过的。

  读他,天才与疯子确实只在一念之间;读他,取得人生成就的同时,确实无法承担起生存与世的其他情感寄托。世人曾经负于他,可他岂又未曾负于亲近之人。不如将这一段往事随风遗忘,存留于世的唯有诗仙盛名。

  李白读后感 36

  李白的诗词,为大众耳熟能详,而我对他的直观认识只有在课本上危襟正坐的画像和《妖猫传》中边饮酒边念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面露华浓”的那个形象。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通天之路——李白传》……抱着一种看八卦的心态去了解某个神话、某代历史或某个人物,这是我从究究那儿学来的,也是我阅读这本书时的心态。

  时间轴被拉回到公元七百年时,李白的爸爸李客带着一家从西域迁回四川(what?李白居然和我一样出生在西域?母亲还是少数民族,甚至可能是土耳其人?),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家庭。为了维护家庭利益,李客希望聪明伶俐的儿子李白能够从政,欲达目标,他对李白的'教育投入,比其他儿子更多。

  但在唐代,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官府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没收他们的财产。而平民跻身仕途的道路又竞争激烈,李白甚至因为自己的出身无法参加考试。

  纵使李白学问扎实、能力全面,从治国方略、哲学典籍到诗文剑术,样样精通,他也没有能够通过走上推荐和殿试的道路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父亲对李白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让李白十几岁就能够离家云游, 其后,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也在不断地游荡中度过。

  李白一生游览之地众多,他的诗歌既有成长过程中的浪漫与潇洒,又有因性格导致达不到功名无法实现梦想的挫折和苦恼。可以想象,李白一生,内心必然是惆怅徘徊的。

  李白交友也众多,杜甫、孟浩然、高适都是他的朋友,在他的好友列表中,也有其他三教九流的人物,包括道士、农夫、公主和和尚。

  李白晚年被朝廷放逐,心中一定是落寞的,他追求一生的富贵和求仙也都没有回报。然而在世人眼中,他的一生却是精彩的,如果说他是一颗璀璨的流星,那他在他的时代留下了炫目光芒;如果说他是一颗耀眼的恒星,那他照耀了中国古代文学,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众多诗歌。

  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传》,将李白的人生故事讲的生动完整,与众不同,让我这样不了解李白的读者,有兴趣一读到底,更萌生了去阅读李白诗歌的念头。或许,你也可以试着读一下?

  李白读后感 37

  杜甫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余光中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等传奇人物,正是谪仙人李白也。

  世人皆知李白,他是浪漫、不羁的代表。我从《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看到了他的生平仕途,上下坎坷,他的武艺本领,被人埋没。但是他没有放弃,在诗坛中打出了一番天地,创作出了一篇篇绝世佳作。

  我聆听他心中的'清音,我欣赏他眼中的精彩,他的每一首诗都如一曲高山流水,震慑群山,激起层浪,于是,我理解出了他的内心:“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高度乐观;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喜悦;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乡情;有……

  从他的每一句诗,经历的每一件事中,我体会到了他有着常人所没有的乐观、勇气与心境,这可以激励我做好每一件事,心胸放的更宽广。

  遇见他,我就像钟子期遇见了俞伯牙一般欣喜。我想和他一起在离开有人之时,写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劝酒时作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我将穿越时空,与李白分享我理想的世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纵使现在困难重重,但我将与李白一起乘风破浪,走向理想的自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纵使我现在很平凡,但我将与李白一起,向美好出发,做最好的自己!

  李白读后感 38

  至今仍然喜欢读《李白诗集》,我喜欢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值得庆幸的是在大学中自己选修了《唐宋词鉴赏》,但依然更倾心于读李白的诗词。

  记得我们从咿呀学语时就接触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静醉人的秋夜意境么?记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似乎寄托了作者一片情意的滔滔江水么?记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那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势不可挡的瀑布么?记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么?记得……

  李白,大唐诗史上最亮的一颗星,他传奇的一生,被无数人传颂;他豪放飘逸的诗句,被无数人吟咏。在那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的时代里,缔造出这位超然的诗仙——李白。无论是在仕途做官还是过飘荡四方的生活,他总是用满腔的热情、自信、乐观、豪迈讴歌自己的理想,追求着他充满浪漫主义的生活。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他的诗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一、自信、豪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是李白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仕的有感而发。李白出生在盛唐时期,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抱负,然而却一直未得人赏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发出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慨,继续广泛漫游,最后终于得到吴道士吴筠的推荐。

  李白被招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来,李白的才华受到唐玄宗的赞赏,李白42岁时,得到唐玄宗招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这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把诗人得意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他那样的自信豪迈,只有自信的人才能体验出人生的内涵。他的自信让我想起了乔·吉拉德的故事。乔·吉拉德——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而他的成功也正是源于他的自信。三十五岁以前,乔·吉拉德是个全盘的失败者,他患有相当严重的口吃,换过四十个工作仍就一事无成,甚至曾经当过小偷,开过赌场……

  母亲的不断鼓励使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是那么差,他重新燃起了他想要成功的欲望,变成了一个自信的人。从此,这样一个谁都不看好,而且是背了一身债务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竟然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爬上世界第一。人生需要自信,自信者,可望获得成功;不自信者,与成功无缘。

  二、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凭着自己的才能受到唐玄宗的赞赏,入京做官,但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受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他渴望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他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诗篇。

  再看看当今社会,那些为了权贵,为了钱财的腐败官场事件真的是让人为之心痛。这些人在权贵、钱财面前都失去了自我,他们,本是应该为人民服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却都因贪念造成社会腐败泛滥,如果他们都有李白的精神,我们的社会还至于这样吗?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那么李白则是峰顶上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他的狂放举起了照亮辉煌唐代文明的火炬!他的诗歌灌溉了这茫茫的土地。

  读他的诗歌,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那月下独酌的诗仙,那蔑视权贵的青莲居士!

  读他的诗,品他的人生,让人受益匪浅。在这个物质飞跃的今天,我想我们更需要读他的诗。我愿一生徜徉在他浪漫的诗集中,追随他的生活态度,活出自己的精彩!

  李白读后感 39

  这是一本由一系列李白的小故事串成的小书。

  李白小时候很淘气不好读书。一天他在河边看见一位要把铁杵磨成针的老奶奶,李白很不解,就问老奶奶为什么要这么做,奶奶只说了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让李白受益终身。从此,李白用功学习,当小伙伴去玩耍时他在奋笔疾书。

  《道观求学》,李白为了专心读书,甚至还搬到了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李白与明月》,李白傍着月亮读书习武,直至鸡鸣拂晓。经过不懈努力,李白终于成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大诗人。坚持就是他成功的必经之路。

  对于坚持,我自己也是有亲身体验的。记得一年级时,老师教我们跳绳,可我总跳不好。但老师没有批评我,反而鼓励我说不要灰心,只要你天天练、坚持练、努力练,总会练好的。这句话也让我受益终身。从那一天起,我做任何事想放弃时,总会想起体育老师说的那句话,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慢慢地,我跳绳越来越好。从笨拙的一分钟五十下,到流畅的一分钟一百多下,我流下了无数的.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一年级男子组冠军。这再一次证明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坚持和百分之一的天才”,这是那些伟人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每一个想要成为不平庸的孩子的座右铭。

  铁杵磨成针,李白一生的坚持,也将成为我一生的坚持。

  李白读后感 40

  一千年前的大唐国境里,大匡山上微弱的灯光,那正是李白读书的影像,那时的'他已经心系天下。

  《李白传》这本书讲述了李白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到他的离世,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到悲伤啊,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眼中那个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诗仙,原来也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李白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挫折。从他小的时候,他在大匡山上挑灯读书,这让他有了一个梦想:成为宰相,匡扶天下,为大唐打造一个太平盛世。之后,便在森林或湖边隐居,于是他苦练剑术,期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他对朝廷有很大的误解,许多人都说地痞流氓令唾弃。但他们不知道朝廷官员比他们更令人厌恶,在那里你要像韩信一样能屈能伸。也要像许多人一样对官大的人低声咽气。但李白做不到,他的性格直爽想与人平辈而交,但这样只会让人对他憎恨,说他狂妄自大,他不惧强权,就算皇帝也不给面子。 这让他四处碰壁,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有了期望,但因为自己的狂妄,背叛和逆反的罪名在他的身上呈现,他只好流放在外,当他归来之际,事情才就此了结,但李白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他只好含恨而亡。

  诗仙的一生中,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匡扶天下,但他不是治世之才,因为他天生只是一个诗人。

  李白读后感 41

  他,把生命化作一曲乐章,乐章华丽的戛然而止后,动人的韵律却久久缭绕……——题记

  年少气盛的他,提着一把剑,带着治理天下的狂气,告别了“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来到了长安。

  他的才情很快震动京城,皇帝把他留在身边作翰林。他以为自己的报国忠心很快就能实现,可皇帝只把他当成消遣是写诗的工具,他又一次沉醉在酒中。

  一个春日的午后,他又在长安街的酒铺里喝醉了,几个宫里的人匆忙来找他,七手八脚的把她抬进轿子。他揉了揉双眼,见天子正微笑着磨墨,贵妃正亲自调着醒酒的羹,带着几分醉意,他请旁边的一个宦官帮他脱下靴子,便提手写道:“……莫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池月下逢。”天子贵妃大臣们相互传看无不点头称赞。

  这三首《华清宫》却被小人当做把柄,他只得辞别了长安,虽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可他真的对政治生涯失望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就去“散发弄扁舟”吧!

  还是一把长剑,一身白衫,可心里有的却只是看透凡尘的念想。轻舟一日便飘过万重山的快乐,月下花间一壶浊酒的惆怅,汪伦踏歌送行的悲伤,见胡姬压酒劝客人品尝时的思乡,遇杜甫这位知音后的欣喜……站在盛唐风尖浪口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他!

  一个月冷风清的晚上,他又醉了,一个人走到湖边,沿着湖前青青的蔓草,他恍惚看见月亮就掉在他眼前……民间都传说他是抱月而去,只有自称是“酒中仙”的他才配得上如此华美而又哀伤的离去。

  他,就是李白。繁华的长安城不留他,他就归隐到山岳河川中;残酷的现实不留他,他就沉醉在酒之中。他本身就是盛唐最绮丽的乐章,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歌!

  醉人的乐音在人们心里缭绕着,缭绕着,已有千年了……

  李白读后感 42

  李白,字太白,盛唐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我来谈谈我看到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媚权贵,不涉足于官场之人,一个高洁,一个孤傲的李白。命令高力士拖鞋,让杨运忠为其磨墨,除了他,谁还可以这样?不肯屈服于人,心直口快,面对不平敢于出手相助,这注定了他的一生与官场无缘。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看到的,是一个洒脱,放荡不羁的人,一个仗剑走天涯,一个浊酒行千里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自命不凡,孤芳自赏。难道他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吗?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他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政治抱负。他之所以不去追求,是因为他洁身自好,不想同流合污,想过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生活。

  唐朝兴起的科举制成就了李白的名气,但自古的封建官僚扼杀了李白的未来。这样一个放荡不羁,一个豪情壮志的人,就是古代思想的牺牲品。不过,李白终究是成功了,他名字会超过所有的帝王,永载史册。

  这就是我读到的李白。

  李白读后感 43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读后感 44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今天我阅读了《李白诗选》,在李白的无数诗词中,浏览了李白波澜壮阔的一生,被深深地震撼了。

  傲

  我敬佩李白的傲骨铮铮。他不畏权贵,曾向万人敬仰的孔夫子说“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曾让“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给他端茶倒水,让不可一世的高力士为他脱靴。一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写出了他的`悲愤与壮志豪情。

  李白,我敬重你的傲骨。

  气

  气,即气概。虽然不被重用,但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可以看出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心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更能看出他胸中之豪气,气冠长虹。他不羡慕高位权力,也不对金钱怀有贪念,他只想坦坦荡荡地做好自己。“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他的文字中吟出了多么远大的志向!

  李白,我欣赏你的豪气。

  惆

  李白一生希望报效国家,胸怀大志,满心希望自己能做个两袖清风,为百姓着想的好官,但皇帝昏庸,贪恋美色,竟让他只是为杨贵妃做诗,满腔抱负无处用。“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他愁得豪迈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我看来,这句话里,更写出了他为自己一生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愤。

  李白,我同情你的惆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仙李白12-14

忆李白09-14

诗仙-李白09-16

李白的诗词10-12

李白经典诗12-27

李白的作文03-23

李白的名句04-25

李白的经典古诗05-16

[精选]李白的名句06-23

李白经典诗词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