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读后感

时间:2024-05-22 07:45:07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李白读后感精华【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读后感精华【15篇】

李白读后感1

  愿你如李白,永远是少年模样——读《你当像李白长风破浪》有感

  今年一部国漫《长安三万里》爆火出圈,绘制精美、诗意流淌,也让谪仙人李白再次闯入我们的视线。走出影院,依然感慨万千,渴望离李白更近些、更懂他些。于是,便开始读《你当像李白长风破浪》。

  小时候背过的诗词,是长大后才能读懂的人生。李白的诗里,藏着年轻人的热情,中年人的孤寂,也藏着所有人的故事……小时候不明其意,不懂写诗人的心境,只一味惊羡于他的`豪情才气,想成为他那样的名家。如今经历过许多事,再看他的故事,才懂得诗中深意。如今我依然想成为他,不为名,只为他的不羁和洒脱,为他永远的少年模样。

  李白的一生,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年少轻狂、肆意挥洒青春唯我独尊,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中年谨慎、孤独失意逐渐锋芒尽敛,再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暮年豁然、历尽千帆不过大梦一场。这也像极了大多数人的一生。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谁也抵不过岁月流逝、躲不过世事变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迷失和妥协,或许是声色犬马,或许是无可奈何。虽不能每个人都把一生活出彩,但却可以永远保持内心澄澈、坚定,敢做梦、敢追梦,决定自己是一个少年。

  只要书在,诗在,长安在,李白就一直在。月光仍然是千年前的月光,李白也还是那个自信洒脱的少年,永远带着好奇去探索世界,永远怀揣浪漫去创造希望,永远敢于做无数尝试、挑战无限可能。感谢李白的少年气,让他的创作热情一直澎湃,让我们能读到这么多好诗。

  是啊,人生哪能没有挫折?这年复一年,相聚别离、起伏跌宕都是刚刚好。来日方长,愿每一个曾经或正在经历挫折的我们,都能如李白,永远热爱山川湖海、向往浪漫与自由。或许,在期待和现实面前,与命运和解,恍然如梦,泪流满面;又或许,在经历和失去中,坚守初心,不懈努力,终拨云见日,重拾少年模样。

李白读后感2

  内容简介:在贺知章眼中,李白是“谪仙人”;在杜甫的笔下,李白是“饮中仙”。他还是光明俊伟的翰林学士,是侠义纵横的朋友,是弃市学仙的道士……他是迷一样的存在,他的身世家人,他的君臣遇合,他的离世飞升,无不被谜团层层包裹,疑窦丛生。安旗先生对此做了认真的考订,并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叙述了“诗仙”不平凡的一生。(摘自:百度百科)

  这本《李白传》讲述了李白生平,从几个人生阶段讲述了李白:天才少年、仗剑去国、酒隐安陆、待诏翰林、巨星相会、十年漫游、从宾获罪、天夺壮心、千古华章。读完此书,仿佛路过了李白的一生,对李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谈起李白,你想到什么词?诗、仙、侠、酒、月、访名山、四海为家、洒脱豪放、浪漫不羁......很难说有哪个中国人是不受李白影响的,他的诗早已根植中华大地,流传中外,震烁古今。他是幼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陪伴,是中学课本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背诵全文,是自我想象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是遇到不公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放下,是失意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安慰,是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骄傲。

  在看此书前

  李白的形象是扁平的

  我们更多的在读他的诗文

  很少的理解他的经历

  在李白的故事里,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的'豪放不羁以及整个人生追求的政治抱负:有失意,有怀才不遇,酒隐安陆,有步入京城失意而归,有待诏翰林满腔热诚报国却被君王视作太平盛世的妆点,有潇洒离京十载漫游难以一展拳脚,有老来抱着平乱的热情投军却获罪入狱,有流放夜郎遇赦返乡,至老仍欲投军展抱负......

  一生起起伏伏颠沛流离,有得意有失意,自比谢安却怀才不遇,但永远怀揣理想想要报效国家,一展拳脚。

  李白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是“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是“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在我的心中,他是永远陪伴我们的谪仙人,是浪漫的传奇,是一双从穿越时空的眼睛。

  读完本书,李白的形象仿佛更加立体了,像是路过了他的人生,走近了一个不同时空的人,走近了一个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这个在我心中仿佛不知疲倦的浪漫少年,或许他还将陪伴我很久,也将继续安慰我的人生,或许有一天路过李白墓,一定记得给他带一点酒聊表敬意。

李白读后感3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本着对诗仙李白的敬仰,我研读了《李白评传》一书,感慨颇丰。

  李白生于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唐代,其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唐初形成了了宽松的空气,有助于种族之间的交流,很多反映异族风光与异族兴味的文艺作品,与华夏文化交相融会,呈现出璀璨多姿的风貌。这时唐代文坛上多姿多态的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沃土。悟得人不能改变环境,但环境可以改变人。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如果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受到周围的人的`感染,他也会努力勤奋起来,并且做得到自己的最好,成功的人或许成了这个群体的领导者,或者开创了他自己的新事业,或者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是权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但如果呆在一个散漫懒惰的群体里,同样也会让一个优秀的人变成懒汉。如果他不能改变这个群体,那么就要被这个群体给同化。人总是有惰性的,当周围的人都不思进取沉迷于安乐,对工作得过且过,没有计划性,没有长远性,没有良好的执行力,组织框架松散无序,在这种环境感染下,再有天赋的人也会庸碌无为。

  唐代环境造就了唐诗,也造就了李白。而李白自身的经历也十分重要。李白“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又至尚道术,为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不屑于走一般的仕宦道路,一步一步地求得升迁。他要像诸葛亮,陶弘景那样,以隐士起家而立抵卿相;像管仲,乐毅一样,干一番旋乾转坤的大事。

李白读后感4

  书是一位无声而优秀的老师,默默地通过各种故事告诉看书人许多道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传递给天底下的人;让人们把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进步起来;书是知识的源泉,让人们成为有知识的好人。

  近段时间,我看见了一篇文章,叫《李白的“光荣”使命》。主要内容是:玉皇大帝让李白重返人间,振兴文坛,于是,雄心勃发的李白投胎到了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博士。他在娘胎里受尽折磨,白天听唐诗宋词、世界名曲,晚上也不让他休息,结果李白没生就得了头疼病。

  三岁时,李白被迫学英语,可学得很快,于是父母又报了许多兴趣班。李白这一个小天才被父母折腾得快残废了,学了东忘了西,智力下降,还不得不受父母、老师的骂。李白好不容易上了中学,又被坏同学带去泡网吧、玩游戏,李白沉沦了,忘了自己是谁给了他的任务。

  李白到了而立之年,却成了啃老一族,拍破脑袋也想不起自己那重要的任务了。

  一天晚上,玉皇大帝对李白进行了一番点化,于是,李白喝了酒,打算留千古名篇。第二天,李白上了天堂,对玉皇大帝说:“那一种环境,天才都变蠢材了!”

  “唉!”两人同时叹了口气。

  读完后,我也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虽然现在的`科技很发达,家庭也都算富裕,但是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花了许多钱给孩子去上补习班、早教班或兴趣班,这样

  下来,却让孩子有了厌学的心,真的是天才也会变蠢材啊!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李白读后感5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思念:李白被流放夜郎,当时的杜甫也飘零到秦州,诗人惦念着自己的忘年之交,一直积思成梦。天上的浮云每日都飘来飘去,可是远游的故人却无法归来,久久等待,等不到归期。想到故人对诗人的深情厚谊,几乎夜夜都梦到故人的归来,牵挂的`心总是无法放下。高山流水遇知音,分离总觉无趣,没有了知音相伴,生命中似乎就缺少了重要的元素,日日不得欢愉。情谊相投的人终日里相互倾诉,相互配合,其乐无穷,可有一天这情同手足的朋友远去,那种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更无法说听到朋友流放受苦,生命垂危的时刻却杳无音信,那种担忧着实令人难免。

  担忧:流放的生涯总是诸多磨难,多少人都命丧流放途中,这被王璘案牵连的故交命悬一线,担忧之情不禁升腾。江湖上航行总会有很多险峰恶浪,真的担心故人的船只被掀翻沉没。每次相逢,故人你总是说来的不容易,见一面很难,分别时候也是神色匆匆,这一别,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向往你能平安的归来。不知道押解的士兵是否像朋友一样对待你,世事不平,只希望朋友能够多留心,保重自己,安全抵达流放地,也十分希望这流放能够早日结束,到时候能够再次重逢,谈着我们相投的诗词。

  感慨:临行的时候,故人你搔这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负了自己平生的志向,去承受这份冤枉。高车礼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沦落至此,容颜憔悴。谁能说着天道是公平无欺,垂暮之年却无辜的遭受到连累。即使会有流芳百世的美名,也难以弥补遭受的冷落悲戚。在杜甫的严重,李白才华旷世古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却遭受到这无辜牵连,实在是天道不公,难道是天嫉英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着诸多的才华横溢的人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就离开我们远去。就算这些才子能够流放百世,可是这冤枉和这可悲却无法弥补,多希望才华出众的人可以长寿,为这个社会,为这个世界多多创造价值,增添光彩。可是世事无常,总有不平事,只能寄托希望给天命。

  非同一般的情感,知音流放受苦,朋友也心如刀绞,无法入眠,实在是思念情切,难以自拔。我们可以看到一份真情,一份浓厚的情谊,这情谊带着熠熠光辉照耀着后世。

李白读后感6

  暑假,闲暇之余,信手拿起一本《李白传》,细细品读,感其宏伟,叹其狂傲,哀其孤寂——此人,李太白是也。

  火烧叶林红霞落,李花怒放一树白

  李白在碎叶城出生,后随其父李客归隐于青莲。李白在幼时就显露出绝世英才的风范。4岁,熟读《诗》《书》;5岁,将李氏一脉的剑谱全部掌握;7岁,剑法炉火纯青——“秋风萧杀,院中寒光乍现,只见一少年持三尺青锋,其身段惊鸿,手中之剑若出水游龙……”

  总之,这位少年令其父母自豪不已。传闻,李白抓周时抓到一本书,李客欣喜不已,认为他的儿子长大后绝对是一位文明八方的诗人。又一想,这样一位英寸,必须有个好名字。于是,在李客生辰之时,让李母与李白对诗。其母对上句: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则对下句:李花怒放一树白。故李客取该句中的“李”与“白”字,取名“李白”。

  噫!好一个文武双全的少年!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年少时,李白就拿起桃木剑与伙伴们“厮杀”,像小侠客一般;长大成人后,他持三尺青锋,行侠仗义,纵横江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道遇穷人,解囊相助;甘愿为友,两肋插刀。李白的侠客精神,令人难以忘怀。李白人生最尽意之时,便是其在翰林院做官期间。那时的.他,并没有忘记他有难之时帮助过他的人,将好酒好肉全给他们送去。其余,便发给了老百姓。

  很多人也许都有一个侠客梦,然而,此梦很快将会结束,人未变,心却变。梦尽,又回到了充满欲望的红尘俗世之中。

  可叹!可悲!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朽,玄宗任人唯亲,贪恋女色。李白十分担忧,一生都在寻找面圣机遇的他,终于等到了机会。入了官场,当上翰林院院士。可是不久以后,李白失望了——这根本不是他想象中圣严的官场,而是腐朽的官场!李白想劝谏玄宗,可玄宗对此毫不在意,甚至是不屑一顾。李白一怒之下,辞了官,归隐凡世。此后,李白仍整日为当前局面而担忧着,担忧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一生基本都是在“愁”中度过的。不管是怀才不遇的“愁”,还是国家日益衰败的“愁”。所以,李白嗜酒如命,借酒消愁。然而酒是改变不了大局的。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亿万生灵无家可归,民不聊生,国家慢慢走向灭亡。李白整日颓废,最终病倒了。这一病就是一两年,直至太子李亨收复中原,李白这才呼出最后一息。一代天骄,就此病故。

  而今,人们带着美酒,到李白墓前,与其共看现在的大好河山,望其安息!

  合上《李白传》,情不自禁地吟诵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读后感7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读后感8

  李白,老少皆知的名字,孩子们的咿呀学语就开始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每次看到晴朗的夜空,圆圆的明月随即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便是我们熟识的李白作品《静夜思》。家喻户晓,朗朗上口。可他之所以被誉为诗仙,是因为诗美,人醉,重信誉,亲友人,无论自己处境如何,始终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自己61岁了还心系国家,说自己是一只大鹏鸟,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一定义不容辞,燃烧到最后一刻。

  起先在我的印象中,始终觉得李白是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唐伯虎,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以诗会友,以酒当歌,真是羡慕不已,天上的神仙也就这样吧!读了《李白》才知道非也非也,我只看到片面的小李白,其实李白才华横溢,满腔热血,为国家之栋梁才是李白的.志向,在朝中屡屡受挫,被高力士、杨国忠和李林甫等小人因嫉生恨,污蔑陷害,被迫远离朝政,四处游走。李白虽不在朝中做官,也一直为国家忧心忡忡,安禄山叛变后他担心受苦受难的百姓们,自己没多久就病倒了,当接到永王聘书时,不顾自己生病的身体,极力说服夫人,激情书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他万万没想到会变成皇室互相夺权的牺牲品,被抓、关押、流放遭遇种种不公,却浇不灭他慷慨报国的壮志,真是我们真心敬重的英雄。

  《李白》这本书里还写了许多李白神话般的小故事,从神仙白的出生,儿时小李白重情意,父母亲从小对他寄予厚望,为给他有个好前途,迁移、从师,父母的付出和自己的努力,都告诉我们生活本不是一帆风顺的,顺遂的是在遇到坎坷的时候,我们怎么用积极的心态解决困难,化愤怒为力量,多读书坚定心中目标转缓前进,为祖国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李白读后感9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题记

  红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葱葱。长安书斋中,摊平宣纸上,一片浓墨连篇,执笔落下的,是杜甫对挚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人们总喜欢对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时代的名人。若说李白与杜甫在同一时代却又有点不妥,因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却在晚唐才缓缓展开。可是虽说时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间的惺惺相惜却也让他们成为了挚友。而他们的对比,也由此开始。

  李白生于盛唐,他写的诗,浪漫奔放,受到当时的游侠和求仙风气的强烈影响,游侠和求仙不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

  可杜甫却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极少有这种生活,唯一涉及到的,还是他与李白携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写的诗,大都沉郁顿挫,带有深深的悲慨色彩。

  若是李白的人生让人啧啧称奇,而对杜甫的人生则只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说是悲惨的,落第,被贬,流亡,战乱,家散,国破……最终也逃离不过一个贫困潦倒,郁郁病终的结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这不仅是杜甫对商贾勾心斗角生活的厌烦,还是接触李白时油然而生的感触。天才们的相遇总让人觉得相见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却能一同游历,谈笑风生。

  最后二人分手后,却再也没有相见了,“石门上的金樽也没有‘再开’”。李白在分别后又陆陆续续结识了许多好友,他的诗中也再没有他了,而杜甫却愈加思念对方从而留下许多名句,直至李白离世。从这,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鹰,向往无际的蓝天,不会为了某事或某人牵绊太多,他喜爱漫游,喜爱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极具个人主义色彩;而杜甫却在这方面显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欢怀念美好的往日,因此也对现实认识得愈加透彻,所以对黑暗十分敏感,显得更为忧时忧民,悲天悯人。

  这样的杜甫也不由得让人感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这样一个战火飘零的年代,它既毁灭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毁灭了杜甫沉稳安定的生活,毁灭了杜甫温馨美好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这样流离漂泊的生活才让杜甫留下了无数佳作。

  杜甫和李白的人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比起李白,杜甫的一生就像是繁华落尽,枯叶化蝶的凄凉。与李白的会合,对于他来说,是段不可多得的友情,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宝贵的财富。

李白读后感10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喝酒能喝成这样,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他是谁,不错,他是李白。我十分喜爱李白,自认为与他有“三同”,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同”:喜远游四方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年少便远游四方,志向远大,历经各地,所到之处,所写即所想,天地渺茫,皆在笔墨之下。

  远游四方不仅是我的目标,更是我心之所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愿与鹏同翔,飞至名山大川,飞到九霄之上。

  “二同”:喜笑傲江湖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进不离身武功高强,不慕富贵,才华横。因为他清高自傲,所以招惹了不少人,我却认为他是“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最后虽然有高力士等人的挑拨离间,他被赐金还乡,却仍然潇洒无比。

  我或许不能像他一样说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话,我却能像他一样,做个“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蓬蒿人,广结好友,交谈甚欢,笑谈磨难。

  “三同”:喜吟诗作赋

  “李白斗酒诗百篇”,每每想到李白酒杯一拿,一饮而尽,大手一挥,笔墨横飞,脍炙人口的诗就写了出来,流传至今,便觉得那是何等的潇洒飘逸。

  我这点远不及他,毕竟“诗仙”可不是白叫的,而正是这点更加重了我对他的敬爱,我要向他学习。

  他人尽皆知,而我顶多算个无名小辈。

  不过,正是如此,我要做个李白,与鹏同来;我要做个李白,明震天外;我要做个李白,逍遥自在;我要做个李白,被人崇拜……

  白即我,我即白。

李白读后感11

  该书上篇讲李白,下篇讲杜甫。郭沫若以其卓越的考据功底和敏锐的诗人感受,生动还原出一代 “诗仙”“诗圣”的真实生活。书中诸多观点极富创见,随手援引资料更是妙趣横生。

  初版于1971年10月的文史巨匠郭沫若的 《李白与杜甫》,曾让二十多年前的笔者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现存的2400多首诗作,在郭老那里就如常人脑中的乘法口诀一样烂熟于心,为了佐证自己的'某一观点,他可以信手拈来,而且是旁征博引,动辄十几条乃至数十条,这让我惊诧于郭老深厚的考据功底和超人的记忆力!须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网络与搜索引擎尚未问世,而郭老却已近耄耋之年。此其一。其二,巨著熔文史于一炉,郭老以诗人的笔触,史家的慧眼,将李杜的身世婚姻、生活状况、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文学创作以及二人的交游,兼及他们与贺知章、严武、岑参、苏涣等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以及唐玄宗李隆基、永王李瞞、节度使哥舒翰等要人的交往等等,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新见迭出,别开生面。一幅幅李唐王朝由鼎盛辉煌转至衰败凋零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了读者眼前,既波澜壮阔,又流光溢彩。

  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李白与杜甫》这样的信息量丰沛、学术底蕴深厚而又 “一扫从来因袭皮相之论”的力作,真是让我等文史爱好者大快朵颐。读《李白与杜甫》,其快感犹如读小说 《红楼梦》《三国演义》,随便翻开其中的一页,读者都可以“眼前直下三千字”,随着郭老滔滔大河般汪洋恣肆的探析与阐发,与作者共振:或者百感交集,或者唏嘘不已,或者茅塞顿开,或者慷慨激昂。

  “杜甫应该肯定,我不反对,我所反对的是把杜甫当为 ‘圣人’,当为‘它布’(图腾),神圣不可侵犯。千家注杜,太求甚解。李白,我肯定了他,但也不是全面肯定。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这是郭老的夫子自道。茅盾则说:“郭老《李白与杜甫》自必胜于《柳文指要》,对青年有用。论杜稍苛,对李有偏爱之处。论李杜思想甚多创见。”窃以为,将两位大师的这两段话结合起来看待和评价《李白与杜甫》,庶几接近客观。

  入选 《中国图书商报》“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首批书目的《李白与杜甫》已经于20xx年5月再版。经典,不但是百读不厌的,而且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李白读后感12

  这本书用童话的方式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李白的一生以及他的诗词,让我们身临其境。全文以楚杏白爷爷陷入绝境,需在虚拟世界破解李白密码为线索,一环扣一环,带我们游历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写的十分生动详细,深入人心。

  文中,我最敬佩米多,他遇事沉着,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困难,胆大心细,会用身边的`东西保护自己和同伴。为人开朗,十分有礼貌。当发现有人控制自己和同伴时,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分析并继续破译密码。一路上,他们历经了无数困难,都是团结一心,共同化解。通过米多对李白古诗的分析与总结以及对李白密码的理解,大家才救出了楚杏白爷爷。

  当然,王大威和舒娅也毫不逊色。他们共同努力,勇往直前,协助米多,一起对抗险恶小人。舒娅聪明伶俐,对李白的诗赋知道甚多,善于总结,机敏灵活,优雅大方,知书达礼,是米多的好帮手。王大威虽然不算聪慧,可他勇敢,努力保护同伴,敢于猜想,用尽全力帮助米多破译密码,重情重义,也帮助了他们不少。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知晓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他那时而豪放,时而忧愁,时而欢愉,时而悲伤的诗篇。

  它,是一本拥有着智慧,拥有着勇气,拥有着情义,当然,也拥有着让人身临其境的诗赋的书。

李白读后感13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诗善用比喻、夸张,想象奇特,被人们称为“诗仙”。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崇拜李白啊!又有多少人想走近他,了解他呀!

  今天,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走近了李白,了解了李白的一生。李白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是黯淡的'一生,也是没有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一生。李白生于盛唐时期,可谓生不逢时。他的一首《蜀道难》赢得了贺知章的赏识,随后贺知章就把他推荐给了唐玄宗,可这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那个胸怀大志,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了,而是一个贪图享乐的昏君了,他看中李白是想要李白为自己写歌功颂德的诗,所以李白的抱负就没有实现,这一切都是被封建王朝所害。

  再看看现在,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各行各业都充斥着大量的人才,各行各业都提供给他们舞台,供他们发挥才干,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珍惜时间,珍惜现在,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锻炼身体,培养自己的情操,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白读后感14

  一千年夹着风沙尘埃飞过,宋、元、明、清……光阴流转过千年的故事,然而,这个国家最刻骨的铭印,最灿烂的回忆,还是——唐。没有人可以抑制住,当“盛唐”二字脱口而出时流露的自豪表情;没有人可以改变,这个朝代在国人心中已蒙上神话色彩的事实;大唐、牡丹,牡丹、大唐,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代表了欣荣、自由与包容。而李白——这个传说里走来的仙人,更是人们心中,大唐的符号。

  醉心盛唐风采的张艺谋,在他的电影《妖猫传》里,曾有一句台词说:“杨玉环成了大唐的标志。”然而杨玉环却说:“李白,大唐不能没有你。”李白出现在电影里的十几分钟,是整部电影里最狂放的高潮,高力士脱靴、作诗颂妃、赐金放还。这个执壶抛笔的身影,只要出现,定放异彩。

  历史也袒护他,用时光打磨出他最雄奇的棱角,让后人但见其影,不得其形。他游于历史的烟云中,不露真迹,活在人们的口口相传里,活出了神话的`影。倘若没有历史的着色呢?他便做不得神话么?不,绝非如此!

  他是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是与月共舞的歌唱者,是要销去万古愁的骑行人!要就丹砂的、要谋权贵的,那圣贤人、那自屈者,终不与他同道。他是在月下、在山间的,骄傲将他推上寂寞的悬崖,他却纵身一跃,怀着寂寞而不甘寂寞,哪怕只能与影为伴、与山相望,他饮酒作乐笑之!

  将他推上神坛的,又何止他的不羁?保守的过客,那灵魂里尚存的对自由的怀想,也迫着人们奉他为“仙”。或许历尽一生,也难得逍遥如李白的一刻,但不必让落寞攀上心头。翻开一卷书来,启口唱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李白的故事》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李白的高深的'学问与智慧。特别是他的诗,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乱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他不但有学问还具有许多人的气质和擅长,例如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读到这我就更敬仰他了,我要学习他那风趣,巧妙的语言来愉悦我们的生活。

【李白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仙李白12-14

采访李白06-04

忆李白09-14

诗仙-李白09-16

李白的作文03-23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的诗词10-12

李白的古诗01-06

李白的诗句12-25

李白经典诗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