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白的《独不见》原文、译文
李白的《独不见》原文、译文1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翻译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注释解释
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
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
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作者介绍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独不见》原文、译文2
独不见
作者:唐·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题解】
独不见,为乐府古题。《乐府古题要解》:《独不见》,言思而不得见也。
【注释】
1、黄龙:古代府名,一名龙城。治所在今吉林农安县。古为边远之地。
2、天山:唐时称伊州(今哈密)至西州(今吐鲁番及鄯善)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3、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名纺织娘。莎读shā。
4、风催句:意谓天冷了,妇女们赶着抛梭织布,准备过冬衣裳。寒,一语双关,梭寒,心寒。梭,织机上牵引纬线的工具。
【译文】
那骑白马的是谁家小子?原来是黄龙边塞的男儿。
天山雪深三丈,真不是远行的时候啊!
从天春蕙草初绿到秋天野草苍茫,西池上莎鸡鸣叫。
秋天的寒风摧拉棕树哗哗作响,月亮的冷光直入霜房,让人悲伤。
与君离别经年,你当初种的齐眉桃树。
如今桃树枝也已有百余尺,花落以后成为枯枝。
然而还是不见你人影,独自流泪,可有人知?
【赏析】
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以此称颂坚贞的爱情,中含反战情绪。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四句写边塞已入隆冬,积雪很厚,本无法戍边,而边塞儿仍然艰苦戍边。黄龙、天山,泛指边塞之地,并非实指。春惠四句写闺中人从春思念到秋,从中承受了春花秋月,虫鸣草衰,孤独难耐的思念之苦痛。“忆与君别年”四句写闺中人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的思念,以桃树的从幼小到长高、花落、枝枯为见证。这八句中均含岁月流逝,青春易老的悲痛。末二句点明题意。一“空”字饱含绝望之感。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的《独不见》原文、译文】相关文章:
独不见诗词08-17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鉴赏12-09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古意独不见原文及赏析10-12
独不见古诗的诗词名句鉴赏08-25
《楚辞》原文及译文11-01
《池上》原文及译文08-27
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07-11
《岁暮》原文及译文11-09
《氓》的原文及译文03-15
《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