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李白传》读后感(通用11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李白传》读后感 1
盛唐,充满传奇,是个海纳百川的时期。它有气度,万国来朝,不夜长安,胡璇琵琶,葡萄美酒;它有诗意,诗人齐聚一堂,皆为大鹏,皆可超然,世间万物都能在他们的笔下转动。
盛唐是那么灵动,那么雍容,那么肆意。身为华夏儿女,我们总想着去见一见历史中光辉的大唐,当然也想去会一会传说中的李白。读完《李白传》后,我更加理解他,甚至心疼他。
李白是少有的天真的人。一人、一剑、一马、一酒壶,他从二十多岁便寄情山水,登黄鹤楼、游洞庭湖,还去看赤壁。风至听风,花开看花,雨落赏雨,雪至观雪,李白那么率性,有抱负,更有自由的灵魂。
李白的一生都在奔波,故乡总是被李白抛在身后。可他又是那个富有情怀的人。他会把浓烈的乡愁寄托于月光,在那个寂静的`夜晚,由衷地感叹出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还是个既侠骨柔情又胸怀天下的人。《李白传》中不仅讲述了李白少长巴蜀、出蜀漫游等故事,还提及了他的抱负和理想,自然也会讲到他的狂妄与不羁。毕竟世上还没有几位诗人可以让贵妃磨墨、让高力士脱靴,大概只有李白一人吧!
成也才华,败也才华。当一个人对自我的才学太过自信后,往往就会为此执念一生。无疑,李白就是这样的人。他不甘心自己早被誉为“谪仙人”,却还是没能登入朝堂;他不甘心拥有那么多崇拜他的人,却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更不甘心,为何不能实现心中理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年少时,初读这句诗,我以为这不过就是李白感叹小舟在湍急的江水中穿过重重山峦的场景。长大后,我才发现,他能写出这句诗是因为拥有宽广的胸怀。
尽兴而活,永是赤子。愿每个人都能不惧山高水长,都能看九天银河、追青天明月,最后也能说出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传》读后感 2
或许梦想是望尘莫及的空中楼阁,但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不管追梦的路上有多少艰难困苦,记住——风雨同舟你我都是永不言弃的追梦人!
——题记
世人爱李白,爱他的才华,爱他的潇洒,爱他“凤歌笑孔丘”的气概,爱他“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而我却独爱他那为了追逐梦想而奋不顾身的一生“疯癫”。
李白一生,竭力追求功名,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然后“相携卧白云”而去。“他爱富贵,爱虚荣,爱轰轰烈烈,爱建功立业”,这是他平生的'理想,更是他遥不可及的梦。
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因先祖是前朝罪人,曾被流放,其父后带他移居中原通过经商谋生,在唐朝,“祖上罪人”和“经商”这两条注定李白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他要想入仕唯有一个方法——献文求仕。李白天赋异禀,从小家里对他教育就十分看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因为从小生活在西域,李白的诗颇有异域气息,千年一遇的天赋加上从小诗文的熏陶,使得李白的诗名渐渐远扬。
李白太想登上金灿灿的大殿,为此他想托人向热爱文学的玉真公主献诗,“经‘夏’复历‘冬’”,四处碰壁,最后还被京都恶少一顿拳打脚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李白不甘,但又无能为力。上天对他太过宠爱,又对他如此不公。无奈之下,李白寻访各地,广泛结交,以邀名誉,他把壮志融入祖国河山之中,以此消愁。
天宝元年,“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终于等到了“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因吴筠、贺知章和玉真公主在玄宗面前的极力吹捧,他终于来到了大明宫。他本欲建功立业,最后却也只能给皇上写诗文娱乐,“云想衣裳花想容”,他日渐厌倦这样的生活,再加上仇视者馋谤于玄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终于离开长安。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归隐田园再不出仕。李白却渴望入仕,渴望建功立业。安史之乱,他赌上所有再次复出……永王兵败,他流放夜郎,然后中途赦免,客死他乡。李白为了获得功名,报效祖国,他两次入赘豪门,但他并不在意,为了仕途,李白贯彻了道家“为我所用”的思想,他放下姿态写下“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渴求功名;他自比天马,“希君一剪拂”,表受提携之心;他自怜谢公韩信,“壮心惜暮年”;他上书李邕,“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李白追梦堪称“疯癫”,一生脚步从未停歇,即便最后失败,但这,不重要。
李白不平凡,他一生追梦;我们平凡,也一样能造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平凡如每一个人,都有追梦的资本,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只要拼尽全力,剩下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生有梦,一生追梦,在追梦的过程中,方能体验到生命的美好,方能体验到人生的精彩,所以——永远都要心中有梦啊!
一生追梦的李白活成了我最想要活成的样子。
《李白传》读后感 3
李白的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
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传》读后感 4
李白是中国历来的诗人中最受人民普遍热爱的一位,是唐代诗人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给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宝藏。
相信读过《李白传》的同学都知道,诗仙李白还是一名剑客。自古以来,凡是有志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为侠客的梦想。仗剑天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两肋插刀。李白幼时和小伙伴在桃树下舞动桃木剑厮杀,除恶扬善一直是李白的梦想。从《结客少年场》这首诗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佛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侠客行》,无一不体现了李白的侠客精神。实际上李白的一生全都漫游在了拜师访问、学艺练剑这方面。
从武学方面来说,李白是一个行侠仗义、扬善除恶的剑客,但从家庭方面可以说李白有些不负责任。在李白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第一个妻子是许式,出生在富贵人家,可以说是名门之秀,但是李白拜师出游、游览名胜、创作诗曲,一去就是半个月或是一年多,什么事情都是许式一个人操管,再其加上堂兄一直欺人太甚,最后许式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直到临终前都没有等到李白回来。第二个妻子是鲁女,虽然没有名分,但是甘愿为李白照顾孩子,可是最后李白和宗氏结婚,好在三位妻子都理解李白通情达理,不然的话,这个家可能就过不了了。
李白是孤独的,她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后,李白在湖中捞月溺水而死。李白去世后,他的诗句代代相传,成了千古绝句,他也被后人意为诗仙。
《李白传》读后感 5
他桀骜不拘,他放荡自如,他不是一个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他也曾满怀壮志,力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无令管与鲍,千载独留名”,他在事业顶峰,曾有贵妃捧墨,力士脱靴之待遇,但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终究让他与世俗格格不入,而被众人排挤,从高处跌入谷底,他就是李白,一位浪漫主义的诗歌大家。
李白的一生跌宕起伏,这也为他提供了写作大量诗歌的情感,有人说,李白不适合那个时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等的豪放之情是旧时封建王朝的所认可的,也许李白能在充满活力的盛唐崭露头角,但盛世转衰,封建制度的丑陋面展现出来的时候,李白只能成为时代的弃儿,颠簸流离,最后抱憾病逝。李白注定不是周转于官场的世俗之人,他是诗仙,是游离于整个时代甚至是超凡脱俗的'佼佼者。
世人不懂李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李白才能在仕途不顺时尽情在自然美景中游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夸张手法更彰显李白写诗时思绪的开阔,用词的奔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显示出了李白超凡的想象力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通过诗句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等等,李白的诗中酒是个永恒的话题,李白爱喝酒也爱写酒,他曾经自诩为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和诗歌一样对于李白来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可以使李白暂时忘却坎坷的仕途,暂时不去管人间琐事,而能翱翔在他自己建立的梦想世界当中,符合他追求浪漫主义的一生。
李白的个性在他的作品中展露无遗,他热爱祖国山河,踏足五洲;他重视友情,赠友怀友之诗无数;他思绪活跃,想象丰富,梦幻神游。他写下了多少千古流传的名篇让无数后人吟诵,他用诗歌描述了自己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用诗歌谱写了一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当我们现代人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的同时,也为他乐观的人生观,豪放不拘的性格所折服。反观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虽说我们一向自诩人类的文明在不断的进步,但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活得像李白那么潇洒自如,爱憎分明呢,李白是位大家,飘逸的诗篇,洒脱的人格。
《李白传》读后感 6
静夜,我独倚寒窗,借一盏明灯,抿一口香茗,铺一本书卷,静阅这本久不铺展的《李白传》,回顾李白的荣耀人生。
窗外,一轮明月遥挂于墨蓝夜幕之上。皎皎如水的月光下,我似跌入一个深黑的无底洞,却在眨眼间瞥见一白衣少年。莫不是太白,又怎会如此熟悉?也罢,就这番简短地观其一生吧。
少年时的'李太白,山一程,水一程,锦绣玲珑……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山间清泉叮咚,碧空飞鸟掠过,一派好风景。李白仍是一袭白衣,头上一顶竹笠,肩头一箱书籍,跋山涉水,一路奔波,上那戴天山,寻那老道。这戴天山上犬吠不止,如若浸泡在水中一番,响彻整个山岭。桃花浸满露珠,灵动娇美。林子里枝繁叶茂,不时有白鹿穿梭其间,令人流连忘返。瀑布高悬于绝壁之上,可谓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啊。李白来到一座小小的道观门前,轻叩大门,无人应答,只得留下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满心失落,下了山。
中年时的李太白,梦一生,念一生,飞花落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年的李白不知是荣是悲,他中年时诗作如山,篇篇为绝唱。只可惜,三首《清平调词》断送了他的荣耀仕途。仕途坎坷,他却始终隐忍了下来。只因他不明白,一世荣华富贵,便一世提心吊胆,一世不敢放纵感情。他满怀希望地回家,却始终是失望至极。妻子许月病卧床榻,苍白的面庞已无半点生机。不下十日,纵使太白再多哭喊,那榻上佳人也无法再睁眼拥他入怀。他不知流了多少泪。有一天,他止住了泪水,他的心不再疼痛,这颗心随着许月的离去行将就木。纵使仕途多舛,但仍可以重来;即使丈夫哭喊,佳人不再重生。一首《蜀道难》,愈了他仕途之伤,却愈不了佳人之死。她就像落花,永远辗尽他的心。
晚年时的李太白,荣一世,悲一世,荣耀青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与宗姬相别离多年,太白被无罪释放,却已年过花甲。太白与友人一道乘舟回乡,两岸绝壁,树枝生侧,时不时有一两声猿啸。快马加鞭,太白终于回到宗姬身边,总算过几天清闲日子。苦长乐短,不久之后,李白因过度劳累又年事已高,在病榻上缓缓阖上双眸,一代诗仙就此陨落。李白辞世百余天后,唐代宗李豫的诏书传来,请他入宫为官。只可惜了这大好人才。
周围仍是盏明灯,眸中却噙满泪水。我叹道:“人生可如此繁华,却终归如此廖落。纵使荣耀又如何,还不是……”
不,绝非如此。荣耀,永远是荣耀,一身莲之君子气,纵使陨落又如何,不还是可以在人心中重生?
时光潋滟,岁月荏苒。漫溯历史的川流不息,穿越千年低吟浅唱。那就在书中,在《李白传》中,与太白一同与风云长啸,作诗唱曲,鄙人不才,见笑。人生几何怅苦短,孰能弃妄谈笑间。
看淡人生坎坷,看破世俗红尘,就像这大唐的荣耀,超然脱俗,做一朵荣耀青莲。
《李白传》读后感 7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传》读后感 8
20多年前的一段时间,我很喜欢读各种古代文学家的传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冯至的《杜甫传》,朱东润的《陆游传》,乃至李长之的《李白传》和《陶渊明传》,都是那时候读的。最近,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透半边天,令我突然就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这几本书,尤其是李长之先生的《李白传》。但遍翻书箧,不见旧书,倒是架上有另外版本的新书,遂重读了一遍,前半部分看得更仔细些。
这本书的作者李长之,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文史大家。他师从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与吴组缃、林庚、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研究李白,是他终身的志趣。
李长之先生的《李白传》,其实是两本书的合集,前面的'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1941年出版的作品,后面的《李白》,则是建国以后应三联书店的邀请,重写的李白传记。在我看来,第二部李白传,虽然写得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但就李白之为李白的传神描摹上,比第一部有一定的差距。粗略地概括,第一部可以称为“文的李白”,第二部可以称为“史的李白”。我们当然更喜欢那个“文的李白”,因为这与我们对李白的内心感受是一致的。
中国诗的文化绵亘三千年,无论李白之前和李白之后,都只有一个李白,所有的古代诗人,与他都不一样。诗才如李白者可以有数个,但其他几位,可以被某一部分人视为同类,而被另一些人视为异数,但李白,所有的人看他都是异数。你可能与苏东坡亲近,或者视杜工部为友人,乃至能与陶渊明把酒东篱,但李白,你只能远远地仰望他,他是“每个人的远方”。贺知章叫他“谪仙人”,就是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不是我等凡夫俗子。
李长之先生笔下的李白,尤其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虽然书的名字很笨拙,但就勾画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生言,却是十分传神,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有文学家的才情,他用李白强烈的道教信仰串联始终,写出了一个活的李白,他的“生命与生活”,他与儒家之格格不入,他随父亲侨居中亚的独特经历,他强烈的游侠意识,他亲力亲为的道教徒生活,他政治上的狂热与笨拙,他诗风上的“清真”与“自然”,都强烈地提示我们他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另一个天地,令我们观照自身而自惭形秽,心生羡慕却无法学习。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李白。我读过好几本李白的传记,就走进李白内心这一点,李长之先生是最好的,没有之一。
《李白传》读后感 9
一千年前的大唐国境里,大匡山上微弱的灯光,那正是李白读书的影像,那时的他已经心系天下。
《李白传》这本书讲述了李白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到他的离世,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到悲伤啊,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眼中那个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诗仙,原来也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李白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挫折。从他小的时候,他在大匡山上挑灯读书,这让他有了一个梦想:成为宰相,匡扶天下,为大唐打造一个太平盛世。之后,便在森林或湖边隐居,于是他苦练剑术,期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他对朝廷有很大的'误解,许多人都说地痞流氓令唾弃。但他们不知道朝廷官员比他们更令人厌恶,在那里你要像韩信一样能屈能伸。也要像许多人一样对官大的人低声咽气。但李白做不到,他的性格直爽想与人平辈而交,但这样只会让人对他憎恨,说他狂妄自大,他不惧强权,就算皇帝也不给面子。 这让他四处碰壁,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有了期望,但因为自己的狂妄,背叛和逆反的罪名在他的身上呈现,他只好流放在外,当他归来之际,事情才就此了结,但李白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他只好含恨而亡。
诗仙的一生中,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匡扶天下,但他不是治世之才,因为他天生只是一个诗人。
《李白传》读后感 10
生来不凡,会想要在这世上留下怎样的痕迹呢?是不平者的悲叹,还是闯荡世界的豪言壮语?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学习、吟诵李白的诗歌,在课堂和书籍里,他都是一个极其洒脱、超然于世间的人物,可能对于大众通俗读物的编写之中,也不忍心为这一传世闻名的诗人增添太多悲伤的色彩。
所以我并不知道他老年时的那一座孤坟,不知道他盼望已久的那一纸起复的文书,在他死后的第一年才传达,那时候世人才为无处寻得这一位诗人透露出那一分迷茫和无措。当我把这一形象和结局套入写下那无数种月亮、无数次饮酒后潇洒挥笔成就无数名篇的诗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总会隐隐作痛。即使身后名以有,且达到了李白从未预料到的地步,可在世时萦绕一生的遗憾,真能得到弥补吗?
有大才者当入世,倘若这大才只能作为当权者歌功颂德的吟诵诗篇,这一颗渴望报效王朝的野心又如何能实现?文学上的地位,并没能在仕途上帮到李白太多,商人世家的出身也阻拦了他被举荐的出路,恃才傲物的言行举止,又让大多数人将他视为眼中钉,或干脆视而不见。一次次的受阻,没有磨灭他那一份斗志,他有着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斗志,几次出游,也让他收获不少益友,如果大唐能永远处在这盛世之中,即使无法在朝堂中寻得从政之乐趣,我相信在这觥筹交错之间,李白也能在“诗仙”与“酒仙”之中寻得自己精神世界的充实,奈何人生无常,世道也并不顺遂。
于是恰是在这人生的暮年,李白又经人生之起伏。这一颗文学上的七窍玲珑之心,并没有分享太多灵气在政治嗅觉之上,反而可能给了李白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在历史的潮流中,他逆流而上,而最终遭受重创。我觉得及时在大赦之时享受了回光返照一般虚伪的希望感,而之后的时间仿佛是为了让这一“人间仙”在现实中彻底沉沦,再夺其“大鹏展翅”之雄心,困于病弱躯壳之中。
所以,即使在当世留有才名,但唐朝的每一颗文学之星都光芒万丈,所以是否在那个年代,我们推崇的诗仙也并未是世人的`唯一。所以上天不忍,将他早日剥离这世间,不去看盛世之后乱世又起,风云动荡的那些年,留有他的志气与傲气。在后世再拂去盛名之上的那一层层灰尘,打开诗人笔下那一段段独他所有的人生经历,浓缩成那一首首诗歌,供现世人口口相传。仿佛,那些年的遗忘,从未存在,那一段段壮志难酬的故事,也不曾是他所经历过的。
读他,天才与疯子确实只在一念之间;读他,取得人生成就的同时,确实无法承担起生存与世的其他情感寄托。世人曾经负于他,可他岂又未曾负于亲近之人。不如将这一段往事随风遗忘,存留于世的唯有诗仙盛名。
《李白传》读后感 11
暑假,于琐事之余,闲暇之时,有心出游,不如读书。余读李白传,感其宏伟,叹其狂傲,哀其孤寂,仰其光辉,千载即逝唯李白一人。
他是唐代诗人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给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宝藏。他本身也为世人所探究:他的生世,他的籍贯,他的一生...... 都是一个令后人困惑不解的迷。虽然不能完全解开,但我们还能,在这位伟大的诗人身上发现珍宝。
自古以来,凡有志气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为侠客的梦想。仗剑天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二肋插刀。可叹,许多人都被残酷的现实困扰后击败。李白也是一位豪杰。他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五岁时牵至蜀地彰明县青莲乡。幼时李白和小伙伴们在桃树下舞动桃木剑厮杀,行侠仗义,除凶杀恶是李白自小以来的梦想,从: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的《结客少年场》到杀掉江二太岁的《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无一不体现了李白的侠客精神。实际上李白的一生漫游都在拜师访道学艺练剑,而且剑术有极深的造化。所以李白最可爱的.地方莫过于他的侠客性。侠客的高洁孤寂让他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侠客的洒脱,让他畅意挥毫写下了“人在世间不顺意,明月散发弄扁舟”。侠客的自信让他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名句,涌现了一个侠客的不凡洒脱之气。
其次是李白的家庭性。如果单从家庭本生上看,李白是失败的甚至是极不负责的人。从第一任妻子许氏开始说起。许氏可谓是名门之秀,但是李白拜师出游,游览名胜,一去就半个月一年多,照顾孩子操持家事全归许氏一个人操管。再加上堂兄欺人太甚,最后一病不起,撒手离世,直到临终也没等到丈夫的归来。第二任鲁女虽无名分,但甘愿为李白照顾孩子,可最后等来的却是李白与宗氏结婚。好在李白的三任妻子都非常理解李白,通情达理。呜呼!如果非要找个理由的话,或许伟大的人物总要牺牲家庭来换得成就。哀哉!
最后是李白的政治性。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仕为官,清除天下的恶人恶事,扫除大唐的乱臣贼子,精忠报国。可是无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偌大的大唐帝国竟没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许是生世使然,或许是造化所为,最后几经周折弄了个翰林待诏之职。虽受人羡慕,礼遇,但李白是思想主义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现实中来,又怎么可能不碰壁呢?他总是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管仲这类贤才,所以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李白感到,纵使宫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于是主动请辞。
李白终究是孤寂的,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后在湖中捞月溺水而亡,“相期邈云汉”了。李白死后,他的诗句为世人世代传诵,成为千古绝句。李白也被世人誉为诗仙。也许这是对李白和他的家人最大的眷慰。
【《李白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新唐书·李白传》阅读理解及译文11-10
李白传的文言文翻译07-20
李白传读后感09-19
《李白传》读后感01-10
《李白传》读后感【推荐】02-29
读《李白传》有感02-20
《李白传》学生读后感01-24
《李白传》读后感【热】02-18
李白传读后感作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