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传》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07:38:44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白传》读后感【热】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传》读后感【热】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寻李白》诗中的几句。

  我们从“举头望明月”的孩提时代,就知道那位“铁棒磨成绣花针”的李白,到上学读诗知道了他除了思乡与努力——他还桀骜轻狂到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自信乐观语长风破浪直挂云帆,他也抑郁不满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雄奇,他浪漫,他夸张的诗词,瑰丽的人生,绚丽了盛世斑斓的大唐,也浪漫了文明灿烂的中华!

  一、故乡与少年

  李白在蜀地的青莲,那里有富足安逸的生活,有奇绝壮美的山水之气,有赵蕤的教导,有父亲的培育,还有磨针老太婆的点蒙。他成了用工、用力,有理想、有气运的青莲子弟;他有了居士的初萌,有了十五作赋凌相如的抱负,有了夜梦子云宅的道家之隐、侠士之风。

  当然,故乡给他的还有一弯明月——那是半轮山歌的峨眉山月;那是床前疑霜的故乡月光;那是峨眉照沧海、与君万里长相随的故乡明月!

  蜀地与青莲的奇绝壮美;

  少年与故乡的清风明月;

  这里是李白“梦笔生花”的萌芽之地,当他开始写诗,他笔下的花会开满大唐的江山,会开遍中华文明的历史山河!

  我的家乡,没有青莲的奇绝壮美,没有难于上青天的气魄蜀道,更没有诗仙曾旅曾住的底蕴,但他不好吗?他当然好!

  他没有耳熟能详的青莲大名,但他有梁邹大地范公故里的优乐情怀,有每次提到都令人捧腹的“邹平西伯利亚”,有历史典故的“归来苏州”的小骄傲。

  他没给我东严子赵蕤的历史,没让我遇见磨针老太婆的故事,但他不知给我多少爷爷奶奶趣闻传奇,大爷大妈的悉心照顾,兄弟姐妹的关心扶持,更有父母双亲天高地厚的恩遇!

  他有我魂牵梦绕的根在这里。

  我的故乡没有明月吗?但他为什么也如出峨眉长相随的李白情丝一样缱绻着我……

  我的家乡,我的故乡,他就算哪里都没有李白的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他也给了我童年、少年,我的青年、壮年都会奉献给他!

  李白壮年后就再没回去过,而我应该庆幸,我的晚年,有他会陪着我!

  李白出蜀只带出了一轮明月,而我的家乡把怀抱全给了我!

  二、壮年

  故乡的一江春水送行舟万里,李白二十四五岁间学业初成,辞亲远游,白衣出蜀,仗剑去国——他的漫游又开始了!

  我觉得李白到安陆去,许是司马相如的神导,李白定是做过某种梦,梦中他从《子虚赋》中的云梦大泽起飞,同风一日大鹏起,九万里上扶摇,入朝堂,平天下,功成身退,又飞升太虚,与管晏、谢安、鲁仲连在“凌烟阁”醉饱剑舞!

  书中说李白是矛盾体,我不以为然,似徐凤年所说“我都要!”,狂迈的人,从政与学道他似是都想要吧。谁还没做过一夜暴富又才貌双全,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梦,对吧。

  读到书中每处,那朗月清风之相,仙风道骨之神,都逸在眼前。李白,他羡慕司马相如的人生,他爱孟夫子的风流,他喜二元与紫阳的神仙之交,他眷许紫烟的长长相思。这样的人生于你我已是神仙的日子,可他不,只因他是李白——他是一只大鹏鸟,他有他的九万里神空。这就理解为何他说:酒饮安陆,蹉跎十年了……

  我看到许紫烟、胡紫阳、元丹丘时,我在想,若果是我,就足矣了。又想到苏轼自诩飞鸿踏雪泥之时……当然,我们壮年遇到的一点小挫折实不敢与飞鸿与大鹏二位相比了。

  想起我的壮年……

  二十四五,初入世,眼迷离,酒后失态撞车马;梧桐去,凰飞离,白发一夜亲鬂至;如太白干谒屡碰壁,行路难,行路难。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要始终信:入桃花源前,定是初极狭,才通人,需复行数十步,饿体肤劳筋骨,空乏身苦心志,才能豁然开朗!

  我更应庆幸在一个会起风的时代,我不是大鹏太白,当然也不是猪,只是借风一乘,不求破浪只愿行舟的一个蓬蒿人而已。

  你有紫烟,我有玉兰,你有二元,我有“众娟”;

  你有你的风流,我有我的浪漫。

  三、长安长安

  李白在长安,又去长安,忽想起了郑钧《长安长安》那首歌,郑对长安有一种家与根的执念。而李白对长安的执念是一种理想飘忽于梦的执念。

  李太白仰天大笑往长安,一如蜀道上青天。

  他带着深邃热烈的生命力,从蜀地千里迢迢终到长安,希望倾尽一身才能为盛世效力,却无力摆脱命运的捉弄,这崎岖的入世之路与蜀道何其相似,激荡的情绪在心中郁结已久,于是,李白写下了千古名篇《蜀道难》。他带着强烈力度的想象,穿梭于历史时空,横亘于自然天地……

  我是带着一丝激动读李白的,但看到翰林供奉的《清平调》与“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时,也感叹“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狂客是不开心的吧!

  李白,他究竟是诗人!

  这蜀道之难,是仕途之难,也是世路之艰。我感觉他应是跨不过去了……

  入京第二年,一个深夜,在院落里自酌自饮的李白,写下了名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想走了,唐明皇也答应了……

  他又开始了漫游,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壮年游,意气风发,虽自言蹉跎十年却也醉酒豪干。这一次——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

  李白,他究竟是客了……

  但他是李白啊,无论如何又如何!一曲《将进酒》醉酒销愁!不是仙人,哪能吟出此词。

  李白终不属于宫墙深处,他有更广阔的路——

  他目之所及应是天上来的黄河水奔流东海不复回!

  他心事所向应是天上明月共把酒朝丝暮雪销万愁!

  他属于诗歌,他属于时代,他属于历史!

  他本就是中华文明皇冠上最闪亮璀璨的明珠!

  他本就是诗歌的图腾!

  李白与杜甫相遇了,在那个伟大时代的映衬下,如天空中太阳与月亮的见面!

  四、李白--归去兮

  又十余年寻仙漫游、泛舟东海的太白侠客终是放不下那功成才能身退的功名之心。我这么说似有些偏颇了,许是安史之乱的战火又高燃起了李白心中汹涌的爱国热情,才让他随永王李璘出动吧!不管如何这一次定是比上一次纯为功名富贵高尚了许多,但天真的诗人于政治总是不敏感、不成熟的。永王李璘被消灭了。李白,成了谋逆的政治犯。

  我总觉得这本书哪读起来怪怪的,不似毛宗岗批《三国演义》般主观到令人生厌,也不似虚头巴脑耍小聪明的文章使人无趣。读到此处——李白被判,被流浪夜郎,又被赦;又看到作者说李白看透一切,憎恶一切,一切又认命了。就有点不以为然了。又查了点资料,被赦后的李白作《早发白帝城》,而不是作者说的出蜀下江陵;而李白《别内赴征》也不是作者所说的初入长安时所作,应为赴李璘征时。所以我不得不对这位“清华四剑客”之一的李长之先生抱有一丝怀疑。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本人读书少,见识浅,不得长之先生要领,不解李太白真意了。

  李白是何人,谪仙人,自诩大鹏鸟。在经历了很多磨难后,他必然仍怀抱着对国家的热爱,也必然自信与为盛世王朝出力发光,而他也必然相信他的王朝会用他。哪怕几近丧命的磨难也绝浇不灭李白心中的热血,即使他不再拥有青春强健的体魄,但刻在骨子里的盛唐精神,依然会让他无比自信!

  当然,他可能如作者说的“看透”“憎恶”“任命”一般,有些成熟的变化罢。我认为是更接地气了,因为李白为盛唐擘画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的天空,而接下来,大地就要有另一位诗歌的行者来描画了,他的笔是沉郁苍凉的,所以李白作为交接,大鹏鸟触地的那一下,应也是接了一丝地气吧!

  762年,人生的冬天来到李白门前,仙界似在呼唤大鹏——归去,归去兮……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高飞九万里,却未到南冥。世间坎坷,雪满太行,塞川黄河;青天蜀道之磨难,激发诗人想象无限。他把盛唐的山川大河、奇绝壮美纳入诗篇,又用瑰丽夸张的想象,营造出一幅雄奇壮美、自由奔放的诗仙世界!

  从此,他的名字也镶嵌在了唐诗的王冠上,刻画在中国文学的画卷中,闪烁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

  如那一地月霜、一头明月挂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写在后面:

  五、李白是这样一个诗人

  李白是这样一个诗人——他弃从政,幻学道,醉清风明月与酒……

  李白是这样一个诗人——他历盛世,经天宝,天上人间他都梦到、游到……

  李白是这样一个诗人——他倨傲自大,恃才享乐,但他又不慕权贵,坦率潇洒……

  李白是这样一个诗人——他刻苦学习,逢“钢梁磨绣针”;他傲骨不屈,令力士脱醉靴;他爱国爱民,书《吓蛮书》、歌盛唐世……

  李白是哪样一个诗人——我寻他、识他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