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如梦令》1
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午后,我因耐不住寂寞,从死气沉沉的闺房中走出来,驾着小舟划向溪亭。
蛙声,虫鸣,蝉叫。我悠闲地漂在水上,与山光水色为伴,与鸟语花香为友。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怎么能少得了美酒来助助兴呢。于是,我给自己斟满了酒。岁月静好,流连其间,我一口一口地抿,不知不觉已是黄昏。
小舟,落日,余晖。傍晚,蛙声阵阵,驾舟遨游。无风,水面如琉璃般闪着五彩的光。小山,被余晖照耀着发出金色的光芒。更喜人的,还有那七彩的晚霞。这美丽的景色,宛如一条鲜艳的红绸子挂在天边,染红了山,映红了水。欣赏着美丽的晚霞,就好像喝了一杯香醇的美酒似的,不由得沉醉在这迷人的景色里。
窈窕的少女,潋滟的水光,田田的荷叶,足以让人酣醉了。真正酣醉的,是那日的我。或许是太幸福,多饮了几杯酒,竟不胜酒力,很快就迷离了。待到兴尽,欲归,可醉意如潮水般涌来,我昏昏沉沉地解开绑在岸边的.绳子。谁知,究竟是辨不清方向还是小船捉弄人。划着,划着,小舟竟飘入了藕花深处。我,徜徉于荷塘畔,微风轻拂,翠绿的荷叶上有无数晶莹的露珠滚动着,仿若“大珠小珠落玉盘”。荷花的清丽,荷塘的芳香引来了一群飞鸟前来赏荷。一只羽毛丰满的美丽的小鸟昂首伫立在翡翠般的荷叶上,神气十足。它时而飞跃,时而在碧玉盘上站立,真令人羡慕。如果我是一只玲珑的小鸟,那该有多好…… 惊叹之余,酒醒大半,很快确定了归去的方向。然而,游兴正浓,却不想归去,因为醉于眼前景致,便划着小舟继续前行。暮然间,无数只鸥鹭掠起,振翅纷飞,消失在天际。
一瞬间,周围又只剩我一人,惊喜之余,感慨之余,空空荡荡。
李清照《如梦令》2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参考答案:
(1)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无忧无虑的'情怀。
李清照《如梦令》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诗意一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诗意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诗意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如梦令》4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的烦愁,布满整了个天宇,也罩满了心头,龙脑的香料早已在金兽香炉内烧完了,时间漫长无聊,环境凄寂。美好的节日重阳节又到了,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时值重阳佳节,独自在开满菊花的东篱下饮酒,一直延续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散发出的清香飘满左右衣袖。不要说饮酒不会消损神魂,深秋清冷的西风吹卷起门上悬挂的珠帘,闺中少妇啊,比那单薄的黄菊花还要消瘦。
李清照《如梦令》5
核心提示:——为了寻找标准答案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为了寻找标准答案
一直淡淡地喜欢着李清照,对她没有太多的研究,只是记住了她的几句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最先进入我灵魂深处的,但那时是不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境的,后来渐渐知道了她少年时的快乐,新婚时的甜蜜,中年时的幽怨……所以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
也许是过分喜欢吧,当学生无法确定“如梦令”词牌名还是题目时,我就随手在黑板上写下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告诉他们这是李写的另一首《如梦令》,学生咿咿呀呀地读着,一脸的笑意说是词牌名。我也不急,进入了课文的教学。
由于预习,词早就会背了,词意也早就写在书上了,孩子们都很得意,大有“你不教也没关系”的感觉。于是我检测了几个重点字词,逐句让他们说说意思,可他们搬来的要么是《课课通》上的,要么是拓展阅读上的,似乎也是一首首“清词”,学习底子薄的同学就只有听的份了,于是我直接进入了下一步教学:仔细观察画面,按照你的观察顺序用自己的画描述画面。叽里呱啦,全员参与,每每说到我的困惑处,我就说“是吗?”请了三四个同学说过后,他们叫了起来:到是喝醉了“不知归路”还是天晚了“不知归路”?“兴尽”到底是高兴极了,还是兴致未尽呢?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我进教师前,依然不明确,网上关于此的争论也很多,我似乎无法定夺。
于是他们再读诗,静心思考,原来在“溪”“亭”“夕阳”“藕花”的.美景中,和知己出游,是最幸福的事,所以“酒不醉人人自醉”,陶醉于美景,陶醉于浓情。在美景中和知己游赏,心情愉悦到了极点,可是天色“晚”了,只能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回家了。这因为这份“愉悦至极”和“意犹未尽”“恋恋不舍”,词人在事隔许久后依然“常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更多程度上说,是孩子们开阔了我的思维。我觉得只要进入情境,感悟合情合理就行了,似乎不需要什么标准答案了!因为我觉得孩子的,合理的,就是标准的!
轻松学完,还剩十几分钟呢!于是赶紧拿出家作本,开始默写,正确率较高,我也就放心了。时间多余,我们在读读李的另外一首词吧!学生开始想刚才那样快乐地“昨夜雨疏风骤……”因为这几天江南春天的确是“昨夜雨疏风骤”学生对于理解词意还是没有太多障碍的。我问:为什么你读得那么快乐?学生说春天景美呀,早晨醒来心情愉快,“海棠依旧”心情愉快……我问真的吗?词人也认为“海棠依旧”吗?不如我们把两首联系起来看看呢?“常记溪亭日暮”先写沉醉,次写晚归,因人醉,天晚,才“误入藕花深处”。误入引起心乱争渡,又引出鸥鹭惊飞,这首词富有生活情趣,的确让我们感受到词人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昨夜雨疏风骤”却让我们进入了凄冷的场景,似乎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所以我们分明是伤感愁情甚浓。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她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以写“愁”称著。这首“昨夜雨疏风骤”虽不知写于何时,但“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的春景是令人伤感的,词人不是还反问了:知否?知否?真的是“海棠依旧”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词吧,这次显然是读得伤感了。不敢多读李清照,怕愁绪从中来,所以准时下了课。
回顾这堂课,觉得我和学生似乎一直在寻找着标准答案,有几许累,有几许乐,有几许“牵”,有几许“引”,重要的是我们走近了词人,走进了词。
李清照《如梦令》6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你哪里知道?哎,你可知道?绿叶儿准是挺大挺肥,红花儿可怜又瘦又少。
[出典]李清照《如梦令》
注:
1、《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3、
【译文】1: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译文】2:
一阵急风,大雨点疏疏落落地掉下。一夜好觉,两颊的残余酒意还没有消。走进来卷帘的侍女,我问她:“院里的海棠怎么样了?”她竟说:“海棠还和以前一样。”“你哪里知道?你哪里知道?绿叶儿准是挺大挺肥,红花儿可怜又瘦又少。”
4、李清照生平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李汉超刘耀业)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分明是意识完全清醒下的话语。故“试问”处有“曲折”,其实“试问”乃是明知故问,并非真的不知道而问。并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不是词人亲眼看见海棠花落才发之语。其实她的心中早有“绿肥红瘦”之念,故云“应是”,这正是黄蓼园所言“一问极有情”之原因所在。所以当侍女答曰“海棠依旧”时,词人用了个“却”字表转折,表示与自己早已成熟在心的念头相异。有情之问,无情之答,或许词人希望侍女也能答曰海棠零落作为知音之语,但是侍女淡淡答语让词人希望落空,只能自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含意隽永,融情与景,刻画了生动的意象。《草堂诗余隽卷二》评其为“语新意隽,更有丰情。”“绿肥红瘦”已非仅言落红绿叶,仅言春之将逝,其所言在于“惜人”。词人惜己之青春之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正所谓春去春会再来,花谢花会再开,然而美好的青春时光逝去就将永远不再回来,这也是凄婉之因。词人所写又不仅是个人一己之情感,而是具有人生哲理意义思索的内涵,所以千古而下,动人心扉。
7、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一问一答之间,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绿肥红瘦,出语惊人,新鲜之极,动人之极,只是随手点染却又神气兀然,千古之下不负胜名。
一个不解愁思,一个叹时光易逝,两相对照,如花影摇曳自有风致翩然。
9、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10、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
一,借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语言精炼生动,结构紧凑,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历历在目,词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二,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在语言的提炼上,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极富创造性的。
这首词不过三十三字,它却能通过生活中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
11、这个子夜,青春已如飞鸟,绿肥红瘦时节,我的灵魂,在阅读中复习着青春的片羽,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沧桑,欲说还休。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娇艳的花朵毕竟经不起风雨的考验,愿明日的文坛少一些”鲜花“,多一些真诚、有新意的”绿叶文人“。那么,即使超越不了前人,那生机盎然的满园春色也会让人欣赏、陶醉吧……
李清照《如梦令》7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
怡然
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如梦令》8
每天我都过着无忧无虑,清闲自在的生活,常常会去溪边那座小亭子里饮酒作诗,好不快活。然而,我最喜欢在傍晚时分观赏夕阳西下,那天的落日,真可谓是美伦美奂。
那天,我与朋友相约溪头小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落日美景。夕阳映红了云霞,尽情地释放出最后一丝光亮。她静静的漂浮在水面的上方,远远的天边金黄一片,夕阳似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如悬挂在天际的大红灯笼,在溪面上推出了长长的倒影,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我看着夕阳慢慢西沉,稍微不注意,她便悄无声息地跳进了清澈的水中,带走了一片霞光。我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直到天黑才想起回家。我固执地拒绝了朋友,独自乘船返回,可恼中昏昏沉沉,迷失了方向,根本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漫无目的地泛舟湖上,饶有兴趣地欣赏着水中的荷花。今天的荷花似乎格外粉红,那一朵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冰清玉洁,有的含苞欲放,饱胀地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又的微微盛开,抿开了小嘴儿,露出了黄黄的花蕊儿;又的全部绽放,宛如恬静的.少女,静静地立在水中央……荷叶像绿色的大圆盘,上面还挂着几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无私的荷叶将花衬托得更加美丽动人,让她们无需孤芳自赏,片片荷叶围绕在身旁。
此时的我不知不觉划着小舟进了荷花深处,被满塘的荷花、荷叶围着仿佛到了世外桃源。随着时间的飞逝,我头脑些许有点清醒,忽然隐隐约约看见前方有些什么,便划上前看个究竟,原来是一群群洁白的鸥鹭,正悠然自得地喝着水,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全部“扑棱棱”地拍打着翅膀飞走了。
我在这迷宫般的水塘中寻找出路,可始终没有发现。我低头一看,水中有一轮圆圆的明月,猛然间抬头,缺乏下月亮不知何时一静静滴挂在当空,将月光轻轻柔柔地撒满荷塘。水平如镜,只是偶尔有几只小鲤鱼是不是跳出来,继而钻井水里,不见了。荷花也陶醉了,弯下腰谁在这荷塘月色的安静与祥和之中。
我被满塘的荷花包围这,躺在小船里,一切都睡了,我也睡了,谁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9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词文赏析:
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三.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李清照《如梦令》10
《 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的《 如梦令2》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李清照《如梦令》11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
李清照《如梦令》12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李清照《如梦令》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
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
2.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
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
4.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老师范读)
5.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
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
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两个人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
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来体会体会。
2.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发言后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荷湖争渡、惊飞鸥鹭……)
师:请选择一个词语想象成一幅画面,动笔写下来吧。(配乐写)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描绘出的画面?(生配乐读,教师相机点评)
3.师:古代的词不仅可以当做画来欣赏,还可以谱成曲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蔡琴独唱,师生跟着浅吟低唱)
四、赏读,品出文字的味道
1.师: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写在黑板上。(“醉”)李清照为什么醉了呢?(生答)
2.师:李清照是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了。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作家,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画面,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了解到了在宋代社会,一个少女所享受到的快乐的生活时光。让我们带着这份了解,再读这首词。
五、移读,领悟文字的真情
1.师:李清照的父亲是著名文学家、学者李格非,她的母亲也是饱读诗书。在这样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经常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游山玩水,看,一次秋游后,她写下了这首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师:连眠卧在沙滩的鸥鹭也埋怨词人抛下这无穷好的美丽景色,早早归去。多么快乐的一次郊游啊!谁来快乐地读一读这首词?(生读)
2.师: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乐趣,充满了色彩。18岁时,她嫁给了金石学家赵明诚,二人互相切磋诗词文章,研习钟鼎碑石,志趣相投。看,在这首《减字木兰花》中她写道: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师:把花儿别在发间,让一旁的丈夫比比看,到底是人美还是花儿美?这是何等的幸福!此时李清照会向丈夫讲述自己曾经的快乐:“常记溪亭日暮——”(生诵)
3.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出远门求学,感情丰富的李清照不忍离别,找了一块手帕,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让丈夫带在身边: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寄给丈夫一首——《醉花阴》,里面有这样的词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因为思念丈夫,人比黄花都瘦了。假如这时她想起那首如梦令,她会无限伤感地吟诵道:“常记溪亭日暮——” (生诵)
4.到李清照43岁这一年,金兵大举入侵,当时的宋朝政府软弱无能,一味退缩。李清照夫妇只好流亡在外。行至乌江镇,在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李清照奋笔写下了那首豪迈、激昂的《夏日绝句》,(生诵: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如梦令》14
课前两分钟,教室里孩子们背诵着李清照的词,字字句句清脆悦耳,这是近两周以来老师要求他们晨读背诵的诗词,听着整齐的声音就知道已经滚瓜烂熟。
上课的音乐声响起来了,站在讲台旁边的老师做了个停的手势,诵读声戛然而止。孩子们都盯着老师,老师缓步走上讲台,边走边轻声说道: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伴随这诵读声,轻轻走进课堂,走进李清照,走进如梦令!(板书:如梦令)
一、解题
随着老师的手势,生齐读课题。
师:看着如梦令这三个字,你想说些什么?
生:如梦令是词牌。
生: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师:能说说你知道的词牌吗?
生:渔歌子、浣溪纱。
生: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
生:水调歌头、虞美人、卜算子。
师:很好。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也称为词谱。为了方便记忆,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一个词牌有好多诗人去填,后人为了区分,在标题目时,会把词的第一句用小括号括在词的旁边,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如梦令,李清照的就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还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初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词的韵味来!
生自由读,摇头晃脑,读的很是投入。等读书声渐渐弱下来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你的朗诵水平?请站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读的真好!有宋词的味道!谁还愿意再试试?
又有好几个同学朗读,抑扬顿挫,把握得很到位。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已经琅琅上口了,现在不看课本,看能不能背下去?
合上书本,大多学生都能背个差不离。
三、读“胖”全词
师:会读会背,只是个基础,现在你们再读读,看能读出那些画面!
生: 我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
生:我感受到了藕花深处的幽静与甜美。
生:我看到一滩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
(教师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师:这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大家再读读,把这一幅幅画面读活了!
生再次去读,去想。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画面,不理解的词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常记,就是经常回忆起。溪亭,就是溪流边的亭子。日暮,就是太阳落山。
生:这句应该是:常常回忆起那次夕阳晚照,溪边亭子里喝酒赏落日的情景。
师:溪亭,可以理解为溪边的小亭,也作地方名讲。
生: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
师:多美的画面啊!我们来读出这种美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沉醉不知归路,又该如何去解释呢?
生:醉了,不知道回家的路。
师:看注释,这个醉是——
生:陶醉!我觉得李清照不仅欣赏着美景,还与朋友开怀畅饮,喝酒喝多了而忘记了回家的路。
师:对的。请把这份醉意读出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指名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这就是溪亭日暮的画面。现在我们再来看藕花深处
生: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是说他们玩好了,乘着小舟,准备回家,但是不小心划到了荷花池里。
生:这些荷花好美啊!碧绿的荷叶像翡翠做成的大盘子,荷花像是婀娜多姿的仙女。
师:读出来!
生: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师:兴,在这里应读出高兴、尽兴之意,不要读成一声。
生再次读。
师: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词人乘兴而去,尽兴而归。面前的一切,似画非画,令人陶醉,可是天已经黑了,再美的画面也不能久留,于是她和伙伴们——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他们嘻嘻哈哈,争着划船,结果把已经休息的鸥鹭惊起,沙滩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欢笑声、鸟拍翅膀的声音,由静到动。
师:说得真好呀!这些个画面一下子动起来了。我们把整首词美读一遍。
生有感情的诵读。
师:这首词只有三十三个字,我们却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读书的最大本事就是能把一本书读厚,但也要把它读薄!
四、寻找词眼
师:一篇文章,要有文眼,一首诗,有诗眼,那么词也不例外,大家想想,这首词的词眼在哪里?
生思考,举手。
生:我以为应该是“醉”,诗人对美景沉醉,对玩得尽兴沉醉,对这次游玩念念不忘沉醉。
生: 李清照品着美酒,赏着日暮、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也认为是醉。
师:我也是这样理解的,看来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因为醉而不能忘!因为醉而留下了这首词! 因为她的醉才有我们今天的醉!(板书:醉)
五、课外延伸
师:十六岁,花一样的年华,试想,一个妙人儿,与伙伴泛舟湖上,一边饱览秀美的风光,一边轻斟浅品杯中的'美酒,喝醉了酒,划着小船,误入荷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是多么一副浪漫的情景啊!读来真真是如闻荷香,如临其境。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我们曾经积累过,谁来背背?
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这首词说的是: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师继续解说:
李清照生于一个宦官人家,父亲是学者兼文学家,母亲也是名门闺秀,擅文学。这样的出身,对那个时代的女子是多么可贵,她既能享受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她有过一首《点绛唇》,你们还记得吗?
生: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师: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可和你们现在不一样,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女子婚前是没见过自己的丈夫的,李清照也不例外。可是这天早上,她正在荡秋千,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来了,正是她的没见面的赵明诚,她不能看,又想看,想走掉,又不甘心,于是她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貌似嗅青梅,眼睛却是转向来人的。多可爱的小女子,我们再来读读这首《点绛唇》
生: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师:新婚后的李清照是幸福的,他和赵明诚两人既是文学知己,更有事业上的相投——金石研究,新婚燕尔,诗词琴棋,妇唱夫随。此时她写过一首《一剪梅》。谁来说说?
生: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这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负笈远游的赵明诚的。字里行间情深意浓,读来让人心醉,使人觉得牵挂和被牵挂都是一种幸福。
师:可是幸福总是那么短暂,老天也许都在妒忌李清照的幸福吧。他们所处的大宋朝经历了“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华之后,赵宋王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为屈辱的一页。李清照的小家也开始了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流亡途中,行至乌江镇时,当她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着浩浩的江面,吟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现在面对着滚滚的乌江,我们就是李清照,再放声诵读一遍!
生齐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李清照还有一首《八咏诗》:“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同学们听听看这气势,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弱女子所写,这是一般的七尺男儿都没有的气魄。
师: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流亡途中得急症病故,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爱人,此时的李清照,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待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侮辱。而更令她惶恐的是,有小人向朝廷诬陷她“颁金通敌”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为了表明心迹,当金兵一路追赶高宗时,李清照也匆匆忙忙地携着一批古物南下,追随高宗踪迹,打算把它献给朝廷。一路上,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人情冷暖亲身所感,但最终没能如愿。这一年秋天,心力交瘁的李清照,面对着满地的黄花不由得吟出了:寻寻觅觅——
生齐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是这首《声声慢》使李清照奠定了文学史上的“词宗”的地位。记得前天看一位同学的日记上写着:“日记啊日记,真是一个愁字了得啊!”看到这里,老师不由的笑了,我批了这么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写日记强说愁啊!”孩子们,和李清照的万古愁心比起来,你的这些还称得上愁吗?
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此时的李清照,满腹的愁绪,只能交予她所钟爱的文字,孩子们,用我们的声音,再来感受那种柔肠百结,凄清孤寂的脉脉情怀吧!
生动情吟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缓缓叙说:花自飘零水自流,花亦非花,人也早已作古。今天,李清照衣裙飘飘、婉婉约约的向我们走来,她那长长短短的词句,无一不精彩,无一不出色,她的才情、她的睿智,就这样在我们的眼前熠熠发光。面对着她,我忍不住要吟这首小诗:语言的花朵
生齐接:在历史的暗处
悄然绽放
雨水的坠落
打湿月光的台阶
江南三月
桃花依旧庭院空空
那架秋千是否还有乱红飞过
流水的嘴唇能否读懂清照的信笺
昨夜,伊人临镜画眉
素袖轻拭、泪痕脂香
花窗外小桥系着木船
独上西楼月如钩
师:孩子们,三十三个字的如梦令,引出了我们对李清照的无限感慨,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唐诗宋词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果说唐诗是那淙淙流着的甘美的清泉,宋词就是那溪边飘香的花朵,让我们常去掬一捧清泉,采几片花瓣,沏一壶清茶,轻啜一口,慢慢回味,芳香四溢。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自己的人生去读,去读这永远的唐诗,去读这永远的宋词。让我们的心灵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情操更加优美,让我们的言谈更加文雅,让我们的感悟更加深刻!
李清照《如梦令》15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1)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绿肥红瘦”妙语天成,为文坛之绝唱。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1.(5分)(1)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无忧无虑的情怀。(2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教材p219“思考与练习”一的'变式)
(2)“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1分)“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1分)有创意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1分)(画线处为给分点,意思对即可)
【李清照《如梦令》】相关文章: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12-12
李清照《如梦令》翻译11-22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07-29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01-22
李清照的《如梦令》古诗赏析02-22
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07-20
李清照《如梦令》翻译(热)01-22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翻译赏析12-28
李清照唯美诗词《如梦令》鉴赏11-11
李清照词《如梦令》简析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