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王维思想的演变

时间:2022-08-27 06:23:44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维思想的演变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后世称其为“诗佛”,然而他的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佛学思想,而是在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才转变为佛学思想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维思想的演变,一起来看一下吧。

  王维刚开始的思想是和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是他的主导思想,他也是想着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伟业,但是在经历了种种事件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一、初出茅庐,遭受打击;

  王维十五岁时,他的《过秦皇墓》“星晨七曜隔,河汉九泉开。”两句话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表现地淋漓尽致。这就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个很具有才情的人。在古代,这么有才气的人必然会选择仕途之路。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被封为太乐丞,此时,他觉得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可以为人臣,为国家为百姓做事了。他此时所作的诗歌都是很昂扬向上的,慷慨积极的,就像《燕之行》“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两首诗歌无一不表现出王维虽是文官,但是他有着雄壮威武之气,有着想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然而,就因为伶人舞黄狮子事,他就被连累贬谪为济州仓参军。这次的贬谪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是难于接受的,因为毕竟才刚刚开始了自己的梦想,刚刚进入了他所期待的生活。王维的《被出济州》“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看这句话,就能看出王维当时是有多绝望,他觉得自己回来时,头发都会变白了。他在路上是那样的凄凉与难受:《登河北城楼作》“寥寂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我们从他的诗歌中足以可以想象当时王维的心里是有多么的绝望,对前途、对官场。二十六岁时,王维好不容易平复了心情、安顿好了生活,又让他前往淇上。经过了两次疲惫的奔波之后,他开始质疑儒家的思想了,他说“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

  当第一次怀揣着一颗炙热的心去实现自己的毕生梦想时,他的激情、他的潜力都包含其中,这时却将他贬谪,这是致命的。故而对他之后的思想有着很深的影响,为他最后致力于学佛埋下了伏笔。

  二、回归长安,再次受挫;

  王维在经历了贬谪和两次搬迁之后,于二十九岁时,回到了长安。然而,他这时没有直接做官,而是去蔫福寺追随道光禅师学佛,从此,他的思想中就有了佛学的根基。之后他又游历了蜀,此时作有诗歌《清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纳凉》“乔木万馀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晓行巴峡》“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这些诗歌都是很美的很空的自然的诗歌,可见王维现在已然开始从自然中来寻求精神慰藉了。

  或许因为王维还是个知识分子,或许是迫于生计问题,他依然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梦想,于三十三岁时,又一次走上了仕途之路。此时张九龄任同书门下平章事,是他帮助了王维,推动了王维。这时期,王维的入世之情再度积极起来。想有所作为,在《与魏居士书》中所写,“布人施义,活国济人。”然而,好景不长,开元二十四年,即王维三十六岁时,李林甫就执政了,他独断专行,排斥异己,堵塞言路,不仅如此,他还打击排挤张九龄,而王维就是张九龄所提拔上台的,因此王维不会再得到重用,他的政治道路不像从前那样平坦了。此时,王维的心里再一次对黑暗的政治进行了抵触,他为张九龄做了诗《寄荆州张丞相》“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这时的他有了一些想要归隐的思想,因为李林甫的原因,他再次对政治的黑暗产生了回避之情。

  李林甫当权对王维不仅仅是政治前途上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这个事件对王维的精神和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从此,王维在仕途上就不是那么积极了,他不会去巴结、谄媚于李林甫一派的相关官员,继续他的仕途之路,也不会像之前那样斗志昂扬,他只是平凡地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王维于四十一岁时,再次回归到了终南山,他此时是在让自己的心灵放松,让自己来休憩一下,来决定是否在官场继续拼搏。而此时,王维的思想已然开始矛盾了,对他自己的仕途道路也开始怀疑了。

  三、亦官亦隐,闲适平淡;

  天宝元年,王维又出山了,很难想象他这次出山时的感觉,亦不知他此刻出山会怎么做。这次王维的出山有了自己的心灵栖息之所,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辋川别院,找到了一个心灵的庄园,过起了“亦官亦隐”的生活。“亦官亦隐”的真正含义是身在朝廷心在山野田园,“官”则为有俸禄,可保证物质生活和一定的社会地位,“隐”则可保证主体人格的清白和精神生活的相对独立。

  这个时期他与裴迪所作的《辋川集》就表现了这时王维的思想,已经接近空虚无的那种禅境。《辋川集?华子冈》“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辋川集?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辋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寂寞於陵子,桔槔方灌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即事》“寂莫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这些作品无一不是王维优秀的诗作,然而它们并不是单纯的惩恶扬善、说理说教、具有功利性质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一些有着闲净空逸意境的作品,让他得到心灵的憩息,达到心灵的瞬间宁静,让自我的灵魂得以休整的。这是在他的官场生活中永远体会不到的。

  王维此时的思想就是可以在官场上保证自己的衣食,也要让自己在官场生活之余,得到一个心的憩息。这样他在官场中才能继续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因为有一个美好的地方可以让他完全的放松自我,这里就是他心灵的寺院,他佛家思想的一个酝酿之地。此时他的诗作《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写道“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离亦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而身未尝物。”此时他就认识到这个世界是空是幻,但有时也不空不幻,不执一边,这才是佛法的真谛,这也正是他可以做到“亦官亦隐”的思想的一个原因吧!

  在王维经历了两次的事件之后,他觉得现在这个“亦官亦隐”的生活很符合他的心理,这时的王维不仅仅得到了物质上的富足,同时在精神上进入到“一心禅寂”的禅悦境界,从世俗中超脱出来,精神上获得充分的自由,他进入到了山水而尽情享受到艺术人生的意义,生成禅其表而庄其实的高士潇洒。他现在很满足,他以为他可以这样平淡地生活下去。

  四、“安史之乱”,彻底放空;

  王维本来可以在这种半隐居的状态中度过自己的余生的,可是事不如人意,“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次政治事件对整个唐朝是一次巨大的变革,它使得唐朝由盛转衰,使得整个唐朝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更加使得文人墨客们和官员的状态整个发生改变,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和刺激。王维在此次事件中就是受影响很大的一位,彻底打垮了他的政治之路,导致了他整个晚年生活思想的颓废与重整。

  由于755年的“安史之乱”爆发的突然,朝内的各个大臣都没有来得及逃跑,少数人选择了投降,而大多数却成了叛军的俘虏,王维很不幸地成为了被俘的一员,他其实试图反抗“服药取痢,伪称喑病。”但“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救寺,迫以伪蜀。”此时的王维写了“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表达了他当时有多么怀念唐王朝而对叛贼拘禁的痛恨。后来他又写了《口号又示裴迪》,“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来表达自己渴望脱离罗网、向往自由的心情。至德二载,即757年,唐军收复了长安,虽然他没被处死,仅仅被降了一级,但他的心已不再从前了,此时的王维已经五十七岁了。

  在古代,气节是一个官场中人和知识分子最看重的一种精神,甚至它的作用都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然而,王维却任了伪职,即使不是心甘情愿,即使是被逼无奈,但是这一笔却是不可磨灭的一个污点。王维觉得羞耻与惭愧,他在《谢除太子中云表》中提到“况臣夙有诚愿,伏愿陛下中兴,逆贼殄灭,臣即出家修道,极其精勤,庶裨万一。顷者身方待罪,国未书刑,若慕龙象之俦,是魑魅之地,所以钳口,不敢萌心。今圣泽含宏,天波昭洗,朝容罪人食禄,必招屈法之嫌。臣得奉佛报恩,自宽不死之痛,谨诣银台门冒死陈请以闻。无任惶恐战越之至。”王维此时的心就是放空一切,想要出家,此时他的思想是已经定了的真正的佛家思想。然而,他的请求没有得到准许,他将自己的辋川别业献出来,作为清源寺。表面上看,他或许是为了赎罪,但是这才是他真正到达佛界的一种举动。佛曰,一切皆空,他现在依然将自己最爱的东西都献出去了,可见他此时情感的真实的彻底的顿悟。他对人生了无牵挂,别无他求,一心向佛。

  纵观王维的一生,他是由一个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分子变为了一个佛学占其主导思想的隐士。因为他的社会抱负和社会理想得不到实现,尤其是最后还沾了羞辱和自卑,他只能求援于自己的内心,超越功利,专注自然,人为地构造一个美好的心理防御,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如此的人生中得以超脱。这是他的生活经历使然,是他的个性使然,是当时唐王朝所经历的政治事件“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使然,我们不能光看到他的佛学,更要看到他的发展历程,如何有的这种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王维的诗歌,理解王维这个人。

  “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一个净化炉,人只有在痛苦的炉火中经过不断的煎熬,终于感到绝望,从而转向内心世界,才能达到超脱一切痛苦的神圣境界。”王维就是在经历了一番痛苦之后,终于超脱了生活给予他的一切痛苦,最后找到了心的方向,他归到了佛学的思想上去,将一切都看穿,一切都看透,让他的生活无论多艰难,也依然具有空空的美好,心灵有着得以休憩的圣地。

【王维思想的演变】相关文章:

牛的演变07-07

牛的演变07-07

王维的古诗大全10-24

诗人王维简介12-02

诗人王维的简介06-07

王维《送别》古诗08-29

王维过节的古诗03-18

《送别》古诗王维03-23

王维诗人的简介08-14

王维古诗送别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