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杨炯的生平
初唐四杰的排名是“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文笔好,“并以文章见称”,但是对于排名情况,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
骆宾王的“鹅”为我们所熟知,但他在这个排行榜上竟然居末。而榜上人对这个排名也颇有微词。据《旧唐书》记载,排在第二位的杨炯就不服气地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思就是说,排在卢照邻之前,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当然,也有一个版本是“杨王卢骆”,这是《旧唐书·裴行俭传》里的说法。
这四位大家被称为“杰”,不是偶然的,不光是他们的文笔好,还因为他们具有过渡色彩,在从南朝萎靡的文风过渡到大唐充满生机的健康文风的过程中,起到了创新者的作用。
比如,王勃就有意识地改变前代文风的弊端,“思革其弊”。
在他们四人倡导之后,文章从狭小的风花雪月、亭台楼阁走向了苍茫的大漠,繁华的市井和壮丽的山河,为王维、李白、杜甫他们的出现,铺好了道路。
生平:
杨炯(650—692),字盈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诗人。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
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
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故治在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
大约当年,杨炯调任盈川县(故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其地约为今之龙游县、衢江区的一部分)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后归葬于洛阳。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着作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介绍杨炯的作文
和王勃一样,杨炯也是少年天才,从小就聪明博学、文采出众。也正因为如此,杨炯年轻的时候,对于做官没有特别在意,有一个小官职就心满意足了。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杨炯做官之路并不顺畅,快三十岁的'时候还只是个九品芝麻官。
做官路途的不顺利,让杨炯心里非常郁闷,写了很多怀才不遇的诗歌,比如最有名的《从军行》表面上写的是对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渴望。但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尽显杨炯,作为一个文官对朝廷重武轻文的愤愤不平。
直到42岁的时候,杨炯得到了一个在浙江省盈川县县令的机会。到任之后,杨炯爱民如子。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一定要到附近28个村,68庄巡视。
相传,杨炯所到之处,庄稼的害虫就会被白鸟吃掉,粮食丰收,六畜兴旺,深得百姓拥戴。
甚至有传说,一年盈川遭遇罕见大旱,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求神拜佛都没有用,杨炯心急如焚,仰天长叹,“我救不了盈川百姓于水火,无用啊!”说完,为了求雨,他纵身跳入盈川潭中,以身殉职。
顷刻,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旱情解除。当地百姓感其恩泽,为他建造祠堂,拜他为城隍,长年祭拜。
【初唐四杰杨炯的生平】相关文章:
唐代诗人杨炯的生平故事07-28
初唐四杰经典名句04-05
初唐四杰都是谁04-01
初唐四杰骆宾王的介绍07-17
初唐四杰人物简介10-07
初唐四杰的主要贡献07-01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01-17
国学常识之初唐四杰07-23
初唐四杰贡献及其作品风格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