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刘禹锡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2-04-08 14:35:39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刘禹锡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高尚的人品与高雅的志趣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是又要看到,毕竟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又有着其正常的历史局限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禹锡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刘禹锡独特的遭遇,必然反映在其诗文之中,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弥平不得意,新岁又如何”(《岁夜咏怀》),“此地非吾土,闲留又一年”(《思归寄山中友人》),“昨宵凤池客,今日雀罗门”(《有感》)等,写出了作为逐臣的心情。这样,政治上失去前途,无可奈何,不得不逃入禅学中求取绝望中的安慰。刘禹锡的诗中颇多与宗教界的人士往来酬唱之作,如《送僧方及及南谒柳员外》中的方及,便为在九江出家的和尚。其他如《谒柱山禅师》、《送卢处士归嵩山别业》、《送深法师游南岳》等。《全唐诗》中刘禹锡的诗作,涉及此项内容约20余首。因此,尽管刘禹锡在哲学思想上持唯物主义观点,但佛教思想〈唯心主义〉依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历经沧桑之后更是如此。因此,佛教的“因果论”、“因缘观”、“空”的观念必然深深影响了刘禹锡,特别是“空”的观念尤能帮助其超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失落与痛苦,排遣忧愁苦闷,达到精神洒脱的虚幻的心境。特别是佛教发展到唐朝,禅宗在经过与儒、道的交融后,所体现出来的“净心,自悟”的达观、洒脱,又无拘无束的思想特色,更是文人用以自我解脱的“不二”法门。如《磨镜篇》中的“白日照空心,圆光是幽室”,《谒柱山禅师》“色身岂吾宝,慧性非形碍”等诗句便充满了禅趣佛理。“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其乐观豪迈,潇洒自在,可见一斑。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刘禹锡的思想是较典型的“以儒入世,以佛出世”的思想。这是自隋唐以后文人的比较普遍的特色,尤其是在仕途上不如意的文人。即是说:作为深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的刘禹锡,自小便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因此,其积极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便理所当然;也因此而表现出了其因深受儒家思想而具有的性格刚毅、意志坚强,富于斗争精神而不愿随波逐流的品质;同时,在改革失败后,长期遭贬的生活,使他尝到了官场倾轧,政治黑暗之苦,但因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并不悲观、颓废、绝望,倒是时时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勉励自己,不屈不挠的作斗争。

  这种思想在《陋室铭》中表现也是十分突出的。文中通过对室外景、室中人、室中事的描写,融铸这样一个陋室“主人”形象:或与有识之士纵情畅坏,谈笑风生;或抚琴调弦,展卷念经,绝没有世间俗事缠身,更不把功名富贵放在心间,在幽雅动人的环境中,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生活着。因此,作者虽身居陋室却不觉得简陋,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虽因参加改革而失败遭贬,“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虽未实现,但因作者有着深厚的佛学修养,并不消极、悲观,反倒是“世事洞明”之后,依然以古代名贤自况,并引用孔子的话,表明自己的志向,从而在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之上,隐含着更为深沉的理想,开拓了文章独特的思想境界。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二者兼而有之,融为一体,别有一番滋味。

  综上所述,《陋室铭》的思想内涵也正是刘禹锡思想的复杂而艺术的再现,其中高尚的人品与高雅的志趣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是又要看到,毕竟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又有着其正常的历史局限性。托勒讲:人类经历了三个时代,一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农业时代,二是“金钱是万能的”工业时代,之后便是“知识就是力量”即“知识就是经济时代”。刘禹锡及其《陋室铭》无疑是第一时代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再像刘禹锡那样囿于陋室而怡然自得,但是像他那样至死不渝追求人格的完美,从而“善其身”的思想却是不可抛弃的,这是人“立身”之本。另外,笑对坎坷,笑对人生,没有必要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忧愁苦闷,则成功的机遇往往会特别垂青于你。这同样是作者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刘禹锡的生平故事

  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简介

  是汉代中山靖王之后,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在刘禹锡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在江南做官,所以刘禹锡也成长于江南水乡之中,在这段时间刘禹锡刻苦的学习儒家学说,因为天资聪慧,所以年纪轻轻的就小有才名。

  后来刘禹锡考上进士,进入官场,之后因为家中长辈去世就丁忧回家守丧,后来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升迁到了监察御史,恰好和韩愈、柳宗元在一起为官,三人因此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刘禹锡积极参与政治,和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一起成为了改革的重要人物,在改革期间,他们施行了不少有力的政策,但是因为触动了原有阶层的利益,所以改革失败了刘禹锡也被贬外地,从此开始了他不断的流放贬谪生涯。之后的时间里刘禹锡几次被召回京城,但是都没过多久就被贬到地方去,直到23年之后刘禹锡才得以回到洛阳安定下来,晚年的刘禹锡已经看淡了官场上的名利,将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和好友的交流吟诗作对上,留下了不少的佳作。

  刘禹锡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禹锡是唐朝年间有名的大文豪,在当时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诗文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常年的贬谪刘禹锡心中有着很多的愁苦,再这样悲痛的心理之下,刘禹锡的作品之中有着不少的哀戚之意,但是刘禹锡悲伤之余,从来不曾绝望,始终有着斗争的欲望。

  纵观刘禹锡的诗文生涯,他的很多诗文都揭发了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讽刺权贵,也是因此他一次次受到上层的打压,但是这样的打压并没有让他丧气,反倒是增长了他的文人气质。刘禹锡一生受到过很多的打击,也曾经贫困潦倒过,但是这反倒是养成了刘禹锡乐观向上的心态。刘禹锡的诗词大多都是简单清新,有着不少的哲学色彩,或许这和他哲学上的研究也有着关系。刘禹锡在儒家经典上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于天人的思想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的思想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唯物主义的倾向,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较积极的态度。刘禹锡还用自然研究来辩驳了自古以来佛道两家对于“空无”才是世界本质的理论,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有着自己的过程,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刘禹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在唐朝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一生仕途坎坷,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屡遭贬谪,在地方上为官,到了年老才得以回京安养,但是这样的生涯也锻造了他不屈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文学哲学的研究之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观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禹锡个人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

  生平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故居

  自唐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刘禹锡写过一文《陋室铭》就是写其故居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

  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

  纪念馆

  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的刘禹锡纪念馆,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刘禹锡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相关文章:

刘禹锡哪个朝代的诗人10-30

历史名人刘禹锡的故事03-29

刘禹锡游玄都观的故事11-05

刘禹锡游玄都观01-09

刘禹锡《望洞庭》教学实录07-06

刘禹锡《蜀先主庙》赏析09-29

刘禹锡《望洞庭》原文及鉴赏07-06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03-29

《爱莲说》的原文及其赏析06-01

刘禹锡 《蜀先主庙》唐诗赏析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