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鹧鸪词》李益唐诗原文鉴赏
《鹧鸪词》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言乐府。这是一首年轻女子思念远方情郎的诗。诗人以湘江斑竹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雌雄对啼的鹧鸪反衬女子的孤独寂寞。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鹧鸪词》李益唐诗原文鉴赏,欢迎阅读!
原文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注释
⑴鹧鸪词:属乐府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收录《鹧鸪词》三首,其中李益一首,李涉二首。它们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来烘托气氛,为主题服务。可见《鹧鸪词》在内容上都是表现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须用鹧鸪的飞鸣来托物起兴。
⑵湘江:在今湖南省境内。斑竹:一种有斑纹的竹子,亦称“湘妃竹”“湘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记载: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思帝不已,泪下沾竹,竹悉成斑。
⑶锦翅:有花纹的翅膀。鹧鸪:鸟名,羽毛黑白相间,栖息于江南山间灌木丛中。古人以其鸣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崔豹《古今注》:“南山有鸟,名鹧鸪。自呼其名,常向日而飞。”
⑷“处处”句:《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湘云合,湘云弥漫。
⑸郎:指丈夫。
译文
湘江岸上摇曳着斑竹枝,鹧鸪展开锦翅且鸣且飞。
湘江上阴云处处含愁气,郎君哟郎君你从何处归?
李益诗鉴赏
这是一首乐府诗,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近代曲辞》中。
这首《鹧鸪词》,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抒情意味浓厚。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表达,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为含蓄而有韵味。
如前两句都是用兴的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诗中人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自然会想到这个优美而动人的爱情传说,联类想及,勾起自己怀念情郎的愁绪。正在这时,诗中人又看到引动她愁绪的另一景物,那长着锦色羽毛的鹧鸪,振羽高飞,边飞边鸣,其声凄清愁苦,听到鹧鸪的鸣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绪。鹧鸪喜欢相对而啼,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了、思妇,都怕听鹧鸪的啼叫。看到听到鹧鸪的飞鸣,自然会使这位思妇的愁绪,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
接着诗句自然地过渡到“处处湘云合”一句,以笼罩在湘江之上的阴云,来比喻女主人公郁闷的心情。
以阴云喻愁怀,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 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
“..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鹧鸪词》的“处处湘云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又巧妙地暗喻女子愁闷的心情。
诗的前三句,诗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鹧鸪这些景物营构出一幅有静有动的图面,把气氛烘托、渲染得十分浓烈,末句突然一转,向苍天发出“郎从何处归”的问语,使诗情显得跌宕多姿。它传递出主人公无可奈何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她伫立湘江岸边翘首凝望的身影,感觉到她盼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活脱脱描绘出一幅湘江女子怀远图来。
诗清新含蓄,善用比兴,具有民歌风味。抒情全赖气氛的渲染与烘托,颇具特色。
创作背景
据任中敏先生《唐声诗》考证,《山鹧鸪》本为唐代南方流行的歌曲,中部地区的湖南、西部地区的陕州,亦皆有之。曲韵摹仿山鹧鸪啼声。玄宗时,谱为教坊杂曲。由女伎唱,或独唱,或对唱。吹笛,踏舞。歌词为五言,四句,二十字,二或三平韵。首句以平起。二平韵拗格者为常体,三平韵者为别体。李益《登白楼见白鸟席上命鹧鸪辞》:“一鸟如霜雪,飞向白楼前。问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为常体,而这首诗为别体。可见李益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音乐,进行创新的尝试。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初因仕途不顺,弃官客游燕赵间。后官至礼部尚书。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长于七绝,以写边塞诗知名。有《李君虞集》二卷。
【《鹧鸪词》李益唐诗原文鉴赏】相关文章:
《行舟》李益的唐诗鉴赏09-10
《春夜闻笛》的李益唐诗鉴赏03-21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唐诗鉴赏11-15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唐诗鉴赏10-13
《鹧鸪天》原文及鉴赏09-25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李益的唐诗鉴赏02-27
《幼女词》唐诗鉴赏10-05
《牧童词》唐诗鉴赏10-22
《春行》古诗原文李益11-20
《石头城》唐诗原文及鉴赏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