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水龙吟.题雨岩》优美宋词解说

时间:2021-04-09 18:18:59 全宋词 我要投稿

《水龙吟.题雨岩》优美宋词解说

  岩类今所画观音补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

《水龙吟.题雨岩》优美宋词解说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峰房万点,似穿如碍,玲珑窗户。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不然应是:洞庭传乐,湘灵来去。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竟茫茫未晓,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这是宋词艺苑中不多见的一首山水游记词。

  在中国,对大自然的赞颂,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对大自然的描绘。《文心雕龙·物色篇》:“‘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屈原的《天问》,对大自然提出的怀疑和质问,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优美,为后世所不可企及。魏晋南北朝时代,涌现出一批山水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把祖国的山河写得很壮美。有唐一代,诗运兴隆,产生了象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其诗中有画,描画出自然山水之美。可是,词作描写山水的几乎是凤毛麟角。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却不乏对大自然的种种描绘,数量虽不太多,但气象万千,别具一番情趣和境界。这首《水龙吟》,便是其中的一篇。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通篇用一问一答,否定肯定的句法,细致而又有气势地描绘了雨岩洞内的壮丽的自然景色。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这座“雨岩”溶洞,从它外形看,很象佛家所说的那位观音大士,可是,她虚怀空阔,人们走进去,则别有洞天。接着,作者用密集的“蜂房”,玲珑的“窗户”,形容在溶岩洞内的所见;那喀斯特生成的石笋,有的垂挂半空“未落”,有的如“嶙峋”的“冰柱”,植入地面。同时,洞内还隐约可以听到“远处”有“涛声”阵阵。待要向前仔细看时,发现幽径逶迤,地下还似有落花的香味,于是,不禁发出疑问:这是否就是当年武陵人发现的桃源路呢?这提问的结句,为下片写词的立意,埋下了伏笔。

  下片,作者描写他在洞中听到的“涛声”:那是春雷的滚滚响动吧,还是洞中蜷伏着“弯环如许”的卧龙?要不然,或许是黄帝在洞庭之野奏乐传来的奏鸣曲,或是《楚辞》里描写的那位湘夫人来到这儿翩然起舞?如果都不是的话,我想那就是在岩洞阴壑中生长着的`万倾长松,在风雨中吟咏了。

  末尾,作者在归结全篇的立意时,仰头细看那嶙峋的冰柱,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那开凿这巨大溶洞的祖先,如今应已是白发苍苍了吧!

  词人运用神驰的想象,把游雨岩的所见所闻,刻画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短短一百余字,就如同一篇游记散文,内容宏富,含意深婉。

  诗是诗人对自然的摹拟。如谢灵运,他的山水诗,是“模山范水”,是“对自然的摹拟”。其代表作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秋涟。”(《过始宁墅》)“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谢灵运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仔细,他的山水诗,刘勰称为“繁富”,沈约称为“兴会标举”,反映了山水之美,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但是,也只是摹拟。而辛弃疾的山水词章如这首《水龙吟》,不仅对自然观察入微,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富于想象,赋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时又兼有磅礴的气势。这是在继承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其成就则是他以前的古典山水诗人所不能比拟的。

【《水龙吟.题雨岩》优美宋词解说】相关文章:

生查子独游雨岩宋词鉴赏04-21

《水龙吟》宋词赏析05-30

水龙吟宋词赏析03-19

宋词水龙吟白莲赏析04-15

水龙吟落叶宋词鉴赏04-22

宋词的三百首:水龙吟05-13

《水龙吟》的宋词原文及鉴赏04-22

水龙吟咏月宋词赏析04-12

水龙吟春恨宋词赏析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