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宋词赏析

时间:2024-07-30 09:00:48 诗琳 全宋词 我要投稿

宋词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词赏析

  宋词赏析 1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醖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此词题作“红梅”。

  首句点明梅的色泽:红润如酥,晶莹似玉。“肯放”是“岂肯放”的省说。诘问语气,加强了红梅珍重迟开的神韵。苏轼《红梅》诗也有“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的句子,或为此诗所本。“南枝”,用李峤梅诗“大庾天寒少,南枝独早芳”典。大庾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张方注云:“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此言早梅如“南枝”或已遍开,而红梅犹含苞脉脉,似有所待,令人魄走魂驰,想见其馨香远播,悬知其芳意无穷。

  古典诗词以含蓄为美。含苞待放之花,富于“欲语还休”的韵致,可以造成生成性的境界,加强鉴赏者的'参与意识,用想象来补充、来创造花开时的美。

  下片写对红梅之人。“道人”,学道之人,词人自指。虽言学道,但面对红梅的含情未吐,未必不作“无限”之思。而春窗寂寞,对比之下,更使人难以为怀。故曰“憔悴”,曰“闷损”。词末忽作旷达语。“休”,此当作“罢”字解。意谓要来对花小饮便快来罢!造化弄人,良辰难再,美景无多!自然气候的转换亦如人世的风云突变,未可逆料。此时红梅方兴未艾,未必明朝不狂风折树,冷雨欺花,到那时,花落香消,岂不徒然令人心碎!

  李清照词的忧患意识,常常通过风雨摧花表现出来。她早期词《如梦令》,即有“雨疏风骤”致使“绿肥红瘦”的忧思。又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多丽·咏白菊》);“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满庭芳·残梅》)。她晚年词的代表作《永遇乐》,在“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盎然春意中,想到的也仍是“次第岂无风雨”。国破家亡,仓皇反复,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她的心上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这使得她无论对残梅还是未放之梅,总是忧心忡忡,唯恐美好的事物消逝得太快,太快!

  宋词赏析 2

  作品原文

  凤箫吟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喜游醉眼,莫负青春。

  作品注释

  ⑴凤箫吟:词牌名。

  ⑵陌上初熏:路上散发着草的香气。陌:道路。熏:花草的香气浓烈侵人。

  ⑶绣帏:绣房、闺阁。

  ⑷暗垂珠露:暗暗落下一串串珠露般的眼泪。

  ⑸王孙:这里指送行之人。汉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⑹绿妒轻裙:轻柔的罗裙和芳草争绿。

  ⑺恁(nèn):那。恁时:即那时、彼时。素手:指女子洁白如玉的手。

  ⑻香茵:芳草地。

  作品译文

  离愁萦绕,看着眼前连绵无际的春草,想起与心上人同游时它们还刚在路边吐出香馨。闺中人想到心上人要远行,暗暗地流下泪珠,哽咽着目送远去的车轮。人已远去她还痴痴地张望,可见到的已是重重远水、片片孤云。她又登楼极目远望,但望穿秋水也难见游子踪影。

  伤心啊伤心,自从池塘分别后无日不黯然销魂。想当年同游的地方连绿草都妒忌她的罗裙。那时候他携着她的手,在花丛柳絮之中,在翠绿香茵上信步徜徉。如今她的容颜虽已渐渐老去,但心中情意仍像芳草一样年年常新。她要再游遍绿野,忘情嬉戏酣饮,不辜负这珍贵的年少青春。

  作品鉴赏

  此词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此处系用江淹《别赋》句意:“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接着“绣帏”三句,形容游子归来以后旋即匆匆离去。这里主要点出深闺思妇垂泪泣送的形象,同时还体现出露滴如珠泪的碧草之神,所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真是深闺念远,南浦伤别,可以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此处用拟人手法将碧草化作多情之人,亦似为离别而垂泣,如此以来化静为动,增添了伤离的黯然气氛。

  “长行”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下面随即折回描写思妇形象,“但望极”两句,是写她独上危楼、极目天际,但见一片碧色,却望不到游子的身影。此处即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道出了思妇空自怅望的别恨。

  下片“销魂”三句,是回忆当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本为谢灵运的名句,词人忆及昔日同游池畔,旋赋别离,句中不仅深有沧桑之感,而且也没有离题。记得那时她姗姗而行,罗裙轻拂,使绿草也不禁生妒;这是反用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意,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来衬托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恁时”三句,仍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曾行处、绿妒轻裙”时事。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而眼前的如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朱颜”两句,从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化出,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相逢不知何日。自己年华已经渐老,只有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结末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那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像是她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伊人别恨密切相联。

  词牌简介

  凤箫吟,词牌名,又名《凤楼吟》、《芳草》。《芳草》这个词牌名是当时人根据韩缜借咏芳草离别的《凤箫吟》词演绎出来的。

  作品格律

  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韵)。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作者简介

  韩缜(1019~1097)字玉汝,原籍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韩绛、韩维之弟。庆历二年进士。英宗时任淮南转运使,神宗时自龙图阁直学士进知枢密院事。曾出使西夏。哲宗立,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罢知颍昌府。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九,谥庄敏,封崇国公。《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宋词赏析 3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柳永

  这是一首典型的游宦思归之作,反映了作者长年落魄、官场失意的萧索情怀。

  上片写景,时间是作者搭船到某处去的一个下午。头两句写江天过雨之景,雨快下完了,才觉得江天渐晚。风雨孤舟,因雨不能行驶,旅人蛰居舟中,抑郁无聊。时间、地点、人物都或明或暗地展示了出来。

  拾翠二句,是写即目所见。汀洲之上,有水禽栖息,拾翠之人已经归去。而以双双形容鸥鹭,更觉景中有情。拾翠佳人,即水边采摘香草的少女。鸥鹭成双,自己则块然独处孤舟,一对衬,就更进一步向读者展开了作者的内心活动。望几点句,写由傍晚而转入夜间。渔灯已明,但由于是远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说是隐映,是远处所见。

  停画桡句,则是已身所,近处所闻。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语言和动作。前村烟树,本属实景,而冠以遥指二字,则是虚写。这两句把船家对行程的安排,他们的.神情、口吻以及依约隐现的前村,都勾画了出来,用笔极其简炼,而又生动、真切。上片由雨而暮,由暮而夜,用顺叙的方法铺写景物,景中有情。

  过片游宦成羁旅是全词的中心,为上片哀景作注,同时又引出下文,由今夜的去程而念及长年行役之苦。短樯七字,正面写出舟中百无聊赖的生活。万水两句,从凝伫来,因眺望已久,所见则万水千山,所思则乡关何处。迷远近虽指目迷,也是心迷。自别后以下,直接乡关何处展开叙说。风亭七字,追忆过去,慨叹现。昔日良辰美景,胜地欢游,今日则短樯独处,离怀渺渺,用一孤字将今昔分开,亭榭风月依然,但人却不能欢聚了。刚断肠

  以下,是说离情正苦,归期无定,而杜宇声声,劝人归去,愈觉不堪。这首词先景后情,情贯全篇,中间以游宦成羁旅五个字相连,景为情设,情由景生,结构精美,是一首工巧之作。

  宋词赏析 4

  宋词三百首·周邦彦《大酺·春雨》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

  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

  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

  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

  奈愁极频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

  无奈向、兰成憔悴,乐广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

  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

  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

  夜游共谁秉烛?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词为作者某次宦游南方的旅途中所作。全词情景交融,真切生动地叙写了春雨中的行旅之愁。整首词结构精整,层次分明,错综变化,首尾相应。

  开头三句为全词布置了一个春雨连绵、雨势滂沱的环境气氛。第一、二句是说雨意隔宿就已酿成,所以一大清早 ,浓雾散尽,四野静寂,不闻春鸟啼鸣,只听得阵阵急雨飞洒而下,敲打得屋顶铮铮作响。

  “墙头 ”三句写的是:“屋边的嫩竹,正冒着淋漓下注的春雨伸出墙头,青青的竹叶,好比青玉雕成的垂旒,枝竿外皮的粉霜,已被雨水洗刷一清,尖而嫩的竹梢,在风雨的吹打中,东摇西摆,不时地互相碰触。

  “润逼 ”三句转写雨天室内的景象 ,琴丝受潮后,音色不准;枕障被寒气侵袭,一片冰凉;沾满了雨珠的虫网,被风吹得软绵绵的粘附在竹帘上。这些现象,是在百无聊赖之中所感所见,织成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 ,所以只有昏昏睡去 。紧接着“邮亭”六句便是抒写孤馆困眠的情态 。愁中孤眠,最易惊醒,“奈愁极频惊 ,梦轻难记 ,自怜幽独”三句将因愁入梦,梦境恍惚以及醒后倍感孤独凄凉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细致入微。上片从暮春的雨景写到客中阻雨的愁闷,以“自怜幽独”作结。

  过片“行人归意速 ”,重在一个“速”字,归心似箭,但欲速而不达,偏偏遇上淫雨不止的天气,泥泞的道上积满雨水 ,车毂难行 ,归期难卜,所以说“最先念 、行潦妨车毂”。从“怎奈向”开始,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把行旅为雨所阻、欲归不得的愁绪 ,铺写得淋漓尽致 。兰成是庚信们小字,他初仕梁。出使西魏时,恰值梁灭,被留长安,后仕周,长期羁留北方,不得南归,作《哀江南赋》以叙志,又曾作《愁赋》。卫玠,晋人,是当时名士,长得清秀,有羸疾 。平阳客 ,指东汉经学大师马融,他性好音乐,能鼓琴吹笛,一次在平阳客舍,听得洛阳客人吹笛,笛声哀怨,触动了他思念京都的伤感情情,于是写下了著名的《长笛赋 》。用此三典 ,盖作者自况,说的自己亦是瘦减容颜,愁损心目,闻笛而伤。

  最后“况萧索”几句,由情及景,并由羁旅愁叹转入惜花伤春的感慨,以结束全词 。“青芜国”语出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诗《花庭忽作青芜国 ”,是说繁花盛开的庭园,经过春雨的摧残,转眼间变成一片萧瑟的杂草丛生的世界 。一个“ 况”字起了承上启下 、转折递进的作用 。“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两句是对“青芜国”的补充,意为春光的余波只剩下几点红色落花洒在青绿的地面上,而门外的樱桃已褪尽红衣,露出豆粒般大小的幼桃。这一切都表明,春天已在雨声中消逝。此时,主人公不但为归计难成而懊丧 ,而且因春光消歇而叹息。“夜游共谁秉烛”句即由这两重忧伤而发,一语双结,复与上片歇拍“自怜幽独”遥相呼应,只觉无限的幽恨,无边的寂寞。

  这首词感物应心,因景抒情,写景鲜明生动,写情委曲尽致,环境气氛的渲染与心理活动的展开相互依托,造成了低徊抑郁、曲折流动的意境。

  宋词赏析 5

  作品原文

  喜迁莺

  月波疑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翠眼圈花,冰丝织练,黄道宝光相直。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最无赖,是随香趁烛,曾伴狂客。

  踪迹,漫记忆,老了杜郎,忍听东风笛。柳院灯疏,梅厅雪在,谁与细倾春碧?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历。怕万一,误玉人寒夜,窗际帘隙。

  作品注释

  1、喜迁莺:词牌名。有小令、长调两体。小令起于唐,长调起于宋。又名《早梅芳》、《春光好》、《烘春桃李》、《喜迁莺令》、《万年枝》、《燕归来》、《鹤冲天》等。

  2、月波:指月光。月光似水,故称。

  3、玉壶:比喻月亮。鲍照《代白头吟》:“清如玉壶冰。”

  4、尘隔:尘埃。

  5、翠眼圈花:指各式花灯。

  6、冰丝:指冰蚕所吐的丝。常用作蚕丝的美称。

  7、黄道宝光相直:指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黄道:原指太阳在天空周年运行的轨道。

  8、杜郎:杜牧,此用于自指。

  9、春碧:酒名。

  10、玉人:容貌美丽的人。

  作品译文

  月波涓涓真担心它会下滴,望玉壶般的明月银天近在眼前,澄澈如镜没有一丝灰尘阻隔。各式彩灯五光十色花团锦簇,都是用透明的丝绢织就,月光和灯光交相映射。可怜我因诗酒而消瘦,难以接受这太多迷人春色。感到最可喜的还是,拿着烛带着香,去陪伴那些风流狂客。

  旧日游踪隐约还能记得,岁月催老了杜郎,怎忍心去听东风中的幽笛。杨柳院中灯火疏落,寒梅厅堂还留有残雪,谁和我一起细品新酒春碧?旧日的风情难以拘束,还要去学当年那样游历。怕的是万一,误了寒夜里美人在窗边帘缝的约期。

  作品鉴赏

  在咏元宵节词中、此篇颇具特色。上阕前几句,突出正月十五月夜的清明,与词人情绪和谐一致。“最无赖”转为忆旧,追想往事但用笔极为概括。下阕开头“踪迹”紧承上阕后两句。“忍听”又回到眼前。“旧情”句翻出一意,“犹自学当年”,作者又焕发出青春朝气。词中极细致地表述了人对青春少年的.浪漫行径回忆时发生的心理动荡,将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委婉而真实。

  上片先写元夜花灯与月交相辉映的景观,后写自己沉迷诗酒、愈加消瘦,无心赏景的寂寞心境。前三句写满月,词人以“月波”,“玉壶”等词眼,写出元宵夜月之美,让人为之动容;“翠眼”三句写花灯,将读者带入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渲染了一派温馨欢乐的节日气氛;“自怜”三句陡然转到自身,写自己因沉浸诗酒而消瘦憔悴,没有兴致赏春色,抒发了自伤孤独的心情。上片以世俗的热闹反衬词人的寂寞,极具艺术特色。

  下片思昔抚今,先追忆少时游历的豪兴,再写此刻的消瘦憔悴、无心赏景,两相对照,抒发了凄惊苦闷的心情。“踪迹,漫记忆”由上片后两句而来,引出“柳院灯疏”后三句,写自己独寻旧日踪迹,看到柳院依然是灯火稀疏,梅厅积存的残雪仍在,但能与谁一起“细倾春碧”?词人运用反问句式,增强了抒情色彩。“老了杜郎”两句写眼前景:如今杜郎已老,再不敢听东风笛,因为柳院梅厅仍在,可情人已去,庭院空空。此情此景令词人油然而生物是人非之感。“旧情”四句写自己为何寻访昔日踪迹,原来是旧情难忘,想学当年的狂荡,恐怕误了寒夜与情人帘隙的约会。全词情景交融,感情真挚。

  作者简介

  史达祖(1163~1220),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宋词赏析 6

  柳永《木兰花慢》柳永

  柳永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任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11)

  注释 ①“拆桐花”句:指桐花开得正烂漫。拆,绽裂,开。桐树三月开花,色白如雪,十分美丽。唐白居易《桐花》:“春令有长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②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有扫墓等活动的习俗。③艳杏烧林:指鲜艳的杏花染红了树林。④缃(xiāng)桃:缃核桃,结浅红色果实的桃树。也指这种树的花或果实。宋陈允平《恋绣衾》词:“缃桃红浅柳褪黄。燕初来、宫漏渐长。”⑤芳景如屏:美丽的景色就像屏风上画的一样。⑥绀幰(gànxiǎn):天青色的车幔。此代指车辆。郊坰(jiǒng):郊野,野外。⑦斗草踏青:斗百草和春季郊游。⑧递逢迎:相互打招呼。⑨簪(zān):女子用来固定发型和装饰头发的饰品。⑩金罍(léi):罍,古酒器,多以青铜制成而饰以金,刻云雷之象,故称为金罍。《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尔雅《释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11)春酲(chéng):酲,酒醉而神志不清。《诗经《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万横香雪图【清】任熊

  鉴赏此词当为柳永前期之作。词中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旖旎风光和都市市民的郊游盛况,再现了北宋前期社会安定,市民生活富庶的局面。

  起句以烂漫盛开的桐花直接入题,点明了时令和物候。依调,《木兰花慢》的第一句都是五个字,不可冠以毫无实意的虚字。“桐花烂漫”本已成句,又加一“拆”字,极易产生误读误解。元人沈义父曾指出:“近时词人,多不详看古曲下句命意处,但随俗念过便了。如柳词《木兰花慢》云‘拆桐花烂漫’,此正是第一句不用空头字在上,故用‘拆’字,言开了桐花烂漫也。有人不晓此意,乃云‘此花名为拆桐’,于词中云‘开到拆桐花’,开了又拆,此何意也?”(《乐府指迷》)一个“拆”字,写出了桐花的烂漫风致。仿佛在桐花背后是由东风作主,专为清明而绽开之意。写艳杏染红了树林,用一个“烧”字,极具动感。因为杏为红色如火,“烧”不但将艳杏写得更红,还冉冉有群杏蔓延盛开的动态之感。“缃桃绣野”,《花谱》称子叶桃为缃桃,即缃核桃,花、果实浅红色。一个“绣”字,将缃桃拟人化,给人一种子叶桃蓬勃盛开、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如缎带飘拂之感。一个“拆”字,一个“烧”字,一个“绣”字,三个动词盘活了全词,造成了一种万紫千红、芬芳馥郁、生意盎然的美丽早春景象。

  随着词作的展开,作者生动而逼真地再现了当时规模宏大的都市游乐图,既有宏观的场面描写,又有具体的人物刻画。城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金石丝竹遍作,处处景象热闹非凡。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在具体到细节上,作者也选择了一个极富青春气息的场景:青年女子斗百草,玩耍取乐。妇女们连簪子耳坠等首饰掉了一地也没发觉,说明大家玩得尽兴和投入。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元夕”条记载:“脆管清吭,新声交奏,戏具纷婴,鬻歌售艺者纷然而集。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簪堕耳,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亦可以参证。此外,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汴京汴河两岸的景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各行各业集于游市,充分反映了清明时节踏青娱乐的情景。

  全词景色如绘,场面恢弘,细节逼真,叙事明快,“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可谓是词中的“清明上河图”。(李飞跃)

  集评元《吴师道:“《木兰花慢》,柳耆卿清明词,得音调之正。盖‘倾城’‘盈盈’‘欢情’,于第二字中有韵。近见吴彦高中秋词,亦不失此体,馀人皆不能。”(《吴礼部词话》)

  唐圭璋、潘君昭:“作者以工致的笔法,勾勒出图画般的'春夏秋冬四季佳景。并擅长于摄取较有特征的镜头,使之形象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论柳永词》)

  链接 《木兰花慢》词牌。《木兰花》,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唐五代时期的《木兰花》是为小令,宋人将其演变成慢调,名曰《木兰花慢》,双调,一百零一字,平韵。句数和用韵数,各词都不一致,有较大的变化。常见的体式有三种:二十三句十二平韵体;二十句十平韵体;十九句八平韵体。

  斗草踏青。斗百草是古代女子常玩的一种游戏。《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她们竞采百花,以多寡优略决胜负。踏青,即春季郊游。旧俗以清明节为踏青节。清人秦嘉谟辑《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云:“二月二日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纪》云:“上巳(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节序词。以吟咏四时节令风情为内容题材的一类词体,谓之节序词。此类词在唐五代已经产生,至宋代颇为兴盛。北宋时期以柳永的节序词最多也最为著名,如《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咏汴京清明游乐风情等,在当时极为传诵。此外,北宋后期周邦彦《解语花》赋元夕词也颇为脍炙人口。到了南宋,节序词的创作又有新的发展变化,更多地融入了词人的身世家国之感。如李清照《永遇乐《元宵》、史达祖《东风第一枝《赋立春》等,皆为南宋节序词的代表作。张炎《词源》卷下有专节论宋代“节序”词,举周邦彦《解语花》赋元夕词、史达祖《东风第一枝》赋立春词、《喜迁莺》赋元夕词诸作,称赏云:“此等妙词颇多,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宴乐之同。”当然,宋代节序词中也不无平庸率俗者,正如张炎《词源》卷下所云:“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付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然而也正因为这些节序词有“应时纳祜”之功用,又以“率俗”为特征,反而在市井间特别流行,如柳永所作节序词就是如此。(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宋词赏析 7

  作品原文

  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作品注释

  ⑴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⑵乱蝉嘶:一作“乱蝉栖”。

  ⑶鸟:又作“岛”,指河流中的洲岛。

  ⑷原上:乐游原上,在长安西南。

  ⑸目断:极目望到尽头。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临。

  ⑹归云:飘逝的云彩。这里比喻往昔经历而现在不可复返的一切。此句一作“归去一云无踪迹”。

  ⑺前期:以前的期约。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旧日的欢乐约期。

  ⑻狎兴:游乐的兴致。狎:亲昵而轻佻。

  ⑼酒徒:酒友。萧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⑽少年时:又作“去年时”。

  作品译文

  我骑马在长安古道缓慢前行,秋蝉在高高的柳树上不住鸣。夕阳在高外的远方渐渐沉落,旷野荒原之上秋天之风习习,极目四望旷阔天空幕帐四垂。

  时光逝去永远不会再次回来,旧日的期望和约定何处去寻?寻欢作乐的兴致早已经淡漠,那些一起喝酒的朋友也散去,再也不像少年之时狂放不羁。

  作品鉴赏

  一般人论及柳永词者,往往多着重于他在长调慢词方面的拓展,其实他在小令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可注意的。叶嘉莹在《论柳永词》一文中,曾经谈到柳词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为唐五代小令中所叙写的“大多不过是闺阁园亭伤离怨别的一种‘春女善怀’的情意”,而柳词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则写出了“一种‘秋士易感’的哀伤”。这种特色,在他的一些长调的佳作,如《八声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诸词中,都曾经有很明白的表现。然而柳词之拓展,却实在不仅限于其长调慢词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词,在内容意境方面也同样有一些可注意的开拓。就如这一首《少年游》小词,就是柳永将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写入了令词的一篇代表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怀有一种“失志”的悲哀,盖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响,而曾经怀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则又因天性之禀赋而爱好浪漫的生活。当他早年落第之时,虽然还可以藉着“浅斟低唱”来加以排遣,而当他年华老去之后,则对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当年的意兴,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种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传达出他的双重悲慨的便是这首《少年游》小词。

  这首小词,与柳永的一些慢词一样,所写的也是秋天的景色,然而在情调与声音方面,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首小词中,柳永既失去了那一份高远飞扬的.意兴,也消逝了那一份迷恋眷念的感情,全词所弥漫的只是一片低沉萧瑟的色调和声音。从这种表现来判断,这首词很可能是柳永的晚期之作。开端的“长安”可以有写实与托喻两重含义。先就写实而言,则柳永确曾到过陕西的长安,他曾写有另一首《少年游》,有“参差烟树灞陵桥”之句,足可为证。再就托喻言,“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古都,前代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为首都所在之地,而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名利禄位的争逐。不过柳永此词在“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至于在“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又可以使人联想及在此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灰心淡薄,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

  下面的“高柳乱蝉嘶”一句,有的本子或作“乱蝉栖”,但蝉之为体甚小,蝉之栖树决不同于鸦之栖树之明显可见,而蝉之特色则在于善于嘶鸣,故私意以为当作“乱蝉嘶”为是。而且秋蝉之嘶鸣更独具一种凄凉之致。《古诗十九首》云“秋蝉鸣树间”,曹植《赠白马王彪》去“寒蝉鸣我侧”,便都表现有一种时节变易、萧瑟惊秋的哀感。柳永则更在蝉嘶之上,还加上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蝉嘶而引起哀感的词人心情的缭乱纷纭。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在之地,再则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凋零,所以乃弥见其树之“高”也。

  下面的“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三句,写词人在秋日郊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夕阳鸟外”一句,也有的本子作“岛外”,非是。长安道上不可能有“岛”。至于作“鸟外”,则足可以表现郊原之寥阔无垠。昔杜牧有诗云“长空澹澹孤鸟没”,飞鸟之隐没在长空之外,而夕阳之隐没更在飞鸟之外,故曰“夕阳鸟外”也。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故又曰“秋风原上”,此景此情,读之如在眼前。然则在此情景之中,此一失志落拓之词人,难有所归往之处。故继之乃曰“目断四天垂”,则天之苍苍,野之茫茫,词人乃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可供投止之所矣。以上前半阕是词人自写其当时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全自外界之景象着笔,而感慨极深。

  下阕,开始写对于过去的追思,则一切希望与欢乐也已经不可复得。首先“归云一去无踪迹”一句,便已经是对一切消逝不可复返之事物的一种象喻。盖天下之事物其变化无常一逝不返者,实以“云”之形象最为明显。故陶渊明《咏贫士》第一首便曾以“云”为象喻,而有“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晖”之言,白居易《花非花》词,亦有“去似朝云无觅处”之语,而柳永此句“归云一去无踪迹”七字,所表现的长逝不返的形象,也有同样的效果。不过其所托喻的主旨则各有不同。关于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象喻,此处不暇详论。至于柳永词此句之喻托,则其口气实与下句之“何处是前期”直接贯注。所谓“前期”者,可以有两种提示:一则是指旧日之志意心期,一则可以指旧日的欢爱约期。总之”期”字乃是一种愿望和期待,对于柳永而言,他可以说正是一个在两种期待和愿望上,都已经同样落空了的不幸人物。

  于是下面三句乃直写自己当时的寂寥落寞,曰“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早年失意之时的“幸有意中人,堪寻访”的狎玩之意兴,既已经冷落荒疏,而当日与他在一起歌酒流连的“狂朋怪侣”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无成,年华一往,于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时”的悲哀与叹息。这一句的“少年时”三字,很多本子都作“去年时”。本来“去年时’三字也未尝不好,盖人当老去之时,其意兴与健康之衰损,往往会不免有一年不乃一年之感。故此句如作“去年时”,其悲慨亦复极深。不过,如果就此词前面之“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诸句来看,则其所追怀眷念的,似乎原当是多年以前的往事,如此则承以“不似少年时”,便似乎更为气脉贯注,也更富于伤今感昔的慨叹。

  柳永这首《少年游》词,前阕全从景象写起,而悲慨尽在言外;后阕则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极能表现柳永一生之悲剧而艺术造诣又极高的好词。总之,柳永以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当日之士族的家庭环境及社会传统中,本来就已经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养成的用世之意,与他自己先天所禀赋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冲突。他的早年时,虽然还可以将失意之悲,借歌酒风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风流却毕竟只是一种麻醉,而并非可以长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龄老大之后,遂终于落得了志意与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场。昔叶梦得《避署录话》卷记下柳永以谱写歌词而终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论之曰:“永亦善他文辞,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为己累,……而终不能救。择术不可不慎。”柳永的悲剧是值得后人同情,也值得后人反省的。

  宋词赏析 8

  原文

  浣溪沙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作品注释

  ①玉纤:手。

  ②春堕泪:指春雨。

  作品译文

  那道门隔着深深的花丛,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夕阳默默无语地渐渐西下。归来的燕子仿佛带着忧愁,一股幽香浮动,她那纤纤玉指扯起了小小的'帘钩。

  坠落的柳絮静静无声,春天的泪滴在飘零,浮云投下了暗影,明月含着羞容,东风降临此夜,竟觉得比秋天还冷!

  作品赏析

  本词为感梦之作。全词描述梦境寻游情侣及离别之痛。“门隔”三句写梦游深闺情景。“旧梦”二字暗示词人梦游情侣居处已非一次,故言“旧”,正见其对情侣魂牵梦绕之眷怀深挚。“夕阳”句以燕归于夕阳黄昏之际,旧巢难觅,渲染一层暗淡气氛。“玉纤”句写词人来到情侣闺阁,她伸手为自己掀开帷帘相迎。下片写梦中离别。“落絮”句写词人与情侣离别时,正是暮春柳絮愁寂无声,冷雨淋漓如堕泪,既写离别时凄冷氛围,又象征了情侣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之状。“行云”之云影暗淡,遮住明月而月光朦胧,仿佛明月含羞。结句实为“情余言外,含蓄不尽”(《白雨斋词话》),显然,春冷于秋是艺术的错觉,在此展示的却是词人的一片真情。

  作者简介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宋词赏析 9

  作品简介

  《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作品原文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品注释

  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⑵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⑶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⑷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⑸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⑹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⑺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⑻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

  作品译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创作背景

  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考证,欧阳修这首词当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3年)暮春,是作者早年行役江南时的作品。

  作品鉴赏

  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单从艺术特色上分析,此词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一位孤独行人骑马离开候馆的镜头。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等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寓虚,富于联想,也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

  化虚为实,巧于设喻,同样是此篇重要的艺术手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更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整个下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感人动情。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词牌简介

  踏莎行,词牌名之一。此调又名《柳长春》。《湘山野录》云:“莱公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俾工歌之。”又《词律》注:“或曰:此莱公自度曲,他无作者。”可知范仲淹(莱公)于当时能自创作词调。此词所咏,于暮春时,莎草离披,践踏寻芳,写景抒情,正相切合,则是此调之创始,殆由莱公。按《艺林伐山》:“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又可知莱公实取韩诗以名词也。双调五十八字,实即七言仄韵诗两绝合成,不过破首句七字为两对句而已。故此调之句法与平仄,只需注意每阕首、次二句为仄仄平平及平平仄仄之对句,余与七绝二、三、四句无异,且第一三字之平仄均可不拘。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公元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因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被贬滁州,又被贬扬州、颍州、开封府。后来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又出任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位,在颍州(今属安徽阜阳)去世,谥号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

  宋词赏析 10

  作品简介

  《满庭芳·月洗高梧》是南宋张镃所作的一首词。词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

  作品原文

  满庭芳·促织儿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作品注释

  ⑴促织:蟋蟀。

  ⑵漙(tuán):露水多。

  ⑶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⑷土花:青苔,苔藓。

  ⑸劝:催促。

  ⑹机心:原指机巧功利之心。这里是说蟋蟀为“劝织”而煞费苦心。

  ⑺灌穴: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

  ⑻敛步:脚步很轻。

  ⑼华堂:精美的厅堂。

  ⑽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⑾笼巧妆金:因笼子小巧而涂金色。

  ⑿渠:它。

  作品译文

  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

  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创作背景

  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作品鉴赏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上阕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传》:“漙漙然盛多也。”“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秋深,点出时令,在一个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沿”字化静态为动态,用字极生动巧妙。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坠落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

  “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机《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下阕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词牌简介

  满庭芳:是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等。《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过片二字,亦有不叶韵连下为五言句者。

  作品格律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中平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仄平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仄,中中仄、中仄平平(韵)。

  平平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作者简介

  张鎡(1153—?)字功甫(功父),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居临安,卜居南湖。循王张俊之曾孙。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张鎡出身华贵,能诗擅词,又善画竹石古木。尝学诗于陆游。尤袤、杨万里、辛弃疾、姜夔等皆与之交游。今传《南湖集》十卷,《仕学规范》四十卷,《玉照堂词》一卷。

  宋词赏析 11

  作品简介《金明池·天阔云高》由僧挥创作,通常认为这是一首伤春之作,吟咏春愁闺怨,可能是词人未出家时所作。上阕抒写春愁,仅用“渐”、“犹”二字不着痕迹地道出孟春已逝、仲春已临的情景。又用“匆匆”、“旋”、“已”几词,将春景变化,稍纵即逝的过程及作者惜春、伤春之情表达出来。下阕描写闺怨,维妙维肖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对“忘了余香”者有所怨尤亦是爱多于恨。即便春被留住,愁闷仍在。春愁到这里也都化为“眼前愁闷”。全篇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基于作者的身份,还有观点认为该词某些语句有神学意味。

  作品原文

  金明池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余芳,已成幽恨。却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

  怨入双眉闲斗损。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余香,时时音信。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

  作品注释

  ①金明池: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另作“夏云峰”,并题日:“伤春”。有人认为“伤春”之题可能并不太符合原作意,应是后人所加。

  ②溪横:溪水横在眼前。

  ③轻晕:指淡淡的光圈。

  ④朱门:红颜色的门。

  ⑤旋:很快的、不久。

  ⑥宵:夜。连宵:从白天到晚上。慵困:懒散困倦。宋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词:“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⑦韶华:美好的时光,这里指代无限春光。

  ⑧闲斗损:空对煞。损:甚,十分的意思。意谓终日双眉紧锁。

  ⑨乍:恰、正当。看承:特别看待。全近:非常亲近。全,副词,甚或很的意思。

  ⑩深深态:深深失望的样子。自许:自我有期许。

  厌厌:通“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曾觌《南柯子》有“两两人初散,厌厌夜向阑”之句。

  争知道:即怎知道。蓬莱:喻仙境,指与恋人相会处。

  也则:依然。

  作品译文

  天宇广阔,白云高浮,清溪在前,流水去远,傍晚的太阳在寒冷的空气中蒙上一层轻晕。无人的台阶静悄悄地,杨花也逐渐稀少了。大红门关闭着,黄莺的叫声听去还很稚嫩。我后悔匆匆忙忙地就让清明节过去了,便赶紧去观赏余留下来的花朵,但也已经成了内心的憾恨。却又接连好几天天气都阴沉沉的,从白天到夜晚,人都感到懒洋洋的,十分倦困,等我再起来去看,大好春光都已完结了。

  怨恨进入双眉,眉头总是紧蹙,只是白白地折磨自己。我忽然对这种情怀有所领悟,仔细想来,还十分亲切。人们深深地表示失望,无非是自己有所期求;懒懒地精神不振,必不好意思被人追问。你哪里知道只有幻梦里才有蓬莱仙境,等到把你留恋的一点余香都忘个干净,自然会时时传给你美好的音信。否则你即使能留得住黄莺和鲜花,只要东风不停,也依然会让你的眼前充满愁绪和烦闷。

  作品鉴赏

  通常认为这首词为伤春之作。惜春伤春是历代词的传统题材,留下的佳篇汗牛充栋,僧挥的这首《金明池》即为其一,被选编进《宋词三百首》。全词基调哀婉,上片主描景,下片主抒情,行文多有绮语;而作者又为僧人,词作别有一种情趣。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上片首句一气连用了三个境界开阔的短句,一反伤春词细腻入文的模式,起笔突崛。三个远景,如果只从单个分开细看,纯粹只显豪阔苍远的境界,于伤春主题并不切合,但一经组合排列,哀氛就透过词句四处弥漫,奠定了全词“伤”的基调。起笔突崛而又不显唐突、违拗,且自有新意,正是这首词入文的妙处。

  “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这是近景,与首句远近结合,成一画境。首句奠定了词意的气氛基调,但并不能判断句中所描绘的是什么时间季节,这第二句作者点明了是暮春时节。“闲阶静,杨花少,朱门掩”,是目之所及的视觉感受,莺声嫩则为听觉感受,这几个“冷色调”意象的有机叠砌,予人幽深、凄切的感觉。然而,作者并未让这些意象营造的感觉如滔滔江水一放到底,一览无遗,而是且放且收,“莺声犹嫩”,一个“犹”字,恰如其分地把前头的表达“收”了起来。但不是单为了收而收,是为了接下去能更好地放。虽然莺声“犹”嫩,但也不能再“嫩”很长日子了。

  “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馀芳,已成幽恨”,此句既是前面景的描绘后的`情的流露,也是“莺声犹嫩”收了之后的续放。时光易流,一过了清明,各种各样的花儿,就都陆续委地凋谢了,丛中和枝头只疏疏落落地留了一点儿残英。到这时,莺声已老,不再嫩了;可见“犹”得短暂、无奈。“却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这句是接前句的深延。几天前还有若有若无的遗留的花儿,可忽忽几日,稍没注意,一下子就只剩满目绿肥,些许瘦红也难觅了。

  上片主描景,景中时也露情,下片主抒情,全为伤春心事。“怨入双眉闲斗损,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写的是春愁怨情。怨入双眉,思量甚苦,皆因春去无情。“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写的是怨态,情动于衷而形于表。因春去而心怨,因心怨而神形缱绻。“深深态”两句是女子自怜自爱、自怨自艾的情态,大有美人惜春迟暮之感。“深深态”和“厌厌意”二词运用对比,将女子愁绪满怀的怨态和因春去精神萎靡的无力之状形象描写出来,读之令人感同身受,心怀大动。

  末句“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是全词最堪回味处。心怨源于春逝,这里却说即使莺声和花香留住了,仍还是愁绪难遣。原来春去仅是引子,最伤心处,并非春天美景消逝,而是时间老去人老去——春天可以再来,人却难以再少。无言之伤,尽在其中矣。

  此首伤春之词,却出自诗僧笔下,可见其性情坦荡,不拘礼法。上片阶静门掩,美人春睡。杨花渐少,莺声犹嫩,正是暮春景象。睡起方识春色已阑,幽恨遂油然而生。下片因惜眷而自怜,因伤春而厌厌。这首词把年轻女子的多情与娇羞写得十分动人,她有些慵懒,有些感伤,有些哀怨,也有些甜蜜。一个感情真挚、热烈而又羞涩矜持的女性形象跃然于纸上。

  有观点认为下阕以“怨入双眉闲斗损”句过片,承上阕末意,也补足了人对春光去尽的反映。一“闲”字、一“损”字,暗暗透露作者对这种伤春怨情的保留态度。以下渐渐转出真意:先用“乍品得”二句过渡,语极委婉。这两句真像耐心布道者的口吻。“深深态”二句,又忽作狮子吼,将悔憾怨恨种种情怀之实质一语道破:自我期许太多,就难免不深深作态;羞于向人吐露,才必定会恹恹不振。“怎知道”以下又如佛手指点迷津。从正反两面说去:想闻得好“音信”,关键在于“忘了余香”,不必有所留恋,这是从正面说;若总想“留得莺花”,执迷不悟,那只会招来“愁闷”,自堕苦海,这是从反面说。禅理而能入词,又说得如此有诗趣、理趣,实属不易。

  作者简介

  仲殊(僧挥),生卒年不详。僧人。俗姓张,名挥,法名仲殊,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举进士,游荡不羁,几为其妻毒毙。乃弃家为僧,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吴山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与苏轼交好。崇宁中自缢卒。能文,善乐府。其词有一种出家人的清逸,语言奇丽、和婉。有《宝月集》,不传;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一卷,共四十六首;《全宋词补辑》又新补二十二首。

  宋词赏析 12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作品注释

  ①芙蓉落尽:表明已属秋季,花残香消。芙蓉:即荷花。天涵水:指水天相接,苍茫无际,更显空旷寂落。

  ②背飞:朝另一个方向飞去。

  ③浮生:短促的人生。

  ④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作品译文

  荷花落尽天连着水,暮色苍茫烟波随风起。分飞的双燕紧贴着寒云,我独上小楼东边倚栏观看。

  短暂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登台凝望,请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

  作品赏析

  此词为词人寄赠友人黄公度之作。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傍晚小楼上欣赏秋景,下片写作者冬日的长安,盼望老友送梅来到,字里行间隐晦地传达出作者因触犯当政者王安石而被撤职后既苦闷孤独又渴望得到帮助的`心情。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芙蓉,即荷花。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长安,借指京城。“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顺势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

  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见其情深而意切。

  词牌简介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虞美人》即是如此。

  作者简介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赵万里辑有《舒学士词》一卷。

  宋词赏析 13

  作品原文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作品注释

  1、高阳台:词牌名。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平韵格。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于两结三字豆处增叶一韵者。

  2、周草窗:南宋著名词人周密,字公谨,号草窗。

  3、越中:泛指今浙江绍兴一带。

  4、轻寒:微寒。

  5、霏霏:飘洒,飞扬。

  6、玉管春葭:古代候验节气的器具叫灰琯,将芦苇(葭)茎中薄膜制成灰,置于十二乐律的玉管内,放在特设的室内木案上。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见《后汉书·律历志》,玉管,指管乐器。葭,芦苇,这里指芦灰。

  7、小帖金泥:宋代风俗,立春日宫中命大臣为皇帝后妃所居之殿阁撰写贴子词,字用金泥写成。士大夫之间也彼此书写了互送。

  8、满树幽香二句: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化用其意。横斜,指梅花的影子。

  9、游骢(cōng):指旅途上的马。

  10、怎得:安得,怎么能够得到。

  11、银笺:指洁白的信笺。

  12、凭高:登临高处。

  13、飞花:落花飘飞。

  作品译文

  庭院背阴处尚有残雪堆积,透过帘幕,也还能感到轻寒。玉管中葭灰飞扬,不知不觉已到了立春时节。门前虽然已经有金泥帖,却不知道春光到来了谁家的亭阁?我对你相思若渴,梦中迷离隐约相见,无奈终究被天水阴遮。待梦境醒来时,更加凄然伤心,只见满树幽香,地上都是疏影横斜。

  江南离别自然充满愁苦,何况在古道上策马。都在羁旅天涯,只见飞雁归落平沙。如何能在信笺之上,诉说自己空度年华。如今处处长满芳草,纵然登上高楼眺望,也只能见萋萋芳草遍布天涯。更何况,(人生)还能经受几度春风,几番飞红落花。

  创作背景

  周草窗即周密,和王沂孙是经常词赋相和的朋友。他们常常在越地游山玩水。互相赋和。周密曾作有《三姝媚》送王沂孙,王沂孙也赋词相和。后周密作有《高阳台》给很多词友,王沂孙也作了这首词对答。

  作品鉴赏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残雪庭阴”写庭院背阴处还留有残雪。“轻寒帘影”春寒料峭,风动帘拢。“霏霏玉管春葭”,古时季节变化,用箫管十二,置芦苇(葭)灰于孔中,室内封闭,蒙上罗彀,那一节气到了,那一律管葭灰就飞出。“霏霏”春葭灰的飞动貌。玉管即箫管。这句就是讲立春到了。“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回答周密“燕归何处人家。”宋代立春日宫中命大臣撰写殿阁的宜春帖子词,士大夫间当然也自己书写,字用金泥,所以说金泥小贴。这种风俗,元代还有。这里是说改朝换代,当日皇宫不存在了,士大夫散去,何人在这时候用金泥写宜春帖子贴挂?春落谁家?

  “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写思念杭州如一帘幽梦,但醒来却是水隔绝,天遮断,“个人”当指周密。“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是点出周密所在地西泠孤山之畔,说只梦见到满树幽香,满地枝影横斜的梅花的凄凉景色。这里写出“个人”(即周密)生活虽然凄凉,但心态高洁。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意谓理解周密怀念越友及旧游地的离情。江南春色自是最让人感受到离愁之苦的。“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都是写江南离愁之苦的。春色之妍,与离愁之苦,对比强烈。

  “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纵青骢马游过的古道和时舟行所见的平沙落雁呢!和周密词中的“残寒梅未绽,正潮过两陵短亭逢雁”相近。“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意为:想写信对周密表示慰藉笔触从跌宕转为平收。想到你的怀念,便想觅得银泥花笺,不嫌词费的`和你讲一讲如今江南春天物华。

  “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此处又笔转别恨,细数离怀。呼应周密原词:“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从越倦游归去,此身还远在天涯。周密词“萋萋望极王孙草”说:确实如今到处长满了春天芳草,登高望远,已不见你所在之处。这二句和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用笔正相反。柳永词《八声甘州》曾有句:“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归思难收。”和此句描写手法相似。

  “更难消,几度东风,几度飞花”,讲这样的离别相思,人将老去,怎能消几番春风来,春花谢呢!和“不知春在谁家”、“殷勤与说年华”等句相照应,围绕离情说,却有春光无主,好景不常的感伤。王安石诗“不知乌石岗头路,到老相寻得几回”,和此句意思相近,但沉痛过之。

  周密在原词中曾有句“雪霁空城,燕归何人家。”王沂孙在词中也有类似句子,同时抒发了“可怜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在朦胧的亡国的哀感蕴藏在胸中,却无所依托,只好写出离愁别绪。

  词牌简介

  高阳台,又名《庆春泽》。双调一百字,平韵格。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于两结三字豆处增叶一韵者。

  作品格律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

  ⊙●●○,⊙○●●,⊙○⊙●○△。⊙●○○,⊙○⊙●○△。

  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

  ⊙○⊙●○○●,●⊙○⊙●,⊙●○△。⊙●○○,⊙○⊙●○△。

  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脚▲仄韵脚

  作者简介

  王沂孙(约1230~约1291),宋末词人。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入元,曾任庆元路(今浙江鄞县)学正。与周密、张炎等人同结词社,相与唱和。其词多咏物之作,间寓身世之感,讲究章法、层次,词致深婉,盛传于世,然有意旨隐涩之病。有《碧山乐府》。

  宋词赏析 14

  作品原文

  忆秦娥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

  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

  作品注释

  ①凌波:形容女子走路轻盈,后代指美人。

  ②“鲜妆”句:化用唐朝诗人崔护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从唐朝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化出。上阕景色,已给人一种伤感不已的情绪,最后以“吹开吹落”再申此意,读后更令人愁情萦饶,悲感深婉超过原诗。

  词牌简介

  忆秦娥,词牌名。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对于《忆秦娥·箫声咽》的`作者,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太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有人认为该词牌为晚唐宋初时期词人所作。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纪念过去的情人。

  忆秦娥词牌,与《菩萨蛮》为词中最古者,郑樵《通志》云:“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此调最早出自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据称作者是李白,但有人认为这缺乏确凿根据,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至今所知盛唐诗人除李白外无一人作此词,在李白有生之年,社会上并无《菩萨蛮》、《忆秦娥》等词牌。因此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国的女子弄玉。传说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吹箫,嫁给仙人萧史。

  宋词赏析 15

  堂上谋臣尊俎

  ①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②今日楼台

  ③鼎鼐

  ④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

  ⑤不日四方来贺。

  注释

  ①尊俎:酒器,代指宴席。刘向《新序》说:“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

  ②燕可伐欤曰可:《孟子·公孙丑下》沈同以其私问:“燕可伐欤?”孟子曰:“可。”“燕”借指会心。

  ③楼台:指相府。

  ④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

  ⑤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背景公元1204年(宋宁宗嘉泰四年)韩侂胄定议伐金,其用心是为建功固宠。当时南宋国用未足,军备松弛,人心未集,不久韩侂胄就挥师北上,结果大败而归。故这次北伐本身意义不大,但在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抗战派军民长期受压制之后,还是确实起到了振奋民心的作用,因此,受到朝中抗战派人士和全国军民的响应。刘过的这首词即是当年为祝贺韩侂胄生日而写的,词中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

  赏析

  上半阕写有利于北伐的大好形势,说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对南宋王朝有利,因而伐金是切实可行的。对自己力量的自豪和肯定,是向当地朝野普遍存在的自卑、畏敌情绪的挑战。进入下半阕,由全国形势说到韩侂胄本人:先写今日治国,次写明年胜利。句中那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不要说在当时存在巨大的鼓舞力量,即使现在去读,也给人增添信心和勇气。刘过词学辛弃疾。黄说刘过:“多壮语,盖学稼轩也。

  宋词赏析 16

  译文

  与姐妹们分手时,惜别的泪水打湿了衣衫,洇湿了双腮,送别的《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被离情别绪搅得心乱如麻,竟不知在饯行时姐妹们送别酒是如何喝下去的,那杯中酒是深是浅,都全不知道了。最后嘱咐姐妹,你们要将音讯让过往的大雁捎来,以慰我心,东莱毕竟不像蓬莱那样遥远。

  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

  ⑵昌乐馆:昌乐县驿馆,故址在今山东昌乐西北十里。

  ⑶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印斋本自注云:“别作‘泪搵征衣脂粉暖’。”满:同“漫”。

  ⑷阳关:这里指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人乐,曰《阳关曲》,亦称《阳关》。苏轼论《阳关三迭》唱法云:“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四叠阳关》盖按苏轼之言推之,或者第一句也叠,故称四叠。究竟如何叠法,说法不一。宋刘仙伦《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

  ⑸萧萧:一作“潇潇”。孤馆:孤独寂寞的旅馆。宋周邦彦《绕佛阁》:“楼观迥出,高映孤馆。”

  ⑹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云:“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宋孔平仲《大风发长芦诗》:“纷然方寸乱,魂干久不集。”

  ⑺把:四印斋本自注:“别作有。”

  ⑻东莱:即莱州,时为明城为官之地,今山东莱州市,曾名掖县。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芾(fú)具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

  宋词赏析 17

  《霜叶飞·重九》

  吴文英

  断烟离绪,

  关心事,

  斜阳红隐霜树。

  半壶秋水荐黄花,

  香噀西风雨。

  纵玉勒、轻飞迅羽,

  凄凉谁吊荒台古。

  记醉踏南屏,

  彩扇咽寒蝉,

  倦梦不知蛮素。

  聊对旧节传杯,

  尘笺蠹管,

  断阕经岁慵赋。

  小蟾斜影转东篱,

  夜冷残蛩语。

  早白发缘愁万缕,

  惊飙从卷乌纱去,

  漫细将茱萸看,

  但约明年,

  翠微高处。

  赏析:

  此词为重九登高,忆人伤逝之作。上片写重阳凄凉离绪。“断烟”三句以断烟、斜阳、霜树意象组合成重阳节黄昏景象。“半壶”二句写摘菊赏菊,嗅其芳香清冽,似喷发着西风冷雨,显现菊花之冰洁似水,映衬词人之品性。“记醉”三句笔势宕远,始点明词人凄凉之缘故。“醉踏”、“彩扇”,便追忆了与二姬登览南屏山踏歌醉舞的.欢乐情状,而以“咽寒蝉”点明秋寒时节,亦添染了一种凄凉气氛。“倦梦不知”,既有醉梦忘记身边二姬之意,亦暗寓了与二姬的离合恍若一梦的悲怅。下片写重九所见所感。“聊对”五句补叙“斜阳”以外重阳节情况,词人无聊无绪地传杯饮酒,尘埃封闭了信笺,蠹虫蛀蚀了笛管,一首残断的词章,经过一年也懒得将它续完,暗示二姬亡逝,无信可寄,无心吹乐赋诗。“早白发”二句传达出一种人亡身老,无欢无味的落寞与苦楚。末句表旷达宽解之怀,寄兴于明年重九登高,以补今年重九之凄凉,然一“漫”字又流露出难以预期,随意说说之意,“但约”二句仅为无望之望而已,明年景况如何,谁又能料想呢?

【宋词赏析】相关文章:

经典宋词赏析05-20

经典宋词赏析03-11

宋词赏析06-07

宋词《钗头凤》赏析06-25

宋词赏析(实用)06-07

《春晚》宋词赏析05-09

《春日》宋词赏析03-21

经典的宋词原文及赏析06-20

(推荐)经典宋词赏析05-21

《贺新郎》宋词赏析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