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11-29 15:41:12 嘉璇 全宋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及翻译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翻译

  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注释

  ⑴长相思。唐教坊曲,双翅小令。又名《双红豆》。

  ⑵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⑶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⑷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⑸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⑹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⑺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⑻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⑼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上片“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严迪昌《清词史》:“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自己厌于扈从的情怀。”“夜深千帐灯”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风一更,雪一更”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首先山长水阔,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就算在阳春三月也是风雪交加,凄寒苦楚,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更”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从“夜深千帐灯”壮美意境到“故园无此声”的委婉心地,既是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景入心的表现,满怀心事悄悄跃然纸上。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泊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王国维曾评:“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年),本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为清初权臣明珠的儿子。其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以小令见长。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掌握词的内容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引领学生背诵唐代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怎么表露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学生根据预习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生活年代。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聒更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把词读有板有眼。

  4、(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注意停顿节奏,及上下阙的停顿。

  5、出示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等图。边看图边有感情地读。

  (三)感知词意

  1、边默读边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提问:

  a、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

  b、作者的身在哪里?从哪里知道?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c、作者在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d、作者心在哪儿?

  2、作者的乡愁是由什么景物勾起的?

  3、感受词的大意后,怀着相思之情,齐读《长相思》。

  4、想象词的意境。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并说一说。

  6、对比故园美好的生活画面,现在他在异乡的情绪会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会,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词。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纳兰性德《长相思》教案

  教材解析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上阙记叙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下阙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

  纳兰性德是位清朝的词人,离孩子很远,加上他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无法改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内心细腻又多愁善感,这样复杂的情感,孩子更难理解。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不断的朗读中去理解词意,感受情感。我个人会觉得在理解词意这点是我这堂课做比较好的。在理解词意上,我希望不影响诗词的意境,从景物到整体,想象词中的画面,想象词以外的画面——故园。最后辅以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的不得不离别的无奈、痛心。课堂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营造离别、伤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聒”等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2、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词人的思绪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乡愁这一永恒的话题。请跟我一起读几句诗吧!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乡愁是那一句句向家人报平安的话语;李益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乡愁的听到芦管声后那一个个眺望故乡的身影。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看看他眼中的乡愁是什么样的。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3、现在,请大家朗读《长相思》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每个字音,争取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努力把词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二、读准《长相思》

  请生读词,师相机引导。

  (1)“更”字读得很准确,第一声,古时一晚上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聒”是个生字,本来指的是声音吵闹,在这里指风雪声。

  (2)他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时,停顿停得好!他是怎么停的?(你们听得很认真)

  (3)读古诗词,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课题“长相思”,怎样才能读出韵味来?(我仿佛感受到了你内心中无尽的愁绪,你已经走进纳兰性德的心了)我们模仿这两位同学,带着这种韵味,齐读《长相思》。

  三、读懂《长相思》

  1、字正腔圆,停顿有序,感情真切!现在请大家结合书后的注释,想想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引导——远行。词人为什么会远行呢?看了他的简介,你会有所明白。

  在出塞的路上,他见到了许多景色,请大家默读《长相思》,找找词中出现哪些景象。

  (点击幻灯片)他走过了山,走过了水,每走一程,都意味着离家乡更远了。但是他只能前行,向着哪里前行?(点击幻灯片)——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是什么地方?——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路途遥远,到了晚上他们住在哪里?(幻灯片)——营帐。怎么形容营帐的?——夜深千帐灯。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在这个晚上,他们过得顺利吗?——不顺利,遇到了风雪。(播放风雪声)风雪声烦扰着他,让他睡不着觉,入不了梦,他说——聒碎乡心梦不成。而在他的故园里,有这样的风雪声烦扰着他吗?——没有。他说:故园无此声。

  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说一说这首词所描写的画面?

  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诗的理解如何。

  2、板书“身”,词人的“身”在哪里?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预设:山海关、高山、船、营帐……)板书:身在征途

  3、板书“心”,词人的“心”在哪里?板书:心在故园

  4、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身”远离故园,而“心”思念故园,那种矛盾、痛苦又煎熬的感情,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词。

  四、创设情境,感受词情

  1、听了两遍我们班学生的朗读,我被大家的朗读深深吸引了,我也想读。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安静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词中的画面。

  师配乐范读。

  在听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然而,在词人的记忆中,故园里的生活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慈母手中线”“何当共剪西窗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拿起笔,请任选一幅图,在纸上写一写词人故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场景。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此时此刻,这些画面全都破碎了,甚至他都无法去梦中寻找那美好的生活!

  板书“碎”带着这份浓到心碎的乡愁,让我们再读这首词。

  2、师引读,请生再读《长相思》(播放音乐《穿越时空的思念》)

  (1)在这里,没有妻子的依依相伴,没有窗下的窃窃耳语,只有

  (2)在这里,没有母亲的慈爱目光,没有母亲的声声叮咛,只有

  (3)在这里,不能再和我的好友纵情欢笑,畅饮高歌,只有(完整)

  3、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五、拓展延伸,深入词心

  1、是啊,这样一颗复杂的心,很难想象是来自纳兰性德这样一位皇家贵胄的身上。(出示纳兰性德简介,请学生读第一段。)可是他却偏偏如一枝孑然于世的寒梅。(请学生接着读第二段)他不是“人间富贵花”,他不愿享受这被束缚的荣华。(请学生接着读第三段)

  说到这,再读这首词,你是否有疑问?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纳兰性德?(他对故园有深沉的爱,他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还要离开家。)

  2、其实,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他还写了一首词——《菩萨蛮》,在词中,他这样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展示诗句)

  3、你觉得还有谁会这样问诗人?(妻子、朋友、父亲、儿子……)

  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身向榆关

  但是,为父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要为你撑起这片天,我只能……

  但是,这是儿作为御前侍卫的责任啊!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4、想一想,词人真的“轻离别”吗?

  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5、是啊,他哪里是轻离别,明明是重离别!他只是重任在肩,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就在这样一个思绪万千的夜晚,纳兰性德提笔写下这首装满思念的《长相思》。

  感谢大家一堂课经常的配合,我们互相引领,穿越时空,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最后,让我们回到题目,在朗读声中结束这堂课!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故园心,梦不成,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相思》这堂课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诗词教学中一直有个难点——如何在不影响诗词的情感、氛围前提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词意,我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找词中的景物,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他们去想象画面,想象场景,比如学生说在路上有山,有水,那我除了辅以相关的图片外,大家思考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崇山峻岭,波涛汹涌,也就能理解到路途艰辛,词的意思学生能够理解了,并且能够带着画面感去说出来,而不是生硬的翻译。

  只想象词中的画面去理解情感是不够的,要引导孩子想象词以外的画面,那就是词人提到的思念的故园。我选取纳兰性德词作中他自己所描写的一些美好的生活场景,如“被酒莫惊春睡意,赌书消得泼茶香”,让整堂课的诗意更加浓厚,故园的美好和此时的痛苦,对比一下子就出来了。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出示纳兰性德的三段简介,皇室贵胄的显赫出身和他内心深处的无限孤独,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他的矛盾,理解纳兰性德不得不离的无奈的痛苦。最后,让孩子写一两句想对纳兰性德说的话,再回到课题长相思,在朗读中回味整首词内容和感情。课堂中有三处背景音乐的播放,营造了很适合的氛围,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很投入,师生配合比较完美。

  当然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对学生朗读指导上,过于重情感的带入,而忽视引导朗读时的抑扬顿挫,使得读的时候显得比较平。第二个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比较单一,重复的部分的比较多,而对学生思维延伸的引导比较少,导致有些问题,需要我最后的总结学生才能完全明白。今后也会不断学习,让教学,诗词教学更好的开展。

  纳兰性德《长相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各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长相思》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首词。可以说,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作者通过对眼前边塞直径的描写,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缠绵而不颓废,流露出男儿镇守边关慷慨报国之志。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诗歌的特点和学情,在一课时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层面:

  1、知识与能力: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与习作,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

  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之情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描绘作者心目中的故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说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诗歌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差异,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本节课中,全文阅读共6次,分别为:

  (1)生默读

  (2)指名生读

  (3)生齐读

  (4)师配乐范读

  (5)生配乐齐读

  (6)生背诵。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象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在研读中,通过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诗境,进入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对话,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有景、有情、有境是诗歌教学的基础。本节课中,我极力为学生创设诗境。

  (1)导入:周邦彦《苏幕遮》

  (2)乡愁:王安石《泊船瓜洲》、张籍《秋思》

  (3)想象:纳兰性德《菩萨蛮》

  (4)预设情景:柳永《雨霖铃》、李叔同《送别》

  (5)拓展:纳兰性德《蝶恋花》苏轼《江城子·记梦》。使学生在情境中诗歌文意,享受审美情趣。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放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

  周邦彦《苏幕遮》引出思乡之情。可以说,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就随着《长相思》,与纳兰性德共弹一曲思乡曲。

  2、预习自学

  (1)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见课本P38注释,师作补充说明

  (2)品读诗文,感知词意

  a、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的读词。

  b、配乐朗读诗文,谈读后感受。(乡愁)

  乡愁,是王安石眼中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乡愁,是张籍笔下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c、文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的乡愁。(碎)

  一个“碎”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风雪之夜无眠的心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缠绵的思乡之情。——置身诗境

  3、探究问题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您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又在何方

  (3)故园无此声的故园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要求不少于100字)

  4、成果展示,总结提升(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词语式(问题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榆关

  边塞之景千帐灯

  风雪触景

  乡心生情

  思乡之情

  故园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展开想象,描绘作者心中的故园(反衬手法)

  小结:这首词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缠绵而不颓废,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5、拓展知识、迁移运用

  蝶恋花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思考:这首词从题材内容来看,属于()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A、怀古诗 B、送别诗 C、悼亡诗 D、闺怨诗

  对于这一题材,你最熟悉的一首词是?苏轼《江城子·记梦》

  五、说教学反思

  此次赛教活动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参加,加之所选篇目属于推荐作品,学生重视度不够,搜集的资料很少,另外,我的口语习惯也成为了自身成长的阻力。今后,我一定积极改进,向优秀教师学习经验,让自己不断进步。好在本节课,课堂发言学生配合比较积极,而且回答的很精彩,达到了预设要求,我也及时给与了他们奖励。

  总之,本节课我做到:以读为主线,以展开想象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的效果。

  我的发言到此完毕,谢谢!

【纳兰性德《长相思》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纳兰性德的作品精选带翻译11-02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原文及翻译07-26

纳兰性德诗句09-28

纳兰性德经典诗词10-18

纳兰性德的诗词01-09

纳兰性德作文02-25

纳兰性德名句11-27

纳兰性德的性格是怎样的03-29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11-25

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的故事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