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送友人诗词

时间:2022-12-04 16:36:08 诗词名句 我要投稿

送友人诗词

送友人诗词1

  【原文】

送友人诗词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中间两联切题,写出了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送友人诗词2

  作品原文

  江间波浪涌,两岸落春红。

  白鹭鸣山谷,渔家摆钓篷。

  今朝别故友,来日盼归鸿。

  浊酒一瓢饮,舟行风雨中。

  译文:

  漫江的江水在阵阵春风下滚滚东流,两岸淅淅沥沥飘落着许许暮春的桃红。白鹭在山谷间悠长地鸣唱,渔家在江间摆渡着归还的篷船。今朝在此地送别友人远去了异地他乡,日后特别希望友人能常常寄予平安的信息。再一次邀请友人饮下这一杯浊酒罢;最后我只能久久地站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在清晨的烟雨里远远隐去。

  赏析:

  首联:作者在起笔就通过江水的饱满,桃花的飘零,来指明了送别友人的时间大概是在暮春时节;且通过“两岸落春红”这一幕暮春的场景来勾起了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并借鉴这一幕历来诗人有伤春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对友人的离别留恋之情,可谓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

  颔联:在此联作者进一步借与友人离别之地的场景来烘托对友人的留恋,这不仅在诗句上别开生面,前后相得益彰,而且赋予了诗歌的美感与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再看这不远处山谷间白鹭的鸣叫,与江中渔家钓船的摆渡。其实这些都是作者对友人的挽留之意,不愿友情分离之情。

  颈联:在此作者从送别之地的场景描绘转承到了对送离友人的直接叙怀,及今后的一些愿望。——这从今朝的送别到盼“归鸿”的消息,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情感。(在此唯不足之处就“今朝别故友”——“别”在古韵中属十八部为入声,构成了三仄尾。可换“辞”字,其意向相通,也弥补了三仄尾之不足。)

  结联:全诗至此可谓达到了一种登高一呼景象。也使整个过程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在此通过“浊酒一瓢饮”的豪迈之情,也使读者从中感染到了作者与友人间的豁达与豪放胸襟。最后作者通过于江边立立伫望这一依依不舍的场景描述结出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及诗歌的描写。使读者再次对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而深深被感动。(不过这结句“舟行风雨中”一句“风”叠韵。就全诗来看这友人也并非因为急事匆匆离别,因而这“风雨”的情景也为免过猛烈了些,不益于对款款送别之意的真实情景描述。从而也对送别时间情景的烘托量及气氛均不足。就本人之见若改为“烟”字,将时间定格于烟雨蒙蒙的清晨,正所谓“一夜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不仅与首联“两岸落春红”起到了交相辉映的效果,而且对全诗场景与气氛的表达也起到了相得益彰的美感。)

  ——总体来说全诗是难得的送别佳作。细细品来优如一杯清茶,可谓余味有音,回味无穷。

送友人诗词3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翻译: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

  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

  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一、填空题

  1.诗中的“郭”意思是指

  2.“白水”的意思是

  3.“为别”意思是

  4.“孤蓬”是指

  5.“萧萧”的意思是

  6.“班马”的原意是 ,在此诗中是指 。

  7.“浮云”在此指

  8.“故人”是指

  9.本诗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

  10.“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 。

  二、选择题

  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字写出了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

  B. “孤蓬万里征”中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 “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吧。

  D. “萧萧班马鸣”一句是借马的鸣声来寄托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情。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送友人诗词4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一:助词,加强语气。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远行。

  兹:此,现在。

  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注:不要写成“斑马”)

  译文:

  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

  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

  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

  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

  注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横陈,横对。郭:外城。白水:明净的水,潘岳诗有“白水过庭激”句。绕:环绕。○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副词,表示动作刚一发生,随即会产生某种结果。为别:分别,送别。孤蓬:孤独的蓬草,比喻孤身远征的友人;蓬草易随风飞转,脱离根本,古人常以转蓬喻飘泊流浪。万里:极言其远。征:远行。呼应题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为关切、似有千言万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飘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绪,落日的余辉似故人的恋情。○用一联名词语含蓄表达了此时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维。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自:介词,常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等的起点。兹:代词,近指,义为“这”“此”。现在。去:离开,离去。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人;《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手挥目送,马亦有情,人何以堪!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落日长河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送友人诗词5

  《送友人

  作者:李白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诗意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赏析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送友人诗词6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友人出塞①吴伟业

  其一

  鱼海②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劝君休望零支塞,木叶山头是故乡。

  其二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注:①友人因罪流放宁古塔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辞官归乡不久的诗人,在吴江垂虹亭置酒相送。②鱼海:即“捕鱼儿海”,远在塞北内蒙古之境。

  (1)零支塞是友人出关必经的边塞,在今河北迁安县西。当友人离去途经此地时,诗人本该劝他“回望”故乡,却不合情理地劝他“休望”,为什么?(4分)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主要不同?请简析之。(4分)

  答案

  (1)①背井离乡的人途中的回望,只会徒增几分乡关日远、一去难返的哀慨和绝望。诗人的劝慰,正是深切地把握了友人出塞时的凄绝心态。(2分)②反常的劝慰,使思乡之情流徙之苦倍增,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2分)(意思对即可)

  (2)①第一首诗运用想象手法,悬拟友人出塞途中的凄凉景象,表现友人肠断天涯之伤。(2分)②第二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在风雪肆虐的黑水与亭草渡船的江南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流徙生涯的牵挂与担忧。(2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送友人诗词7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昔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

  头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当值秋天相送,应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丰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用的是一种尉勉的语调。这与头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层转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超度,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波浪式地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愈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 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这首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加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

送友人诗词8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清澈的水。

  【3】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4】别:告别。

  【5】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6】征:远行。

  【7】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8】兹:声音词。此。

  【9】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10】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作品赏析:

  【注释】:

  萧萧:马鸣声。班马:临别的马。

  【简析】:

  这首五律,描述送别情景,历历如在目前,语言流畅,好像毫不受格律的束缚。

  [注释](1)北郭:北城门外。

  (2)孤蓬:蓬是一种草,枯后断根,遇风吹散,飞转无定。此处孤蓬喻孤独远行的友人。

  (3)故人:诗人自称。

  (4)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之马,喻人之分别。

  [译文]北城门外青山横亘,东城之外白水环绕。在此地一分别,你就要像孤蓬一样万里飘泊了。白云飘浮不定如游子心意,太阳缓缓落山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彼此挥手,从此别离;萧萧马鸣,不忍分别。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友人诗词9

  古诗原文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译文翻译

  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

  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

  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

  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注释解释

  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

  崎岖:道路不平状。

  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

  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

  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

  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

  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

  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友人入蜀之处在秦地,当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的抒情诗,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

  全诗从送别和入蜀这两方面落笔描述。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先从蜀道之难开始:“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始,写法迥然不同,这里只是平静地叙述,而且还是“见说”,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首联入题,提出送别意。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

  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它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林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这正是从远处观看到的景色。秦栈便是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在山岩间凿石架木建成,路面狭隘,道旁不会长满树木。“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第二层的意思是: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最后,“笼秦栈”与对句的“绕蜀城”,字凝语炼,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便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尾联写得含蓄蕴藉,语短情长。

  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描写纤丽,又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实现主旨,更富有韵味。

  此诗与《蜀道难》都是写蜀地风光,但在写法上有较大区别。其同者都是从“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迷离神奇的色彩和点染烘托蜀道的艰险诡奇的气氛,突出难和险,继之按由秦入蜀的时空顺序,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地描绘了蜀道山水风光雄奇峻伟、高危惊险的独有特点。然而,两诗之异则迥然有别。《蜀道难》充满想象与夸张,而《送友人入蜀》则比较写实。《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诗突然“以嗟叹起,嗟叹结”,中间再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呼再叹,呼前应后,将蜀道开辟之极苦,蜀道行路之极难,蜀地留居之极险,浑成为一,全诗起结开合,纵横起伏,既有雄浑之势,又有飘逸之神。《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旨上讲,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难,从五言律诗体裁讲,更毋庸备述蜀道难行的苦况。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随缘应机。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送友人诗词10

  古诗原文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译文翻译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

  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注释解释

  楚:湘江流域在古时候为楚国的属地,故称楚。田:一作“天”。

  去雁:北飞的大雁。云梦:云梦泽,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两省境内。雪:一作“泽”。

  转:指友人所乘之船,终日在风浪中行转。

  星汉:银河。

  零落梅花过残腊:一作“回首羡君偏有我”。腊:腊月,阴历十二月。

  归醉及新年:一作“归去又新年”,一作“归去醉新年”。醉:沉浸。

  创作背景

  李频是晚唐诗人,他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诗人的送别对象与诗歌的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

  首联、颔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状写它的壮伟,这里则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的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颈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这两句是说,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丽的,然而诗人此写并不是出自对洞庭奇观的激赏,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因而,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诗人的这种情思同样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孤舟离人和洞庭景象这前后两幅画面的巧妙组接来加以体现的。

  尾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

  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全诗八句倒有七句写景,湘江的暮霭,江岸的芦苇、田野,云梦的飞雪、大雁,渡口的孤舟、离人,洞庭的风波、星河,以及腊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诗文有所谓“主宾”一说,主是中心,“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故而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送友人诗词11

  古诗原文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译文翻译

  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想到彼此将要分手万里,不禁泪水沾湿了巾帕。

  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

  注释解释

  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

  欲尽春:春欲尽。

  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创作背景

  此诗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具体作年不详。现实逼使他们的目光向内凝缩,他们以其敏感的诗心直接把握时代的心理节奏和情绪特点,将诗的触角伸向审美主体的心灵深处,通过表现诗人复杂深微的心态实现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领悟。

  诗文赏析

  唐时,以相互送别为题的绝句颇多,或写景寄情,或直抒心怀,在写作上手法多样,千姿百态。这首《峡口送友》,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已送客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送友人诗词】相关文章:

《送友人》古诗词鉴赏02-21

送友人南归古诗词02-08

送友人古诗词赏析03-30

《送友人入蜀》古诗词鉴赏03-30

送友人04-15

送友人10-12

惜别(送友人改写)02-12

李白《送友人》鉴赏08-31

《送友人》教学设计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