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浣溪沙》赏析

时间:2023-01-17 19:14:43 古诗三百首 我要投稿

古诗《浣溪沙》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浣溪沙》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浣溪沙》赏析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1

  【原文】

  《浣溪沙》

  【年代】:唐

  【作者】:张泌

  【内容】:

  钿毂香车过柳堤,桦烟分处马频嘶,为他沉醉不成泥。花满驿亭香露细,杜鹃声断玉蟾低,含情无语倚楼西。

  马上凝情忆旧游,照花淹竹小溪流,钿筝罗幕玉搔头。早是出门长带月,可堪分袂又经秋,晚风斜日不胜愁。

  独立寒阶望月华,露浓香泛小庭花,绣屏愁背一灯斜。云雨自从分散后,人间无路到仙家,但凭魂梦访天涯。

  依约残眉理旧黄,翠鬟抛掷一簪长,暖风晴日罢朝妆。闲折海棠看又拈,玉纤无力惹余香,此情谁会倚斜阳。

  翡翠屏开绣幄红,谢娥无力晓妆慵,锦帷鸳被宿香浓。微雨小庭春寂寞,燕飞莺语隔帘栊,杏花凝恨倚东风。

  花月香寒悄夜尘,绮筵幽会暗伤神,婵娟依约画屏人。人不见时还暂语,令才抛后爱微嚬,越罗巴锦不胜春。

  偏戴花冠白玉簪,睡容新起意沈吟,翠钿金缕镇眉心。小槛日斜风悄悄,隔帘零落杏花阴,断香轻碧锁愁深。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小市东门欲雪天,众中依约见神仙,蕊黄香画贴金蝉。饮散黄昏人草草,醉容无语立门前,马嘶尘烘一街烟。

  【作者】:

  张泌(生卒年不详),字于澄,常州(今江苏常州)人。起初担任过句容(今江苏句容)尉,南唐后主任为监察御史,历任考功员外郎、中书舍人。南唐亡国后,随后主李煜投降北宋,升迁为郎中,故基本上属于南唐词人。传说后主李煜死后,张泌每年寒食日都要去后主坟上祭奠,哭得颇为伤心。由此可见,他对李后主的感情是很深的。

  【注释】:

  ①泛:透出。

  【赏析】

  这首春夜怀人的小词,抒写了作者对心上人的'深切怀念与刻骨相思。月明之夜,花香四溢,独立寒阶,睹景思人。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下片着重抒情。当初一别,人间既难再见,便只有在梦中寻访,以慰相思。这首词委婉含蓄,情味深长而又真挚感人。《花间集》:张子澄时有幽艳语,“露浓香泛小庭花”是也。时遂有以《浣溪沙》为《小庭花》者。《餐樱庑词话》况周颐云:张泌词,其佳者能蕴藉有韵致,如《浣溪沙》诸阕。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2

  [原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一曲句]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典酒一杯”。[去年句]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晏台”一本作“池台”。[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词谱]

  浣溪沙原唐孝坊曲名,本为舞曲。“沙”又写作“纱”。又称《小庭花》、《满院春》。另有一体五十六字。仄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平平仄仄(韵)。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韵)。耠仄仄平平仄仄(入声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入声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入声韵)。

  [简要评析]晏殊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他的词风属冯延已一路,有名的只是赋“闲愁”者也。这首词是写诗人在黄昏时分,手握一杯酒,听家姬歌唱新词,感叹着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小燕子重临故地,一年的`时光又过去了,不由得大为伤感和惆怅。他踏着落满香花的小径在院子里独个儿徘徊,无计排遣。他踏着落满香花的小径在院子里独个儿徘徊,无计排遣。这首词的情调正可用两个字来概括:惆怅。精华就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属对工巧自不待言,更主要的是容量大,概括力强,道出了自然界的规律。此词短小明白,触景感怀,意蕴虚涵,抒发了暮春的惆怅与深思。词人眼中天气、亭台、夕阳,与去年今日一样,时间与景物的复回中表现一种不可逆转的时间之消逝。全词以动态的景象、声音,反衬闲静的境界与心情。词人感受细腻,笔调婉雅,在一片闲静气氛中浮现出淡淡的寂寥与哀愁。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3

  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

  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⑨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译文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4

  【原文】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谢雨,雨后谢神。

  [2]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3]缲车(sāo骚),抽思之具。缲,通缫。

  [4]牛衣:编草使暖,以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5]谩思茶:很想喝茶。谩,泛,满,一作漫。

  【赏析】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苏轼在徐州做知州时写了五首《浣溪纱》,记述了作者的村野见闻和感受。此其四。

  首句写景兼写人,同时又点明了时令。簌簌,像声词,描摹枣花飘落时发出的细微的声音。枣树是北方常见的果树,多种植在场圃旁或者是村庄的田间地头。因为其经济价值较高又不大影响庄稼的生长,故深得农民的喜爱。每至初夏,麦子将熟的季节,那稠密的黄色的小花便挂满了枝头。微风拂动,小小的枣花纷纷而下。大概作者正行至在枣树下,那清香四溢的小花便洒满他的衣襟。作者从寻常的枣花落笔,渲染出了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次句村南村北响缫车写所闻。蚕事已毕,茧子丰收,村妇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它们要趁紧张的麦收来临之前,赶忙把茧子缫成丝,来换回生产、生活的用品以备麦收之用。怪不得走到那里,都能听到此起彼伏的缫车声呢!紧接着下句牛衣古柳卖黄瓜是写所见。牛衣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作者徜徉在枣树下,抬眼望去,就在道口那棵六书下,一位身着粗麻衣服的农人正在叫卖刚上市的黄瓜呢!枣花簌簌,缫车声声,再加上叫卖黄瓜的吆喝声,这是一首多么悠扬的田家音乐啊!

  如果说词的上片是通过作者伫立村头,谛听静观,拍摄下了农村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了蚕事、瓜果丰收后的繁忙景象的话,下片则记述了村外旅行中的一件生活小事,从中可见作者平易近人的作风。年过半百的他大概是走路累了,又喝了几杯酒的缘故吧!在初夏暖暖的阳光里,觉得意倦口渴了,很想喝碗清茶。于是就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敲门试问有一点探询之意,是想打听一下老乡家有没有清茶,并不是要求人家必须得提供。这一举动充分表明苏轼是以一个普通过路人的身份出现在老百姓的面前的。他不愿意惊扰百姓,更不愿意摆老爷的官架子。作为州官的他,向老百姓求茶喝,态度如此之谦和,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五代北宋文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极其少见,苏轼在徐州做知州期间作《浣溪纱》五首,描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为北宋词的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这首词记述了词人在村郊的见闻和经历,似乎信手拈来,但是在构思和语言上都颇具匠心。词中的枣花、缫车、牛衣、古柳都是农村常见的典型事物。卖瓜人、野人家更具有乡土风情。问农户敲门求茶,尤具农村淳朴的风俗。清新朴实,明白如话,是该词最为显著的艺术风格。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5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状物,植物花卉,桂花

  【名句】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出处】

  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译注】

  桂花花开万点,金光灿烂,桂叶层层如刀裁,像碧玉一般。

  揉破黄金万点轻:形容桂花色彩的星星点点。轻:四印斋本《漱玉词》作“明”。按上半阕末句已押“明”字,此句不应重押,应该是“轻”字是。

  剪成碧玉叶层层:桂叶层层有如用碧玉载制而成。“剪成”化用唐贺知章《咏柳》诗意。

  【说明】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是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李清照在此词中高度赞扬了桂花,首先她从桂花的颜色和形态甚至是“精神”和“风度”程面给予了肯定。然后用桂花与梅花、丁香作对比,在她的眼中梅花和丁香是远远不如桂花的。当词人从桂花香中惊醒过来,词人又反过来嗔怪桂花的无情。

  【赏析】

  这首词本为咏物词,可是词人咏花而意不在花。开篇两句“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写桂花及其枝叶的形与色。桂花那万点耀眼的金花,像是黄金揉破后化成的颗粒,那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也像是碧玉剪出的一样。作者紧紧抓住它的.金玉之质,笔触显得深刻、自然。紧接着两句“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把桂花比喻成具有“风度精神”的晋代名士彦辅。彦辅为人“神姿朗彻”、“性冲约”、“寡嗜欲”。而桂花就像名士彦辅一样,它“大鲜明”,美得脱俗,品质高雅,是寻常花朵所不能比的。

  下片以梅花和丁香来衬托桂花,言梅花雕饰太过,俗不可堪,而丁香花相互簇拥,太小家子气,唯有那桂花才是她的最爱。可是桂花真的是毫无瑕疵吗?未必,最后两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一语点破。桂花好是好,可就是香气太重,它熏醒了我千里寻人的美梦,也太过无情。

  全篇读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内心微妙的心理变化。首先她爱桂花,爱的无法自拔,把它比作自己内心崇尚的雅士。因为如此爱桂花,眼里就容不下别的花,就说梅花、丁香的不是。可是对比过之后,她突然发现,连桂花也不完美了。桂花并没有变,变的是词人的内心情感。作者情感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词中说的很清楚,“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它熏醒了词人千里的美梦。联系作者的生平,我们可以想象到,这首词大概是词人中后期的作品,词人做的梦肯定也是夫妻相聚之梦,但不管如何,最终归结到情感的悲凉。

  词人曾经极其爱梅,这里却贬低梅花,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词不是词人所做。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此词仅见《花草粹编》,词意浅薄,不类清照之作。且清照所作咏梅之词,情意深厚,有‘此花不与群花比’之句,而此词则云‘梅蕊重重何俗甚’,非清照之作明矣。兹不录。”祝诚则说:“……这首《摊破洗溪沙》也是咏桂词,同样给以超乎梅花的评价。这甚至令人对其是否系清照所作产生怀疑(见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其实,同一词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场合,对同一事物给以不同乃至相反的评价,并无不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也。反之,如若只准此词人有一种单一的固定不变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稍加变化便疑为伪作,这对已故词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以为,这首《摊破洗溪沙》咏桂词,正是易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给予桂花以全新的观照和透视,从而发掘出了桂花的‘风度精神’,进而体现了女词人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谓予不信,一读此词。”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6

  【原文】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

  ①一向:一晌,片刻,一会儿。年光:时光。有限身:有限的生命。

  ②等闲:平常,随便,无端。销魂:极度悲伤,极度快乐。

  ③莫辞频:不要因为频繁而推辞。

  ④怜取眼前人:元稹《会真记》载崔莺莺: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怜:珍惜,怜爱。取:语助词。

  【翻译】

  片刻的时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东流,一去不返,深感悲伤。于是,频繁的聚会,借酒消愁,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催洛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爱怜眼前的人。

  【赏析】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来,语甚警炼。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酒筵歌席莫辞频。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酒筵歌席,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两句是设想之辞。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独具慧眼。此处满目山河二语,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仅此而已。

  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本词是晏殊的代表作。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词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这首词又是《珠玉词》中的别调。大晏的词作,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而在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7

  《浣溪沙》原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浣溪沙》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气”一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夕阳西下”一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其时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

  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8

  原文

  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处灯。芭蕉叶上几秋声。

  欲哭不成还强笑,讳愁无奈学忘情。误人犹是说聪明。

  赏析

  自省、自强并不就能自立。女性面对的纲常压力远较男性为重为酷烈,而愈是有自省、自强意识的女子则所受到的精神制约愈益严重,愈是敏感的人也就愈沉痛。

  吴藻在当时被视为不守妇道之人,她不仅与男性词人赵庆熺(秋舲)、魏谦升(滋伯)等频多唱酬,而且还画有《饮酒读骚图》,将自己改着男儿装,更作杂剧《乔影》。可以肯定地说,在她轰动大江南北之同时,必也遭致无数非议和诽谤。

  这首《浣溪沙》写在《金缕曲·闷欲呼天说》后约五年,词亦收于《花帘》一集。如果说,《金缕曲·闷欲呼天说》是吴藻从宏观上对人生、对女性生活的思考和把握,那么这阕小令则从微观角度抒露着其心声。词情似略萧飒,然而愤激语意显然无隐蔽,愤激也是种抗争。

  值得玩味的是她的愤情实际上却又以调侃、自嘲的语气出之,于是愤火转为冷焰,对压抑势力无异于投去了冷峻的一瞥。然而,这又毕竟是痛苦的,试想,“强笑”代哭,“忘情”销愁,绝顶聪颖的人得装糊涂,是一种特殊的情味。吴藻毕竟生活在嘉、道年间,她不可能超越历史而强其心志。

  末句是沉痛的:“你太聪明了!你太灵慧了!”管教的`人这么说,朋友中也许也有这样说,甚而自己长夜青灯沉思时也会自疑自惑地这么说。但是,吴藻心态中的基石仍是倔强的,“十年心事十年灯”,冷漠对待心所厌恨之事,坚持“十年”就是无声斗争和抗压。所以,这说到底又并不萧飒,何况更有那一卷《离骚》在。“十年心”之心是怎样的一颗激烈心,需从《骚》中去体察、辨识。“一卷《离骚》”必须与“十年心”共读,下片三句应于上片三句回环观照,始能发现小令诚不“小”。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9

  原文:

  浣溪沙

  周邦彦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春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赏析:

  这首小令写的是少妇暮春怀人。

  上片是这位少妇从闺中往外看所见到的景象。暮春时节,一阵微雨过后,几点凋残的花朵因被雨水沾湿在花枝上,所以还没有随风飘落,似乎是留恋这美好的春光,依依不忍离去。淡淡的斜晖,通过一带疏篱把她最后的光辉洒向大地,也洒向残红。光和色的交映,这暮春、残红、黄昏、落照,对于这位忍受着青春消逝与闺房寂寞的少妇,是一种敏感的刺激;不能不勾起她内心难以言状的感触。

  但春天毕竟是美好的,充满活力的。勤劳的蜜蜂在百花丛中穿来穿去,带着采集的花粉的芳香满意地回到蜂窝。它有了收获,有了成果,它不再期待什么了,这与少妇的正在期待构成心理上的对比,更增添了少妇春闺怀人的空虚感和寂寞感。写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过片,少妇的目光由室外转向室内。空间的转移,使她的情绪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金屋”,借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这里借指华丽的房屋。“衣篝”,指薰衣的薰笼。“水沉”,即沉水香,一种名贵的香料。黄昏时候,斜晖静静地照着这座华丽的房子,室内空荡荡地,除了这位少妇外,寂静无人,静得可怕。只有风吹竹影,参差摇曳。乱,摇曳不定的样子。薰笼里的沉水香已燃了一整天,只剩下残烟袅袅,缕缕余香。女主人公无精打采,懒得再去添香。竹影摇曳不定,也搅动着这位少妇的心旌,使她心神不定,意绪撩乱,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这摇曳不定的竹影,这若有若无的香烟,更烘托出金屋的空荡、寂寞。

  经过前面对室内室外环境的渲染、烘托,静态与动态的交互作用,这位终日寂寞地困守金屋的少妇,由眼前的春暮花残、黄昏落照所引起的青春消逝、惆怅空虚的情怀,已不难体会。结句似应仍从闺中少妇着笔,进一步深化主题,但作者却不然,而是到第五句一笔顿住。第六句转向用作者与读者的口气代闺中少妇剖白内心世界:“一春须有忆人时”。春天过去了,花也凋残了,游蜂也开始酿蜜了,沉香也快燃完了,寂寞地困守金屋的少妇也该是怀人的时候了。结句轻轻点明怀人,如画龙点睛,使全篇皆活了,这是作者用笔妙处。

  唐代诗人刘方平一首《春怨》诗:“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主题、情景都与此词相类似,而比较起来,此词抒情笔触更为细腻,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摇曳多姿,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赏析二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由景生情,抒写闺中女子暮春怀人的情思,最后以情语作结。全词前五句,句句景语,致语,成独立画面,又句句含情,蕴藉,彼此有机关联。这有机相联的美丽画面中,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上片写暮春时节一个雨后黄昏的.景色。首句写春雨刚过,落红满地,沾地不起。次句写一带疏篱,通过了星星点点的斜晖。“残红”点明春暮,“斜晖”点明日暮。春残、日暮,再加上暂留枝头的残红、转瞬即逝的斜晖,这一切物象,暗示出闺中伤春怀人女子之凄婉、寂寞。

  第三句写蜜蜂采花归来。游蜂采花酿蜜,本身就标志着春天的活泼生机和散发着欢乐的青春气息;它傍晚时分窃香满载而归,更标志着春天的收获和美好的归宿。这对于向往着青春欢乐的女主人公来说,又是一种撩拨和刺激。“窃香”二字,还包蕴着某种爱情上的暗示。如果说,前两句是用春残日暮的景象正面烘托,那么这一句便是用富于活力的物象反面补托。手法不同,目的却是一致的。

  下阕由景及情,即景生情。过片上句写室外风竹成韵,但所待之人未归,徒增思念者的寂寞无聊;下句写室内的沉香经过一天的燃点,已经变得微弱了,女主人公却无兴致再添香。这些细节描写,烘托了闺中人意的落寞无聊、涩滞不宁。末句“一春须有忆人时”“以情语作结,意谓整个春天只好怀人的苦闷相思中度过。这一结尾,包含无限深意,给人以言尽而意未尽之感。

  这首词通过层层铺叙渲染,创造出一个充满寂寞无聊、空虚惆怅气氛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金屋女主人公的伤春怀人意绪。末句以作者的口吻侧面虚点,与“良辰美景奈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慨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10

  原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夕阳西下,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篇章。词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是“对酒当歌”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记忆中,最难忘怀却是去年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词,就大畅此风。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11

  原文:

  浣溪沙

  作者: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音:

  bǎi mǔ zhōng tíng bàn shì tái ,mén qián bái dào shuǐ yíng huí 。ài xián néng yǒu jǐ rén lái ?

  xiǎo yuàn huí láng chūn jì jì ,shān táo xī xìng liǎng sān zāi 。wéi shuí líng luò wéi shuí kāi ?

  主题:

  本词创作于王安石归隐钟山时期,词中以山上的桃花和溪边的杏树来比喻自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居山林后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翻译: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

  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字词解释:

  百亩:概数,形容庭园极大。

  半是苔:一半长满了青苔。

  白道:洁白的小道。

  山桃溪杏:山中的桃,溪畔的杏。暗喻身处山水之中。

  赏析:

  王安石二度受挫后归隐钟山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他的许多词作于这个时期,内容大多为描绘江南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之作。这类词为数不少,有《渔家傲》二首、 《菩萨蛮》 、 《清平乐》 、 《浣溪沙》 、 《生查子》和《千秋岁引·秋景》等。这类词多作于元丰年间,反映了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情趣。王安石的这些词在写景方面是颇为成功的。王安石在表现自己的闲居生活,反映自己的闲适心情方面,也颇为真切、生动。如《浣溪沙》中的“爱闲能有几人来”。再如《渔家傲》中“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黄花庵评日:“极能道闲居之趣”,确实如此。

  还有一些临川之词是宣扬佛教思想,为数不少 ,表现了他是晚年思想的变化,这类词照袭佛语较多,而且词旨复沓,艺术上自然显得拙劣一些。

  百亩中庭半是苔,说明主人心情不好无暇打扫也从侧面表现出以的前门庭若市以变成现在的无人问津了,爱闲能有几人来则是正面说出了这凄清的场面,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山里的桃花已经开放了,再美有什么用呢?哪里有人会来这里欣赏呢?这里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12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释

  ①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清寒:阴天,有些冷。

  ②晓阴:早晨天阴着。无赖:词人厌恶之语。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③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幽:意境悠远。

  ④自在:自由自在。

  ⑤丝雨:细雨。

  ⑥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翻译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早上的天阴着好象是在深秋。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象心中的忧愁。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赏析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词的起调很轻,很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蕴相似,而情调之婉妙幽微过之。不说人愁,但云“漠漠轻寒上小楼”。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紧接着加上“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像深秋那样的寒冷,原来这是一个春阴的早晨。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画景之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迷宁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此刻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开始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飞花”之“轻”似“梦”、“丝雨”之“细”如“愁”。之为奇特,不仅于其喻体和喻指的恰当而新奇上,更在其一反常式,而以抽象的情感喻具体的物象,是飞花似梦,是细雨如愁。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通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然也带着这份感情。“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丝丝细雨,已足生愁,更况其无止无歇总是下个不停呢!体味这无边的飞花细雨,仿佛我们也感受到了那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评赞。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试观此作,谁谓不然?

  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心底无端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词人们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底。而此时,又必然会渗透进他们对时世人生的独特感受。冯延巳的《鹊踏枝》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这般闲情,却也包蕴着一种由时代氛围所酿成的说不清、排不开的愁绪。“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13

  原文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

  六么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作品赏析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 ,下片写作者在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在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在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 。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 。歇拍“ 人生何处似樽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14

  原文

  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上片以突出写“病”情为主。“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两句活脱脱地画出了一幅静态图:大病之后方能活动谓之病起,病体初愈显得更加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飞霜;静卧在床对着窗儿,看着那弯缺的弦月发出的淡光渐渐地洒满纱窗。接下两句“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则是写病后仍需细心调理,所饮用的是用连枝带梢的豆蔻煎成的熟水,以及放上姜、盐一起煮成的茶。豆蔻,植物名,为多年生草本;其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果实呈扁球形如石榴子,气味芳香,性温味辛,可入中药,去湿、和脾胃。“分茶”一词在唐宋时具有特殊含义,原来时人饮用之茶通常是放置姜、盐在茶内一起煎煮而成的;至于“分茶”则专指不放置姜与盐之茶。这里的“莫分茶”显然是病人此时所饮用的不是“分茶”,而是要饮用放置了姜盐的茶。姜性辛辣,可驱寒、和胃,与豆蔻连梢的煎熟水所起的效用是一致的。这里既可知病人的病是长期抑郁、生活颠沛所致,虽能“起”而尚未十分痊愈,仍需将养,也可看到时人生活习性之细节,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片以抒发“闲”情为主。“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两句是说:养病期间闲居无事,可以尽情阅读枕边诗书;门前的风物景象当然优美,但当微风夹着细雨飘洒而下,将树木花草都刷洗得极为明净时,眼前的一切岂不是更加清新诱人!诗书与景物对养病的词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这种最大的精神享受用一个“好”字、一个“佳”字便点足了。同时也衬托出词人澹泊名利、追求善美的情操。

  结尾句“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写的是桂花,但实是自喻。桂花以自己的清纯幽香无私地面向人们,这种只有奉献并无索取,这种以内质动人而不以外形取媚的桂花的品质,恰与清照自身的.气质风度相吻合。“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归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武士爱马、诗人爱花,我们的女词人清照在一首《鹧鸪天》词中对桂花作了“自是花中第一流”、“画栏开处冠中秋”的高誉,为什么对桂花给予了这多的厚爱?答案不就在“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之中吗!这确是画龙点睛之句,有了它,全首词便活了,连那些抒写病态、闲情的寻常句子,都凭添了更进一层的深意。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15

  原文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春已深 一作:春色深)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译文

  通过窗子看见小院内的春天的景色将流逝。层层厚重的门帘没有卷起,幽暗的闺房中显得暗影沉沉。倚在绣楼阑干上寂寞无语地轻轻拨弄着瑶琴。

  远处山峰上云雾缭绕看起来黄昏即将来临,暮色中的轻风吹动着细雨,拨弄着暗淡的轻云。院子里的梨花即将凋谢恐怕连这斜风细雨都难以承受,真让人伤景。

  注释

  [1]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春景:《草堂诗余》(杨金本无题)等题作“春景”。

  [2]闲窗:雕花和护栏的窗子。闲,阑也。闲窗,一般用作幽闲之意。“已”字有些版本作“色”字。

  [3]重帘:层层帘幕。沉沉:指闺房幽暗,意指深邃。五代·孙光宪《河渎神》:“小殿沉沉清夜,银灯飘落香池。”

  [4]理:拨弄。瑶琴:饰玉的琴,即玉琴。也作为琴的美称,泛指古琴。

  [5]远岫:远山。岫:山峰。薄暮:日将落日薄暮,意指黄昏。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宋代韩淲《蝶恋花》:“斜日清霜山薄暮。行到桥东,林竹疑无路”

  [6]轻阴:暗淡的轻云。唐·张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晚自开,青春白日映楼台”。

  [7]“梨花”句:意谓梨花盛开之日正春色浓郁之时,而它的凋落使人为之格外伤感,甚至难以禁受。难禁:难以阻止。

  赏析

  小、闲、深,正是空闺写照。而春色深浓,未许泄漏,故重帘不卷,一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动,更不能形之言语,只可托之瑶琴矣!

  “深”字是上片之眼。闺深、春深、情深,“倚楼无语”,说三藏七,“此时无声胜有声”,蕴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无限的韵味。

  下片宕天,由室内而室外。“远岫出云”见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出云归,时光亦随之荏苒而逝,不觉晚景催逼。夜来更兼细风吹雨,轻阴漠漠,“弄”既指风雨之弄轻阴,还指此时、此境中,词人乍喜还愁的'情感波动。结末仍结穴在风雨摧花,欲谢难禁的忧思上。

  历代诗评家评此词“雅练”,“淡语中致语”(沈际飞本《草堂诗馀》)。写闺中春怨,以不语语之,又借无心之云,细风、疏雨、微阴淡化,雅化,微微逗露。这种婉曲、蕴藉的传情方式,是符合传统诗歌的审美情趣的。

  古诗《浣溪沙》赏析 篇16

  原文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代: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婉约,纪游,写景

  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

  ⑴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平韵。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⑵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⑶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⑷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军官》:“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⑸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⑹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⑺漫漫:水势浩大。

  ⑻“雪沫”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波霞脚碎,香泛乳花轻。”东坡《西江月》:“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午盏:午茶。

  ⑼蓼(liǎo)茸:蓼菜嫩芽。

  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赏析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后,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古诗《浣溪沙》赏析】相关文章:

《浣溪沙》古诗文赏析12-21

浣溪沙的古诗词赏析12-21

浣溪沙古诗词赏析11-28

李璟《摊破浣溪沙》的古诗赏析09-06

摊破浣溪沙李璟古诗赏析04-18

《浣溪沙》古诗词的理解赏析01-17

古诗浣溪沙苏轼03-31

浣溪沙苏轼赏析08-17

《浣溪沙》原文赏析02-28

苏轼写的古诗浣溪沙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