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出塞·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3-07-06 14:05:18 炜亮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

  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昌龄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组诗的第二首,《全唐诗》同时也录入李白诗作下,作《从军行》或《军行》。但《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没有《军行》一首。历来对此诗真实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古诗《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一

  秦汉明月依旧高照秦汉边关,万里长征的将士至今人未还。

  如果龙城的飞将军今天还在,不会让胡人的军马度过阴山。

  译文二

  秦汉时的明月啊,秦汉时的关隘,万里远征啊,将士们没有回来。倘若那右北平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度过阴山南侵了。

  注释

  龙城飞将:别本作“卢城飞将”,无论“龙城”还是“卢城”,皆指卢龙城,故址在今天河北省卢龙县,汉代为右北平郡的治所。“飞将”指李广,李广曾为右北平太守,《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阴山:山名,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

  赏析一

  后人点评:

  清朝沈德潜:“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无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说诗晬语》卷上)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统治者起用良将,平定边塞战事,早日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出塞》本是乐府《横吹曲》的旧题,原诗二首,此为第一首。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从写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茫景色。本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理解此句时,要把“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互相补充,简单来说就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自秦汉以来,边关一直战乱不断,体现了时间的久远。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关和内地的距离,此是虚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而“人未还”一语则令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以及百姓承受的灾难,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愤慨之情。皎洁的月光和巍峨的边关,既引人感叹那自古以来就不曾停止的战争,又是古往今来的将士们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历史见证。

  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见诗人将拯救苍生的希望寄托在良将身上。“龙城飞将”指汉武帝时功勋昭著的飞将军李广,但在此处却并不仅仅指李广,而是代指汉朝众多的抗匈名将。“不教”,意思是说不允许;“胡马”,代指入侵的外敌;“度阴山”,即越过阴山。阴山是我国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汉代时为北方边地的天然屏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假设当年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尚在人间,绝不会允许外敌越过阴山”,诗意含蓄,表达巧妙。诗人将汉将抵御匈奴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就是希望边关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以结束“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世世代代的悲剧。其实,这不仅是诗人的愿望,更是受尽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共同愿望。

  本诗声调高亢、气势雄浑、场面宏大,历史感沉重,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激昂的战斗精神,因此被誉为唐代七绝诗的压卷之作,千古流传。

  赏析二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赏析三

  明代李攀龙曾推奖此诗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为其意感苍凉,悲歌如泣,使人扼腕。诗歌表现了对古代名将的思慕,同时反衬当时将领之无能,不能抵御胡骑的侵扰。首句“秦”、“汉”为互文,实指明月、关隘自秦汉以来便似亘古不变,喻示北方边境的战争从未停止过,历史的沧桑感由此扑面而来。随即接续“万里长征”四字,便见路途之遥远、战况之惨烈,而“人未还”,当指覆军亡将,前线遭逢了惨败。

  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不禁怀念起曾经镇守过右北平郡的汉代名将李广来了。想当年李广镇守边塞,胡人不敢南下牧马,避之唯恐不及,倘若今天还有这般名将,则前方战事必不会如此惨况。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李广屡次领兵出塞,也皆铩羽而归,导致不得封侯,但胡人依旧畏其声名,其守御之处,一如金池汤城。而唐代自李靖、李世勣之后,将领们多贪功冒进,遂致蹉跌,历史教训难道不应当汲取吗?悲剧为何又重现于今日?诗人做了严肃的思考,并因此而感慕李广,吟出这千古名篇来。

  赏析四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王昌龄作两首,这是其一,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抒发了诗人对良将出现,早日平定边疆战事,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渴盼心情。

  诗人起笔一句,描绘出了一幅苍凉辽远的边塞景色。“秦时明月汉时关”,指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但是,从秦汉以来,这里就战火不断。以往,诗人们常常用“明月”、“关”等体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而王昌龄突破了这个主题,本诗中的明月、关山已经是战事频繁且长久的历史见证。第一句从时间角度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接着诗人从空间角度展现征人路途漫漫。“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诗人用“万里”这个概数,表明边塞和内地相隔遥远,意境开阔而辽远。“人未还”,使人不禁想到年年有远赴边塞戍守的征人一去不归,一个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连年的战争怎么才能结束呢?诗人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像汉朝时卫青和李广那样的大将,一定不会让外族越过阴山。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名将的思慕,也表明了渴望朝廷能出现有才能的将领,讽刺了当世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的腐败无能,流露出诗人强烈的不满之情。弦外之音,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言绝句以雄浑的气势写出了雄壮的主题,诗文流畅,一气呵成,所以,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古诗《出塞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在苍茫大漠上,依旧是秦汉时期的边关冷月,万里之外,多少名将,沙场征战,尚未回来。

  假如龙城的汉代飞将军李广还在,一定会誓御外辱,不让匈奴度过阴山,南下牧马。

  注释

  但使:只要。

  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作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被誉为七绝的“压卷之作”,以其雄浑豁达,气势磅礴,气度恢宏,壮观千古而取胜,是一个伟大时代应有的精神特质。作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的他写出了唐人的风骨,唐人的风范,唐人的报国热情与满腔热血,成为爱国诗中的经典,激励了无数爱国青年不怕牺牲,奋不顾身,保家卫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是说,在苍茫大漠上,依旧是秦汉时期的边关冷月,万里之外,多少名将,沙场征战,尚未回来。诗人仅用“明月”“关防”“秦汉”三个意象,就将一个“边塞”场景勾勒出来。“秦时明月汉时关”,有广阔的时空感,苍茫的历史感,时代的自豪感,只此七字,便冠绝古今。“万里”,言边塞之远;“长征”,言征战之苦;“人未还”,言征夫思妇之幽怨。总体来说,这两句一出,先声夺人,气贯长虹,展现了大唐的气度与风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是说,假如龙城的汉代飞将军李广还在,一定会誓御外辱,不让匈奴度过阴山,南下牧马。“但使”,实际上有深层意思——一边是边战不断,一边是国无良将。正因为国无良将,所以诗人才渴望有李广那样的英雄出现。“龙城飞将”,有人说是卫青,笔者更倾向于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其中虽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叹,但更多的是,即便像李广一样不封侯,也要为国杀敌,报效祖国。“不教”二字,气度不凡,充满了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度阴山”,即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倘若胡马度过阴山,即意味着国家遭受侵略,这是大唐热血男儿所不能容忍的。纵览全诗,诗人以刚健有力的笔触,对当时悲苦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提炼,寓景于情、夹叙夹议,在诗里熔铸了边关苦寒、征人思妇、守边御敌、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使得诗歌雄浑壮美,意境深远,成为边塞诗中的千古绝唱。

【古诗《出塞·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01-29

出塞原文及赏析07-26

西施古诗原文翻译赏析06-19

夜雨古诗原文翻译赏析06-20

古诗嫦娥原文翻译及赏析10-24

出塞古诗译文及赏析11-18

《出塞》唐诗原文赏析10-28

再上湘江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3-06

古诗竹石原文翻译及赏析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