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诗默写兼赏析另附真题练习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考试,接触到练习题,做习题有助于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习题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默写兼赏析另附真题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默写兼赏析另附真题练习
古诗默写兼赏析重点篇目:
七上:天净沙秋思
八上: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春望 登岳阳楼其一
八下:赤壁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山坡羊潼关怀古 饮酒其五 行路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已亥杂诗
九上:沁园春雪 望江南梳洗罢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九下:关雎 蒹葭
现代诗赏析篇目:
七上:郭沫若诗两首
九上:雨说 九下:我爱着土地 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
古文复习:六册书的精读课,特别是下面篇目:
七上:童趣 世说新语两则
七下:伤仲永
八上:核舟记 三峡 答谢中书记承天寺夜游
八下:与朱元思书 送东阳马生序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九上: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九下:公输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附真题练习:
(09天津)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1、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答案:
9D 10C 11B
古诗默写兼赏析另附真题练习
【原词】:
御街行 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注释】
①香砌:指花坛;
②欹:倾斜。
③都来:算来。
【翻译】: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赏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文学作品。词的上阕着重描写秋叶的景色,开头一个“碎”字,不但写出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更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紧接着从视觉来写,视线越过珠帘投向楼外,看见垂地般的银河,皓月当空,将词人的思绪引向千里之外的故人,景中透情,引起下阕。下阕抒写离恨,“愁肠已断”作情极之语,已不能自持,潸然泪下,在辗转难眠之中饱尝了愁苦滋味。最后三句用白描手法写愁思,很是真切生动。这首词层深曲折,愁意、愁态、愁容步步逼近,层层翻出,将词人怀人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词副题为“秋日怀旧”,是词人抒写秋夜怀人之作。众多著名的词评大家都对此词赞赏有加,认为此词做到了情景交融。
词的上片主要描写秋景,而寓情于中。词中描绘了黄叶纷飘、寒声碎乱、银河垂地、月华如练的秋夜寂寥萧瑟的景色,抒写了愁肠寸断、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词人为表达秋思,在写法上独辟蹊径,仅仅通过最富秋天特征的秋声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顺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来。首先,词人在开篇写“纷纷坠叶”,是从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写出落叶坠落石阶的情景。我们知道,树叶变黄,纷纷飘落,便意味着秋天到了。正所谓“一叶落知天下秋”。而树叶飘落时,沙沙作响,这种声音即所谓的“秋声”或“寒声”。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这种沙沙声,人们便会感觉到一丝秋意。“寒声碎”三个字,既明示了落叶声音之细碎,又点明这落叶的声响带着秋之寒意。词人正是通过沙沙响让人们感知落叶之声,进而感知秋声,进而感知寒意。“寒”字兼写物境与心境,既描写出秋寒节候的感受,又衬托出词人孤寒的处境,可谓妙极。“真珠”五句,写的是词人在空寂的玉楼之上,卷起珠帘,登楼观看秋月的情景。词人用细腻的笔触,将此情此景描画得色泽绮丽,但又不失清正刚直之气。试想,在玉楼之上,高高卷起珠帘,极目环顾四方,此种意境,何其奔放!“天淡银河垂地”一句,则仅用六个字便勾画出了辽远空旷的秋夜之天空,难怪词评家皆赞此句为佳句,堪与杜甫“星垂平野阔”相媲美。“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采用惯常之意境,以月写相思,声情并茂,顿挫有致,遒劲有力。珠帘、银河、月色,在词人笔下都显得雄壮、奔放、激昂。
词的下片全为抒情,层层递进,反复咏叹。开篇“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以一个“愁”字,惟妙惟肖地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愁”:酌酒垂泪之愁意、挑灯倚枕之愁态、攒眉揪心之愁容。愁之深,以至于词人不得不借酒浇愁。然而,酒还未到愁肠,就已经先化成泪了。酒化作泪的写法,在范仲淹的其他词作里也很常见。如他在《苏幕遮》中就写到:“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但在本词中,词人又别出心裁,酒还未入肠就已化作泪,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残灯明灭枕头欹”,空中高挂的明月却明亮如昼,与之相比,屋里昏暗如灭的残灯更让人增添了一丝凄凉之感。在这种境况下,愁人倚枕对灯,凝思出神,其“愁”显得更加形象、具体。以此作铺垫,词人写到“谙尽孤眠滋味”,既顺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结语三句,写这怀旧之事,向来都是没法回避的。不是萦绕在心头,就是郁积在眉头。通常情况下,古人写愁情,或写愁从心头转到眉头,或反过来,写愁从眉头转到心头。此处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写“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则显得更加全面,堪称佳句。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是源自此处。
全词情景交融,词人以景语入,以情语收,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缠绵悱恻,深挚感人。
【阅读训练】:
一: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4分)
3、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
4、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寒”字在表达上的作用。(2分)
5、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请简要分析。(4分)
二: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3、“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在我们所学的高中课本中,有一个词人就化用了此句,那是谁化用了呢?其化用后的句子是哪句呢?
4、请简要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以及全词的特色。
三:
(1)有人认为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句写得极妙,请简要分析它营造了怎样的
意境。(4分)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
四: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参考答案】:
一:
(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
(2)
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
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答到一点一分,两点满分)
3、作者主要通过视觉、听觉,抓住秋声和秋色来描写秋夜景象。(2分)“纷纷坠叶”句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树叶飘坠香阶之状。(1分)“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1分)
4、“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1分)一个“寒”字用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寂寞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1分)
5、
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②细节描写:作者以“凄”字极为简练地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
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4分)
二:
(1)同意。“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表现寒秋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体现了自己处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3.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此词上片描写秋夜寂静,寒声细碎,天高月明的景色,以显示人在千里之外的孤寂。下片写羁旅人愁思凄凉的苦境。全词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
(1)此句描写寒秋时节夜晚,秋叶纷纷坠地的景象,营造了寂寥悲凉的意境,体现了作者孤寒处境的感受。
(2)这首词上片从夜静叶落写起,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情。
四:
(1)
①动静结合。“坠叶”为动,明月是静。
②以声衬静。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
③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
(2)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
①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
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
古诗默写兼赏析另附真题练习
【原文】: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盅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注释】
⑴龙盘虎踞:就像龙盘绕著、猛虎蹲著一样。常用来表示地势险要、雄伟。又写作“虎踞龙盘”。
⑵ 崩:崩溃、崩塌、崩裂;帝王或王后之死也叫“崩”一种:
⑶陵:这里指陵墓。汉文陵,即汉文帝的陵墓。
【翻译】:
一层层树木奔天直上,秦始皇的坟墓虎踞龙盘似地雄峙高耸。
哪怕你气势高入浮云,到头来你在人们心中还是砰然一“崩”。
两个人的坟墓同样矗立在青山上,又同样被覆盖在秋草丛中。
过路的人们却只参拜汉文帝陵墓,就象对着他一样作揖打躬。
【赏析】:
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陵时的感想。
第一句写陵墓的气势。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托起这座山一样巨大的坟茔,给人以“虎踞龙盘”之感。
第二句写诗人驻足墓前,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而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宣告了秦始皇已死,本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
三、四两句笔锋一转,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对两人的爱憎之情虽未明言,我们却不难从议论中得之。
【阅读训练】:
(1)这是一首怀古咏诗史,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答:一指始皇已死,二指秦王朝迅速灭亡,三指生前生势显赫的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彻底崩溃。
(2)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荡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答:非常妥当,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作对比;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
【古诗默写兼赏析另附真题练习】相关文章:
情境古诗默写练习题带答案04-01
商山早行语文历年真题古诗赏析03-30
雅思阅读真题练习04-23
《阙题》古诗赏析04-04
《题禅院》古诗赏析09-25
古诗阅读题及赏析04-02
古诗《使至塞上》赏析及练习04-01
古诗文情景默写题带答案04-01
《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古诗赏析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