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如何让古诗文奇葩在课堂上绽放

时间:2021-04-05 16:55:33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如何让古诗文奇葩在课堂上绽放

  如何让古诗文奇葩在课堂上绽放

关于如何让古诗文奇葩在课堂上绽放

  xxx

  广东兴宁市xx中学

  【摘要】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反复吟咏、整体领悟和创设情境、披情入文等教学手段,达到采撷精华、学以致用等教学目的,让古诗文这朵奇葩在课堂上绽放。

  【关键词】古诗文;绽放

  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语文新教材已经将古诗文的比例提高到40%(高中部分)和35%(初中部分)。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于古诗文的重视。在人们殷殷期待着“素质教育”、大力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质量,首先,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更要转变以往“古诗文沉闷”的观念,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古诗文这朵奇葩在课堂上绽放。

  1反复吟咏 整体领悟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积淀出一种优良的传统,那就是让学子们老老实实地读、抄、默、背,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这一点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里“人身鼎沸”的读书情况的描述,就是诵读场面的真实写照。古人形容学堂的学习气氛浓厚,总是用“书声琅琅”之类的词语,从来不说学堂里如何肃静。

  可见,诵读在古人学习中的地位。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古人许多优秀的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长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模仿——理解——创新,这是一种由感性积累到理性飞跃的过程。古今中外,文人大师,谁没有经过这样一段学习过程呢?

  可是,古诗文教学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来已久。不少语文教师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得不采用“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教法;学生则忙于耳听笔录。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变成了一堆支离破碎的“古汉语材料”。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妨碍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就拿古诗文教学本身来说,也已经“变调”、“走样”了,致使这些经过筛选的最具教育意义、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文学课变成枯燥乏味、干巴巴的技术课。

  比如教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引领学生品味赤壁秋夜清幽优美的景色和月夜泛舟的闲逸兴致,却津津乐道于文中使用的32个“之”19个“而”。或许有人会说:“不落实,学生怎么能懂?”其实,有时侯这些词不落实,学生未必不懂。一句“欲以究天人之际”令许多教师在“以”字上细加讲解,对于学生来讲,“以”作连词还是介词,依笔者拙见,学生大可不必精微辨析,只要能够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即可。古文读多了,语感强了,许多意义不讲自明。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汉语诗文特别适合诵读。像《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样最具汉语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体会到蕴藏于其中的美感的。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佳,应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古诗文,而少一点僵硬的翻译和繁琐的分析。

  吟咏背诵法尤其适合那些感情强烈、内蕴深刻、文辞优美的诗文。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古诗文教学中适当的字字句句式的落实。事实上,分析与诵读、理解与记忆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我们强调的是,应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分析,应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语言的美感。此外,在诵读中教师要指导得法,比如说指导学生掌握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行文的起伏,还要与联想、想象结合在一起。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总之,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间,将内容与文法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这种吟咏背诵法较之于把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不知要好多少倍!

  2创设情境 披情入文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造或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或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更好地领会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情境的创设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愈是鲜明,愈是具体,就愈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和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就愈能提高效率。如《赤壁之战》一文,篇幅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学生学起来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在讲此文之前,我专门租借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有关剧集(第22集《群英会》、第25集《庞统献连环》、第27集《火烧赤壁》)的录像带,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赤壁之战的情况。诸葛亮与鲁肃的乘雾连舟、庞统的挑灯夜读、孙刘的火烧赤壁、曹操的败走华容道等情节将学生带入了紧张激烈、惊心动魄而又富于诗情画意的战争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周瑜的少年得志、儒将风范,诸葛亮的外交智慧、军事才能,孙权的优柔寡断而又虚怀若谷,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们回味无穷。当真正开始讲授这一课时,学生们都带着高涨的情绪认真去学。学完课文后他们谈了自己的体会:“因为看过录像,所以学课文时我们很快就把握了文章的层次、记叙的线索、人物的特点及作战双方胜败的原因。”

  除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相宜的教学情境,我们还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文字营造诗情画意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去体悟诗文的内容与情感。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是一篇经典篇目,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淡而远”。可是这种“绚烂之极的平淡”,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却不免简陋甚至有些寒碜。怎样帮助学生领会本诗的妙处呢?首先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归去来兮辞》,用形象性的语言描述陶渊明的简历极其操守,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后,再让学生用第一人称把诗中的每一句都扩展成一幅立体的生活图画。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扩展:

  夏日午后的村庄,恬静无语,仿佛听得到小河泠泠的流水声。我坐在树下的藤椅上,轻轻摇着竹扇,不忍惊醒任何人的梦。忽然一只狗在深巷中叫了起来,家家的狗都随声应和,连鸡也扑腾着翅膀到处乱跳,有的飞到了墙头上,有的飞到桑树顶上。一会儿巷子又安静下来了,我摇着扇子,不知不觉将自己摇进了梦乡。

  画面扩展完成了,再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吟咏体味。学生反复读原诗,头脑中的意象不断清晰和丰富。他们真正领会了诗的妙处和意蕴,深深陶醉在恬淡、悠远的画面中。诗情画意般的情境,让他们穿越时空,触摸到了诗人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灵魂,不知不觉地贴近他那颗向往自然、热爱自由的美好心灵。

  这种“改写”,这种二度创作,为学生创设了散文般的情境,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古诗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还可通过配乐朗读、画面投影以及巧设导语、对话表演、动作演示等手段。相宜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艺术鉴赏力。

  3采撷精华 学以致用

  中学生的学习科目中,语文不过是其中的一门课程,在语文学习的内容里,古诗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时间久了,学生对古汉语的许多基础知识也许会逐渐生疏,对读过的古诗文的具体内容也许不再记得。但,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为人处世,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自我激励,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力挽狂澜……这些千古传诵的名言佳句,学生定会印象深刻,甚至终生不忘。

  因此,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所选的古诗诗文里摘抄名言佳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会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以至在他们的作文中经常会恰到好处地出现。如一学生写《南方的春雨》时,就用了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写《母爱》时,一学生写至动情处,笔端自然涌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当自己的经历跟某人相似,有同病相怜之感时,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些古诗文佳句的应用,使文章增色不少,也提升了个人品位。

  “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其挖掘的层面和内容也相当广博。古诗文的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激发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审美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得到提高,让古诗文这朵奇葩在课堂上绽放,从而使他们终生受益。

【如何让古诗文奇葩在课堂上绽放】相关文章:

让生命的火花在课堂上绽放异彩演讲稿03-15

教你如何赏析古诗文05-08

奇葩03-06

奇葩说精辟奇葩台词05-30

堂上的造句05-24

在课堂上04-13

课堂上06-20

在课堂上02-28

心灵奇葩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