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从不同的来角度欣赏古诗

时间:2022-09-08 20:15:47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不同的来角度欣赏古诗

  1,月下独酌四首(之一)

从不同的来角度欣赏古诗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简析:“花间一壶酒”,多么美的情境啊,有花,有酒,美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才会更快乐,可是,“独酌无相亲”,情绪一下子暗下来,花与酒,一下子变成刺眼的孤独。但是李白是怎样的潇洒之人啊,没有人陪我,我可以举杯邀请月亮与我共饮啊,我还可以对着我自己的影子,这样不是就有三个人了么?多热闹啊!但是,月亮并不懂得如何饮酒,影子也只是盲目跟随着我的一举一动。还是不满足啊,还是遗憾啊!怎么办呢?好吧,暂时就让月亮和影子陪伴着我,人生在世,当及时行乐啊!我唱歌,月亮也被我感动了,徘徊不前;我跳舞,影子在地上转动,变得零乱,好像在与我共舞。此时此刻,多么热闹多么开心啊!醒着的时候,我们三人一起作乐;醉过之后,三人各自散去。我们彼此可以永远结成忘情的好朋友啊!但愿有一天可以在渺渺天上仙境共舞翩跹~~~这是多深的孤寂啊!然而他全诗不着一字孤独寂寞之词。诗,就该是这样含蓄的、极致的美好。一个有诗性的人,也不会是脸上挂着孤独,嘴里叫着寂寞的。

  前不久,看到有资料上的一道物理题:诗人李白月下独自饮酒,即兴赋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中三人,除本人外,另两人由光现象产生的。其中一人是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另一人是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显然,命题人对诗歌的理解有问题:他置诗人邀请来的“明月”于不顾,想当然地把在昏暗的环境里的诗人在酒杯里的倒影呼唤了出来。我想醉眼朦胧的诗人未必会看到这个藏在酒杯里的“小朋友”。

  2,《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简析: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这里也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学的知识:1残阳之所以把半江水染红: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成的。这些颜色的光的波长不一样,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空气的分子和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都能够把太阳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叫作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光波波长越短的,像紫色、蓝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波长越长的,像红色、橙色光就不容易散射。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是斜射的,它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就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紫色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红霞。红光照射在半面江水上,发生镜面反射,所以诗人就看到“半江红”。而没有被夕阳照到的另半面江水发生的是漫反射,光很很弱,所以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所以是“半江瑟瑟”。2农历月初几日的夜晚,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蛾眉月的特点: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所以,诗人看到的“似钩“的新月该就是太阳落山,晚霞收尽时的情景。3农历九月初正当“寒露”,白天气温不太低,到了夜晚却寒意袭人,空气中大量的水蒸气会因为温度降低而液化,落在草尖上。4“露似珍珠”说明露珠呈球形且晶莹透亮。呈球形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液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露珠特别明亮是由于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恰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3,《山亭夏日》

  【唐】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简析: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该诗四句各自包含了一个物理现象,你能分析清楚吗:第一句可以说明树荫的形成是由于而形成的;第二句是说平静的湖面相当于是,通过现象让池塘边的楼台成像;第三句表现了力改变物体的;第四句描绘的是现象,它说明了分子在运动。

  4、《枫桥夜泊》

  【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析:诗人描绘出了这样的场景: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心里不禁泛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样一幅美妙而独特的图画,我们读来不知不觉好像亲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其中涉及到声音的产生、传播、音色等知识。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寒山寺的僧人撞击大钟,大钟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发声的同时激起周围的空气振动,一层层传开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前传播,当传到枫桥边的客船上,这样诗人就听到了钟声。当停止撞击时,发声随之停止,但声波仍然在空气中传播,听起来余音不绝。不同的发声体制作的材料不同,结构也不同,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诗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其它乐器发出的声音,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