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教后感想
古诗《所见》教后感
古诗短小精悍,廖廖几笔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寄寓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时很多老师担心学生理解不准,体会不透,挖掘不深,往往以讲代学、代读,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如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自己去动手、动脑、动口,老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助手,导方法,解疑难,那么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不但学会了一首诗,而且通过自主的“学会”,最后达到“会学”.下面结合《所见》一课的执教情况谈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古诗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话”变成“画”,古诗教学的新课导入要注意“新、趣、真”,使学生一开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如在所见一文的新课导入时,我先声情并茂地描绘诗中极富有意趣的情景,然后欣赏特意制作的声形相融的“所见”画面,使学生真实地感受“所见”情景。接着引出课题:刚才所见的情景被清朝诗人袁枚所看见,于是提笔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着诗,齐读课题――所见,到底诗人看见了什么?同学们走进诗中,自然就知道了。这样利用语言和画面的感染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导学解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
导学解疑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的,即让学生多读,把诗读正确,读流利;圈划不懂的字词,利用查字典,看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联系前后句串词义,理解诗句意思,并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在学生展示各自的思维时,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导方法,解疑难,为学生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以达到理解诗文的目的。如理解“振”时,有位同学直接理解为注释中的“回旋震荡”.我趁机点拨:“谁能将他的意思说得简单一点,说明白一点?”不少的学生就理解为“回荡”、“回响”、“飘荡”.理解“意欲”时,有些同学将两字义加起来理解为“意愿想要”,我趁相机追问:“大家想想两个字都是说的什么意思?古诗中,由意思相近合起来的字词,只取共同的'意思,而不是字义的相加。”学生很快理解为“想要”.像“林樾”“闭口立”,这些难懂词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都理解得不错。
在理解句意时,三年级学生表达时往往说不清楚,有的还出现语病,我一面表扬同学们敢于展示自己的思维,一面鼓励同学们给予补充或修正。如理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时,一位同学理解为“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另一位同学补充说:“一个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歌声在黄牛背上唱着歌,他的歌在绿树成荫的树木里回荡。”我趁势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补充?”那位同学阐述了他的见解:因为没有牧童唱着歌,就不会有第二句的歌声。补充绿树成荫是因为林樾是“绿树成荫的树林”,没有这个词,就没有解释出“樾”的意思,也看不出树的茂盛。我表扬了那位同学,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在理解诗句讲明意思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结合上下文补充内容,也可以调整个别字词句个别词序的顺序,不要生搬硬套串词义,这样,在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和相互补充,修正中,就把这首诗的意思理解得清清楚楚了。
为了深化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思考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感觉到小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有的说从“捕鸣蝉闭口立”看出他聪明专一,有的说“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感觉他天真可爱。在你一言他一语中,小牧童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再利用感情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感情,就会提高学生的朗诵和表达能力。学生对全首诗就这样自主地由浅入深,由表面到内涵,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认识清楚了。
三、“话”变成“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诗教学中,把诗中的“话”变成“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把诗中的“话”想象成“画”时,注意引导联系诗中的事物,充分而又合理地进行想象练习。在想象《所见》画面时做好铺垫,然后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把诗人所见的情景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说说想到了什么?为了丰富学生想象,使学生不拘泥于诗中所写,进行创造性思维,再次出示所见画面,让学生仔细看,认真听,试着把画面想象得更丰富,更形象。在他们各抒己见时,尽量为更多的同学提供机会,充分展示不同于别人的思维,要想象说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通过《所见》一课的教学,我感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及时鼓励,适时导拨,学生个个学得主动,学得透彻,学得富有创造性,学生真正达到了不但学会而且会学的境界。在自学交流的过程中,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切实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所见》教后感想】相关文章:
古诗《所见》改写12-19
古诗《所见》说课稿03-16
五年级上册《所见》教后反思06-13
小学古诗《石灰吟》教后反思04-05
小学古诗《山行》教后反思06-13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精选05-25
小学古诗《所见》说课稿05-16
古诗夜书所见02-13
夜书所见的古诗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