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

时间:2022-12-26 08:39:53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1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着“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诵读”.(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诗人连用二典,皆炼意传神,明白晓达,情境俱现,相映增辉,不愧为用典之上乘。全诗艺术构思,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2

  试借君王玉马鞭, 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 西入长安到日边。

  赏析

  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象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首诗就透露出李白的这种心情。

  诗人一开始就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这里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也不仅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仪上;还表现在“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

  有军权才能指挥战争,原是极普通的道理。一到诗人笔下,就被赋予理想的光辉,一切都化为奇妙。“指挥戎虏坐琼筵”,就指挥战争的从容自信而言,诗意与“为君谈笑静胡沙”略同,但境界更奇。比较起来,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都变得平常了。能自如指挥三军已不失为高明统帅,而这里却能高坐琼筵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戎虏”,赢得一场战争,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写战争没有一丝“火药味”,还匪夷所思地用上“琼”“玉”字样,这就把战争浪漫化或诗化了。这又正是李白个性的自然流露。

  那时不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几乎不可收拾么?但有了这样的英才,一切都将变得轻而易举。“南风一扫胡尘静”,几乎转瞬之间,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不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义。盖古人认为南风是滋养万物之风,“南风”句也就含有复兴邦家之意。而永王军当时在南方,用“南风”设譬也贴切。

  当完成如此伟大的统一事业之后,又该怎样呢?出将入相?否,那远非李白的志向。诗人一向崇拜的人物是鲁仲连,他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这一点诗人屡次提到,同期诗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的“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就是此意。

  这里,诗人再一次表达了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西入长安到日边”(日是皇帝的象征;而言长安在日边),这不但意味着“谈笑凯歌还”,还隐含功成弗居之意。诗人万没想到,永王璘广揽人物、招募壮士是别有用心。在他那过于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从政活动虽然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但他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诗篇却并不因此减色。在唐绝句中,象《永王东巡歌》这样饱含政治热情,把干预现实和追求理想结合起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不可多得。此诗形象飞动,词气夸张,写得兴会淋漓,千载以下读之,仍凛凛有生气。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3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译文: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永王的楼船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风平浪静。

  注释: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wù)池。

  风波:指乱象。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翻为,反而成为。雁鹜池: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赏析:

  此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此诗宋本题下注云:“永王军中。”这组《永王东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赏析03-30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唐诗赏析01-25

永王东巡歌祖龙浮海不成桥古诗原文及赏析11-27

永王东巡歌丹阳北固是吴唐诗原文及赏析01-24

《永王东巡歌二帝巡游俱未回》唐诗赏析01-24

永王东巡歌王出三江按五湖古诗翻译赏析11-27

李白《子夜吴歌》古诗赏析鉴赏10-14

李白古诗赏析04-01

峨眉山月歌李白古诗原文及赏析10-11

在线咨询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1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第二年攻陷潼关。京师震恐,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途中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经营长江流域。十二月下旬,永王引水师顺江东下,途经九江时,三请李白出庐山,诗人应召,参加了李璘幕府。随军途中,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是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三川即黄河、洛河、伊河,这里指三水流经的河南郡(包括河南黄河两岸一带)。北虏指安禄山叛军。“乱如麻”喻叛军既多且乱。叛军到处烧杀抢掠,造成广大三川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四海南奔似永嘉”,历史的惊人相似,使诗人回想起晋怀帝永嘉五年(311)时,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攻陷晋都洛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在诗人眼里,同为胡人,同起于北方,同样造成了天下大乱。这就从历史高度揭示了这场灾难的规模和性质,表明了鲜明的爱憎。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是本篇最精彩之笔。史载,前秦苻坚进攻东晋,领兵百万,声势浩大。谢安被孝武帝任为征讨大都督,却奕棋自若,破苻坚大军于淝水,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诗人自比“东山再起”的谢安,抒写自己出匡庐以佐王师之情。可以看出李白此时雄心勃勃,自负很高。前着“但用”,后书“为君”,笔势飞动,风度潇洒,一种豪迈的气概、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念跃然纸上。以“胡沙”喻叛军,形象而深刻。叛军之来,有如妖如魔,飞沙走石,席卷大地,遮天蔽日。既写出它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暗无天日的残暴行径,又写出徒有声势的虚弱本质和为时不长的必然趋势。“静”字,凝炼、概括,使人想见胡沙平息后的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为君“静胡沙”又在“谈笑”之间,更见其成竹在胸,胜券在手,指挥若定,易如反掌之气概,读之心胸开拓,精神为之一振。

  此诗的一个特色是用典精审,比拟切当。古人认为成功的用典应有三条:“易见事”、“易识事”、“易诵读”.(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用事》)诗人连用二典,皆炼意传神,明白晓达,情境俱现,相映增辉,不愧为用典之上乘。全诗艺术构思,欲抑故扬,跌宕有致。诗人于前二句极写叛军之多且凶,国灾民难之甚且危,目的却在衬托后二句作者的宏图大略。局势写得越严重,就愈见其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一扫胡沙净”的雄心;气氛写得越紧张,就愈见其从容镇定地“挽狂澜于既倒”的气魄。这种反衬性的蓄势之笔,增强了诗的力量。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2

  试借君王玉马鞭, 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 西入长安到日边。

  赏析

  李白到永王幕府以后,踌躇满志,以为可以一舒抱负,“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成为象谢安那样叱咤风云的人物。这首诗就透露出李白的这种心情。

  诗人一开始就运用浪漫的想象,象征的手法,塑造了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试借君王玉马鞭”,豪迈俊逸,可谓出语惊人,比起直向永王要求军权,又来得有诗味多了。这里超凡的豪迈,不仅表现在敢于毛遂自荐、当仁不让的举措上;也不仅表现在“平交诸侯”、“不屈己不干人”的落落风仪上;还表现在“试借”二字上,诗人并不稀罕权力(“玉马鞭”)本身,不过借用一回,冀申铅刀一割之用。

  有军权才能指挥战争,原是极普通的道理。一到诗人笔下,就被赋予理想的光辉,一切都化为奇妙。“指挥戎虏坐琼筵”,就指挥战争的从容自信而言,诗意与“为君谈笑静胡沙”略同,但境界更奇。比较起来,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都变得平常了。能自如指挥三军已不失为高明统帅,而这里却能高坐琼筵之上,于觥筹交错之间“指挥戎虏”,赢得一场战争,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写战争没有一丝“火药味”,还匪夷所思地用上“琼”“玉”字样,这就把战争浪漫化或诗化了。这又正是李白个性的自然流露。

  那时不是“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局面几乎不可收拾么?但有了这样的英才,一切都将变得轻而易举。“南风一扫胡尘静”,几乎转瞬之间,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南风扫尘来比喻战争,不仅形象化,而且有所取义。盖古人认为南风是滋养万物之风,“南风”句也就含有复兴邦家之意。而永王军当时在南方,用“南风”设譬也贴切。

  当完成如此伟大的统一事业之后,又该怎样呢?出将入相?否,那远非李白的志向。诗人一向崇拜的人物是鲁仲连,他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这一点诗人屡次提到,同期诗作《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中的“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就是此意。

  这里,诗人再一次表达了这一理想,而且以此推及永王。“西入长安到日边”(日是皇帝的象征;而言长安在日边),这不但意味着“谈笑凯歌还”,还隐含功成弗居之意。诗人万没想到,永王璘广揽人物、招募壮士是别有用心。在他那过于浪漫的心目中,永王也被理想化了。

  李白第二次从政活动虽然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但他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诗篇却并不因此减色。在唐绝句中,象《永王东巡歌》这样饱含政治热情,把干预现实和追求理想结合起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不可多得。此诗形象飞动,词气夸张,写得兴会淋漓,千载以下读之,仍凛凛有生气。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古诗赏析3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译文: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永王在至德三载三月出师东巡,天子宣他遥分龙虎之旗委以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永王的楼船听过之处,波涛汹涌的长江和汉水,顿时变得像雁鹜一样风平浪静。

  注释: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正月:指农历十一月。这里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wù)池。

  风波:指乱象。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翻为,反而成为。雁鹜池: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赏析:

  此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此诗宋本题下注云:“永王军中。”这组《永王东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