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诗可以提高儿童语言智能发展
看见工人们正在修剪两旁的梧桐树。
宝宝问:“妈妈,为什么要剪掉这些树枝呢?”
“因为树枝太多了,剪掉一些,才能让余下的长得更好呀。”
“哦。那么,‘春来发几枝’呀?”
“那妈妈怎么数得清楚呢?发很多枝吧。”
“不对不对,我知道的,‘春来发六枝’。”宝宝肯定地回答。
“那你数给我看看,是哪六枝呀?”
“这个,‘云深不知处’啦,数不清楚的。”
“为什么云深不知处呀?我没有看见云呀。”妈妈跟儿子捣蛋。
“喏,那不是云吗?妈妈,你没有看见吗?你‘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这是几天前我给儿子记的一则日记。把它贴到网上交流经验后,许多朋友都不相信这是一件发生在不满3岁宝宝身上的真事,然而事实确实如此。
很多人觉得教宝宝背诗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与之相反,也有很多人觉得这种单纯的记忆没有多大意思。有很多人在教宝宝背诗的时候,因为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于是只让他们背诵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古诗的意境妙不可言,只有在不断地吟诵中,各人才能品出各人不同的感受来。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都忽略了一点:宝宝毕竟只是宝宝,在初步学习的过程中,唯有成人不断地启发引导,才能渐渐掌握理解、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技巧。
写这则日记,其实,我并不是想让大家惊讶我宝宝掌握了多少首诗,而是他能够如此精确地将诗句运用到眼前的.场景之中,来化解问题,而这正是理解的功劳。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正因为它精炼,所以使用的多为书面语言,有些更是精简到以字代词甚至代句。这对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来说自不是什么难事,但对只知道简单生活用语的宝宝而言就极难掌握了。
比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个“语”,一个“恐”,如果我们不跟宝宝解释,他们绝对不可能知道是“说话”和“害怕”的意思。所以说,要宝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诗首先要扫除文字上的障碍,不光要一句句地翻译给宝宝听,更要逐字地解释,让他们完全掌握诗句里每个字的意思。这非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而且还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里逐渐知道推此及彼,轻松掌握。
另外,因为宝宝阅历浅,接触的事物、看到过的东西有限,因此会妨碍他们对于诗的理解与意境的想像。所以我们就要尽可能把诗里的事情同宝宝可以想像的生活联系起来,编一些以宝宝为
主角的故事,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比如我就曾经把《静夜思》编了一个宝宝将来长大了出去求学,看见床前的月光,想念爸爸妈妈的故事。
又比如我儿子胆子很小,傍晚站在窗口前看对面人家的房子会说“宝宝害怕灰秃秃的房子”。于是我便带他到楼下,指给他看我们自己家的房子和他所看到的“灰秃秃的房子”其实在外面看上去是一样的。儿子问:“那为什么我在家里看见我们家的房子不是长得这个样子呢?”我说:“那是因为你在房子里面,不能很好地看清它到底是什么样呀。”
趁热打铁,回家后连忙开始教他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教完后问他:“为什么这个庐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呢?”儿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说:“这个和宝宝家一样的,在宝宝家里看我们家不像灰秃秃的房子。”虽然表达的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他已经真的懂了,而且已经会用了。
不阻止宝宝的胡乱拼接
在掌握了若干首古诗之后,宝宝便会胡乱拼接诗句了。把这句加到那首诗里,又把那句换到这首诗里,乐此不疲。父母们对于这种行为往往会斥责宝宝不好好背,存心捣蛋。我倒是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会胡乱拼接诗句,这说明宝宝至少已经理解了这些句子的部分意思,并且在试着摸索诗的门道了。爸妈非但不应该斥责他们,更要帮助他们拼好接好。
记得儿子第一次乱拼出来的诗句是这样的:“日照香庐生紫烟,草色遥看近却无。”我细想之下明白了,小人儿是因为第二句原文里也有一个“遥看”,所以把《早春》给拉过来了。虽然除了字数相符之外全无章法可言,但我还是表扬了他,同时提出“这个读上去好像不大好听,有点怪怪的。”我的本意是说他没有押韵,只是对宝宝而言,“韵”这种字太难理解了,所以我用了一个“不好听”来表达。经过母子两个的切磋,最后这首诗被改成了“日照香庐生紫烟,草色遥看挂前川”。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之后,儿子拼接古诗的劲头更大了。最近他拼出来的诗歌连我都为之叫好:“两个黄鹂鸣翠柳,月落乌啼霜满天。窗含西岭千秋雪,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要阻止宝宝的“胡拼乱凑”,对古诗的胡拼乱凑其实也是一种创造。宝宝在这样的创造过程中既学会了灵活运用诗句,又逐步掌握了诗歌的特征与技巧,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和宝宝一起背唐诗,除了能打好宝宝的语文基础,提升语言智能,爸妈与宝宝一起“吟诗作对”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学习古诗可以提高儿童语言智能发展】相关文章:
如何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12-01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读后感06-24
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04-17
学习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心得04-17
关于儿童的古诗05-19
写儿童的古诗精选05-19
描写儿童的古诗05-17
描写儿童的古诗精选05-22
与儿童有关的古诗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