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怀古迹五首》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咏怀古迹·其二》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咏宋玉。对宋玉身前的不得志深表同情,恨不能与他同时而生,同写悲情。对他在文学上的贡献级加赞颂,引以为诗。深刻的理解“云雨荒台”的讽喻意义,并以此具体描绘他的“风流儒雅”。将楚宫德泯灭于宋玉的文采有存作鲜明的对照,突出了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对他变现了深深的敬意。而“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更是千古名句,体现出了作者雄厚的文学功底。
【原文】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①,漂泊西南天地间②。
三峡楼台淹日月③,五溪衣服共云山④。
羯胡事主终无赖⑤,词客哀时且未还⑥。
庾信平生最萧瑟⑦,暮年诗赋动江关⑧。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⑨,风流儒雅亦吾师⑩。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解】
①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②漂泊:一作“飘泊”。
③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
④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⑤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⑥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⑦庾(yǔ)信:南北朝诗人。
⑧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定都江陵。
⑨摇落:凋残,零落。
⑩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 (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二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楚宫:楚王宫。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紫台:汉宫,紫宫,宫廷。朔漠:北方大沙漠。
省:略。一说意为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佩:妇女佩戴的玉饰,此处借指美女(王昭君)。一作“环珮”。夜月魂:一作“月夜魂”。
胡语:胡音。
怨恨曲中论(lún):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哀怨。
蜀主:指刘备。
永安宫: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野寺:原注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
伏腊:伏天腊月。指每逢节气村民皆前往祭祀。
垂:流传。宇宙:兼指天下古今。
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纡(yū):屈,指不得施展。筹策:谋略。
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伊吕:指伊尹、吕尚。
萧曹:指萧何、曹参。
运:运数。祚(zuò):帝位。复:恢复,挽回。运移汉祚终难复:一作“福移汉祚难恢复”。
志决:志向坚定,指诸葛亮《出师表》所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歼:身死。
【翻译】
其一
战乱时颠沛流离在东北方,如今我又漂泊到西南地区。
滞留在三峡一带已有多年,和服饰不同的异族共生活。
可恨不讲信义的胡虏之人,这混乱的年代有家不能回。
庾信的一生最为坎坷悲凉,但晚年的诗赋震撼了江关。
其二
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
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失意。
故居里你枉然留下斐然文采,巫山云雨旧事难道只是说梦。
可叹的是楚宫已经完全消失,有船夫指点遗迹却令人怀疑。
其三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其四
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
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其五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韵译】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评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第二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全诗通篇用赋,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庾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的是王逸的说法:“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这首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诗人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所以用了“空”字。就像眼前这巫山巫峡,使诗人想起宋玉的两篇赋文。赋文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xx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说“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恰好与杜甫的原意相违背。
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亲临实地,亲自凭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在诗中显露出来。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诗人仿佛是泪眼看风景,隐约可见,其实是虚写。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其溶于议论,化为情境,渲染着这首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通篇用赋,在用词和用典上精警切实,不被格律所拘束。它的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写的是律诗这种近体诗,却有古体诗的风味,同时又不失清丽。前人认为这首诗“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上进行批评,未必中肯。
【点评】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诗人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敬意、崇拜,对其不得志深表同情,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也借以抒发自己的哀伤。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的误解而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杜甫是七律圣手,全诗通篇用赋,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遣词造句讲究铸炼,清丽自然。熔山川树木,风云气候,历史文化,个人怀抱于一炉,出以精美文字,深沉韵律,如江河行地,纵然波平浪静,深流在下,一望便知。三四一联对仗欠工整,且与前两句失粘。但是,开篇“摇落深知宋玉悲”一句,无限感慨从心底流出,真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一气往下,弥漫卷来,不容打断。什么韵律,平仄对此都显得无足轻重,此处韵律的出格,反而有一种跌宕,不寻常的效果。至五六一联再稳稳接住,好比长江冲出了三峡,归于广阔深沉平静。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南北朝时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慨叹:“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誉:“宋玉比屈原,时有出蓝之色”。唐代诗仙李白赞叹:“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洁”。屈原是王族高官,宋玉是身份地位不高的文化侍从,二人忠贞为国之志和坎坷遭遇近似,而宋玉的命运更合乎当时杜甫的境遇,所以杜甫借凭吊宋玉,抒发了自己胸中的块垒。
【讲解】
咏怀古迹,原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但并非专写古迹,而是借对古人与古事的题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本篇是组诗中的第二首,通过对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的怀念,以寄寓身世之感。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省秭归县),杜甫自蜀出峡时,经其地而凭吊之。诗人与宋玉相隔千年,当他来到此地,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人亡宅空、凄清寂寥的破败古迹。此情此景,当然会引发坎坷终生的老诗人胸中无穷的悲感。所以诗的首联即满含深情地自述对于宋玉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倾慕。“摇落”是宋玉名作《九辩》中的用词。原句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文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悲秋景之寥落,二是伤自身之飘零。杜甫在宋玉故宅诵宋玉之文,伤宋玉,亦以自伤。说是深知宋玉悲秋的缘由,也就是与其发生了强烈共鸣。这里下一“深”字,既表示对宋玉理解的程度,又显出千古文人遭遇相同的悲哀。这样,诗一开头就对吟咏对象灌注了浓烈的感情,为全篇的抒情定下了基调。第二句的“风流”,言宋玉的品格;“儒雅”,言宋玉的文才。全句说,宋玉无论品德与文学,都足以作自己的老师。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承上“深知”而来,写自己和宋玉之间极为宝贵的异代知音关系。这是一联悲凉凄婉的流水对,它以目穷今古、思接千载的心灵自述,向人们表达了诗人的如下哀痛之感。自己虽然和宋玉悬隔千秋,恨不同时,但却有类似的身世遭遇和深刻的思想共鸣;可惜的是,自己作为后人虽能知宋玉,却不能使自己也为宋玉所知了。到这里,作者已经是完全以吟咏对象为宾,以主观感情的宣泄为主了。试看“怅望”与“洒泪”云云,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萧条”的感叹,虽是叹古人之早亡,哀宋玉之生不逢时,但何尝不是兼指诗人自己大半生的漂泊落魄!
诗的颈联,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上句先说:宋玉留下住宅,装点江山,可惜其人已不能见,只是空让后人读他的那些文章(“文藻”,文采,指宋玉的作品)罢了。下句更进一步说:就连宋玉文章的意蕴和价值也并未真正为人们所了解。“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写神女故事。序中说宋玉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宋玉为襄王叙述楚怀王曾梦见神女,神女自称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个故事,本是宋玉虚构来讽谏襄王的,并非怀王真有此梦,巫山真有此神。后人不懂宋玉作赋之意,竟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来。杜甫认为,这对宋玉来说真是可悲得很。不过,稍堪慰藉的是,宋玉毕竟留下了千年不灭的文名,这比那身死国灭、遗迹无存的楚王,是强得太多了。所以诗的末联以楚王故宫的难以确定遗址来反衬宋玉遗迹的留存,借以安慰宋玉,同时也安慰与宋玉同操文学之业的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宋玉文章犹存,足以千古不朽。而楚王宫殿则是真正的泯灭了,就连渔夫虽指点其遗址也不能确定无疑。可见文学家虽际遇不顺,因有作品传世,在后人心中还有地位,这一点就是那些生前得意的帝王所万不能及的了。这些言外感慨之意,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家的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自信与肯定。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晋代名将杜预十三世孙,曾祖依艺为巩县令,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生于巩县。
杜甫35岁以前,读书和漫游吴、越、齐、赵各地,曾参加过进士考试。玄宗天宝5年进京求官,困居长安10年,才得到一个小官职。不久,安禄山叛乱爆发,他带着家眷逃难,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公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即位的消息后,便将家眷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城外的羌村,只身赶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往长安。第二年夏初,冒死逃出,投奔灵武,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曾因直谏触怒肃宗,许他探望鄜州的家眷。两京收复肃宗还长安后,仍为左拾遗,后坐房琯党,出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参军,759年遇上大饥荒,迫于生计,弃官携家西行,去投靠亲友,辗转流落到成都,经友人严武荐举,任西川节度使幕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为“杜工部”)。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离蜀南下,途中因故滞留夔州两年,至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出峡,漂流在湖北、湖南各地。大历5年病逝在湘江舟中。杜甫怀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忧国忧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即使抒写个人情怀的作品,也总是与国运相连。在理想累受挫折,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之后,他逐渐认识了封建社会的严酷现实,作品予以了真实的反映,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誉为“诗史”、“诗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存世。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中英对照翻译】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POETIC THOUGHTS ON ANCIENT SITES II
Du Fu
"Decay and decline": deep knowledge have I of Sung Yu's grief.
Romantic and refined, he too is my teacher.
Sadly looking across a thousand autumns, one shower of tears,
Melancholy in different epochs, not at the same time.
Among rivers and mountains his old abode -- empty his writings;
Deserted terrace of cloud and rain -- surely not just imagined in a dream?
Utterly the palaces of Chu are all destroyed and ruined,
The fishermen pointing them out today are unsure.
【《咏怀古迹》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咏怀古迹古诗赏析03-30
《咏怀古迹·其四》古诗赏析03-30
咏怀古迹·其一译文赏析古诗词01-27
咏怀古迹·其四译文赏析古诗词01-27
古诗《山村咏怀》赏析10-19
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古诗翻译赏析07-21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原文及赏析05-07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03-18
关于古诗咏怀古迹其四的带拼音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