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引水古诗原文意思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引水古诗原文意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引水》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注释:
①《寰宇记》:三峡谓巫峡、巴峡、明月峡,惟明月峡在利州绵谷县界。又云:明月峡,在渝州巴县东八十里。《华阳国志》:巴郡江州县有明月峡。即此。《水经注》:江水又东径广溪峡,峡中有瞿唐、黄龛二滩,夏水回复,泝沿所忌。云作顶,言地高接云。
②鹤曰:夔与云安有盐井,而罕有凿井汲泉者。《酉阳杂俎》:云安井,自大江诉别派凡三十里。近井十五里,澄清如镜,舟揖无虞。近江十五里,皆滩石险恶,难于沿泝。天师翟乾祐于汉城山上结坛考召,追命群龙,谕以滩波之险,使皆平之。一夕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尽为平潭,惟一滩仍旧,龙亦不至。乾祐复严勅神吏追之,又三日,一女子至曰:“某所以不来者,欲助天师广济物之功耳。云安之贫民,自江口负财货至近井潭,以给衣食者众矣。今若轻舟利涉,平江无虞,即贫民无佣负之所,绝衣食之路。余宁险滩波以赡佣负,不能利舟揖以安富商也。”乾枯善其言,使诸龙皆复其故,风雷顷刻,而长滩如旧。
③诛曰:《汉·地理志):鱼复,属巴郡,古庸国。《左传》:文十六年,鱼人逐楚师。是也。《水经注》:江水又东迳鱼复县故城南,故鱼国也。鱼复,即唐奉节县,属夔州。白帝城,在夔州府治东五里。
④《庄子》:“期斗升水之活。”卢照邻侍:“赖此百忧宽。”何直,言当不得宽忧也。
译文:
明月峡、瞿塘峡地势高到与云相接,乱石高峻一般都没有井。
在云安买水仆人们心生悲伤,移居到鱼复就省许多心力。
白帝城西上空千万根竹竿环绕,用竹筒引水不觉得口渴。
人生往往为生计而困,可是这少量的水怎能与我的百般忧愁相比。
赏析: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于夔州。
首联:“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此联 “云作顶”形象地道出了明月峡、瞿塘峡地势之高,乱石林立,因而无井,与诗题引水照应。
颔联:“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用比较的方法,“奴仆悲”与“心力省”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道出了夔州引水远胜于云安酤水。鱼复县属于夔州。颈联便具体写夔州引水。
颈联:“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承上联“心力省”,具体写引水所见,“万竹蟠”可见阵势之大,水沿竹筒而下,百姓便不再缺水了。因有“万竹蟠”,故而“喉不干”,杜甫的诗承上启下,因果互见,结构严谨。
尾联:“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此联抒情,叹旅途之艰,生计艰难,留滞于此。“斗水”与“百忧”怎可相比。
杜甫的百忧:“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心系苍生,胸怀天下,这样深广的忧愁,一人怎能承受之重?!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