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苏辙和苏轼的古诗

时间:2021-03-31 16:19:41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苏辙和苏轼的古诗

  在苏轼(子瞻)的诗文中,写给弟弟苏辙(子由)的比较多,两兄弟唱酬的诗达数百首。同时期的道学家程灏、程颐兄弟,王安石、王安礼及王安国兄弟,都有文集传世,但鲜见兄弟唱和之作。下面是关于苏辙和苏轼的古诗,欢迎阅读。

苏辙和苏轼的古诗

  对苏轼、苏辙两兄弟,大家应是比较熟悉了,无须坯逆翘楚作过多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苏辙之兄;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苏轼之弟。“两苏”、“瞻由”等词,都是他们的合称。

  谁说文人势必相轻?谁说兄弟难免阋墙?

  苏轼《初别子由》节选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

  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

  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不见六七年,微言谁与赓。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节选

  序篇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其一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送李公择》节选

  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故人虽云多,出处不我谋。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节选(“东坡先生”指苏轼)

  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我初従公,赖以有知。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皆迁于南,而不同归。

  天实为之,莫知我哀。

  由此可见,苏轼、苏辙两兄弟可是手足情深的典范,坯逆翘楚仅以本文加以致敬,并将他们和诗《凤翔八观》八首介绍给大家。

  何谓和诗?

  “和”读hè ,指唱和,和答。“和诗”是一种诗词术语,可以这样简单理解:一人作了首诗或词(原唱),另一人(或几人)也作诗或词相与酬和(附和)。

  “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1.无韵,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只作诗或词酬和,不用讲究原诗或词之韵,但要意思差不多,或者有关联。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或词与被和的诗或词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韵,即用原诗或词之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十二月,苏轼初登仕途,以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今陕西风翔、宝鸡等九县市)判官。苏轼初到风翔府,拜谒孔庙,观看石鼓及其他七处遗物景观。嘉祐八年作《凤翔八观》八首,其诗序如下:“《凤翔八观》诗,记可观者八也。昔司马子长登会稽,探禹穴,不远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泽之观至荆州。二子盖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故其勤如此。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观而不知者。”

  苏轼、苏辙两兄弟和诗《凤翔八观》八首

  第一.【石鼓歌】

  苏轼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苏辙

  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虞。

  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万物祖。

  置身无用有用间,自托周宣谁敢侮。

  宣王没後坟垅平,秦野苍茫不知处。

  周人旧物惟存山,文武遗民尽囚虏。

  鼎锺无在铸戈戟,宫殿已倒生禾黍。

  厉宣子孙窜四方,昭穆错乱不存谱。

  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思宣不见幸鼓存,由鼓求宣近为愈。

  彼皆有用世所好,天地能生不能主。

  君看项籍猛如狼,身死未冷割为脯。

  马童杨喜岂不仁,待汝封侯非怨汝。

  何况外物固已轻,毛擒翡翠尾执麈。

  惟有苍石於此时,独以无用不见数。

  形骸偃蹇任苔藓,文字皴剥困风雨。

  遭乱既以无用全,有用还为太平取。

  古人不见见遗物,如见方召与申甫。

  文非科斗可穷诘,简编不载无训诂。

  字形漫汗随石缺,苍蛇生角龙折股。

  亦如老人遭暴横,颐下髭秃口齿龉。

  形虽不具意可知,有云杨柳贯鲂鱮。

  鲂鱮岂厌居溪谷,自投网罟入君俎。

  柳条柔弱长百尺,挽之不断细如缕。

  以柳贯鱼鱼不伤,贯不伤鱼鱼乐死。

  登之庙中鬼神格,锡女丰年多黍稌。

  宣王用兵征四国,北摧犬戎南服楚。

  将帅用命士卒欢,死生不顾阚虓虎。

  问之何术能使然,抚之如子敬如父。

  弱柳贯鱼鱼弗违,仁人在上民不怒。

  请看石鼓非徒然,长笑太山刻秦语。

  第二.【诅楚文】

  苏轼

  碑获於开元寺土下,今在太守便厅。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观下,今墓在开元寺之东南数十步,则寺岂祈年之故基耶?淮南王迁于蜀,至雍,道病卒,则雍非长安,此乃古雍也。

  峥嵘开元寺,仿佛祈年观。

  旧筑扫成空,古碑埋不烂。

  诅书虽可读,字法嗟久换。

  词云秦嗣王,敢使祝用瓚。

  先君穆公世,与楚约相捍。

  质之于巫咸,万叶期不叛。

  今其后嗣王,乃敢构多难。

  刳胎杀无罪,亲族遭圉绊。

  计其所称诉,何啻桀纣乱。

  吾闻古秦俗,面诈背不汗。

  岂惟公子邛,社鬼亦遭谩。

  辽哉千载后,发我一笑粲。

  苏辙

  诅楚楚如桀,诅秦秦则纣。

  桀罪使信然,纣语安足受。

  牲肥酒醪洁,夸诞鬼不佑。

  鬼非东诸侯,岂信辩士口。

  碑埋祈年下,意绕章华走。

  得楚不付孙,但为刘季取。

  吾闻秦穆公,与晋实甥舅。

  盟郑绝晋欢,结楚将自救。

  使秦诅楚人,晋亦议其後。

  诸侯迭相诅,祸福果谁有。

  世人不知道,好古无可否。

  何当投泾流,浑浊盖鄙丑。

  第三.【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苏辙

  吾观天地间,万事同一理。

  扁也工斫轮,乃知读文字。

  我非画中师,偶亦识画旨。

  勇怯不必同,要以各善耳。

  壮马脱衔放平陆,步骤风雨百夫靡。

  美人婉娩守闲独,不出庭户修容止。

  女能嫣然笑倾国,马能一蹴致千里。

  优柔自好勇自强,各自胜绝无彼此。

  谁言王摩诘,乃过吴道子。

  试谓道子来,置女所挟从软美。

  道子掉头不肯应,刚杰我已足自恃。

  雄奔不失驰,精妙实无比。

  老僧寂灭生虑微,侍女闲洁非复婢。

  丁宁勿相违,幸使二子齿。

  二子遗迹今岂多,岐阳可贵能独备。

  但使古壁常坚完,尘土虽积光艳长不毁。

  第四.【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苏轼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

  跰鲜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

  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

  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

  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

  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与结无言师。

  苏辙

  金粟如来瘦如腊,坐上文殊秋月圆。

  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

  至人养心遗四体,瘦不为病肥非妍。

  谁人好道塑遗像,鲐皮束骨筋扶咽。

  兀然隐几心已灭,形如病鹤竦两肩。

  骨节支离体疏缓,两目视物犹炯然。

  长嗟灵运不知道,强翦美须插两颧。

  彼人视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

  何况塑画已身外,岂必夺尔庸自全。

  真人遗意世莫识,时有游僧施钵钱。

  第五.【东湖】

  苏轼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尔来走尘土,意思殊不堪。

  况当岐山下,风物尤可惭。

  有山秃如赭,有水浊如泔。

  不谓郡城东,数步见湖潭。

  入门便清奥,怳如梦西南。

  泉源従高来,随流走涵涵。

  东去触重阜,尽为湖所贪。

  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

  借汝腹中过,胡为目眈眈。

  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

  飘摇忘远近,偃息遗佩篸。

  深有龟与鱼,浅有螺与蚶。

  曝晴复戏雨,戢戢多于蚕。

  浮沉无停饵,倏忽遽满篮。

  丝缗虽强致,琐细安足戡。

  闻昔周道兴,翠凤栖孤岚。

  飞鸣饮此水,照影弄毵毵。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

  彩羽无复见,上有鹯搏 。

  嗟予生虽晚,考古意所媅。

  图书已漫漶。犹复访侨郯。

  《卷阿》诗可继,此意久已含。

  扶风古三辅,政事岂汝谙。

  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

  门前远行客,劫劫无留骖。

  问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参。

  予今正疏懒,官长幸见函。

  不辞日游再,行恐岁满三。

  暮归还倒载,钟鼓已韽韽。

  苏辙

  不到东湖上,但闻东湖吟。

  诗词已清绝,佳境亦可寻。

  蜿蜒苍石螭,蟠拏据湖心。

  倒腹吐流水,奔注为重深。

  清风荡微波,渺渺平无音。

  有鳖行在沙,有鱼跃在浔。

  鳖圆如新荷,鱼细如蠹蟫。

  梧桐生两涯,萧萧自成林。

  孙枝复生孙,已中瑟与琴。

  秋虫噪蜩虬,春鸟鸣鴃鵀。

  有客来无时,濯足荫清阴。

  自忘府中官,取酒石上斟。

  醉倒卧石上,野虫上其襟。

  醒来不知莫,湖月翻黄金。

  油然上马去,纵意不自箴。

  作诗招路人,行乐宜及今。

  人生不满百,一瞬何所任。

  路人掉头笑,去马何駸駸。

  子有不肖弟,有冠未尝簪。

  愿身化为线,使子为之针。

  子欲烹鲤鱼,为子溉釜鬵。

  子欲枕山石,为子求布衾。

  异乡虽云乐,不如反故岑。

  瘦田可凿耕,桑柘可织紝。

  东有轩辕泉,隐隐如牛涔。

  西有管辂宅,尚存青石碪。

  彭女留膝踝,礼拜意已钦。

  慈母抱众子,乱石寒萧森。

  朝往莫可还,此岂不足临。

  慎勿语他人,此意子独谌。

  第六.【真兴寺阁】

  苏轼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苏辙

  秦川不为广,南山不为高。

  嵯峨真兴阁,杰立陵风飙。

  危槛俯翔鸟,跳檐落飞猱。

  上有傲世人,身衣白鹤毛。

  下视市井喧,奔走何嗷嗷。

  萧然倚楹啸,遗响入云霄。

  清风吹其裾,冉冉不可操。

  不知何所为,岂即非卢敖。

  游目万里间,远山如伏羔。

  遗语谢世俗,钓鱼当钓鳖。

  第七.【李氏园】

  苏轼

  朝游北城东,回首见修竹。

  下有朱门家,破墙围古屋。

  举鞭叩其户,幽响答空谷。

  入门所见夥,十步九移目。

  异花兼四方,野鸟喧百族。

  其西引溪水,活活转墙曲。

  东注入深林,林深窗户绿。

  水光兼竹净,时有独立鹄。

  林中百尺松,岁久苍鳞蹙。

  岂惟此地少,意恐关中独。

  小桥过南浦,夹道多乔木。

  隐如城百雉,挺若舟千斛。

  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

  尽东为方池,野雁杂家鹜。

  红梨惊合抱,映岛孤云馥。

  春光水溶漾,雪阵风翻扑。

  其北临长溪,波声卷平陆。

  北山卧可见,苍翠间硗秃。

  我时来周览,问此谁所筑。

  云昔李将军,负险乘衰叔。

  抽钱算间口,但未榷羹粥。

  当时夺民田,失业安敢哭。

  谁家美园圃,籍没不容赎。

  此亭破千家,郁郁城之麓。

  将军竟何事,虮虱生刀蜀。

  何尝载美酒,来此驻车谷。

  空使后世人,闻名颈犹缩。

  我今官正闲,屡至因休沐。

  人生营居止,竟为何人卜。

  何当力一身,永与清景逐。

  苏辙

  有客骑白驹,扬鞭入青草。

  悠悠无远近,但择林亭好。

  萧条北城下,园号李家媪。

  系马古车门,随意无洒扫。

  鸣禽惊上层,飞蝶纷入抱。

  竹林净如濯,流水清可澡。

  闲花不着行,香梨独依岛。

  松枝贯今昔,林影变昏早。

  草木皆苍颜,亭宇已新造。

  临风置酒樽,庭下取栗枣。

  今人强欢笑,古人已枯槁。

  欲求百年事,不见白发老。

  秦中古云乐,文武在丰镐。

  置囿通樵苏,养兽让麀麇。

  池鱼跃金碧,白鸟飞纻缟。

  牛羊感仁恕,行苇亦自保。

  当年歌灵台,后世咏鱼藻。

  古诗宛犹在,遗处不可考。

  悲哉李氏末,王霸出奴皂。

  城中开芳园,城外罗战堡。

  系鼓鸣巨钟,百姓皆懊恼。

  及夫圣人出,战国卷秋潦。

  园田赋贫民,耕破园前道。

  高原种菽粟,陂泽满粳稻。

  春耕杂壶浆,秋赋输秸藁。

  当年王家孙,自庇无尺橑。

  空余百岁木,妄为夭巫祷。

  游人足讥骂,百世遭舌讨。

  老翁不愿见,垂涕祝襁褓。

  持用戒满盈,饮酒无醉倒。

  第八.【秦穆公墓】

  苏轼

  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

  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

  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

  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齐之二子従田横。

  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

  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

  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苏辙

  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

  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

  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秦国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尽力事康公,穆公不为负。

  岂必杀身从之游,夫子乃以侯嬴所为疑三子。

  王泽既未竭,君子不为诡。

  三良狥秦穆,要自不得已。

  引申阅读

  《名二子说》

  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成为“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阐明为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命名的缘由,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与告诫。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原文(出自宋·苏洵《嘉祐集·名二子说》卷十五·杂文二十一首)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译文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却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即使这样,车毁马亡,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古代比喻“兄弟”的词语

  1.手足

  汉·焦赣《易林·益之蒙》:“饮酒醉酣,跳起争鬭,手足纷拏,伯伤仲僵。”

  宋·王禹偁《拟追封建成元吉为巢王息王制》:“顷念宗祧之重,致忘手足之情。”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

  《梁书·邵陵王纶传》:“岂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

  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2.三荆(紫荆)

  《艺文类聚》卷八九引周景式《孝子传》:“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同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欣聚,况我而殊哉!’还为雍和。”

  晋·陆机《豫章行》:“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唐·杨炯《从弟去盈墓志铭》:“三荆摇落,五都悲凉,痛门户之无主,悼人琴之两亡。”

  唐·杜甫《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清·孙枝蔚《不得大兄消息》诗:“又见紫荆发,曾无黄耳来。”(黄耳,狗名,为寄递家书之典故)

  3.棠棣

  《诗·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況有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肥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常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诗·小雅·常棣》是中国诗史上最先咏叹兄弟之间友爱和血缘感情深厚的诗作:主要采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用丧乱与安宁之时的背景,兄弟与朋友相比,甚至与妻室儿女相比,来衬托兄弟之间患难之情,相聚和睦之情。

  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

  唐·张九龄《和苏侍郎小园夕霁寄诸弟》:“兴属蒹葭变,文因棠棣飞。人伦用忠厚,帝德已光辉。”

  宋·苏轼《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棠棣并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边郛。”

  明·沈鲸《双珠记·遗珠入宫》:“棠棣久飘零,几回寂寂,闻鸟顿心惊。”

  周汝昌《世间曾有这么一个人——悼亡兄祜昌》:“一般乡亲却却很难想见我与四兄祜昌的这种非同寻常的手足之情,棠棣之切,更不知道我们在学术上的密契。”

  4.豆萁

  版本一

  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以“豆萁燃豆”、“豆萁相煎”、“萁燃豆”等喻兄弟相残。

  5.骨肉

  《苏子卿诗四首》【其一】兄弟送别:“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

  骨肉:指兄弟。首句以叶之缘枝而生比喻兄弟骨肉天然相亲。因:亲。这句是说结识朋友也是相亲的。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语出《论语》“四海之内皆为兄弟”的话。此二句是说天下的人谁都不是漠不相关的陌路人。

  《苏子卿四首》相传为苏武和李陵相赠答的五言诗,因此又称《别诗》,但据考证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究,产生时期大致都在东汉末年。它们与《李少卿与苏子诗》一样,系后人所托。

  6.鸳鸯

  《苏子卿诗四首》【其一】兄弟送别:“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

  三国魏·曹植《释思赋》:“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

  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

  7.二龙

  最早指东汉许劭、许虔两兄弟,后誉称同时著名的二人。一般多指兄弟。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曰:‘平舆之渊,有二龙焉。’”

  唐·杨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荆枝擢秀,棣蕚生光,何止平舆之二龙,是为贾家之三虎。”

  唐·李白《送二季之江东》:“多惭一日长,不及二龙贤。”

  唐·李白《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若明使君用 公山(刘岱)於前,擢正礼(刘繇)於后,所谓御二龙於长涂,骋騏驥於千里,不亦可乎?”此处的“二龙”特指三国吴之刘岱、刘繇两兄弟。

  《南史·谢举传》:(举)与兄览俱预元会。江淹一见并相钦挹,曰:‘所谓“驭二龙於长涂”者也。’”此处的“二龙”特指南朝梁之谢览、谢举两兄弟。

  南朝梁·简文帝《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两杜昔夹河,二龙今出守。”此处的“二龙”特指南朝梁之刘孝义、刘孝胜两兄弟。

  《南史·柳惔传》:“(惔)少与长兄悦齐名,王俭谓人曰:‘柳氏二龙,可谓一日千里。’”此处的“二龙”特指南朝齐之柳惔、柳悦两兄弟。

  《新唐书·乌承玼传》:“(承玼)与族兄承恩皆为平庐先锋,沉勇而决,号‘辕门二龙’。”此处的“二龙”特指唐之乌承恩、乌承玼两兄弟。

  8.三虎

  最早指东汉贾彪兄弟三人,后喻同时以雄杰著称的三人。也可喻兄弟。

  《后汉书·党锢列传·贾彪传》:“贾彪字伟节,颍川定陵人也。……初,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优,故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

  南朝陈·徐陵《代梁贞阳侯与荀昂兄弟书》:“ 贾氏三虎,岂独贵於前修;荀家八龙,信服在於今日。”

  《宋史·宗室传四·彦倓》:“邑民潘氏兄弟横邑中,号‘三虎’……彦倓白其守,治之。”

  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雄推三虎贾,群擢八龙荀。”

  唐·卢纶《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八龙三虎俨成行,琼树花开鹤翼张。”

  《宋史·杨紘传》:“紘御下急……与王鼎、王绰,号‘江东三虎’。”《宋史·王鼎传》:“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紘,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於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此两处的“三虎”特指唐之杨紘、王鼎、王绰三人。

  9.八龙

  “八龙”用以称誉才学出众之士或称扬人家子弟或弟兄,指东汉荀淑八子,见于《后汉书·荀淑传》:“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李贤注:“‘专’,本或作‘敷’。”

  《后汉书·荀爽传》:“爽字慈明,一名谞。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唐·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王家千里后,荀氏八龙先。”

  唐·沈佺期《夏日梁王席送张岐州》:“家传七豹贵,人擅八龙奇。”

  唐·祖咏《赠苗发员外》:“八龙乘庆重,三虎递朝归。”

  另外: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兄弟八人,世号“八龙”。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氏族·八龙》:“《伏氏谱》曰:‘伏羲兄弟八人,世号“八龙”。’”

【苏辙和苏轼的古诗】相关文章:

苏轼和苏辙的古诗02-02

作者苏轼的资料和古诗02-06

苏轼古诗精选02-02

苏轼的古诗精选07-21

苏轼的古诗大全09-18

有关苏轼的古诗01-26

苏轼的自信的古诗01-27

苏轼菊花的古诗02-06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