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文鉴赏

时间:2024-09-30 18:44:40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古诗文鉴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文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鉴赏1

  李白《赠汪伦》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鉴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诗人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文鉴赏2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中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合作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初中古诗词课程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我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一字一句的讲解,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后进行背诵。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鉴赏能力的提高。另外,古诗词教学模式深受语文中考机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教学生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来应对语文中考题。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只让学生暂时记住了答题模式,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所以改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

  1.重点分析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作者每写一首古诗词,都是有感而发。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观沧海》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背景,即“作者曹操在当时击破了来自北边乌桓的困扰,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实质性胜利,所以作者心情十分愉悦,路过碣石山,所以登山望海,写下此诗。”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诗中的具体意象就可以清楚理解,更好地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2.引导学生品味“诗眼”或“词眼”

  “诗眼”是一首诗的“生命”,是对一首诗的浓缩表达,体现了一首诗的全部精华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诗眼”的分析,从“诗眼”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效理解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望岳》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诗眼”,体会作者的雄心壮志,分析具体的描写意象,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本诗的诗眼或者关键句是什么?”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题目中的“望”字最具有传奇色彩,全诗并没有提及“望”字,我们却能够从诗中感受作者从山的高处进行眺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作者想要登山的意愿,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征服一切困难的壮志雄心。作者带领学生分析诗眼或者关键句,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了诗的中心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3.深刻分析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

  在每首古诗词里,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艺术手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分析具体的意象和描写特点,促进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饮酒》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作者的描写技巧和抒情特点,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诗的整体结构,即“全诗共分为两部分,脱离世俗喧嚣之感和从南山之景中感受田园之乐。”分析了整首诗的结构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前两句的叙事加说理,之后又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描述了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心灵的宁静,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词的写作艺术手法,从艺术手法之中结合作者的抒情,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引进新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和汉语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古诗文鉴赏3

  韩愈【唐】

  其一:

  天街②小雨润如酥③,草色遥看近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意画无。

  最是④一年春好处,绝胜⑤烟柳满皇都⑥。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东都洛阳城“定鼎门大街”,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七天”之一,道路十分宽阔,路边杨柳扶疏,间植桃、李、石榴,中间为三条道,居中为“御道”,两侧有水渠和平民道。“天街”对应天上的“天街”星座。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

  ⑥皇都:洛阳城(唐朝东都),神都。[2]

  ⑦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水部此处代指工部。

  译文

  定鼎门大街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远胜过绿柳布满京城的春末。[2]

  作品鉴赏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古诗文鉴赏4

  一、分析语言特点,体会艺术魅力

  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仔细审题,深入挖掘诗词的语言,根据要求准确作答。可供参考的答题规律有:如果问“写了什么”,就要从诗词的内容方面去翻译概括;如果问“作用如何”,就要答写作手法、内容、作用、情感等;如果问“语言风格”,就要善于用诗词中的词语点明。鉴赏古诗词需要日积月累,并不是临场发挥就能完成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增强语感,分析语言特点,从而体会出语言的艺术魅力。如鉴赏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七言绝句《春怨》的写作风格: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首诗用到“日落”“黄昏”“春欲晚”和“梨花满地”,在层层烘托人物怨情的时候,以象征的手法点出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人物的身世可悲,青春消逝。其中第二句是本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都是围绕、烘托这一句的。

  二、总结表达技巧,抓住表现手法

  古诗词按内容可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送别诗等,每类诗词都有其特殊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生在高考备考时须分门别类整理和归纳。在考试中,经常会遇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诗词鉴赏题,在答题时学生必须结合诗句内容,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且说出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备考时笔者帮助学生整理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虚实结合、寄情于景和欲扬先抑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实写,渲染出一幅秋江别离图,点明实地景物,语言简练,情意深邃,极其感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虚写,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悲伤,将悲伤推进一层。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整首词情景交融,结构顺畅。

  三、把握情感作答,品味社会现实

  在备考时,还要特别注重对表达情感题型的把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诗词的主旨是什么?在答题时,学生要从整体上对古诗进行探究,逐句进行总结分析,通过运用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等,正确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忧国伤时,通常是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同情人民疾苦,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等;建功报国,通常是表达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未酬的伤感,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等。如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描写的是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意境清新,质朴健康,不落俗套。

  四、概括氛围特点,领悟蕴含情感

  高中生在复习时要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揭示古诗词蕴含的真实情感。古诗词鉴赏最重要的就是体会意境,从具体的意境中感悟诗词。所谓意境其实就是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景象综合到一起形成的境界,它包括情、境、景。比如在考查“此诗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时,学生首先要答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景象说出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阐述意境。如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在概括意境特点的时候,要抓住主要意象进行必要的联想,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闲门”充满静穆安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

古诗文鉴赏5

  关键词:语言应用;教学策略;教学情境

  一、教师的语言应用

  我国现在都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语言形式,所以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用普通话传递信息,使学生体会到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语文。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求老师的谈吐干净利落、富有美感,不出现口头语以及方言,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沉浸在优美的语言艺术之中。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氓》的时候,鉴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就非常重视语言的'运用,在给学生翻译课文的时候重视运用优美的语言“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哎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在教师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很快掌握了这首诗的大意。

  二、运用教学策略

  每个学生都喜欢自己的成绩得到认可,教师要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不要让学生认为古诗词鉴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玩一些课堂游戏,开展古诗接龙、古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表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古诗词鉴赏效率。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授课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一些古诗词的掌握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的运用,进而促进学生理解古诗词,并且能够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该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离骚》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我们要概述这首诗的表达意图以及写作结构: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然后,我们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们放映一些古代官员昏庸、政治落后的纪录片,将学生带入到这种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感受,提高古诗词鉴赏的效率。

古诗文鉴赏6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杜甫《茅屋为秋凤所破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汉《长歌行》)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荀子劝学》 )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李贺《南园》)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题墨梅》)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唐李商隐《无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潜《饮酒》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林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喜来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稹〈离思》)

  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明代民歌(京师人为严嵩语》)

古诗文鉴赏7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元稹遭贬,写了这首和诗。

  这首酬答小诗构思相当奇巧,感情极其诚挚。虽然全诗只有四句,却把诗人对好友的无限感念之情和内心世界的凄苦心境描写得漓淋尽致。

  元稹贬通州,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诗一开始就说“水万重书断绝”。此时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前一天晚上又梦见了他。老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诗的前两句,诗人首先感叹于由于“山水万重”的阻隔,常常会使人的通讯断绝,因此能得到好友的寄诗是不容易的,而从好友的诗中又得知好友连梦中都在关切着他的境遇,这种人世间珍贵的深挚,使诗人感深肺腑。这两句直叙贬谪之后处境的艰难与郁闷的心情。这种艰难,不光是反映在山水万重上,更体现在由此导致的音书断绝上。这种郁闷,不仅仅是因为身处荒僻之地的无聊穷困,更多的是因为很难得到好友的。

  “念君怜我梦相闻”一句,表面经这千难万险,诗人终于收到好友的来信,知悉还有远在异地入梦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夜不能寐。后两句,诗人紧扣好友寄诗中的急切询问,向还有作了深情的回答。两诗都没有直接叙述自己对好友的'苦苦思念挂牵,而是用写梦来抒难尽之情,但写法又各辟蹊径:白居易的寄诗主要以反问的语气用如梦后的苦思来表示对还有境遇的关切;而元稹的诗,虽是从正面回答,但构思也同样精巧,他回答好友自己因病魔缠身又梦到一些闲人而感到痛苦。前者“梦见君”,后者“不梦君”,这一唱一和,表面看去是如此截然不同,可是形成了感情基础,都是来自两人彼此苦思相念之情。这既符合酬答诗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的基本要求,又在构思上独处机杼,使人于同中见异。酬答诗在形式上也有严格的要求,它要求和诗与原诗必须题材主题相同、诗体相同、用韵相同,有的甚至连韵脚字词都相同。而元稹这首诗能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依照酬答诗的形式要求,写得如此深沉蕴藉、形神俱肖、富有包孕,为历代诗评家视为酬答诗中的佳作。

  全诗纯用白描,几乎没有一点设色布景之处,也丝毫没有生涩拗口之语,而且人物形象生动隽永,情调境界感人肺腑。特别是作为一首次韵和诗,在押韵韵脚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能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写出这首诗,更其难能可贵。

古诗文鉴赏8

  教学目标

  以《大纲》40篇背诵的古诗文为点,抓住诗文中的意象,训练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

  重点:意象、情感

  难点:抓住意象体味情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1

  教学步骤:

  1、导入:

  以明月几时有的唱词引入。简评:此词写出了词人的思弟情,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唱古今,作为思念亲人,要求团圆的千古名句。可说是咏月诗作中的佼佼者。之所以能传唱千古,是因为月这一意象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情感,震撼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板:月、情感)月,是古诗文作者最常用的一种意象(板:意象),单是《大纲》要求背诵的40篇古诗文,提到月这一意象的就有十几篇之多。我们在进行高考考点复习-背名句、诗歌鉴赏时,不能忽略咏月的诗文。这节课我们将以月为点,通过背名句、抓意象(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体会作者寄寓意象中的情感,学会通过意象推知情感的方法。

  2、抓意象,背名句

  提示背40篇中写月的名句

  先请大家在老师的提示下背《大纲》中要求背诵的咏月的名句

  (可用文言接句的方法)

  王维《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唐,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宋,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唐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抓意象、知情感

  我们知道,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作者在这些写月的诗文中融入了什么情感呢?我们又如何去悟呢?

  (1)我们仔细看这些诗句就会发现:同样是月这一意象,在作者笔下却是以不同的特点出现的`。请看

  明月松间照写的是明月;冷月无声写的是冷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是秋月;又闻子规啼夜月写的是夜月;一尊还酹江月写的是江月;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是残月等等。

  (2)对这些不同诗句中的意象月,我们如何去感受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呢?

  方法是:

  抓其画面,联系背景,通过想象,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句抽出几句分析一下。

  幻灯(1)

  明月松间照

  析:

  画面: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此时山居者会产生什么感受?(生答后确定)感到环境的幽清明净,内心的愉悦。作者借此表达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板:愉悦,喜)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画面:泛舟于赤壁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杯劝客,吟唱咏月之诗。

  想象:内心的情感快乐无比(板: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画面:二十四桥仍在,但昔日扬州十里盛景已无,只有寒冷的月儿在湖心荡漾。

  想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伤、痛惜,怀古伤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画面:醉别醒来将在何处,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那时只有凉风残月。

  想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斯人已去,相见无期。凄清冷落

  4、练习:

  刚才我们结合已学课文的咏月句,抓意象,推知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通过课外常见的咏月诗句进一步明确这一点。

  幻灯(2)

  提示回答名句: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阔大)(前景后情:怀念远人)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心情苦闷,所以对月自诉,借酒销愁。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明知潦倒,却依然旷达;于是请出无情的明月,无形的影子来作证。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兄弟分散,在这凄清的月夜,伴着戍鼓边雁之声,遥望天涯,不由人不兴起怀乡思亲的感叹。为什么故乡的月格外的明亮?因为游子用心蘸着思念,将她一遍遍揩拭。)

  画面:凄清的月夜,遥望天涯;

  想象:怀乡思亲的感叹,思念亲人

  在古诗文中,除了月这一意象用得较多外,其他如花、草、山、水、大雁等也经常用到。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古诗鉴赏就考了雁这一意象的分析。

  下面我们做个小练习,我唱一曲曹雪芹写的红豆曲,请根据歌曲最后一句,回忆背诵和此意象、情感相似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情似东流水)

  发讲义,做练习

  提示:

  抓意象,知情感,就要去想象,去感受。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去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感,把握通过意象推知情感的方法。

  5、总结:

  寄情山水,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古人也是今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我们在复习时,如能明确这一点,抓意象,知情感,那么,对诗句的理解就会深刻的多,记忆也会牢固得多,评价鉴赏能力自然也就会有大的提高。

  下一轮,我们还将在前面两轮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如何抓诗眼、评价鉴赏古诗词。明确作者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思想情感的。

  附:感悟写月诗句

  (明月:明月松间照(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清新秀丽,给人以愉悦美感。)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沧海月明珠有泪

  (沧海月明泣泪成珠,以美景衬感伤之情)

  冷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即冷心,桥虽在,时已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见痛惜之情,伤今怀古之意跃然纸上)

  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暗示曲声的感人)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谪居的郁闷心情,感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

  (哀愁,更觉蜀道之难)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透别后心境的凄清冷落。曲折写出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被视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江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别句借江边月影烘托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月圆人不圆)

  旧时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边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为蜀人,李白对故乡峨嵋山的月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此诗写出了诗人与峨嵋山月,也可以说是故乡的自然山水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江上望月,月影随人;峡行月隐,思念不绝。)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思于俯仰之间,凝缩的语言,凝缩了乡思和乡愁。)

  《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以浓郁的诗情道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古诗文鉴赏9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整体素养,还可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改中着重强调审美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开展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有利于审美教育的落实。笔者将依照现有的教学经验,针对诗歌鉴赏教学浅谈个人的观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要点

  (一)自主鉴赏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主要存在现代与古代诗歌这两种形式,其鉴赏标准各不相同。对于高中生而言,增强其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1]。自主鉴赏指代学生可参照现有的知识深入剖析诗词,发表个人观点与见解,以免雷同。

  (二)审美鉴赏

  古代诗歌内容中渗透着一定的审美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应着重增强审美鉴赏素质,全面整合审美鉴赏、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其中,审美鉴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可从感觉顺利转换到审美心理,可将生活阅历和逻辑思维结合到一起,冲破视觉束缚,拓展形象。

  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基础,这是提升诗歌鉴赏效果、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基础知识教学一般包括下述两项内容:1.意象知识教学意象是组成诗词的主要单位,主要包含意和象,具体来说指代作者内心情感与客观实物的整合。2.诗歌分析教学高中生一定要具备诗歌分析能力,掌握自学流程。例如,学习醉花阴之前,学生应提前预习,反复朗读,纠正发音,认识文字,并搜集李清照的个人经历,查阅写作背景。然后,参照教材注释初步理解,再利用网络资料深入理解,发表个人观点。高中生一定要明确上述学习流程。综合来说,在鉴赏教学中,不仅要增强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还应奠定稳固的语文基础,不断增强语文素养。

  (二)构建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现阶段,主要学习白话文,而白话文和古代诗歌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开展相应的鉴赏教学活动中,首先应构建教学情境,借助特定的氛围,拉近学生和诗歌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诗歌鉴赏。例如,学习蜀道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现四川地形,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掌握易守难攻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刺激,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中,十分专注。另外,学习虞美人和霸王别姬时也利用这一策略,构建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鉴赏,大大刺激了鉴赏兴趣,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情境构建一般包含多种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确保有效。例如,可依照趣味故事来构建情境,也可依托作者的生活阅历来构建情境。

  (三)强化诵读品味,增强美读感受

  诵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借助诵读不仅能加深学生的感受,还可切身领会诗歌中蕴藏的美学。古代诗歌通常比较追求音韵和谐,且将其看作诗歌的生命。语言精简、凝练,借助诵读可让读者深入体会隐藏的美感。由此可知,对于古代诗歌而言,在其鉴赏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诵读品味,增强学生的美读感受。例如,学习江城子时,笔者通过引导,将学生设定为苏轼,然后诵读,且饱含深情;学习满江红时,引导学生将自己设定成岳飞,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爱国情怀。此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慢慢融入到诗歌中,可切身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进而达到了全面和深入鉴赏诗歌的目的。

  (四)依托诗歌意境,合理开展鉴赏教学

  作者通常沿着特定的路线与情感来创作诗歌,因此,我们在学习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随其道而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作者的想法。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路线。由此可知,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写作路线进行鉴赏。然而,诗歌区别于小说、戏曲等其他阅读教学,通常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且跳跃性较大,主要采用含蓄表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能看到表象,只有深入认识表象后,才可体会作者的情感[2]。综上可知,诗歌鉴赏应以意象为切入点,指引学生合理分析诗歌结构,深入研究诗歌情感,规范鉴赏,让学生学会诗歌鉴赏方法,依托意境逐步鉴赏,进而切实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解读诗歌内容,切身体会诗歌情感。

  (五)平等对话,走进内心

  本文中所指代的平等度化具体包含两层内涵,一层指代教师和学生,另一层指代学生与作者。古代诗歌通常不会直接表达,主要采用含蓄的手法,进而增加了理解难度,使得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诗歌的含义。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鉴赏,禁止越俎代庖,不允许剥夺学生的鉴赏机会。例如,讲解咏怀古迹时,笔者利用相关诗歌让学生认识昭君,同时针对昭君出塞提出个人看法,虽然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可充分展现学生的见解。经由一段时间的讨论与总结,然后剖析和鉴赏咏怀古迹,此时学生便可轻松理解杜甫表达的怨恨之情。

  【结语】

  增强诗歌鉴赏能力,提升鉴赏教学效果,已变成高校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诗歌鉴赏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并关乎着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应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不断改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圣萍.试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xx(28)

古诗文鉴赏10

  古人云:“诗歌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也能让我们收获内心的愉悦和思考。

  朗读古诗文,需要注意的不仅是语调音色,更要理解诗歌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山居秋暝》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虽然简单明了,但却能让人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到深处的孤独和寂寞。要想完整地领略一首诗的意境,还需要深度挖掘诗中的比喻、引申和典故等诗歌元素,从而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

  此外,朗读古诗文也可以锻炼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语音的抑扬顿挫以及情感的传达,这对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时的口语表达有很大的帮助。

  诵读经典诗文,也是一种心灵洗礼的过程。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诗人的感悟相融合,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比如读到《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们会不禁想到自己的窗外是否也有这样美丽的月光,生出一种平静而美好的心情。

  朗读古诗文和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和情感,也能够锻炼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内心世界。让我们不断地去接触、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让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跨越时空,继续陶冶我们的情感与思想。

古诗文鉴赏11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一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达技巧及效果。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思路点拨】主题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鉴赏任何一首诗词的时候都要先把握住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这首诗抒发了……感情。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古诗文鉴赏12

  1 分析意象、意境型

  如: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

  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

  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文鉴赏13

  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张耒.宋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意何如。

  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人似乎及其畏热,闭门谢客,也不甚出门。由于人迹罕至,青苔长满庭院惹鸟儿来散步,绿叶也自在垂下,带着虫子的痕迹。寒泉从井中流出算什么呢,白羽的飞鸟已招不来清凉。等到秋节到来,西风萧萧,我邀你一起品佳肴美酒,不知你意下何如?可以感受到诗人虽不喜酷热天气,但仍能记得与友人相约一场,不难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感情。

古诗文鉴赏14

  从重点字词处设置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题点设置的一个内容。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题导引]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因此,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答案应为A。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读懂诗句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试题多在关键语句处设置题点。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选出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C、“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解题导引]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由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整句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也不是写梦境。而且,这两句也并没有写到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情形。答案是A。

  从意象上设置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从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题导引]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是因为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高洁的气质无关。因此,如果对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误选。答案是C。

  从感情的角度设置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对[甲][乙]两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甲词所写的一是一位思妇——秦娥;乙词中没有人物姓名,没有人物活动,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两词均描绘了秋季景物。

  C、两词均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D、两词结尾均具博大苍凉之气,但前者略显伤感,后者则透露出昂扬豪迈的英雄气概。

  [解题导引][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乙]词作者是伟人,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答案为D。另外,[甲]词是一首叙事词,写的是冬景;[乙]词没有抒发豪迈之情。据此排除前三项。

  从意境上设置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人创作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把意境的优劣作为评判诗的重要标准。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杜甫的诗《漫成一首》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此相同的一首是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题导引]备选的四个答案中,只有C项诗的意境由四景组成,即“江山”、“花草”、“燕子”、“鸳鸯”。所以,答案选C。

  从风格上设置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有不同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的创作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鉴赏诗歌不能不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对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见例2)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把上下两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过片(下片的开头)内容不变。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军容和雄心,末句却是现实情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写了抗金的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十分振奋人心。

  C、这首词词题是“壮语”,前九句雄姿英发,堪称壮语,而末句却是感情大转折,使全首词变得低沉凄凉,一变而为婉约派的风格。

  D、尾句是写现实生活,与前文的想象之辞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

  [解题导引]这首词和辛弃疾的其他词一样,格调是豪迈高昂的。末句是对前九句的大转折,使全词顿生悲壮之气,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这种艺术手法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本题答案是C。

  从表达技巧上设置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解题导引]这首词揭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内容曲折而含蓄,笔调跌宕而有致,在与侍女的一问一答之间委婉含蓄的流露出惜春的情愫,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因此答案为C。

  从用典处设置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对《出塞》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首句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诗人由眼前的“明月”和“关”联想到秦汉两代曾经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写外族入侵,战士们因抵御外侮而长期不能归还。

  C、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赞扬。

  D、这首诗的情绪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慷慨而又含蓄,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所特有的风格。

  [解题导引]《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这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答案是C。

  从节奏方面设置诗歌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的古代诗歌非常重视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的节奏,进行诵读,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有着很大的帮助。对王维《山居秋暝》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恰当一项是

  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竹喧/归浣/女随意/春芳/歇

古诗文鉴赏15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鉴赏】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敬仰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它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它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它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将其写入了诗中,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这就是因为人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无比美妙的春光,有很多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头来,仍然只有几首作品能广为传诵。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其他人,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相关推荐】

  《钱塘湖春行》全诗翻译注释

  《钱塘湖春行》艺术特点

  《钱塘湖春行》全诗结构分析

  《钱塘湖春行》创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感情?

  《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中表明行踪路线的词语有哪些?

【古诗文鉴赏】相关文章:

诗经《大车》古诗文鉴赏11-08

初二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要点:古诗文鉴赏06-26

李白经典的古诗文06-24

国学经典古诗文05-16

古诗文作文02-17

古诗文作文05-04

经典的宋词鉴赏11-02

有关菊花的经典古诗文10-24

孤雁古诗文赏析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