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学设计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绝句》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
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杖藜/扶我//过桥东。
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枝/红杏//出墙来。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
③齐读,;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
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背《游园不值》。
2、《游园不值》采用以少胜多的`手法烘托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出示《绝句》。
指名读。
要求用“四步法”学习。
2、知诗人:简介僧人志南,3、明诗意:
(1)白读绝句,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古木:年代久远的树木。
短篷:有篷的小船(看图)。
杖藜:藜茎做的拐杖。
杏花雨:清明时节杏花盛开时下的雨。
杨柳风:柔和的春风。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男生读,女生想象诗意。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诗人志南将船系在岸边占树的树阴中,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将湿末湿,杨柳风很柔和,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寒冷。
4、悟诗情:
(1)春光明媚,勾起诗人的游兴,你能感受涛人此时的喜悦心情吗?
(2)配乐朗涌。
(3)指名看图背诵。齐背。
(4)创设情境,听音乐,看画面,想象。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连起来说一说,就是《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试着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三,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练习1》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照样子填空。
4、重新排列次序混乱的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读背背。
7、口语交际:不要私自撕别人的邮票。
8、学写毛笔字。
古诗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理解成诵。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洞庭湖图片,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视频《白居易简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结合课文插图及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学步骤: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有关洞庭湖图片。设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看诗人刘禹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结合动画课件《望洞庭:刘禹锡》完成下列教学步骤:
1、学生边读边参阅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及动画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课文插图及动画课件《忆江南》,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利用视频资源《白居易简介》,介绍白居易情况: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并背诵二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主题及表达的感情。
3. 学习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难点: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学习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诗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合称“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龚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现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诗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4. 给下面诗句划分节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颌联诗人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作者不愿将伤感流露出来,因而心思急转。换了个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颈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尾联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帕抹眼泪,免得让人笑话。
这是一首_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但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了一种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的胸怀,体现了高远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二)<<已亥杂诗>>
写作背景:诗人龚自珍生活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他渴望改革,写了许多文章,指出许多办法,但不被重视,被迫辞官回家。当时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陆续写了315首绝句,回忆了他平生经历的哀乐,这些诗集结成册即为《己亥杂诗》。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写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_________。“浩荡”修饰“离愁”写出了“离愁”_________。“白日斜”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种____________的感觉。诗人知道此次一别实际上就等于永远告别朝廷、告别仕途、告别京城,所以产生了一种永远离开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诗人移情于物,赞美落花、赞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花”“护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诗人以花___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__的执着追求。
3.陆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龚自珍的思想境界更显高远。
三、 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谁背得更快。
四、学(教)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会闻到花草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我们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原上,我们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走进乡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总是一幅自然、清新、和谐的生活景象。那么在古代诗人的眼中乡村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词中的乡村生活。(板书课题:23古诗词三首)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对我们来说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课件出示翁卷生平)。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
请学生朗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小结:乡村是地点(江南一带)四月是时间(初夏时期)
听老师读诗题,从老师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听出向往之情、、、、、、)是啊,我向往乡村四月。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3师范读。
4学生在小组内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想一想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现在就让我们欣赏一下这四月的景色。(课件播放乡村景色))
三、品读美景。
1.多美的景色啊!与这样的景色相比刚才同学们说的就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了。那么请同学们再朗读全诗,然后看看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引导分析:
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
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
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启发想象: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翠绿翠绿的山原它与银光闪闪的水田相互衬托这不也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呢,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
(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学生回答如歌的鸟叫,悦耳的鸟叫、、、、)
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隐约中还传来了杜鹃鸟如歌的鸣叫,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吗?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两行诗句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美读前两句并播放课件展示美景)
板书:景美
边播图片老师边渲染: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可引读,或师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齐读后两句
1.再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学生回答)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6.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让我们怀着对村民的崇敬之情再读后两句。
板书:人勤
五、悟读升华
1.多动听的诗歌啊!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3.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学生练习背诵)
4.指名汇报背诵古诗,齐背诵古诗。
六、谈谈收获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
七.拓展阅读。
象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孟浩然、王维、陶渊明等等,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课件出示)
像这样描写田园的古诗还有很多,课后我希望同学们能的找出一些这样的田园诗读一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山原白川采桑养蚕
〉景美〉人勤
子规烟雨插秧种田
古诗的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设计思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字典或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看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反映战争的。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资料。
师补充。
三、理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象、狗窦、雉、旅葵、舂谷、贻、秦、关
4、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伴听。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三)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但佼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学生带感情练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论指导。
3、带感情再读诗歌。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
古诗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上网等途径,分类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理解。
课前准备:
1、收集、鉴赏、吟诵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2、教学课件及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涛声依旧》中歌词依据的古诗
2、咏雪和咏柳名句
3、生活中我们用古诗抒情
二、分组古诗接龙比赛活动。
1、各组推荐接龙学生。
2、各组代表分组进行古诗接龙比赛(接龙的是七、八年级语文书中出现的名句,每组四句共十六句)。
3、教师及时对活动进行点评。
4、全班齐读所接龙的古诗句。
三、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
1、复习搜集资料的途径。
(图书馆、实地调查、采访、上网……)
2、学生活动:分组分类上网或从书中收集相关古诗句
(第一组:描写山水风光;第二组:描写春夏秋冬;第三组:抒发离愁别绪;第四组:表达人生哲理)
3、各组同学间进行交流。
4、各组指名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把收集到的古诗在小黑板中设计出。
5、教师引导对各组板报进行点评。
四、诵古诗
1、各组派代表朗读一首古诗。
2、任选一组所朗读的诗全班齐读并作朗读指导。
五、古诗今写
1、学生自由写古体诗。
2、每组指名一位同学诵读自己写的古体诗。
六:在《明月几时有》的歌声中结束本次课堂教学。
板书设计:
幻灯片中的内容及学生所办的分门别类辑古诗小黑板板报。
古诗的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古诗的教学设计8
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古诗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1.组织交流作者的资料
(板书课题及作者)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王昌龄工七绝,堪与李白争胜。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
2.教师出示幻灯片
二、练习朗读古诗
1.组间巡视,随机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指名读、同桌间合作读、齐读)
三、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组织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四、指导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1.学生有感情读课文
2.个人读-自愿读-齐读
五、指导学生背诵
1、学生默背,准备参加比赛
2、全班一齐背诵
六.课外延伸
教师用幻灯出示,组织学生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古代楚国,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教师幻灯出示有关典故的资料
6.小组内讨论诗的大意
7.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情激昂、充满豪情)
8.组织学生背诵。
三、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
四、作业
预习下一课(自学生字、读通古诗、查阅资料)
古诗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和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由一枝红杏如何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情景导入。
1.检查预习:背一背古诗。
我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的韵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
2.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春天的时候,出去踏春呢?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大诗人——叶绍翁写春天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体会诗句该是如何朗读的。
2.跟读,指名读古诗。
3.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心底慢慢体会一下诗句的意思。
三、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叶绍翁,北宋诗人。
2、解诗题:(强调“值”是“遇”的意思)
雨过天晴,作者去访友游园,碰巧主人不在,他不得进门,所以题目定为“游园不值”,也就是游园不遇。
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再来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要求要按照七言的节奏来读。
四、抓字眼,晓诗意。
1、结合生活,谈谈认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尽管我们才读了几遍,我们跟着叶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的有什么?(苍苔、柴扉、红杏)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它们的了解。
①柴扉:柴扉是什么意思?(柴门,用柴草编织的门。)是不是这样的呢?(出示课件图片)这样的门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简陋)
②苍苔:青苔。——体现出春天到了,生命力的强盛,毛茸茸的、生机勃勃。
③红杏:红色的杏花。——美丽,灿烂,生命力强。
2、抓字眼,晓诗意。
①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呢?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学生回答的问题略)
②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门久不开”
A师点拨:
“怜”在汉语中有“可怜”、“爱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爱惜”的意思。 “屐”是古代人们常常穿着用木的一种鞋子,要注意这个字的字形。
“扣”柴门,为什么不是“敲”?
(因为作者尊敬主人)“扣”的动作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用手扣桌子)因为尊敬主人,所以作者轻轻的扣着门,因此在“扣”的前边用了一个“小”字,“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
B小组讨论:为什么会久不开呢?(让学生掌握作者的逆向思维方法,也就是联系上下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
C “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失望、扫兴、遗憾)
D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该诗句的意思。
③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A问:作者游园不得进门,但是他还看到了什么?(红杏)是的,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可是,他没有进入到园子里,为什么他会说“春色满园”?
诗人根据什么想象园内春色满园,你能从一个“满”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述园内美丽景色。
B想象诗境,视觉体验。
现在让我们也跟着诗人一起,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想象“满园”是怎样的景色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生: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你们想看看我们所想象到的满园春色吗?(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示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C看到这样美丽的春色,你们现在的心情是如何的?(高兴)那么诗人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想到园内满园春色,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板书:快慰、高兴)
D抓“关”和“出”。
是谁关住春色,用什么“关”住春色?
红杏是怎样“出”墙来?
红杏为什么能“出”墙?
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它们会冲破牢笼,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发展生长起来。)
④ 完整地说说诗意。
五、回顾所学,思维拓展。
1、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更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前两句应该读出扫兴、惆怅之感,后两句应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2、延伸探索
春色是多少古代文人墨客笔下不息的主题。你会背哪些春天的诗。
六、作业布置:
1、春色是如此的美丽,如果被其他的诗人看到这样美的春色,一定也会吟出很多关于春天的诗章。回去搜集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或者叶绍翁的诗句,下节课,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
2、结合自己这节课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诗作画。
古诗的教学设计11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词更是文学艺术的魁宝。好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阅读古诗词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能力和文化修养。《语文课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是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纷纷出现,并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诗词赏析是个极其广泛的话题,中考诗词复习第二课应该依据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类型确定为景物描绘、意境体验、作者情感三个方面,以景物描绘作为重点,以意境体验作为难点,采用以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进行。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情”和“景”的关系,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并且初中阶段所选89首课内外古诗词绝大部分选取自然景物,借以寄托作者的情思。因此,复习重点放在了“景物的描绘与概括”上,也尝试通过景物的分析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之路,以“景物分析”为重点带动难点——“意境体验”的突破。在整节复习课的过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强调共性。
以“如何欣赏一幅画”带动学生欣赏古诗词。学生第一遍阅读诗词,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诗中具体景物特征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却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用文字描绘的景物的冷暖色调。因此,复习中把冷暖两色调作为大背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这也是简化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冷暖色调的界定取决于诗人所选取的借以抒发情怀的景物及其特征 ,也是我们鉴赏古诗的重要环节。带领学生由初步感知进入诗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景物画面是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题型,其分值与20xx年热点题型“给定语句自选角度欣赏”分值相当。复习中,列举到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范例,意在让学生抓个体景物掌握形容词在描绘画面中的使用,列举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在让学生在描绘画面时注意季节词,色彩词及填加动态词的适用,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巩固训练。
中考试题中除对景物描绘的考查外,还涉及到画面特点的概括能力的考查,这一环节的训练仍建立在冷暖色调前提下进行规律性的归纳,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群体景物组成的画面特点。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特点概括: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称之为“孤烟”,它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而一个“直”又体现出它的劲拔和坚毅之美。“落日”给人以伤感,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苍茫的感受。整个画面给人雄伟之感,诗中景物画面特点即可概括为“雄浑壮阔的大漠黄昏落日图”。教师给学生分析后,尤其让学生注意的是概括画面特点的语句的构成特点,辅之以其他诗词的训练,争取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结构的语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规训练,景物及其特征分析结束后应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于上一复习环节中群体景物特征的概括与意境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学生在冷暖色调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潜在意识在感受着画面,所以在设想中将“意境体验”作为第三个复习环节。意境是诗歌赏析中最难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将诗词作以内容上的细致划分之后,再给学生传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体验上花费的时间多,学生对此理解却如同雾里看花。在本节复习中,此环节仍是难点,但不作为详细部分,只需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即画面概括的群体景物特征即可作为意境去理解,等于给学生体验意境的一个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体的诗词作口头练习即可。
在描绘画面和概括画面的重点训练中,学生感受画面已有潜在的情感意识,课堂第四个环节——“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调为前提,以具体诗歌为例,归纳出冷暖色调下作者通常带有的情感,如:愉悦、欢快、赞美、兴奋、思念、惜别、悲凉、哀伤、惆怅等等。期间,刘禹锡的《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李白的《行路难》都属于两色调,学生体会其情感时也要从两色调入手作为特例分析。这一环节的复习要强调中考试题中体会作者情感的简答题的注意事项,如杜甫《望岳》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简答为:“诗人看到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美景的兴奋激动的心情。”
古诗的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
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
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
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评析】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1、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2、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古诗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释题:
⑴读古诗题目。
(注意重点字音:赠。)
⑵师简介诗人“苏轼”。
2、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⑴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
擎残橙刘
⑶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⑷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七、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释题:
⑴读题。
⑵简介诗人“杜牧”。
2、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⑴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⑵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4、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5、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⑴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⑵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6、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⑴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⑵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古诗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牧”、“捕”、“蝉”等生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准备:
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出示苹果树图片)同学们,看到这课苹果树,你们想不想去摘苹果啊?下面大家举手来摘苹果认字吧!
出示生字,学生举手认读并组词。(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二、初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学生认真听诗歌中每个字的读音,并感受诗歌的韵味。
2、理解题目《所见》。
(1)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2)“所见”就是指所看见的东西。
3、介绍作者。(袁枚是我国清代诗人)
4、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个别字的'发音。
5、要求学生朗读古诗,画/号表示停顿。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中看到的画面。图中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这是我们看到的,想象一下,他还在干什么?(他在唱歌)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传遍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他的歌声怎么样?诗人是怎么描述的?
生:他的唱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3、多可爱的孩子啊,多美的古诗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古诗、请个别学生来读一读)
四、背诵古诗。
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看看谁先背会。
五、课堂小结
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诵下来了,大家课后再去感受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吧!
古诗的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六七里”、“弄”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历着童年这一纯真美好的时刻。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些事情是令你难忘的呢?(生说)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以前的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牧童》这首古诗。
(板书:牧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写的这首诗中有没有你的影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多叫几个同学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
强调“蓑”的读音。
2、了解诗人:请学生说一说对诗人的了解,(学生对吕岩比较陌生)师简单介绍:
吕岩,字洞宾,就是我们常说的“八仙过海”“八仙之一吕洞宾,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农民起义,他便到终南山学道,后来便不知去向。
3、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生说)
4、请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探究交流:
1、请学生带着出的问题自己先读古诗,先自己思考。
2、看来同学们用心品味古诗了,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3、小组派代表解决部分疑问(生对“六七里”,“弄”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四、想想画面,体会诗情
1、生再读全诗,品味意境
诗歌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就是因为它的语言凝练而涵义深厚。而本诗仅有寥寥的28个字就表达了丰富的含义。
我们还得通过细细的品读才能把谜团解开。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里,看看诗中描绘的是一份怎样的意境。
2、指一生读,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指几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相机归纳诗意,抓住重点字词。
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这两句诗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
师引导学生说具体,草原怎么样?(广阔)
师:你从哪里知道草地很广阔?
生:铺字,横字。
指草地像绿毯一样展开,这里让我感觉到了草地的广阔。
师:是啊,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你看得真准!大家读读前两句,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都使用了数字。
师:那么这草地只有方圆六七里吗?
生:不是,是为了形容草地辽阔。
师:那不用说了,“三四声”也不是说只有三四声笛声了。
那这里为什么这样写呢?当时是什么时候了?(傍晚)那时环境怎么样?(很幽静)那么这里这样写是为了?
生:突出环境的寂静。
师:的确,是为了突出乡村傍晚的寂静。
师:是的,这里的数字都不是实指,而是虚指。
在寂静的乡间小道上,晚风吹来,牧童是怎样的.心情?(生:很愉悦)那他会怎样吹笛子?(生答,表演)他还会怎样吹?(生表演)那么这个“弄”字在这里怎么理解呢?(生:表现出了牧童很淘气的样子)
师:大家理解得真好,看来这个“弄”字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咱们试着用一个字来替代“弄”,看看哪个字用的最好。
生:戏,逗。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用得更好呢?(戏)的确,同学们的想法更棒,抓住了牧童那悠闲自得的神态。
可见,写作文时也要字斟句酌,这样才能表达得更贴切。
②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生:牧童吃饱饭归来时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不脱就睡在了草地上。
(对“月明”没有提及。)
师:牧童睡在怎样的草地上?
生:洒满月光的草地上。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月明,就是明亮的月亮,月亮升起来了。
师:你找得真准!通过注释,我们知道了蓑衣是什么样的衣服?(生答)
师:那绝不是件漂亮舒服的衣服,为什么他连脱都不脱就躺了下来。
生:他可能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
生:他可能是怕脱衣服的声音太大了,怕吵到草地的那些小动物。
师:是啊,他可能是怕打破这月夜的宁静。
师: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答)
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
四、感情读诗,悟其感情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把老师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画中。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多么可爱的牧童啊!你们喜欢吗?(喜欢)那请你们带着对牧童的喜爱之情,再读这首诗。
(可能有的学生也说牧童的生活很苦,同情牧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感悟。)
1、 指名读
2、 男女生赛读
3、 全班齐读
4、 检查背诵情况:指生背,全班齐背。
五、拓展巩固
1、根据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自学《舟过安仁》。
2、请同学们下去之后再搜集一些有趣的儿童诗,下次课我们来交流交流。
这是我们学校组织听课时讲的一课,课后我有进一步完善的教案,在本节课中我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我尊重了学生的体验,最后我让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我感觉他的生活很悲惨,接着他用很低沉的语气读了起来,看得出他很用心,我借机对我那平时不怎么发表自己的想法的同学说:“这就是我所要的语文课,希望同学们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让语文课成为我们真正的交流平台。”我想以后的课堂会有所改善的。
【古诗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5-15
(精选)古诗教学设计05-15
古诗教学设计02-26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03-27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05-15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11-27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21篇)02-24
古诗《静夜思》教学设计12-21
语文古诗下册《所见》教学设计03-27
古诗教学设计汇编15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