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教案设计

时间:2024-05-29 15:20:59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古诗教案设计(实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教案设计(实用15篇)

古诗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达成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

  2、板书古诗题目,读题,并解题。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4、教师简单介绍诗人:杜牧。

  背诵以前学习描写儿童的古诗。

  读题,并解题

  听教师介绍诗人。

  二、初读课文。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1、明确初读要求:(1)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2)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3)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评议。

  根据要求读古诗。

  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

  并想象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1、学生齐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2、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4、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好古诗。

  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质疑。

  图文结合理解:牧童骑黄牛

  想象牧童的歌声。理解:歌声振林樾。

  朗读诗句。

  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齐读诗句。

  尝试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一起再来读古诗。

  四、读诗想画面。

  通过听范读,看画面,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想象。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听老师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根据画面背诵。

  判断古诗季节。

  五、编故事。

  通过编故事,启发学生想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1、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2、指名交流故事。

  试着编一个故事。

  交流故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所见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所想

  忽然闭口立。

  教后反思:

  学习古诗最关键的是体会诗境,而在体会诗境之前,先要学生正确理解诗意,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每首诗中总有其精华所在,抓住这些精彩的诗句,让学生读懂读透这些诗句,无疑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我就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一关键诗句,通过对比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展开想象,领会诗的意境。对隐士游踪不定,无羁无绊生活的赞叹,是诗人贾岛在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所要抒发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呢?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展开合想象,以此体会隐士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

  三、结合实际,补充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这儿的结合实际既指结合教材的实际,又指结合学生的实际。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分别穿插了:有关贾岛的典故《推敲》,贾岛的另一首绝句《剑客》,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案设计2

  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标语) 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背诵和月亮有关的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 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诗题,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将“绿”字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就要从诗句本身入手。抓住诗眼“绿”反复咀嚼、感悟,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感知整首诗的大意。在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并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思乡情怀。】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设计意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学完这首古诗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又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涵的意思。在反复吟诵中,入情入境地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古诗《秋思》,入境悟情,使得古诗教学的容量大,效率高。】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6.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7.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这两首诗的诗眼,引导学生学会推敲,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古诗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与《行行重行行》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古诗、《古诗十九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生掌握诗中所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的艺术手法。

  3、学生通过梳理大意和逐句赏析,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4、学生通过学习此诗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更懂得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时光。

  教学重点:

  1、分析诗中运用的叠音、比兴、对比等修辞手法。

  2、梳理诗歌大意并分“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两部分逐句赏析。

  教学难点:

  体味诗歌“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述法、朗读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25分钟)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这里的古诗,是指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称古诗或古体诗。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其中收录了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十九首五言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称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二、 梳理诗歌大意

  1、 学生浏览全诗和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2、 学生齐读全诗,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3、 诗歌表达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那么它是如何表现这种抽象的情感的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梳理一下全诗的大意。请一位同学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

  参考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女子自己安慰自己,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三、“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两部分逐句赏析

  1、经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诗歌第一句到第六句“会面安可知”,这是思妇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抒发离别之恨。第二部分则是从“胡马依北风”到结尾,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抒发相思之苦。思妇的离愁别恨就通过这两部分具体地表现出来了。

  2、分析到这里当然还无法领略这首诗的魅力所在,所以接下来我们要通过逐句的分析来深入细致地体味诗歌表情达意的高妙之处。

  (1)我们来看第一部分——离别之恨。请大家把第一部分一起来朗读一下,注意用缓慢忧伤的语调。

  “行行重行行”,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相连。“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大家思考一下,用这种叠音的手法有什么好处呢?叠音形成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于是,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接下来思妇又以“与君生别离”一句将离别之恨直接地抒发出来了。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接下来思妇以空间上的具体概念 “万余里”来告诉读者游子远行的距离,两人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正所谓“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正因为“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才路远难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这一部分抒发思妇的离别之恨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的,突出了路远相见之难。

  (2)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

  先请同学们朗读这一部分的内容。

  丈夫越行越远,会面越来越难,女子的思念也越来越浓烈,在极度思念中思妇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我们才学过的手法——比兴。飞禽走兽尚且不忘本,何况人呢?这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那么我们来看看“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两句又是从什么方面来联想啊?——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的薄幸,这里用浮云遮住太阳来比喻丈夫在外面被别的女子迷惑这样好坏两方面都被思妇想到了,说明她的相思确实很浓烈。而前两句写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分别的日子越来越久,女子的.容颜越来越憔悴,身体也越来越消瘦,而游子呢?却在外面“不顾反”,这里用了一个对比,将女子的思念和游子的不顾反对比,更突出了前者的相思之苦。当然猜测、怀疑是无济于事的,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里的“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看上去衰老。“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最后,女子一改前面的哀伤,而勉强振作,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这里体现了思妇的无奈,无奈之中更包含了哀伤。

  这一部分抒发的是思妇的相思之苦,那么它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的呢?和空间相对——时间。

  (3)总结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

  诗歌的两个部分从内容上说分别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恨”和“相思之苦”,在手法上写“离别之恨”时主要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而写“相思之苦”时主要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这样,时间与空间相互交织,再加上叠音、比兴、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思妇的感情抒发得充分到位,淋漓尽致。

  三、 介绍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接触过《古诗十九首》的同学可能了解,其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那么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会出现这么多表现离别的诗歌呢?这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行行重行行》因而也成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四、 总结诗歌的艺术成就。

  《行行重行行》不仅因为它的题材成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同时也因为它的“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

  五、 布置作业。

  这首诗非常值得我们熟记于心,剩下的时间就请大家自由诵读这首诗,准备下次早读课上默写。

  《行行重行行》教案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时代背景。2、理解诗歌含义。3、准确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意境,理解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真情至理。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同学们自读书以来,已经学了不少的诗词,其中有不少是反映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请大家回顾一下所学的诗词,并举出一例。(学生举例)

  这些诗歌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人生的启迪,今天让我们带着一份轻松的心情一起来赏析一首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这是一首妻子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的诗歌,抒发的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二)题解:

  1、问:《古诗十九首》是一部书还是一组诗?是谁编选的?

  明确:这是由南朝梁萧统收编的《昭明文选》中的一组诗。这组诗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是中国东汉五言诗的代表作,语言炉火纯青。钟嵘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问:《行行重行行》产生的时代背如何?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明确:是离乱时代。东汉后期党争激烈,杀伐不休;官僚垄断仕途,文人士子备受压抑。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找出路纷纷背井离乡,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本首诗属于“思妇”诗。

  (三)、学生自读:

  1、把你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和句子写在草稿纸上。

  2、你最喜欢哪一句诗?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老师检查自读情况,强调以下汉字的读音和意思:

  重(chóng):又。行(xǐng):走。 巢(cháo):鸟窝。

  缓(huǎn):宽。 蔽(bì):遮挡。 餐(cān);吃。

  (五)、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前6句):写离别。 第二层(后10句):写相思。

  (六)、分析理解诗意:

  1、研读第一层。指名朗读前6句,师生共同讨论:

  (1)问:“与君生别离”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君”指谁?

  明确:是活生生地离开。另一种理解为:生当死别离。这是一种痛苦的、难舍难分的离开。“君”是指女主人公的丈夫,与下文的“游子”同。

  (2)、问:“相去”是什么意思?与后文的“相去”有什么异同?

  明确:意思是距离,和后文的“相去”意同,但前者侧重空间,后者侧重时间。

  (3)、“各在天一涯”怎样理解?

  明确: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以“各在天一涯”。

  (4)、“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是怎样和上文呼应的?

  明确:“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与“天一涯”相呼应,指路途坎坷曲折;“长”与“万余里”呼应,指路途遥远,关山难度,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事频繁,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小结】:这六句是写别离。由无可奈何的生别,到各在天涯的远别,再到早归无盼的怨望,思妇的哀惋之状,浓浓的愁思情意,质朴而真实。

  2、研读第二层(后十句)。生诵读并讨论。

  (1) 问:怎样理解“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意思是飞禽走兽尚且思念故土,何况是人呢,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这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

  (2) 问:如何理解“衣带日已缓”的妙处?

  明确:自别离后,思妇日益憔悴,日渐消瘦,衣带渐松,游子啊,你怎么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无声的心灵呼唤,千百年来,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惋叹。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怎样理解?

  明确:“浮云” 象征彼此间情感的障碍。游子为什么长时间不归呢?是被他乡的女子所迷惑还是别的原因。思妇陷入了痛苦的猜疑、彷徨之中。

  (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中的“老”、“晚”如何理解?

  明确:“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是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指的是因极度的相思,导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5)“努力加餐饭”这一句表现了思妇怎样的心理状态?为什么要“努力”?

  明确:这句是在坐愁相思无果时的自我宽慰。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思妇尽量想把不开心的事扔到一边去,但对于一个相思憔悴的人来说,要加餐又何尝容易,所以要“努力”。这两个字透露出思妇那种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撑的苦心。

  (6)思妇这种刻骨铬心的相思之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今天的社会有怎样的期盼?

  明确:动乱的社会是思妇痛苦的根原,建设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是今天人们共同的期盼。对于学生则还需要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

  【小结】:游子久行未归,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兽犹如此,人何以堪?憔悴消瘦的思念,担心意外的疑虑,青春蹉跎的愁伤,勉强解脱的宽慰,读之使人悲感万端,为女主人公的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平实中见真情。

  (七)总结全文:

  本首诗写了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一对长期远离的情人的沉痛思念之情;抒发了思妇的离别之苦,相思之痛,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曲折心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复杂情感,因此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措词明白浅显,而内容丰富深厚;运用比兴手法,表现深刻而曲折的主观心情。

  (八)指导背诵。

  (九)练习:

  1、背诵《行行重行行》

  2、完成练习第二、三题。

  《行行重行行》教学思路

  1、导入:女性命运,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更给人沉重的压抑感。下面就让我们去感受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

  2、让学生谈“我了解的古诗十九首”明确: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其中收录了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十九首五言诗。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被誉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这里的古诗,是指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近体诗,非律诗称古诗或古体诗,《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因此被称为《古诗十九首》的序曲。

  3、学生浏览全诗和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4、让学生齐读这首诗,请一位同学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整首诗。

  参考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最后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女子自己安慰自己,努力加餐,保重身体。)

  5、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妇的离愁别恨)

  经过刚才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诗歌包含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从诗歌第一句到第六句“会面安可知”,这是思妇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抒发离别之恨。第二部分则是从“胡马依北风”到结尾,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了思妇的心理活动,抒发相思之苦。

  6、谈谈思妇的离愁别恨的是如何表现?

  7、作业:背诵全诗

  8、板书:

古诗教案设计4

  【课前透视】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练。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示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同学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同学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小朋友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协助同学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同学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知“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同学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研究法、朗读感悟法。

  【课前准备】

  1、每个同学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资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同学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身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一、初读

  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

  让会读背的同学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

  “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思路: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同学领读,充沛尊重了同学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二、细读

  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同学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同学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学可能有出的问题,如:

  “樾、意欲”的含义等。

  教师应在充沛引导同学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同学结合插图和自身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思路: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同学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同学心理需要,有利于同学的发展。

  三、诵读

  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同学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

  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同学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思路: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同学理解感悟。

  四、写字

  自主写字,提高同学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同学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同学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

  “木”字旁的写法等。

  2、同学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一、回顾

  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俺们是怎样学习的?

  思路:激发同学,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二、自学

  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协助同学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思路: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置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同学为主,引导同学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时积累,不时迁移。教师则根据同学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沛调动同学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汇报

  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说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同学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

  字音“柔”应为 róu 不是 yó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同学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

  “终究”“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协助同学理解。

  3、让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身的感受。

  四、诵读

  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同学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扮演读等方式,引导同学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同学读背:

  特别要注意指导同学读出诗的韵味。

  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五、实践

  创意表示,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同学结合着自身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表示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六、写字

  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同学评价。

古诗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教案设计6

  一 、 自主预习:

  1、搜集描写春天和田园风光的古诗或名句。(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搜集有关叶绍翁和杨万里的资料以和以前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诗。

  二、自主读悟,合作探究(8分钟自学,5分钟合作交流)

  同学们,自学古诗时可以借助资料、也可以问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身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句的意思。

  1、自身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和使得韵味。

  2、用自身喜欢的方式 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

  (1)解题: 不值: “游园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词语,明诗意。

  读古诗,从重点词语入手,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重点词语可记在书上)

  应: 怜: 屐齿: 苍苔: 小扣: 柴扉: 篱落:

  疏疏: 一径: 深: 急走:

  (3)看画面,想诗境

  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一幅怎样的情景,用自身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悟诗情,巧诵读

  《游园不值》一诗表示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示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

  对的喜爱之情。

  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诵读,比比谁背得既快又有韵味。

  三、交流展示(7分钟)

  1、默写古诗。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释带点的字,说说诗句的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 怜: 小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

古诗教案设计7

  教学内容:《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教学目的:1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吟诵并背诵。

  2 扣住重点词“静”“空”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静谧悠远的意境,感受作者的虚静淡泊。

  教学重难点: 1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虚静淡泊。

  2 读出诗歌的韵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件名言导入

  1出示课件,诸葛亮《诫子书》中前两句。

  2生齐读,口头解其意,并指名说。

  3出示释意的课件。学生齐读并理解,指名体会诸葛亮“静”的境界。

  4 归纳:诸葛亮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不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鸟鸣涧》这首古诗,来感受一下唐代诗人王维的静的境界。

  二 自学解诗意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请翻开课本156页自读古诗。

  3 课件出示自读题纲。①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②知作者、写作背景。③解诗题。④明诗意。

  4 交流自学情况:①指名三位同学读诗歌,再评议。②指名学生说说你知道作者的哪些情况。再出示课件作者简介,齐读。③指名学生理解诗题,再出示课件的理解。④出示课件字义,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再出示课件诗句之意,齐读。

  三 赏析诗歌

  1过渡 同学们我们已经把这首诗读通顺了,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既然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2 诗歌中的音乐。①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重点是“闲”“落”“静”“空”“鸣”“中”等字。②指导学生读准声调。让学 生看着课件用手指书空画着读。③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出平仄,平指一二声,仄指三四声。注意读出平长仄短。④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出诗中的'音乐。再分组读,评议。

  3 诗歌中的画。①过渡 孩子们继续读,在诗歌中有音乐,还有一幅幅山水画。二十个字就仿佛浓缩成了一个字。(板书:静)②静到了什么程度?指名说,明确“空”(板书:空)③这个夜,出奇的静,静得仿佛山都空了,“空”字让你联想到什么?指名说,明确(空洞,冷清,孤寂,一无所有)④启发想象诗歌的画面,A我看到了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 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B我看到了几片桂花缓缓飘落下来,宁静的月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整座春山,一群鸟儿被惊动的振动着翅膀,“叽叽喳喳”乱叫,清脆的叫声在山谷间发出。⑤由此可见作者王维静的境界是什么?指名回答,明确:悠闲自在、淡泊名利。

  四 总结照应。①师: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出示课件,齐读。②出示课件,齐读意思。③再次体会诸葛亮的静的境界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④师:希望我们也应该以王维的淡泊名利的静和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静来自勉,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 布置作业。出示课件。

  六 板书设计 鸟鸣涧

  王维

  静 空

  悠闲自在 淡泊名利

古诗教案设计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 粉骨碎身 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古诗教案设计9

  活动目的

  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习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习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

  3、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

  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

  答继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

  师:告诉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瞧!农民伯伯来了。

  2、(出示农民锄地的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

  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

  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习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1、(出示视频)完整欣赏古诗一遍。

  2、师 :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

  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逐句讲解并学念古诗:

  (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

  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

  齐念第一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

  (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

  老师小结: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会儿工夫农民伯伯的脸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农民伯伯辛苦不辛苦?

  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擦汗的动作。

  (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诵两遍)

  5、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配乐朗诵两遍)

  6、师: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个个小诗人了。下面我们再把刚才的动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动作配乐朗诵两遍)

  7、师: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朗诵非常好,我们请他们上来表演,(个别幼儿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曲调学习用歌唱古诗,萌发喜欢古诗的情感。

  1、师:老师还把这首好听的古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

  老师示范唱

  2、幼儿学习歌唱《悯农》

  四、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首古诗后,知道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农民伯伯这么辛

  苦的劳动,那我们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图片):小朋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

  五,结束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念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听。

古诗教案设计10

  【活动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夏日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朗读并背诵古诗。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喜欢夏天吗?那你们喜欢夏天的什么呢?现在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别样的夏天,看你们喜欢老师说的夏天吗。

  播放配乐,朗诵描述一段描述夏天的美文。

  这是一个初夏的午后,天还不是很热,在一个小池塘里,不时有涓涓细流涌出,竖起耳朵听听有传说中的泉水丁冬声吗?没有,也许是流的实在太细了吧。不远处,柳树随着风轻抚水面,树影倒映在水面上,忽明忽暗,清晰可见。好是这浓密树阴也爱上了晴天午后柔美的风光,放眼望去,几只蜻蜓在露出绿头的荷花投影上嬉戏呢。

  这样的夏天美吗?有位诗人叫杨万里,只用了个字写了首诗就把这样美的夏天描述了出来,小朋友想学学吗?出示古诗《小池》范读一遍。

  二、学习古诗。

  1、讲解古诗大意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写的和老师刚才说的一样吗?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意:泉眼似乎很珍惜泉水,所以水流的很细很慢,树荫照在水中,似乎爱上了这晴天里柔和而美丽的风光。小荷才露出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苞,就已经有蜻蜓站在了上面。

  2、小朋友说说这样的景色美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它。

  第一遍,跟读(并指出诗句对应图的位置。)第二遍,跟读(逐字读)。

  3、小朋友们读的都非常的好,接下来我有个好注意,这样读太没意思了,我们给他遍上好看的动作读一遍好吗?

  4、小朋友们都读的非常好,动作也做的很漂亮呢,我要告诉小朋友,小池还有一首歌呢,接下来我们听一遍,然后我们唱的时候把我们编的动作加上好吗?好的,我们先来听一遍。

  5、好玩吗?接下来有更好玩的呢,我们刚才做的动作太简单了,接下来我给小朋友一个任务。把你们按照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的'小朋友合作起来给每句诗遍编个动作,老师来指派个小组长负责好不好?

  好的,现在老师念那句,表演那句的小朋友就赶紧摆好动作好不好,我们来比一比那组最快。(可进行两遍)。

  6、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我们现在来检查下通过刚才的游戏有没有小朋友已经会背这首始了呢?

  三、拓展活动。

  我们在来做个游戏,老师呢给小朋友每人发一张画,但是它没画完,一会小朋友根据这首诗我们再在画上我们还认为要有的东西好不好?

  小朋友们,觉得这副画把夏天画完了吗,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现在。我们去外边看看,还有什么,然后回来把他添在我们的画上好吗?

古诗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在读中体会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对文学作品初步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以下读音: 水淋淋(lín) 啼啭(zhuàn) 倾吐(tǔ)

  3、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4、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感悟,探究解疑

  1、自读感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⑴ 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④ 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学生寻找文中作者的感觉,或产生自己独特的奇思妙想。

  ⑵ 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 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 点击教学软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同时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 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① 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 组内朗读比赛。 ③ 各组代表在班上展示读,并配以音乐,读后师生评议。

  四、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画一幅《山雨》的彩色图画,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适时适当地给予点拨、引导,为学生提供帮助。学生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交流等形式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究。

古诗教案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二、难点、重点解析

  (一)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问题,可参见自读提示。《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玉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尤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自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戍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六等词语、句法题。

  (二)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一层(段首前12字)两句偶句,交待建宫背后的`巨大耗资。

  二层(“覆压”……“直走咸阳”)写宫之宏伟规摸。

  三层(“二川溶溶”……“不知西东”)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四层(“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宫中人物活动。

  第2段: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层(前6句)写供玩乐的宫人来源。

  二层(“明星荧荧”……“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层(余下各句)从珠宝陈设写荒淫,揭示抢掠行径。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统治者只图私利不顾民槽,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二层(“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纵欲纷奢,以致众叛亲离。

  三层(余下各句)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秦皇无道,导致了农民起义、宫殿被焚的后果,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第4段: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三)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他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3段夹叙夹议,点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第4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4句言简意赅,暗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辙。

  由此可见,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以敬诫“后人”是全文主旨。联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唐敬宗的年号——5;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以看出这“后人”指的应是当时最高统治者。

  (四)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观止》的篇末总评说:“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在第2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摸、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汉代大赋不少作品铺张扬厉,堆砌词藻。杜牧则发挥了赋的长处,着意铺陈夸张,但所有的铺叙又都为后文的议论张本,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从这一节对美人的描写可见一斑。

  (六)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壬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

  (七)文章语言精炼,而含意丰富。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起笔就不同凡响。(古文观止)编者的评语是:“起四语。只十二字,便将始皇统一以后纵心溢志写尽,真突兀可喜。”开头两句,写六国覆灭,由秦一统天下。形似泛泛叙事,实则为下文伏脉:“六王”为何会“毕”?“四海”为何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开始总结历史教训的。后两句,说伐尽蜀山林木,才将阿房宫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规模浩大,蕴含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运往关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经多少艰难险阻,作者没有细说但读者自可想见。而要建成如此奇伟之宫室,伐木运木只是一项工程。统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滥用民力,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纵心溢志”,“骄奢淫逸”,正是取祸之由。起首4句,不仅气魄宏大,且含意深广,耐人寻味。从语言上看,两两对偶,各各押韵(全押仄声韵),音调急促有力,确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简意深之处并不少见。又如第2段写秦人挥金如土,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字,构成4个比喻。一面是挥霍无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处铺叙也为下文生发议论奠定基础。作者锤字炼句皆有所指,这些地方宜深入体会,认真学习。

  附:《阿房宫赋》知识要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屋角向心,像钩一样,互相联系;斗角:屋角相向,又像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使,假使)

  4、几千万落(落,座)

  (二)一词多义

  1、使?使负栋之柱(让,动词)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2、一?六王毕,四海一(一体,名词)?一肌一容(每、一说全部,副词) 楚人一炬(次数,数词)

  3、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的,结构助词)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动词)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它,即掷弃的珍宝,代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01. 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骊山”作状语,在骊山)

  02. 廊腰缦回(名词“腰”、“缦”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03.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名词“蜂房”、“水涡”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04. 辇来于秦(名词“辇”作“来”的状语,用车子,乘车)

  2.名词、副词、数词用作动词

  01. 族秦者秦也(名词“族”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

  02. 奈何取之尽锱铢(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取尽)

  03.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歌” “弦”用作动词,歌唱、弹琴)

  04. 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一”用作动词,统一)

  3.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借鉴)

  4.动词用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动词“收藏”“经营”用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四)句式

  1.判断句

  (1)以“……者……也”表示判断。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为……”表判断。如: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表示判断,说明原因,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状语后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被动句 函谷举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 )其人 (省略介词“于”,从)

  复道行( )空 (省略介词“于”,在)

古诗教案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认读、书写的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我们来开一个古诗的交流会,怎么样?你喜欢哪首古诗就马上站起来背,由你开始!(学生背)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咱们班同学平日里特别注意积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教师板书)请同学们跟我齐读一遍课题。

  二、自由读诗

  同学们,我们知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一说独坐敬亭山这个题目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

  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同学们想不想看这首古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谁能来把这首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声音真响亮!那现在我们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最好多读几遍。开始吧!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诗热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非常喜欢这首古诗,那肯定读得也不错。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愿意像他一样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咱们班的男子汉来读一读?不愧为男子汉,读的声音就是响亮!女同学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三、朗读古诗

  1、录音听读:

  同学们读得真流利!那你想不想听听播音员是怎么读的?(想)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课件录音)谁能说一说播音员读得和你有什么区别?(学生说:有感情、有拖音、字读得有起有伏)你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那我们就小声地随着播音员一起来读一读?(学生看大屏幕读)刚才我们是随着播音员一起读,你能单独有感情地来读一读吗?(能)我们先来练习练习。谁想读?还有谁?想读得我们就站起来一起读!

  你读得已经很有味道了!

  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一只小黄鹂!

  老师认为你就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很大!

  2、读中领悟: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怎么样?在同学的桌面上都有一些不完整的字条,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合作把它组成一首完整的诗,粘贴在这张白纸上。第一个先完成的小组就可以到台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检查一下他们的答案对吗?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小组合作的力量多大呀!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不仅答案正确,而且还粘贴的工整、美观。让我们掌声鼓励这些小组的同学。在座的同学和他们的答案一样吗?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我们同学都这么棒,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行吗?那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眼前仿佛都看到了什么?教师范读。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一说,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教师相应板画。

  同学们说得这么好,那你想不想随着优美的音乐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谁来读?你也来试一试?老师认为你也是我们班的小播音员,你读得这么好,肯定小组读得也不错,小组起来读一读?

  四、理解诗句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读得过程中对诗已经有了自己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对照着图片(课件扫描)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学生交流)在这首古诗中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同学们说得这么好,看来你对这首诗理解很深。

  同学们,假如你是李白,就坐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你想不想看一看当时景色?(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教师播放课件。一边讲解:同学们我们就是诗人李白,让我们带着孤独、寂寞的心情,独自坐在敬亭山的对面吧!一群群的鸟儿都全部飞走了,就连一片白云也飘然而去;诗人静静的看着这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望着诗人,怎么看也不厌倦。)

  同学们,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不能带着与诗人同样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来地感情地读一读。(读得形式多样)

  五、随乐唱诗

  同学们读得太精彩了,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师想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唱一唱,那会怎么样?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来试一试?会唱的同学大声地唱一唱!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唱了这首诗,那你能不能自己来编曲子把这首诗唱一唱呢?自己先来试一试?谁愿意来唱一唱?同学们唱得这么好,我也想唱一唱,行吗?教师唱:《春天在哪里》的曲子、《数鸭子》曲子、《阿门、阿前》的曲子、《采蘑菇的小姑娘》曲子、《上学歌》曲子

  六、延伸拓展

  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读诗、画诗、唱诗,那你想不想来当个小诗人来作一首诗呢?(想)课件播放:老师这有四幅图画,它们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来作一首诗。开始吧!

  老师找学生到台前来展示一下,你能大声地来读一读你所写的诗吗?(学生读)

  你真棒,真像一个小诗人!

  你写得诗太美了,真让老师大吃一惊!

  看了你的诗,老师仿佛看到秋天就在眼前!

  从你的诗中,让老师感觉到春天真美!

  七、教师小结

  老师相信同学们还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句来。可是这节课的时间到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交流或者与爸爸、妈妈一起来写一写。下节课我们就来开一个自编诗的展示会,好不好?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下课!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6、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 dòng、潭 tán、螺 luó、磨 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⑴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引导学生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理解得真不错。

  引导学生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后记与反馈】

  《敬亭山》这首诗,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寂寂寞的感情,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望洞庭》诗人则以轻快的笔触,勾出一副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这两首诗我主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学,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但对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感受不深,这也有可能是孩子们搜集资料的不足,对诗人当时情景不是很了解所造成。而我做的也很不够,开学之初,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我没有细细备课,在很仓促的情况下上了这节课,很多问题都是请教同组的老师,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抽出时间来好好备备课,每节课讲求效益,让孩们享受快乐学习的乐趣!

古诗教案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6、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1、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3、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

  《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下了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已经背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效果较好。

古诗教案设计15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身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同学: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俺们学习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 抽讲,其他同学可补充。

  ⑶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 每位同学自身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与。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 齐读;

  ⑵ 竞赛朗读;(男女生)

  ⑶ 同桌互读;

  ⑷ 齐读;

  ⑸ 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

  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讲嫦娥故事,体会丰富的想象

  1、这节课,俺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嫦娥》,齐读课题:

  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资料)讲故事,师参与。

  3、抽讲,其余补充或教师补充。

  4、出示嫦娥神话故事课件。(师配说白,见后。)

  5、每生自身讲讲(再次出示课件)

  6、从这个神话故事,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二、学诗及生字

  1、读诗,注意生字读音。

  2、自同学字、抽说音形义:

  “烛”(翘音,生活中见到的蜡烛,所以“火”字旁,右“虫”。)

  “晓”(天快亮时,左“日”旁,右“尧”右上没一点)

  3、学诗:

  ⑴ 根据课前预习自学诗意,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师参与。

  ⑵ 抽说,师生一起根据上下诗意和信息理解诗意。

  (启发:“第一句”长河渐落晓星沉可知是人间。“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上映着烛影,说明是夜晚。)

  诗意:烛影映在云母屏风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没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独,猜测嫦娥应该后悔吃了不死仙药。

  ⑶ 读诗、读诗:

  自读、互抽读、齐读、背。

  三、拓展

  课后搜集其它神话或明间故事,准备园地八故事会讲。

【古诗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案设计05-28

古诗教案设计通用[15篇]05-28

幼儿园古诗《梅花》教案设计(精选12篇)10-26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09-09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09-09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09-09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09-09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08-29

古诗05-26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