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黄鹤楼的古诗

时间:2024-05-18 15:06:39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黄鹤楼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的古诗1

  [教学设想及依据]

  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

  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

  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情感训练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了解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

  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诗》吗,我建议全班一起背诵,来体会一下诗的情味美,感受诗的音乐美。(全班齐背《静夜诗》)你们都喜欢诗吗?为什么?(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二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四个任务: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以上教学板块让学生掌握了诗歌朗读方法,现学现用]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两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板块以学生译读为主,达到完成诗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强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而《黄鹤楼》则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情感。

  2、在品味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以下要求写作:

  假如时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颢,请你把他们的诗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别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块以学生写作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

  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文,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

  六、回味小结

  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与创新运用,让每位同学都已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

  听读——划分节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译读——理解内容送别思乡

  说读——体味情感豁达惆怅

  背读——积累语言

黄鹤楼的古诗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翻译·赏析

  【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广陵:到广陵去。之,往,去。广陵,广陵郡,扬州的旧名,今江苏扬州市。

  故人:老朋友。指大诗人孟浩然。

  西辞:孟浩然是从西向东行,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春天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繁华景象。

  下:沿江顺流而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意思是只有一叶帆船远远地消失在天尽头。

  天际:天边。

  【译文】

  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东下扬州的时候,正是杨柳如烟、繁花似锦的暮春时节。帆船孤独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渐渐消失了,只有浩浩的江水依然在向天边默默地奔流。

  【赏析】

  这首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送别情味。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 “宦游人”“在歧路”的少年刚肠离别,也不同于屈原《九歌》那种“悲莫悲兮伤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似的离别,更没有高适《别董大》那种同是失意之人的劝勉与激励。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了一种得意之人充满诗意的离别,充满喜悦的离别,充满向往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两位不同寻常的风流潇洒的浪漫派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送行地点与友人欲前往的繁华的目的地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与众不同的诗意。

  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应该是两位诗人好友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之仙人飞上神圣的天宫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说明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的季节正是烟花三月,在这繁花似锦的陽春三月,又是在这个开元盛世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扬州城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难怪清人孙洙誉之为“千古丽句”。

  诗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却饱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不是把朋友送上船就完事了,而是一直目送友人乘船顺流东去,船已经扬帆而去,诗人仍然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久。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的地方。“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对游览扬州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通观全篇,没有一个“送”子,也没有一句话写离别之情,前两句仅仅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被送的人及去向,后两句也仅仅是以描绘的笔调写别后的场景,然而诗人与有人之间笃厚的交情,诗人内心深处淡淡的离愁,诗人对繁华扬州的美好向往已然跃然纸上,极为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孟浩然的身份证上,名字其实写的是孟浩,可能觉得没气势,重起艺名的时候,就把孟浩然,当成了自己的字号,他出生在湖北襄阳,家里条件不错,很可能是做生意的读书人,小康家庭。

  这一点对孟浩然的前半生,影响很大,因为在他的字典里,人生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落魄,流浪。

  孟浩然九岁开始读书,课余学习剑法。

  读书,毕竟是枯燥的,在私塾,孟浩然除了学习之外,因为家里有钱,也喜欢偷偷溜出去旅游,19岁那年,写了一篇名气比较大的游记,叫《题鹿门山》。

  之后,进入大学,认识了个新朋友,叫张子容。

  张子容的家庭条件也不错,为了孩子的前途,不仅送进大学读书,还为他的仕途,铺好了路,在公元712年,也就是李隆基当上皇帝的.第一年,进入长安,准备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

  考中了吗,中了,进士,去江苏武进,当了县尉。

  与宰相张嘉贞一样,管理治安,因为工作期间,把活搞砸了,被处分。

  不过,张子容没有张嘉贞严重,一个是官都没了,在家当了二十年的农民,张子容毕竟家里有点势力,大事化小,官还是官,只是地方从江苏,换到了浙江,在温州,还是县尉。

  公元725年,孟浩然求职,四处碰壁,为了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专门去温州,找张子容玩了半年,中间写了一篇有名的作文,叫《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这篇文章,可能温州人民还有点印象。

  李隆基时期,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国家比较富裕,仗打的也少了,所以社会上的主流,就是读书,考取功名,文化人在一起,如果能写上几篇好文章,那是相当的受欢迎。

  孟浩然和张子容,书都读的不错,文章写的也好,通过这些诗文,可以看看在唐朝,旅游探亲,是个什么过程。

  从洛阳出来,孟浩然写了封信,告诉张子容,自己年底到温州,找他玩。

  张子容看到信后,到了年底,就提前派了人,在城外七十里的酒店,日夜候着。

  估计当时也没有接机牌:孟老师,欢迎到温州旅游,全靠张子容描述的特征,一个个问:是孟大官人吗?

  等了小半个月,孟浩然到了温州,一边安排在酒店休息,一边就去找张子容:报告老爷,人给接到了。

  张子容得到报信后,骑着马就到酒店,先大吃一顿,喝了接风酒,两人就浩浩荡荡的回家。

  古代交通不便,有朋友来玩,而且又是十几年没见的老朋友,肯定得多住几天,玩玩温州附近的旅游景点,据说上面那首诗,就是当时写的。

  很快到了年底,马上就是春节,孟浩然就在张子容家,过了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孟浩然在大年三十那天,想起了老爹老娘,再回忆这些年来,到处求官,却没人赏识,一下就伤心的哭了起来,这一哭,十年的压抑,都释放出来了,第二天,发高烧,生病了。

  自从张子容712年进京之后,孟浩然就开始了旅游,一方面确实喜欢玩,另一方面呢,可以认识些风云人物,希望这些官场上的老油条,能够赏识自己,和皇帝说道说道,给个官做做。

  比如,在公元717年,游洞庭湖的时候,经过岳阳,就拜访了这里的大人物张说,就是那个策论第一的宰相,因为得罪了姚崇,被贬到这里,当了岳阳的刺史。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张说的仕途,也没好到哪里去,两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之后,就分手了。

  公元720年,可能常年出门旅游,身体搞垮了,再加上心情不好,得不到赏识,生病,在家住了一年。

  第二年,孟浩然也想通了,开始频繁的参加酒会,终于认识了两位贵人,襄州刺史韩思复和襄阳令卢馔(读 zhuan)。

  两人也是文化人,看到孟浩然的诗,很喜欢,知道他希望做官,两人就联合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孟浩然去京城,碰碰运气。

  结果待了三年,还是没人看中,心灰意冷,才去找张子容说说话。

  既然求人不行,那就靠自己吧。

  公元727年,孟浩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没考上。

  孟浩然诗写的好,名气也不小,为什么轮到考试的时候,成绩却那么差呢?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28年,张说刚从第三次的宰相任期上,退下来,不过依旧在京城,皇帝给他的职位是集贤殿学士,孟浩然就去拜访人家,看看有没有机会,求老宰相推自己一把。

  两人也是老相识,没有寒暄,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

  没想到,两人刚聊了一半,管家就来禀报,皇帝李隆基来了。

  唐玄宗亲自来看望老臣,张说又是高兴,又是激动,把孟浩然安排进卧室,就去见老板了。

  李隆基来到客厅,看到桌上有两杯茶,就问张说,家里是不是有客人,为什么不请出来,一起见见呢?

  皇帝是微服私访,既然遇到了,当然要表现出自己亲民的一面,张说把孟浩然带到皇帝身边后,简单介绍了一下。

  看到李隆基,孟浩然也是感慨万千,从713年,到728年,15年的时间,自己的各种努力,不就是为了能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一次,希望皇帝能赏识自己吗。

  张说是文学泰斗,江湖地位高,皇帝呢,也喜欢诗词歌赋,正好孟浩然擅长这个,于是张说就请孟浩然,即兴写几首。

  无论科举考试,还是策论,讲的都是治国安邦的策略,但是孟浩然的诗,更多的,是抒发情感。

  搞政治的,和写爱情小说的,似乎谈不到一块去,最后孟浩然有点自暴自弃,写了一首诗,叫《岁暮归南山》。

  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

  官不做了,心灰意冷了,水平太差,好皇帝都不会喜欢我,连朋友也看不起我,我还是回家,茅草屋住住算了。

  皇帝一听,不高兴了:做不做得了官,不是我说算的,文章写的好不好,自然有官员来评价,这和我是不是个好皇帝,有什么关系,怪我干嘛!

  个老子的,老子火了。

  和皇帝的会面,不欢而散,孟浩然的仕途,算是没戏了。

  从京城回来,孟浩然回到了老生活,吟诗、喝酒、找朋友,有见过李白,一起玩了三次。

  《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孟浩然从京城出来,遇到李白后,李白为他写的,两人在襄阳碰面,玩了几天,之后孟浩然进入四川。

  当初在皇帝面前,孟浩然说自己已经看开了,不想做官了,其实那也是气话,公元734年,张九龄成为中书令时,孟浩然找过他,希望给个机会,再见皇帝一次,没结果。

  不过皇帝没见到,和张九龄的关系,倒是不错,后来张九龄从宰相的位置上,退下来,在荆州,做长史,把孟浩然招到麾下,让他做个幕僚。

  48岁的孟浩然,对于做幕僚,真的没有想法,只待了几天,就辞职,出去旅游了。

  二三十年的流浪生活,把孟浩然的所有锐气,都消磨掉了,告别张九龄后,孟浩然很清楚,做官的梦,怕是没指望了。

  一年后回家,大病了一场。

  生病了,不可怕,吃点药,就好了,但是心病了,药是治不好的。

  公元740年,江宁丞王昌龄,被贬到岭南,路过襄阳,找孟浩然聚聚,说说话,写写诗,喝喝酒。

  因为上一年的病,还没有好,喝酒又太猛,51岁的孟浩然,留着泪,死在了病床上。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黄鹤楼的古诗3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古诗黄鹤楼是一首常被教师引用的经典。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然而,对于我个人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我可以更好地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和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黄鹤楼这首古诗时,我首先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我希望幼儿能够:

  1、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意义;

  2、学会正确朗读古诗;

  3、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我选择了一些互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会和幼儿一起朗读古诗,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我会反复朗读,逐句解读,引导幼儿理解每一个字词的含义。通过亲身体验,幼儿可以更好地记住和理解古诗。

  其次,我会设计一些与古诗相关的游戏和活动,以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我会组织幼儿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如黄鹤楼,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此外,我还会和家长积极合作,鼓励他们在家里与孩子一起朗读古诗。这样,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多次接触古诗,巩固和扩展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反思和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反思,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有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困难。我应该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逐渐掌握正确的朗读和理解技巧。

  2、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家长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与他们分享教学进展,并向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3、设计更多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我应该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和学习。

  四、教学成果与总结:

  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我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幼儿们对于黄鹤楼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朗读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使每个幼儿都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黄鹤楼的古诗4

  据说黄鹤楼有仙人在此,但是当他到那儿的时候,只剩一座巍峨的黄鹤楼孤零零的待在那儿。仙人驾着黄鹤离开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陪着孤独的.黄鹤楼。太阳将要落山了,放眼望去,想要寻找那遥远的故乡,但眼前那大片的雾掩盖了一切,什么都看不见,看到远处的雾就令人发愁。

黄鹤楼的古诗5

  在这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大地早已脱去厚厚的白衣,换上了薄薄的春穿,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李白和孟浩然相约来到黄鹤楼,酒桌前,两人静静地坐着,谁都没有说话。李白拿起酒壶给自己和孟浩然斟酒。他缓缓举起酒杯,对着孟浩然做了一个“请”的`动作,眼眶微红地说道:“孟兄,此次黄鹤楼之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了。”孟浩然也端起酒杯,不争气的泪水已夺眶而出,他声音有些哽咽,“是啊!贤弟,此次一番别离,不知再过多少岁月才能再见了。“说罢,他们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这时,船夫上来说道:”客官,时辰不早了,趁着天还亮,赶快起程吧!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怎么伤心,始终也是要分开的。“船夫说完,孟浩然才缓缓起身向停在江边的小船走去。孟浩然上了船,此时岸上的李白已是泣不成声了,他努力挤出一个笑容,对着孟浩然说:”孟兄,保重!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的。“”贤弟,你也保重,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遥远。“孟浩然摆了摆手,船开了。

  李白目送着那条小船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长江的不停地翻滚着,潮湿的风带着凉意轻拂着李白的面颊,一抹孤独的背影在江边伫立,许久,许久……

  孟兄啊,想从前,我们春天喝酒吟诗,夏天赏花观景,秋日泛舟江上,冬日踏雪而行。而如今这已然都是回忆了。李白轻叹了一声,缓缓离去,为了排解心中的离愁别绪,提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的古诗6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关键点】诗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传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最后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

  【思想内容】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名句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偶,诗人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中考链接】

  20xx年四川省自贡市(课改区)

  阅读《黄鹤楼》这首诗,完成17—18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

  ①历历:____________

  ②乡关:____________

  1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涛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三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17.①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故乡。2分,一个词语1分。

  18.A√ B× C× D×。4分,一项1分。

黄鹤楼的古诗7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的古诗8

  传说中的仙人——费祎早已经乘着黄鹤飞去,在这地方只留下了空荡荡的黄鹤楼。载着费祎的黄鹤再也不会复返了,唯有那悠悠白云的`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这古今前后巨大的差异令无数人心生感慨。使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我乡愁大发。

黄鹤楼的古诗9

  在传说中,那一位仙人已经坐着黄鹤飞去,但是在这一个地方,却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自从黄鹤飞去后,就再也没有飞回来过。而在这几千年里,就只有片片白云在天空中来回地飘荡。晴日里那一望无垠的平野中,汉阳的'一草一木都看得清清楚楚,在鹦鹉洲上,草木长得极其茂盛,晚上的时候望着远方,我的家乡在哪里?面对烟波浩渺的大江,只能使人不断发愁啊!

黄鹤楼的古诗10

  黄鹤楼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蛇山之上,以其雄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我也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参观了黄鹤楼,与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亲密接触,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以下是我对黄鹤楼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鹤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建筑风格和结构。黄鹤楼是木结构建筑,建于公元223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虽然历经多次的修复和重建,但它仍保持着当初的原貌和风采。黄鹤楼采用了经典的中国式建筑风格,其主体建筑是由三重檐式和四角楼组成。整个楼阁气势恢宏,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登上楼顶,可以俯瞰整个武汉市,感受到了楼的崇高和气势。

  其次,黄鹤楼也给我带来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楼内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一块青石碑——黄鹤楼碑。这块碑刻于公元725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甫为纪念黄鹤楼而题写的。黄鹤楼碑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见,字里行间透露出杜甫对黄鹤楼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这块碑成为了黄鹤楼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黄鹤楼还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参观黄鹤楼时,我了解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比如,黄鹤楼所在的地方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许多著名文学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不朽的作品。黄鹤楼的美景也激发了无数文人骚客的诗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黄鹤楼还是中国古代游览胜地的代表,被誉为“江南第一胜地”。这里不仅有千年古楼的壮丽景观,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我更加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后,黄鹤楼还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洗礼和启发。在攀登黄鹤楼时,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和谐。从蛇山拾级而上,一路风景尽收眼底,让我忘却了尘世的纷扰。站在楼顶,远眺长江之美,心神宁静,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魅力,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从容。这种感受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自然,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总之,参观黄鹤楼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黄鹤楼承载着千年的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启迪和鼓舞。站在黄鹤楼的楼顶,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意义。黄鹤楼的美景和文化内涵让我终身难忘,这次经历将成为我人生旅程中的一片瑰宝。

黄鹤楼的古诗11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鉴赏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黄鹤楼的古诗12

  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之滨,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之一。自古以来,这座楼般的建筑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读完这些黄鹤楼古诗,让我深感其儿女感情、对人生、情爱、自然美景的描写深入人心。下面,我将结合其中几首古诗,谈一谈我对黄鹤楼古诗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鹤楼古诗使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唐代文学家崔颢所作《黄鹤楼》是我国文化名篇之一,诗中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不仅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更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的描写方式,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

  其次,黄鹤楼古诗蕴含着丰富的诗意与情感。宋代文学家林则徐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描写离别之情的古诗。诗中流露出浓浓的离别之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透过这些凄美的词句,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流露出的无限思念之情。黄鹤楼古诗以其细腻的描述手法和鲜明的情感表达方式,让读者深入情感世界,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深邃与宽广。

  再次,黄鹤楼古诗唤起了我对古代人文景观的向往。黄鹤楼以山水之灵秀而闻名于世,这里的美景不仅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的目光,也鼓舞着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之作。元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江阴》写到:“黄鹤楼前一百尺,桃花万点春光阔。白鸥飞去不可留,青松桥上带晚晖。”这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词句,使人不禁产生了对古代黄鹤楼的向往之情,更加期待有朝一日能够亲自踏上这片美景之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最后,黄鹤楼古诗让我深感文学的魅力和力量。古诗是一种简练、抽象、精练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有限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读完黄鹤楼古诗,我深感到古人善于运用文字的力量,通过短短几行的诗句,就能够勾勒出壮丽的景色,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正如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中描述的那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凌厉而富于韵味的诗句,展现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黄鹤楼古诗通过对自然美景和人生感悟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体会到了其中丰富的诗意与情感,唤起了我对古代人文景观的向往之情,并引发了我对文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黄鹤楼古诗的儿女感情、对人生、情爱、自然美景的描写,以及表达情感的丰富方式,使我更加热爱传统文化,也更加向往诗意的人生。

黄鹤楼的古诗13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注释」

  ⑴阎伯珵《黄鹤楼记》: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图经》云,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

  ⑵《汉书》:黄霸为颍川太守,吏民咸称神明。

  ⑶《汉书》: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⑷《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

  「译文」

  黄鹤高楼已我被捶碎了,

  骑黄鹤的仙人无所依凭。

  黄鹤飞上天庭跟玉帝告状,

  玉帝却把黄鹤流放回江南。

  神明太守再把黄鹤楼重建雕饰,

  新近图画的粉壁还芳菲犹闻。

  整州的人都笑我为狂客,

  连你这个小小少年也来讥笑讽刺我。

  我去严君平帘下打探过,

  我知道你姓丁,你家祖宗就是汉朝的辽东太守丁令威,是个神仙。

  你竟然在我面前写诗调笑我!坏我酒兴,哈哈,关公面前耍的什么刀?

  瞧瞧俺这把笔,那是笔尖生花儿,笔杆子绕着白云窗前飞的.笔。

  小子,等我明天酒醒了,

  写一首让你知道什么叫诗歌的诗给你看看,再与你一起寻找诗中烂漫的春晖。

黄鹤楼的古诗14

  在湖北武汉,有一处著名的景点——黄鹤楼。曾经有个传说:黄鹤楼的.仙人们乘鹤远去,黄鹤飞出去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白云带着思愁向远方飞去。晴日里的原野,汉阳的一草一木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在鹦鹉洲上,每种植物都开的特别茂盛。夕阳落了下去,遥问故乡在哪里?浓雾和水波挡住了路线,让人不禁引起思乡之情,也感到了愁闷和孤独。

黄鹤楼的古诗15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莽莽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的古诗】相关文章:

黄鹤楼的古诗09-30

登黄鹤楼古诗08-18

黄鹤楼古诗赏析02-16

黄鹤楼记古诗07-18

《黄鹤楼》古诗翻译07-28

古诗《黄鹤楼》赏析08-09

古诗黄鹤楼原文09-09

古诗黄鹤楼赏析07-26

黄鹤楼古诗崔颢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