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古诗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村居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村居古诗赏析1
村居苦寒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赏析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过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村居古诗赏析2
唐-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注: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白居易因母亲逝世,离开官场,回家居丧,退居于下邽渭村(今陕西渭南县境)老家。退居期间,他身体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济。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期间的.元和“八年十二月”。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当系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村居古诗赏析3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一首描写春光的小诗。
早春二月,小草轻吐嫩芽,黄莺飞着唱着。春水春堤,春风十里梳理着长长的枝条,枝条轻拂着春堤。摇曳在春风里的杨柳枝条,是陶醉在了熏风里,袅袅婷婷又好似难以捉摸的氤氲水雾,雾里看这春堤春柳更是别致。
杨柳“拂”堤,是因为她陶“醉”于烟波浩渺,两个字,应该说是两个动词赋予了杨柳人格,描摹出了杨柳的娇姿,展示出了杨柳的柔媚,呈现出了杨柳的神韵。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读来不免让人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这群活泼的孩童,也许已经盼望了一个酷夏,等待了一个萧秋,挨过了一个雪冬,终于等来了盼来了这个和煦的醉人的春风,不为别的,只为那漫天飞舞的迎春的纸鸢。
好一个高鼎,了不得的一个“早”字,把孩童巴望着放风筝的急切心情写的跃然纸上却又不着痕迹。诗行此处戛然而止,然而那群像这个春天般朝气蓬勃的孩童,还在在那东风中升腾的纸鸢、欢声笑语却久久萦回于读者的脑际。此时此刻放飞的不是风筝,而是读者童年的真趣,儿时的梦幻……
高鼎怎么把春天描绘得如此美好,如此动人的.呢?全诗由景及人,从静到动,物态人事相互映衬,动态静态彼此补充,使村居中所见“春”景得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这个答案是不是很完美?是不是很抽象?是不是很不满意?所谓景和人不用赘述,那么静和动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能“看”到的“二月天”“堤”“杨柳”就在那里,或抽象或具体,都是静置在那里的。即所谓的静景。而莺飞草长又是高鼎笔下的二月天,杨柳轻拂堤岸,陶醉于绿水春烟。这又是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这也就是所谓的以动写静。从二月天的杨柳拂堤开始写,只见奔跑回家的放学孩提,又在杨柳拂堤、绿水拍岸背景中放飞纸鸢放飞“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梦想。
这就是高鼎笔下的春光,早春村居的春光,你我都向往回到的春光。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二月早春诗。
此时,高鼎隐居南方乡村,有感于早春二月田园之美,即兴写下此诗,表达了对于村居生活的喜爱,对于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二月的春天,草儿渐渐生长,莺儿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云烟岚气里。这是写“二月之美景”。“二月之美景”,不但有“草长莺飞”,还有“拂堤杨柳”,还有“春烟”。一个“醉”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春烟”,都是“醉”的具体表达。“草长莺飞二月天”,化用了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句子,“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村里的儿童放学后,早早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跑去外面放风筝。这是写“二月之童趣”。在“二月之美景”的影响下,“二月之童趣”也抑制不住地上演了。“归来早”“忙趁”二处,道出了儿童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儿童急于放风筝的情形。“放纸鸢”,是儿童表达对春天喜爱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二月之美景”的一种生动回应。
整首诗皆为名句,是为二月早春诗中的名篇佳作。然其绝妙之处在于后二句的“写人”,倘若一味写二月春景,未免落入俗套,然儿童一出,春意自来,春意自现,春意自活,一下子就将整首诗写活了,实在高妙至极。
村居古诗赏析4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一】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赏析二】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赏析三】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赏析四】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赏析五】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初春时节,风和日丽,一只只五彩斑斓的风筝翩翩起舞于蓝天白云之间。在严冬里抑郁了很久的人们,纷纷跑到户外,放飞愉快的心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高鼎描述的放风筝的情景,如今读来仍让人心旷神怡,除了那明媚的春光令人沉醉外,一颗童心仿佛飞到了空中,自由驰骋。对于天性未泯的孩子们来说,放风筝不仅仅能娱悦心情,还有益健康。古籍《续博物志》云:“春风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泄内热。”放风筝的过程中,由于要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使得全身肌肉关节随之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对臂力、关节提高反应能力还有好处。放风筝时,眼睛一直盯着远处,可以调节眼肌功能,减轻眼的疲劳,这对于中小学生们大有好处。
“顺风相送三千里,一出家门万丈高。”这是成人放风筝的真实体会。在浩瀚的古籍中,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放风筝的感受。“清风如何托,终共白云飞”(寇准);“消得春风多少力,带上儿辈上青天”(徐渭);《红楼梦》中薛宝钗也在《临江仙》词中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其实,人生在世,事业也罢,爱情也罢,就像那空中翻飞的风筝,几起几落,飘忽不定,但只要你把命运之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风势而行,或收或放,或引或顿,必能飞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年一度春风到,借得彩鸢上九霄。在明媚的春光里,带上孩子快到户外去放风筝,放飞喜悦的心情,放飞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福与期望。
寒冷的冬天终于被温暖的春风吹走。在浓浓的春意中,有一个人在悠闲地散步,享受着春天的美景,他就是诗人高鼎。
小草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吐出一点点被春风染绿的嫩芽。晴空万里,刚过冬的黄莺展开柔嫩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着,仿佛在赞美春天,歌唱春天。堤岸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梳理着自己细长的秀发,沉醉在春天的美丽中。高鼎被这千姿百态的春天所迷住,陶醉在美好的春光中。
“噢”一阵欢呼声打破了春天的安宁,原来学堂早早地放学了。欢快的孩子们跑着、跳着,露出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快!快!”一个扎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鹰形风筝,跳着、叫着从高鼎面前窜过。高鼎的目光被吸引过去那孩子拉着风筝线,另一个孩子展着风筝。展着风筝的孩子一松手,那边就一边跑一边放线。只见风筝在孩子的牵引下越飞越高,在蔚蓝的天空中舞动,似乎在与云朵比高。不一会儿,天空中陆续飞起了许多纸风筝。在高高的云层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似乎活了,纷纷炫耀着自己的美丽。
春天的气息里飘荡着孩子们银铃般的欢笑声。春天的美丽与孩子们的身影融合在一起,使高鼎仿佛回到了儿时,情不自禁地笑了。
【村居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村居》赏析11-22
古诗《村居》原文及赏析02-06
《村居》古诗译文及赏析02-17
高鼎《村居》古诗赏析02-22
清平乐村居古诗的意思及赏析古诗词08-13
古诗村居教学反思09-14
古诗及赏析(经典)07-20
古诗及赏析01-13
《清平乐·村居》赏析12-13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