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4 11:31:11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2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板书:

  乞巧

  乞—气

  宵—霄

  课后反思

  1、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

  2、未有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 一 课 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 二 课 时

  (学习《绝句》)

  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

  11、同学们轻轻读这首诗,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时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闭上眼睛想一想,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

  13、教师引导:满湖都是荷花,挤挤挨挨的荷叶铺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绿,远处还是一片碧绿,这绿色还在不停地向前伸展着,似乎要把整个西湖变成它的世界。你瞧,无尽的绿色中夹杂着耀眼的红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开放,有了阳光和荷叶的衬托,片片花瓣显得更加娇艳动人。

  14、同学们,你们说,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诗中杨万里不写送林子方,而要写这满湖的荷花!

  15、让我们再去读这首诗,读出对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恋!(读、评)

  16、六月的西湖,因为有了荷花而独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为有了这首诗而倍增娇艳!让我们依次点击“画说诗境”和“西湖视频”,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

  17、看好了吗?此时此刻,对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说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诗句,需要我们一品再品,一读再读,戴上耳机,对着网页上的配乐美读,我们也去美美地读这首诗!

  三、快乐自学:

  1、导语:借助网络,同学们学得深入,读得动情,老师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学习《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楼醉书》,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2、好,打开“快乐自学”,先看“学法引路”,指名读。刚才我们就是分这三步走的,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快乐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学生自学;

  4、学生自学结束,指名学生读古诗。

  5、在线测试、自评导航;

  6、大屏幕出示全体学生做题的正确率,讲评错误率高的题目。

  四、对比赏读:

  1、这两首诗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样?学生轻声读这两首诗;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们就应该读出它们的不同来,自己试着读一读。

  4、指名读,让学生说两首诗读法上的不同,再读;

  5、到“音乐选择”中自己配上合适的音乐读一读,配乐诵读。

  6、学生浏览网页上对两处名句的赏析。

  五、结束全课: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韵致;古诗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韵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令人回味悠长的诗。在“更多资源”中还有关于西湖的诗词、传说、风味等,我们在课后可以去查阅。西湖这首诗,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细细品。

  网络支持正好处,语文教学花更红

  ——《古诗两首》语文网络课整合点阐述

  小学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科本身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充溢着朗朗的读书味、静静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对话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计算机已经可以从简单的辅助教学发展到支撑我们的学科教学。对于语文学科,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朗读思考、品词析句、互动交流······可以说,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正向我们扑面而来!

  《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包含了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怎样进行基于网络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生和思考网络利弊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的'整合点:

  一、根据诗文的特点,用网络引拨学生逐步感悟:

  在古诗的教学中,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在呈现诗文的同时,我配插进相关而丰富的资料,有诗人的介绍,有关键词的意思,还有了解性的常识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自主查阅,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明白古诗的大意。这种集中性的呈现和翻页式的查阅,简单并不复杂,覆盖面广又易于操作。

  对于古诗情境的体悟,如何让网络平台中丰富而鲜活的图片、视频更好地启发学生想象与体验,走进诗中的境界?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的过早呈现会“先入为主”,对学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锢他们的思维。我让学生先根据诗句闭上眼睛,想象“那莲叶是怎样的莲叶,那荷花又是怎样的荷花”。此时,学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动权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独具个性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看“画说诗境”,观“西湖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强化自己的感知,丰富自己的体验。此时,这些教学环节的进行就显得十分自然,这种自然是充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也是教学程序合理推进的必然。

  二、运用方法的迁移,让网络引领学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节课中,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对于《古诗两首》,一节课教两首诗,要么急急忙忙难免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时间有限只得作罢。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考虑到网络教学的优势,抓住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同是写六月的西湖),大胆地将两首古诗并到一节课来教。一首精讲,提炼学法;还有一首放手自学,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导自学时,先是“学法引路”,接下来是与“师生共品”板块里相似的理解与品悟的学习程序,供学生按步进行学习。

  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为了让教师明白也为了让学生自己清楚这段时间的自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中我设置了“自评导航”板块,“自评导航”主要由题目组成,按“读书——理解——赏析”有层次地进行编排。学生自学结束,在网上提交练习答案,专题学习网站实时给学生反馈评判结果。没有全部答对的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对。在这里,智能化的评价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轻轻点拨,默默鼓励,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大屏幕显示出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全班同学答题情况的统计,对其中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及时地讲解与点拨。这样的实时互动、反馈是平时的教学无法实现的,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进行后续的延展,用网络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短短的一节课,带领学生对网络平台中丰富的资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办,那只能进行后续的延展,告诉学生,这节课仅仅是一个开始。《古诗两首》的网络平台在“更多资源”的栏目下有 “西湖诗词”、“西湖传说”、“西湖风味”以及互联网上有关“西湖”和“西湖诗词”的网址,利用这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资源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们在课后按课上学习古诗的方法用“百度”、“google”、“爱问”等搜索引擎去搜寻资料,查阅图片,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古诗......

  如此,当我们的学生面对一个课题,以后即使是离开课堂、老师和学校,他们也能够利用网络去学习,学会终身学习;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习惯现在我们就应该用网络课去引导、去培养、去激发,让学生更新学习理念,认识网络学习的无限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两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两首”指的是哪两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师: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于谦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 千锤万击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5.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3.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5、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这首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石灰吟》。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一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石灰吟》。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三、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四、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墨梅》写作背景

  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课前思考: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

  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课后反思: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进行描写。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由于学生对这首诗早已熟读能诵,所以学习很轻松,同时还进行了拓展和积累。

  课后反思:

  如果说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有什么要说的,我觉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两节课就学这些太少。我们要补充一些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丰富学生的积累,而且要会灵活应用。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课后反思:

  在网站上看见了关于咏物诗的内容,对自己很有启发,和大家共享: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⑶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完成并检查预习任务。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

  (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

  (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

  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画出来,然后到讲台前作展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

  4.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

  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学习《题西林壁》

  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学习《游山西村》

  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配乐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布置作业

  1.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所见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

  (蝉)

  3、出示图:

  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

  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

  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这首诗我通过让学生看多媒体课件,边看边说。学生较快理解,并能背诵。

  第二课时

  小池

  一、背了《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1、个体自学:

  ⑴ 学生自主读古诗。

  ⑵ 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⑶ 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⑴ 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⑵ 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⑶ 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⑷ 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⑴ 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夸一夸,帮一帮:

  ① 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② 展示:

  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③ 帮一帮:

  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④ 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2、背诵古诗。

  这首诗前两句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中理解。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春雨》。

  2、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1个多音字。

  3、初步理解《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预习要求:

  看拼音读读古诗。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1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2、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三、精读《春雨》

  1、师范读,领读两遍。

  2、指导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

  3、理解第一句:

  时节:时令,季节。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4、理解第二句:

  潜:暗中,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指导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课堂:背诵古诗。

  课外: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诗意。

  二、揭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2、解题。晓:指早晨。春晓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3、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4、简介孟浩然。

  三、精读《春晓》

  1、指导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2、练习朗读古诗。

  3、学习古诗。

  学习第一句:

  眠:睡觉。晓:天亮。

  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都有鸟的动听的叫声。

  学习第二句:

  这句写得是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4、有感情地朗读《春晓》,注意读好停顿。

  四、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课堂: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外:

  1、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请写下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2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烧荣;平舌音:菜宿。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3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出示图,揭题、解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来学习研究。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以不同形式朗读,读准字音,初步感知诗句内容。(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注意:“斜”的读音在教学时应读“xié”。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字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小组内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指出:“坐”意思是“因为”,“于”意思是“比”,

  “径”意思是“小路”;“白云生处”意思是“飘浮白云的地方”。

  (3)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

  深秋季节,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在山林深处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爱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除了火红的枫树林,诗人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闭上眼睛想像一番,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

  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其中包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指导背诵

  1.指导诵读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以古筝配乐最好)

  2.指名试背。

  五、识字写字

  教师指导书写汉字:“径、霜”

  作业设计: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赞美之情。想做小杜吗?自己试着写一写秋季的校园。

  2.课后自行阅读杜牧的诗文。如:《泊秦淮》《秋夕》《清明》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从中懂得求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求知的道理。

  教学方法:熟读成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朱熹和陆游的材料,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示儿》。请一个学生来背背,谁愿意自信地站起来呢?

  我佩服第一个敢于站起来的同学。对于第二首古诗的作者陆游,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下面谁愿意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呢?(你真是一个会收集材料的学生)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陆游所写的诗。教师板书诗的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呢?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冬天的一个晚上,陆游教他的小儿子怎样读书。)不知道“示”在此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指示、训示之意。)

  二、猜一猜

  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个课题时,你能猜出陆游会对他的儿子子聿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你与陆游是否是知已呢?

  三、出示古诗,进行教学。

  1、同学们打开书本128页,先把这首古诗读通。

  2、请一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朗读情况。集体再读诗歌。

  3、同学们,我们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熟读课文理解)

  同学们看来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个词语的意思,大家可根据友情提示呢,更好地理解古诗之意。

  (始:才。终: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同学们可以自己通过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不懂的也可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4、同学们经过学习,相信诗句之意已经有所理解了。前面有猜对作者诗中所写意思的同学请举手,你刚才猜对了哪一句?学生汇报。

  结合学生说的过程中,导出第二句中:少与老相对。第四句中的:知与行相对。

  同学们你看这团体的力量就是大,刚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咱们就把这首的意思也理解了。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背起诗来更容易了。

  5、请学生背诵,展示自己所得。背好了古诗,你们谁能说说陆游都告诉了他的儿子什么道理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个问题想向同学们请教:陆游是在告诉儿子,书上的知识无用呢?

  四、自学《观书有感》

  同学们下面来我们再学习一关于学习方面的诗,同学们也可用上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出示古诗《观书有感》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2-26

古诗《嫦娥》教学设计04-08

古诗长相思教学设计04-03

古诗《悯农》教学设计04-02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21篇)02-2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4-02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04-02

《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04-03

古诗游山西村教学设计08-08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