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鹭鸶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译文:
全身羽毛雪白,又如穿着一个雪白的绒衣,衬托着青玉般的长嘴,漂亮极了。 它们成群结队的在溪中捕食鱼虾,洁白的身影在清澈的水中荡漾。
一但惊动了它们就会远走高飞的离去,在青山映存下,姿态是那么的优美,正像那满树的梨花在晚风中飞荡!
赏析:
这首诗分别从个体、群体、近景、远景等不同的角度来刻画鹭鸶的形象,描绘出鹭鸶的优美姿态。三、四两句,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境界尤为开阔。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
父母何怙?
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
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
父母何食?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
父母何尝?
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译文:
大鸨扑棱棱地振动着翅膀,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柞树上。王侯家的徭役无止又无休,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我可怜的父母靠什么养活?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我何时才能返回我的家乡?
大鸨扑棱棱地扇动着翅膀,成群落在丛生的酸枣树上。王侯家的徭役无休亦无止,我不能回家耕种五谷杂粮。可怜的父母有什么吃的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什么时候我才能不再奔忙?
大鸨扑棱棱地飞动着翅膀,成群栖息在丛生的桑树上。王侯家的徭役从来没有头,我不能回家耕种稻谷高粱。可怜的父母吃什么活着啊?可望不可及的老天爷在上,苦命的日子何时恢复正常?
注释:
⑴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
⑵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
⑶苞栩:丛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栎树,一名柞树。
⑷靡:无,没有。盬(gǔ):休止。
⑸蓺(yì):种植。稷:高粱。黍:黍子,黄米。
⑹怙(hù):依靠,凭恃。
⑺曷(hé):何。所:住所。
⑻棘:酸枣树,落叶灌木。
⑼极:终了,尽头。
⑽行:行列。一说鸨腿;一说翅根,引申为鸟翅。
⑾尝:吃。
⑿常:正常。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徭役沉重、民不聊生之苦的诗歌。全诗三章首句均以大鸨这种鸟本不会在树上栖息,却反常地栖息在树上来比喻成群的农民反常的生活——长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务农养家糊口,其苦情可见一斑。因为鸨鸟是属于雁类的飞禽,其爪间有蹼而无后趾,生性只能浮水,奔走于沼泽草地,不能抓握枝条在树上栖息。而今鸨鸟居然飞集在树上,犹如让农民抛弃务农的本业常年从事徭役而无法过正常的生活。这是一种隐喻的手法,正是诗人独具匠心之处。王室的差事没完没了,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大量的田地荒芜失种。老弱妇孺饿死沟壑,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战乱频仍的现实反映,所以诗人以极其怨愤的口吻对统治者提出强烈的抗议与控诉,甚至呼天抢地,表现出人民心中正燃烧着熊熊的怒火,随时随地都会像炽烈的岩浆冲破地壳的裂缝喷涌而出,掀翻统治阶级的宝座。
全诗三章语言大同小异,这是民间歌谣的共同点。至于三章分别举出栩、棘、桑三种树木,则纯粹是信手拈来,便于押韵,别无其他深意。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译文: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释: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②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③擘开:冲开。
④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⑤萦回:徘徊荡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赏析: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这《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这首小诗由叙而生感,因事而生议,体现了因小见大之意。首两句叙事:作者随着流水寻找溪水的源头,可是走到源头却又感到一片惘然。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源头之水又是从何而来。由此而引出第三句的感触:世界万物之源是很难找到的。这是唯心主义学派必然走入的死胡同。不过这里所指的万物之源是指程朱理学的宇宙观和伦理观,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由太极而生,所谓“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那么,太极又是什么生的呢?是“无极”。“无极”又怎么样来的呢?这就陷入了不可知论,正如西方哲学家对人类的起源找不到答案时,便用“上帝创造了人类”来解释一样。正因为作者认为真正源头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只能以“倚筇随处弄潺谖”自我安慰来结束了。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4
原文:
太平洋遇雨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译文:
我乘船过太平洋见雨雾迷茫横贯亚洲美洲,远处水天相连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向东流去。
戊戌政变后的劫余人物不会被历史浪潮涤荡尽,今天我又怀着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作远游。
注释:
(1)纵横:形容雨雾迷茫,无边无际。
(2)亘:gèn,横贯,从此端直达彼端。
(3)二洲:指亚洲、美洲。太平洋东接美洲,西接亚洲。
(4)浪淘天地:形容浪涛好象在荡涤天地。
(5)却余人物:指戊戌改变后的劫余人物,包括诗人自己。
(6)淘难尽:指维新变法的人物没有杀尽。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处反用其意。
(7)风雷:龚自珍《己亥杂诗》有“九州生气恃风雷”。诗人借以比喻自己怀有改良社会的雄心壮志。远游:指诗人远游美州。
赏析:
这首诗据说是在革命斗争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作者写此诗作为联络暗号用的。
诗的起句就点题,并表现出一股恢宏的气势:天宇之大,一雨能够延绵亚美二洲。也就是说,在太平洋上遇到的雨,既洒落在此去之美洲上,又洒在已离之亚洲上。此去的美洲如何,暂时按下。已离之亚洲,则令诗人浮想联翩,绾今及古,于是以“浪淘天地入东流”承接,第一二句联系紧密,结构更显紧密。而第二句把雨中的亚洲大地那种壮阔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设想那洒在亚洲中华国土上的雨,必定激起滔天巨浪,滚滚东流,“浪陶天地”,这是何等的气魄,“入东流”,则又指明了了天地运行的真理,也预示着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定当掀起一波铺天盖地的巨浪。而这句诗又自然而然地与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联系起来。但诗人并不苟同于坡仙的怀古伤今,于是转出新意:“却余人物淘难尽。”“却”字关联上句,使本句意思格外突兀:自信自己虽是戊戌劫余的人物,但决不会像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瞬息即被历史之波浪长流所淘尽。但也就是这种突兀,更能将作者自己与古代的风流人物之间那种反差体现出来,于是,诗的最后一句“又挟风雷作远游”,便表示了自己壮志未泯,此番远游美洲决不消极逃遁,而是另有一种风雷大志包藏胸中。风雷本是一种自然天象,风雷大作则宇宙震颤,以往的古诗中常用以表示大有作为之意,而作者正是要借风雷这种惊天动地的现象来表明自己立志开创一番宏图伟业的决心。此句在这里,出自一个在戊戌变法中遭到惨败的重要人物之中,这种反差更震撼人心。
整首诗托雨写志,表现了作者并不因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而退缩,胸怀远大目标,一往无前的精神。由平常的景带出不平常的情。立足于太平洋之上,遥视亚美二洲;身处政治逆境之中。而思及古今,更展望未来。境界开阔,情怀高远,有一种奔放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5
1 徐陵关山月古诗带拼音版
guān shān yuè
关山月
xú líng
徐陵
guān shān sān wǔ yuè , kè zǐ yì qín chuān 。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sī fù gāo lóu shàng , dāng chuāng yīng wèi mián 。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xīng qí yìng shū lè , yún zhèn shàng qí lián 。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zhàn qì jīn rú cǐ , cóng jūn fù jī nián ?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2 关山月古诗的意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3 关山月古诗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6
小娃撑小艇①,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7
原文:
蝶恋花·春暮
遥夜亭皋闲信步。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译文:
夜间在亭台上踱着步子,不知道为何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逝去的气息。夜里飘来零零落落的几点雨滴,月亮在云朵的环绕下,散发着朦胧的光泽。
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气中散发着幽香,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对她千万般思念,在辽阔的天地里,竟无一处可以安排“我”的相思愁绪。
注释:
①蝶恋花,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此词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有题作“春暮”。
②遥夜:长夜。亭皋:水边的平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筑。”闲:吴本《二主词》误作“闭”。信:吴讷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作“倒”。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云:“倒步不可解,必信步之误。”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云:“旧钞本作信。”
③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④杏:《尊前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作“杏”。《欧阳文忠近体乐府》注:“一作杏。”依依:《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花庵词选》、《类编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毛订《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均作“依稀”。《欧阳文忠近体乐府》罗泌校语云:“一作无言。”暗度:不知不觉中过去。春暗度:《尊前集》作“风暗度”。《欧阳文忠近体乐府》、《花庵词选》、《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香暗度”。
⑤谁:《乐府雅词》作“谁”。《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罗泌校语云:“谁,一作人。”在:《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作“上”。《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注:“一作在。”
⑥一寸:指心,喻其小。绪:连绵不断的情丝。“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
⑦安排:安置,安放。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词,写的是作者在夜间出外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和引起的一系列感慨。
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散步的时间和地点:水边平地,刚过清明的暮春之际。作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春光将逝而感伤,因而在夜间不愿就寝,索性出门跑到水边空旷之地独自徘徊。“数点”两句是他的耳闻目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吹来的春风拦住而听不见了。“约”字炼得极为出色。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艨胧不明,一个“淡”字用得形象而生动。“云来去”三字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把约住雨声的风的作用也表露出来了。这两句,上句是耳闻,下句则是目见,行笔错落有致。
下片起句却是从嗅觉得来。刚过清明,正是桃花杏花盛开之际,值此月夜,轻风送来花香,沁人心脾。由于是朦胧月色,红的桃花白的杏花自然看不分明,只是“依稀”可见,而花香也只能感觉是暗中送到。作者在这里用的是白描手法,却极真实。下面“秋千”两句,曾影响了以后的苏东坡。苏轼也用《蝶恋花》调,其下片就从李词脱胎而来。苏词云:“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唐宋年间流行秋千游戏,富贵人家多设置秋千取乐。此时作者闲步水边,风声、月色、花香触动情怀、引起遐想之际,忽然听到近处有妇女在打秋千,传来一阵阵轻声笑语。作秋千戏者说些什么话虽听不真切,但不断飘来的莺鸣燕啭,对他来说却是一番刺激。从结尾两句,可知作者因意中人不在身边,以致经常使他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也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一寸”指心之所在。,一颗心总是思念对方,牵动情怀千头万绪,因而感到人间虽然广阔无边能容纳万物,可是竟没有一个可以安排自己的愁绪的地方。一副彷徨无告之态可掬。作者其所以因春暮而感伤,月夜出来在水边踯躅,从词的终拍两句可以找到答案。
这首词是典型的婉约词,是当时词风影响下的产物。虽无积极意义,但写景鲜明。写情真切,以景人情,情景交融,极其自然。而词中不用典故,语言浅近,读起来委婉动人。所以,此词在艺术表现上有它的特色。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8
原文:
吟剑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东南西北效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
(效皇极 一作:敦皇极)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译文:
手拿宝剑,平定万里江山;
四海一家,共享道德的涵养。
捉尽妖魔,全给打进地狱;
汉奸逆贼,也不让一个漏网。
四方中外,都来接受教化,
日月星辰,一齐为胜利歌唱。
天王号令,光明普照世界;
太平一统,人民的幸福无量!
注释:
①三尺:指剑。
②饮和:食德饮和,受道德的涵养教化。
③妖邪:指满人,太平军称满人为妖胡或妖魔。
④奸宄(念gui ):指帮助满人的汉奸官僚。
⑤皇极:以帝王为中心,施政教于四方。
⑥虎啸龙吟:比喻帝王的发号施令,声威远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开始太平天国革命以前所作,诗中写出作者决心灭亡满清异族统治的巨大抱负,和对革命成功后全国升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但也浸透着一股浓厚的封建帝王思想,这是时代给他的局限。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9
原文:
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译文:
二十岁便文武精通,向西游历闯荡京城。
抬头仰望宫廷大门,指日便可位取公卿。
国家风气和洽超过三皇五帝,朝廷的礼乐教化已遍及寰宇。
白玉珍宝都说赐给身边近臣,百姓平民就不可能拜见明主。
回到了洛阳却没有半垅良田,东行梁宋这也不是我的故土。
在兔苑里垦田没有多少收成,在雁池边垂钓内心常常痛苦。
世人待我如同众多普通的人,只有您对我来说才最为知心。
更欣喜一生相交态度无改变,没有一次推却称说自家清贫。
我们一起下棋奏乐从早到晚,纵酒高歌在杨柳青青的早春。
欢乐没有尽兴就要分手离去,这让我惆怅不已又黯然伤神。
大丈夫不作小儿女那样分别,在路口挥洒热泪打湿了衣巾。
注释:
1. 解书剑:会读书击剑。谓学文学武。唐孟浩然《自洛之越》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解:一作“辞”。
2. 长安:唐代都城,在今陕西西安。
3. 君门:犹宫门。亦指京城。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愿欲披心自说陈,君门以九重,道远河无津。”
4. 屈指:计算时日。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唐刘禹锡《让同平章事表》:“克期而进,屈指可平。”公卿:泛指高官。汉荀悦《汉纪·昭帝纪》:“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
5. 冲融:和洽。迈:超过。三五:三皇五帝。
6. 欢:一作“礼”。弥:充满,遍及。寰宇:犹天下,指国家全境。
7. 近臣:指君主左右亲近之臣。《墨子·亲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
8. 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干:干谒。明主:贤明的君主。
9. 负郭:近城的田,最为肥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10. 梁宋:大致在今河南省开封和商丘一带。
11. 兔苑:园囿名,也称梁园,在今河南商县东,汉梁王刘武所筑,为游赏与延宾之所。岁不登:收成不好。不登:歉收。《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
12. 雁池:汉梁孝王刘武所筑兔园中的池沼名。垂钓:暗用姜太公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13. 遇:一作“向”。
14. 最:一作“情”。
15. 见:一作“有”。百年:一生;终身。晋陶潜《拟古》诗之二:“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16. 尝:一作“当”。
17. 弹棋:古两人对局棋,二十四子,红黑各半。筑:状如筝的乐器,十三弦,以竹击。
18. 欢娱:欢乐。汉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亲睹万方之欢娱,久沐浴乎膏泽。”
19.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20. 丈夫:一作“终当”。
21. 临岐(qí):即“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赏析:
此诗前十二句,写诗人闯荡京师、客游梁宋、落拓失意的真实经历。那时他年纪轻轻,自负文才武略,以为取得卿相是指日可待的事。三言两语,写出了诗人聪明、天真、自负的性格特征。但现实遭遇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他理想中的君主,沉醉在“太平盛世”的安乐窝里。“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说国家风教鼎盛,超过了三皇五帝,朝廷礼乐遍及四海之内。这两句,貌似颂扬,实含讽意;下两句“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就是似褒实贬的注脚。干谒“明主”不成,只好离开京师。但不能回家,因为“归来洛阳无负郭”,家中根本没有多少产业。故诗人不得不带全家到河南商丘一带谋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汉代梁孝王曾在商丘一带筑兔苑,开雁池,作为歌舞游冶之所,诗中借古迹代地名,是说自己在这里种田捕鱼,生计艰难。不说“捕鱼”而说“垂钓”,暗用姜太公“渭水垂钓”故事,说明自己苦闷地等待着朝廷的任用。
后十句是写与韦参军的离别,生动地描写了他们之间的深挚友谊和难舍之情。“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这两句,看似寻常,其中暗含了作者的辛酸遭遇和对韦参军的感激之情。“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说他们的友谊经过长期考验,韦参军经常接济自己,从未以“家贫”为辞借口推却过。“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白日晚”见其日夕相处:“杨柳春”见其既游且歌。这样的友情,的确舍不得分开。“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惊心神”三字,写出了与朋友相别时的痛楚之状。但为事业、前程计,又不得不别,因而劝慰朋友:“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这首诗写得肝胆刻露,字字情真。一般写诗要求语忌直出,脉忌外露。但这绝不是否定率直的抒情。“忌直”是为了“深化”感情,率直是为了将实情写得更“真”,二者似迥异而实相通。高适此作直吐深情,写苦不见颓靡之态,惜别仍发豪放之情,快人快语,肝胆相照,表现出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征,因而能以情动人,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此诗基本上采取了长篇独白的方式,“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诗中又多用偶句和对比,讲究音韵,读来音情顿挫,雄浑奔放,具有流美婉转的韵致。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10
原文: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译文:
穿着润泽羔皮袄,为人正直又美好。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怕牺牲为君劳。
穿着豹饰羔皮袄,高大有力为人豪。就是这样一个人,国家司直当得好。
羊羔皮袄真光鲜,素丝装饰更灿烂。就是这样一个人,国家杰出的人选。
注释:
1.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
2.濡(rú):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
3.洵(xún):信,诚然,的确。侯:美。
4.其:语助词。
5.舍命:舍弃生命。渝:改变。
6.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
7.孔武:特别勇武。孔,甚;很。
8.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9.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
10.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粲(càn):光耀。
11.彦(yàn):美士,指贤能之人。
赏析:
羔裘是古代卿大夫上朝时穿的官服。《诗经》中通过描写羔裘来刻画官员形象的诗有好几首,如《召南·羔羊》《唐风·羔裘》《桧风·羔裘》等,命意都不一样。
《郑风·羔裘》这首诗,起笔描述羔裘的外在美,作者具体而微地描写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质地是如何的润泽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装饰是如何的鲜艳漂亮。然后才赞美穿此羔裘的人的内在美,写外在美的目的是通过对羊皮袍子的仔细形容,和对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借以赞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员有正直美好能舍命为公的气节,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义的品格。总而言之,人衣相配,美德毕现,这位官员才德出众,不愧是国家的贤俊。外在美、气质美和品行美、形象美高度统一。这样理解符合认为此诗主旨为赞美优秀官吏的说法。
如果说此诗有讽刺意味,那就是说,在诗中,礼服的高贵华丽衬托着君子的美德形象,服饰的华美同时也象征着君子高贵的人品。在作者看来,古代的卿大夫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一联系郑国当时的现实,满朝穿着漂亮官服的是些什么人——一句话,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可以说,都不称其服。这样,作者赞古讽今的作诗命意就凸现出来了。因为衣裳总是人穿的,从衣裳联想到人品,再自然不过了。至于一个人的品质、德性要说得很生动、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而此诗作者的聪明之处,也在这里。他用看得见的衣服的外表,来比喻看不见、感得到的较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极为高明的。比如,从皮袍子上的豹皮装饰,联想到穿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贴切,极为形象。但如果当作一首讽刺诗来说,有些过于含蓄,以至千百年来聚讼不已。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11
原文: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译文:
沿着大路跟你走,双手拽住你衣袖。千万不要嫌弃我,别忘故情把我丢。
沿着大路跟你走,紧紧握住你的手。千万别嫌我貌丑,别忘情好把我丢。
注释:
1.遵:沿着。
2.掺(shǎn):执,拉住,抓住。袪(qū):衣袖,袖口。
3.无我恶(è):不要以我为恶(丑)。一说“恶(wù)”意为“讨厌”。
4.寁(zǎn):去。即丢弃、忘记的意思。一说迅速。故:故人,故旧,旧情。
5.无我魗(chǒu):不要以我为丑。魗,同“丑”。
6.好(hào):情好。
赏析:
此篇无首无尾,诗人只是选择男子离家出走,女子拽着男子衣袖,拉紧他的手,苦苦哀求他留下的一个小镜头,以第二人称呼告的语气反复哭诉。全诗只有两章八句,既没有点明男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也没有交代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然而诗人描绘的这幅平常而习见的画面,却是活灵活现的。诗中生动地描述了一幅似乎非常具体的生活场景:一对男女在大路上追逐,女的追上男的,在路边拉扯纠缠,还似乎有女子悲怆的哭诉声,她呼唤着男子,不断重复地说着:“不要嫌恶丢弃我!”“多年相爱不能说断就断!”除此,她已经没有别的`话要说,仿佛自己的一切辛酸、痛苦、挣扎、希望都凝聚在这两句话中了。她多么渴望在自己的哀求下,他能回心转意,两人重归于好,相亲相爱过日子。这是女主人公唯一祈求。但是,诗至此却戛然而止,不了了之,留下了一大片画面空白,容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情趣去创造,去丰富,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设想,绘出不同结果的精彩画面。所以诗中这幅片断性的画面尽管是一目了然的,但却是极具有包孕性的。
此诗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原诗纯为赋体,二章四句,每句皆押韵。第二章首句“路”,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作道,与手、魗、好为韵,凡《诗》次章全变首章之韵,则第一句先变韵。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12
原文:
香刹夜忘归,松清古殿扉。
灯明方丈室,珠系比丘衣。
白日传心净,青莲喻法微。
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
译文:
游到香刹龙兴寺,所见的美景令我忘了回去的时辰,于是只得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门扉上映出了古松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禅室里灯火通明,几个晚课的僧人正在拨动着念珠诵经。白天这些僧人会向香客们布道,就是阐明佛教宗义,师傅们好像口吐莲花,将佛法的精神解释得高深广大。这时候殿外会停留一些鸟雀,殿内的法事并不会惊扰它们的自由飞翔。
注释:
游到香刹龙兴寺,所见的美景令我忘了回去的时辰,于是只得寄宿一夜,夜色中,大殿高高的门扉上映出了古松清晰的影子。方丈的禅室里灯火通明,几个晚课的僧人正在拨动着念珠诵经。白天这些僧人会向香客们布道,就是阐明佛教宗义,师傅们好像口吐莲花,将佛法的精神解释得高深广大。这时候殿外会停留一些鸟雀,殿内的法事并不会惊扰它们的自由飞翔。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
(1)龙兴寺:在今湖南省零陵县西南。
(2)香刹:寺院。此指龙兴寺。
(3)比丘:和尚。
(4)心:禅心。
(5)青莲:青色莲花,佛书中多喻眼睛。喻法:用事例比喻来讲佛法。
(6)天花:天女所散之花。
[译文]
白日游览龙兴寺,晚上竟忘了回归,寺庙门外的松树林中吹来阵阵清风。灯活明亮照满禅堂,佛珠系在念经和尚的衲衣上。僧侣们的心境像白日一样明亮清静,佛法精微像眼睛一样纯洁干净。天女所散之花飘落不尽,处处都有鸟儿衔着天上飞。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13
原文:
信南山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畇畇原隰,曾孙田之。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
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
既优既渥,既沾既足。
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曾孙之穑,以为酒食。
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
是剥是菹,献之皇祖。
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
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祀事孔明,先祖是皇。
报以介福。
万寿无疆。
译文:
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上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赐福。
祭坛上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香。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驾临徜徉。愿神灵赐以宏福无量,子孙们享福万寿无疆。
注释:
1.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2.维:是。禹:大禹。甸:治理。
3.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原隰(xí):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低湿之地。
4.曾孙:后代子孙。朱熹《诗集传》:“曾,重也。自曾祖以至无穷,皆得称之也。”相当于《小雅·楚茨》中所称“孝孙”,故又作为主祭者之代称。田:垦治田地。
5.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
6.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7.上天:冬季的天空。《尔雅·释天》:“冬曰上天。”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
8.雨(yù)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雰(fēn)雰:纷纷。
9.益:加上。霢(mài)霂(mù):小雨。
10.优:充足。渥(wò):湿润。
11.沾:沾湿。
12.埸(yì):田界。翼翼:整齐貌。
13.彧(yù)彧:同“郁郁”,茂盛貌。
14.穑:收获庄稼。
15.畀(bì):给予。
16.庐:草庐,房屋。一说“芦”之假借,即芦菔,今称萝卜。
17.菹(zū):腌菜。
18.皇祖:先祖之美称。
19.祜(hù):福。
20.清酒:清澄的酒,祭祀时用。
21.骍(xīng):赤黄色(栗色)的牲畜。牡:雄性兽,此指公牛。
22.鸾刀:带铃的刀。
23.膋(liáo):脂膏,此指牛油。
24.烝(zhēng):冬祭。享:祭献,上供。或以为“烝”,即蒸煮之“蒸”。享,即“烹”,煮。
25.苾(bì):浓香。
赏析:
此诗首章写开疆拓土,开篇言:“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人是在描述周代的京畿地区。在诗人看来,这畿内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辟出来的。毛传训“甸”为治,而郑笺则落实为:“禹治而丘甸之。”“丘甸”即指田地划分中的两个等级。《周礼·地官·小司徒》云:“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因而郑笺等于坐实井田制起源于夏代。孔疏承郑笺之说,谓“是则三王之初而有井甸田里之法也”,“是则丘甸之法,禹之所为”。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大禹治水“未及丘甸其田也。且井邑丘甸出调法,虞夏之制未有闻焉”(孔疏引孙毓说),但郑、孔之说也不无参考意义。
首章末二句云:“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也值得注意。疆理田土也是古代井田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孟子·滕文公上》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可见古人对经理田界是非常重视的。毛传释此诗云:“疆,画经界也。理,分地理也。”有的学者解释得更为具体,如王安石说:“疆者,为之大界;理者,衡从(横纵)其沟涂。”(《吕氏家塾读诗记》引)吕氏又引长乐刘氏说云:“疆谓有夫、有畛、有涂、有道、有路,以经界之也。理谓有遂、有沟、有洫、有浍、有川,以疏导之也。”刘氏之说当是依据《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里所谓“南东其亩”也与井田制有关。此句指顺应地形、水势而治田,南指其田陇为南北向者,东则为东西向者,此即《齐风·南山》所云“衡从其亩”。郑笺释曰:“‘衡’即训为横。韩诗云:东西耕曰‘横’。‘从’……韩诗作‘由’,云:南北耕曰‘由’。”《左传·成公二年》载:晋郤克伐齐,齐顷公使上卿国佐求和于晋营,晋人要求“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也就是使齐国的陇亩全部改为东西向,这样晋国一旦向齐国进兵,就可长驱直入。国佐回答晋人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国佐引此篇为据,说明先王当初定田土之疆界是根据不同的地势因地制宜的,既有南北向,也有东西向的田陇,如今晋国为了军事上的便利而强令齐国改变田陇的走向,是违反了先王之道。此事又见诸其他典籍,但情节上有些出入。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晋文公伐卫,东其亩。”《吕氏春秋·简选)云:“晋文公东卫之亩。”郭沫若引成公二年事云:“这也正好是井田的一种证明。因为亩道系以国都为中心,故有南北纵走与东西横贯的两种大道。南北纵走的是南亩,东西横贯的就是东亩。《诗》上所说的‘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就是这个事实。……这些资料好像与井田制并无直接关系,而其实它们正是绝好的证明。”(《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评》)
第二章写风调雨顺。天上彤云密布,瑞雪纷纷,加之小雨如酥,润泽大地,五谷丰登。
第三章写酒食祭祖。地界整齐,庄稼茂盛,曾孙收获,酿造美酒,敬祭神主,厚待宾客,静享清福,万寿无疆。
第四章写瓜菹献祭。田中有庐,地畔种瓜,剥削干净,腌渍上供,敬献先祖。曾孙长命百岁,都是受上天佑护。
第四章中的“中田有庐”,说者也以为与井田有关。《吕氏家塾读诗记》引邱氏说云:“公田百亩内,除二十亩为八家治田之庐。”又引董氏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每家庐舍二亩半。”按《孟子·公孙丑上》述井田云:“方里而井,井凡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榖梁传·宣公十五年》称:“古者三百步为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范宁注:“此除公田八十亩,余八百二十亩。故井田之法,八家共一井八百亩。除二十亩,家合二亩半为庐舍”,“八家共居”。《韩诗外传》载:“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招,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足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以上诸说大同小异,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公田中有八家共居的庐舍二十亩。说诗者多从其说,但笺疏别有所解。郑笺云:“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田事。”孔疏云:“古者宅在都邑,田于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于田中种谷,于畔上种瓜,所以便地也。”按笺疏之说,田中的庐舍成了农民在地里干活时的临时住所了。到了郭沫若,干脆推翻旧说,以为庐与瓜为对文,庐也当为植物,故庐为芦之假借,正如“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台、莱、瓜、壶均为植物一样。郭氏别出心裁,也可聊备一说(参见《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第五章写清酒牺牲。先以清酒祭献,继之以红色雄牛作牲,一并敬献先祖享受。曾孙作为主祭之人,手执带鸾铃之刀,剥开皮毛,取出血脂,干干净净敬献先祖。
第六章写祭典礼成。冬祭进享,祭品芬芳。祭祀隆重,先祖光彩。回报子孙大福大贵,万寿无疆。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14
原文:
猗嗟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
抑若扬兮,美目扬兮。
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
舞则选兮,射则贯兮。
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译文:
这人长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明亮。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良。
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
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赏析: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15
原文:
苏氏别业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译文:
别墅地处在幽独闲静的僻壤,到这儿你把隐居的生活想往。
当着窗扉能看到南山的远影,粼粼泮水掩映着园林的风光。
经冬的残雪仍覆盖在竹梢上,太阳未落山庭院已昏暗无光。
寂寥的幽境仿佛是世外桃源,闲听春鸟声能慰藉你的愁肠。
注释:
⑴别业:别墅。晋石崇《思归引序》:“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
⑵到来:来到,来临。唐李白《普照寺》诗:“ 天台国清寺 ,天下为四绝。今到普照游,到来复何别?”隐心:隐居之意。清胡其毅《偕王雪蕉先生诣碧峰寺访桔木师不遇》诗:“即此问山路,自然生隐心。”
⑶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户牖(yǒu):门和窗。此指窗户。
⑷沣(fēng)水:水名,发源于秦岭,经户县、西安入渭水。
⑸屋:一作“竹”。
⑹未夕:还未到黄昏。阴:天色昏暗。
⑺人境:尘世;人所居止的地方。唐白居易《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诗:“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
⑻春禽:春鸟。《宋书·礼志一》:“春禽怀孕,蒐而不射。”
赏析:
这首诗题写友人苏氏别业园林的寂静、景物的清幽,并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身心两忘,万念俱寂,油然而生归隐之心。
首联两句概述苏氏别业的清幽宁静,先点明别墅坐落在深山幽僻之处,再抒写自己一到别墅就产生了隐逸之情。叙事干净利落,开篇即点明主旨。以下,就从各个角度写景抒情,具体阐述这个“临幽欲隐”的主题。
中间四句写景极美妙。高峻辽阔的终南山,充当了这座别墅的门窗。住在这所别墅的人,推开门窗就能尽览奇秀的山色。而那一道从终南山流出来的沣水,它的粼粼碧波映照着别墅的园林。由此别墅主人自然又可以经常观赏青山、园林的秀丽倒影了。这两句描写别墅环境的幽美,依山傍水,境界开阔。巧妙之处是采用借景的手法,借窗户绘南山,借园林写沣水,在小景、近景中蕴藏着大景、远景,这就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竹覆”、“庭昏”二句从远景转入近景,描写别墅园庭。诗人惊异地看到:遮掩着别墅的竹林,还覆盖着经久不化的白雪;尽管还没有到傍晚,庭院就已笼罩在浓重的昏暗之中。这两句诗,用字非常精炼。“经冬”,表明了这时已是春天;“未夕”,说明这是白昼。“覆”字表现积雪很厚。在春天里,还有那么厚的积雪覆盖着竹林;在大白天里,庭院居然如此幽暗。这景色多么新奇呵,可见别墅所处地势很高,而且周围一定有山崖和郁茂的林木遮挡了阳光,因此特别清冷和幽暗。
颔联既写了近景,又写了远景,景物之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颈联描写别墅园庭,竹林上覆盖着积雪,白天的庭院却显得幽暗,以此烘托出苏氏别业环境的清幽。这两联以新奇的笔法和语言,写出了奇特的深山幽景。前人对这四句诗评价很高。这四句诗的确写出了新鲜的、不同寻常的深山幽景。“庭昏未夕阴”一句,是自晋宋诗人颜延年《赠王太常诗》中的“庭昏见野阴”一句化出,但二语所写景色侧重点不同。颜诗是从“庭昏”显出旷野之阴;祖诗只写“庭昏”,却以“未夕阴”来烘衬。
尾联两句总括全诗。“寥寥人境外”,写诗人的感受。置身在这清幽的深山别墅之中,他感到自己仿佛已脱离了尘世,整个身心融入到空阔的太虚境中,一切烦恼、杂念全都消失了。于是,他静静地坐下来,悠闲地聆听深山中春鸟的啼鸣。全诗前七句都是写静景,没有声息。诗人在篇末表现自己闲坐听春禽,以声音传递出春的讯息。
唐代诗评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祖咏诗说:“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从这首诗中可以见出一斑。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08-19
古诗原文翻译赏析15篇08-19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08-30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08-20
再上湘江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07-19
《植灵寿木》古诗原文翻译赏析07-19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热门】08-29
【推荐】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08-28
【荐】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