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东栏梨花》的原文及译文鉴赏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东栏梨花》的原文及译文鉴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东栏梨花》
宋朝 家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前言】
《东栏梨花》为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而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却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注释】
①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②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
③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
④雪:这里喻指梨花
⑤清明:清澈明朗
【翻译】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漏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我怀着惆怅的心情冥想这暮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又能有几度清明啊。
【鉴赏】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至于原因,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为之动容。
创作背景
《东栏梨花》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继任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今属江苏)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第三首。
名家点评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五:“(张耒)好诵东坡《梨花》绝句,……每吟一过,必击节叹赏不能已,文潜盖有省于此云。”
清代俞樾《湖楼笔谈》卷五:(郎瑛认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熳”)“此真强作解事者!首句‘梨花淡白’即本题也,次句‘花满城’本承‘梨花淡白’而言。若易首句为‘桃花烂熳’,则‘花满城’当属桃花,与‘惆怅东栏一株雪’了不相属,且是咏桃花,非复咏梨花矣。此等议论,大是笑柄。”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卷三十五:“浓至之情,偶于所见发露,绝句中几与刘梦得争衡。”
《东栏梨花》的原文及译文鉴赏 篇1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东栏梨花》的原文及译文鉴赏】相关文章:
苏轼古诗《东栏梨花》赏析03-31
东栏梨花文言文阅读答案02-22
《月夜》原文译文鉴赏12-31
《铙歌鼓吹东蛮》译文及鉴赏04-25
《小松》原文译文鉴赏01-02
《为学》原文及译文内容鉴赏12-09
《伤仲永》原文译文鉴赏03-08
《诗经有狐》原文及译文鉴赏03-08
《送董判官》原文译文鉴赏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