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时间:2022-09-27 13:46:57 辞赋精选 我要投稿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前后《赤壁赋》均以“赋”的文体写游览赤壁时的情与景,并且二者结合的非常巧妙。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不同的展现,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触。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前赤壁赋

  原文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

  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gāo )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成“三苏”。他的文学成就很高,擅长诗、文、词、书法,可谓全才。但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坐牢一百多天,差一点被砍头。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也只是一个小职位,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常常纵情山水,借文字以抒发胸中之感慨。《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便是他游览赤壁山时写下的名作。

  这两篇文章,从题目便可知晓,均是游赤壁所写,并且文体都是“赋”。苏轼前后游览同一处胜地,心境不同眼中之景亦不同,所写的文字当然也就有很大的可比性。《前赤壁赋》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的秋天,他和朋友驾着小舟到赤壁下的长江中游玩,全文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饮酒放歌的欢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关于“变”与“不变”的论述;客转悲为喜,“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行文层次非常分明,苏子与客同游赤壁——两位心境不同——客的感慨——苏子的劝慰——尽兴、往返。

  《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在行文的开头就有所不同,《前赤壁赋》开门见山“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后赤壁赋》开篇交代了再游赤壁之前的心境和缘由,并且前篇文章只出现苏子和客的问答,而后篇文章加入了另一位角色——妇,即苏子的妻子。“我有斗酒,藏之矣,以待子不时之须。”。前篇文章的酒直接阐述,并未交代酒的来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此处可见,后篇文章比前篇文章多了些温情,却也少了些前篇文章直抒胸怀的豁达。

  《后赤壁赋》用大量的文字描写了赤壁冬季独特的夜景,并且写了他们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场景,期间的心境不断变化“予乃摄衣而上”“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使他产生忧惧的心理,不得不返回舟中。而《前赤壁赋》的所见景色的心态要更平和一些“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果说所见赤壁之境,心态不同所见之境不同,那么《后赤壁赋》更加妙的地方在于除了实景描写还多了一点“幻境”。苏轼写到“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为文章渲染一种“仙”的色彩,这种“仙”的心态在《前赤壁赋》中也有表述,“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是在《后赤壁赋》中着墨更多,甚至用了“鹤”的意象和梦中之境“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从中可见苏轼超脱的`心境,这种超脱一方面反映了他超然旷达的胸怀,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他政治上的不如意。

  拓展:前赤壁赋赏析

  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包含必须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一样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不能认为是科学的,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而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同时,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梦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但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羡乎”一句之后,掉转笔锋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前人说过“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恰好切合苏轼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正能够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这,又回到了“乐”字上来。

  文章写了主客对话,表达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最终以第5段作结。第5段写客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次更加欢快,不免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客解决了思想问题,心境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一篇《前赤壁赋》也随之收尾了。而读者则在经历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听取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浸在作者优美笔调所表现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作为游记文,固然要描述山川风物之美,《前赤壁赋》也确乎使我们从它所刻画的自然景色中获得了艺术享受;可是,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山川风物本身,那意义与价值毕竟还是有限的,而《前赤壁赋》则正是经过赤壁之游以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见解,我们当然不会完全赞同,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人身自由的情景下,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并且那么坦荡、旷达,具有强烈的生活信念。同时,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并没有脱离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条件,而把理论的反复申述跟感情的起伏变化及文章的层次结构有机地统一齐来,使抽象的观点具有形象性与感染力,并把读者带进一种颇有几分迷幻色彩的艺术境界。这,就是哲理与诗情的高度融合。

  还应当看到,《前赤壁赋》是采用赋的体裁来写的游记。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宏篇巨制,繁缛富丽,叫做大赋。之后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理解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并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做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做文赋。《前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我们稍不注意,还以为它是普通的散文,其实它是押韵的,也有排比、对仗的句子,而主客对话的方式,又是来自汉代的大赋。可是,它没有大赋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没有骈赋、律赋的形式束缚,正体现了苏轼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其中造语而多有变化,用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于想像,抒情而兼用夸饰,又能够看出苏轼文学创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色调。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相关文章:

赤壁赋的赏析03-31

《赤壁赋》赏析03-31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02-26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01-17

《后赤壁赋》赏析08-20

前赤壁赋赏析08-20

赤壁赋课文赏析03-31

《后赤壁赋》的原文及赏析03-09

《前赤壁赋》古文赏析08-20